s 閱讀頁

第一節 婚嫁

  人生禮儀是指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階段所經曆的不同的儀式和禮節,主要包括誕生禮儀、成年禮儀、結婚禮儀和喪葬禮儀。此外,標誌著進入重要年齡階段的祝壽儀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慶賀活動,也可視為人生禮儀的重要內容。伴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禮儀的,有許多一般性和獨特性的風俗,它們共同構成了人生禮儀民俗。

  每一個人之所以經曆人生禮儀,其原因不隻是他本人年齡和生理變化,而且是在他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會製度對他的地位規定和角色認可,是一定文化規範對他進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因此,人生禮儀是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化的程序規範和階段性標誌。人生禮儀通常與社會組織、信仰、生產與生活經驗等多方麵的民俗文化交織在一起,體現了不同社會和不同民俗文化類型中的生命周期觀和生命價值觀。

  吉安地處內陸,環境相對閉塞,傳統思想觀念保留更為明顯。特別是以耕讀為本的思想是吉安舊時代的社會主流,人們對人生禮儀的遵循有著十分濃厚的傳統性,即便進入到21世紀的今天,人生禮儀的鄉風民俗仍然還是那麽循規蹈矩,嫁娶,孕育,滿月,百日,上學,壽誕,喪葬,一如舊式,盡管儀式或過程不是舊禮的要求,但禮儀中的每一項都還保留著,比如送滿月,外婆還是認認真真地為外甥準備鞋、帽、衣物,外婆來了要請長輩來作陪,做滿月酒。與其說這是人生禮儀習俗的傳承,不如說是生命過程中文化精神的延續。

  關於婚嫁習俗,我國古代有“六禮”之說,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實際上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婚姻形態多種多樣,貫穿於婚姻過程中的禮儀習俗也是花樣迭出,繁瑣而複雜。吉安傳統的婚嫁習俗主要有請媒說親、定親、行聘、通期、出嫁、迎親、合巹、鬧房、回門、滿月等儀式和程序。

  議親俗稱說親,是婚嫁的第一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舊社會,一般情況下,兒女到了13、14歲,父母就要為他們議婚了。議婚的關鍵人物是媒人,隻有經過媒人從中撮合,男女雙方的家長才能進入議婚的階段。凡聽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結為夫妻的,稱“明媒正娶”。至今,吉安鄉村中請媒人作婚介的比例還不小,尤其在山村之間。

  議親的第一步是“出八字”。經媒人牽線,由女家先出具用紅紙書寫的女兒出生的農曆年月日時,讓媒人交給男家,男方將“八字”放在上廳的神案上,幾日內若無移動,說明女方“八字”可以。然後,男家再請算命先生“合八字”。若犯衝克,“八字”不合,則退回“八字”給女家,婚事作罷;若無衝克,“八字”相合,雙方中意,便由女家開禮單,男家回禮單,雙方可以討價還價,由媒人牽線搭橋。議親時,還講究門當戶對,同姓不婚;對年齡“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男大七大發,女大一大煞”。舊社會議婚時,男女雙方不能見麵,所以出現不少媒人弄虛作假,造成婚姻悲劇,或鬧出不少笑料。至今吉安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吉安某地,一個老單身,跛腿,托媒人說親,久無回複。一個未婚姑娘,壞了一隻眼,她的父母也托媒人說親。媒人一開始感到有難處,就苦思尋求撮合良策。一日,媒人約定跛足男和半瞎女,傍晚見麵。男的為了不讓女的看見自己跛腳,便提前到約定的地方,先坐定下來。女的要表現得稍慢一點,延誤一點時間進門。舊時代無電燈,見麵時草芯油燈光線微弱。女人一見桌前的男人,長得端正,體貌強健,心中暗喜。男人一見進門的女人,身材苗條,麵貌姣麗,心裏已有幾分激動。但媒人很會說話,先說一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大道理,又說家有貧困,有誌氣貧不久,家有萬貫,懶散富不久,人也是這樣,比方我們今晚四個人,四人七隻眼,手足有長短。誰能十全十美呢?說得這對男女點頭稱是。當晚,男女各自含笑回家。媒人忙於他們合八字、定親之事。半年後結婚,男人一見女人是個半瞎,女人一見男人是個跛腿,都去找媒人討說法。媒人說,當時見麵時,我對你們當麵說:“四人七隻眼,手足有長短之類的話,你們忘記了。”男女雙方也就無話可說了。

  議親過後就正式定親。男家備“三茶”(大小茶餅、油酥散子)送到女家,女家接後隨即將三茶分送鄰裏,叫做“饗眾”。受了茶餅的人家,要備“嫁娘禮”。現在,多改為“看人家”,又稱“看屋宇”。女方家屬和親友去男方看人家,實為探家產、相女婿,一般有10餘人,多的有20-30人。男方“無米也要打三下空碓”,必須以泡茶、點心、正餐(俗稱“一炮三響”)盛宴款待。閨女同男方親友長輩見麵時行跪禮,長輩要給“紅包”。女方來看人家者,男方都要“打發”贈禮一份,一般是送父母衣料,贈其他人毛巾和雞蛋。若女方認為男方條件可以,就算正式定親。

  吉安民間婚姻與茶聯係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民俗文化。古人認為茶籽的生命力強,隨撒隨生,與古人對榴、椒、藟等結籽多,象征人類多子多福相一致。元明清時代,茶禮已成為婚姻代名詞。至今,吉安一帶訂婚,往往在圩鎮見麵,男女雙方坐下來,要吃茶,所謂見麵訂婚,吃了茶,打下樁,定了情。所以農村訂婚有的稱吃茶,彩禮稱茶禮。吉安俗語說:“好女不吃兩家茶”,求婚的茶不是隨便吃的,吃了茶,要毀婚約還不容易,即便毀,也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定親過後就是行聘,又稱“過禮”,今天多在“看屋宇”的第二天進行。男家按照“禮單”所列禮物或禮金的半數給女家。禮品上貼紅紙,象征吉兆,並蓋上柏樹枝,象征“子孫發達”、“萬年長青”。舊時代,未婚婿要向女方父母行跪拜禮,得紅包。女家給男方回贈衣帽鞋襪,象征“頂天立地”。男方參與行聘活動的人,女方都贈送毛巾、雞蛋,叫“打發”。

  通期又稱“起媒”、“通日子”。男家擇定吉日後,用紅紙寫好帖子,送往女家,通告擇定的娶親日子。女方如無異議,完婚的日子就定妥。隨即男方將所有聘禮送往女家,以備完婚。

  女方出嫁的前一天,男家給女家送“上腦擔”,就是嫁娘的化妝、拜堂用品,如披紗(婚紗)、胭脂、水粉;紮嫁妝的紅繩;辭嫁用的香燭鞭爆;給祠堂送的報堂禮,給禮生和裁縫等工匠的利是(紅包)等。出嫁當天淩晨,鳴爆“開麵”,用棉線絞去嫁娘臉上的毫毛並化妝,裁縫師傅捆好被子。然後由母親領嫁娘拜天地;嫁娘拜父母、兄嫂、親戚。晚餐為正席,頗為豐盛,稱“嫁娘酒”。晚飯後,嫁娘坐轎先到宗祠拜別祖宗,又依次到旁係親屬伯伯、叔叔、堂叔伯兄弟家中拜別,稱“辭嫁”。晚間哭嫁,母親、姐妹等圍著新娘放聲大哭一場,意謂“哭發”。

  哭嫁是吉安嫁女習俗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嫁女沒有不哭的,哭的內容是世世代代相沿不變的。哭嫁還有一個傳說,從前,一男子死了妻,留下一個女兒。不久男子續弦,又生了一個女兒。後娘對親生女疼愛,給親生女吃好的穿好的,對前妻女十分苛刻,做又髒又累的活,還吃不飽。前妻女16歲了,後娘為她找了一個頭生癩痢臉生麻子,無父無母的窮光蛋。出嫁時,後娘假惺惺地哭道:“我咯女兒命好苦,出嫁無轎無鑼鼓。女啊,隻怕你紅鞋進門白鞋出,嫁出再難見父母……”前妻女知道,這是後娘在詛咒自己。可是,她十分堅強,與丈夫和睦相處,勤勞持家,如願生子。兒子刻苦讀書,金榜題名。後娘親生女嫁了個富家子弟,出嫁時送全套嫁妝,出門時說的盡是吉利話。親生女個性強,女婿愛惹花草,婆媳經常吵口,她受不了這些壓抑,上吊死了。親生女死不久,丈夫也相繼去世,從此,後娘過著無依無靠的生活。前妻女不忍心讓後娘受孤寂之苦,把後娘接到自己家中。村中人說:“你後娘對你刻薄,出嫁時還詛咒你,這種惡毒的人不值得同情。”前妻女說:“我親娘不在了,後娘也是我的娘。當初我娘哭,是舍不得我離家,也是想讓我發。如今,我應該謝謝她才是呢。”這話傳開後,村裏人想,是呀,前妻女出嫁時後娘哭了,果真發家,親女出嫁時盡講吉利話,結果家敗。於是,人們也學著在女兒出嫁前大哭一場,漸漸地,吉安民間有了哭嫁的習俗,叫哭嫁哭發。

  哭嫁都在出嫁前一天夜裏,主要是娘與嫁女一起哭,也有姐妹陪哭的。哭的內容都是祖輩相傳的,無非是對女兒依戀不舍,教女兒到夫家如何勤勞孝敬。也有些女性沒受到這方麵的薰陶,哭的時候沒有章法,隻是號啕大哭,而遭人譏笑。

  錄一則吉安縣哭嫁歌,以見哭嫁一斑。

  女:姆媽老娘,有女莫嫁出門郎,出門郎,吊了端陽吊重陽。

  娘:崽呀肉呀,出門郎,長衣長褲穿得長。

  女:姆媽老娘,有女莫嫁作田郎,作田郎,泥手泥腳泥上床。

  娘:我咯女呀細思量,作田郎,三餐白飯吃得長。

  女:姆媽老娘,有女莫嫁打鐵郎,打鐵郎,天天在外住祠堂。

  娘:我咯女呀要端祥,打鐵郎,高屋大廈住得長。

  女:姆媽老娘,有女莫嫁木匠郎,木匠郎,刨花木屑滿身髒。

  娘:女兒說話欠思量,木匠郎,家俱打得好漂亮。

  女:姆媽老娘,有女應許讀書郎,明日身登龍虎榜,鳳冠霞帔好榮光。

  娘:丈夫榮華妻雖好,就怕他把你遺忘。

  女:姆媽老娘,有女應許有錢郎,穿金戴銀住樓房,吃香喝辣臉有光。

  娘:有錢郎君心不專,拈花惹草好不長。

  女:在家做女當女皇,早飯不熟不下床。

  今日做了人家媳,勤儉兩字心中裝。

  每日天光早早起,快快梳洗下廚房。

  照顧丈夫和公婆,勤勞致富萬年長。

  結束句:茄子開花無虛花,女兒出嫁莫怪媽。

  在家冇做行時女,三日回來做個行時客。

  關於嫁妝,民間經常流傳一句話:有錢人家贈錢嫁女,中等人家將錢嫁女,貧困人家賣兒賣女。意思是說富裕人家,金銀首飾,桌椅床櫃,日用器皿齊全,嫁妝之厚,超過禮金,這叫“贈錢嫁女”。一般人家,將男方行聘禮金全辦嫁妝,加贈不多,這叫“將錢嫁女”。貧困人家,生活艱難,男方聘禮早已用於補貼生活,因而嫁妝簡陋,通常說是“賣兒賣女”。但不管怎樣,窮的人家也要為女兒準備一些被席、衣箱及日用品這一類的嫁妝。

  迎親前一天夜晚,男家敲鑼打鼓祭轎,俗稱“暖房”。迎親日,媒人帶隊迎親,稱“帶轎”。新郎隨隊親迎,由4人抬著花轎,吹嗩呐、打鑼鼓去女家迎親。舊時代,吉安盛行迎親對對子的風俗。迎親的花轎到了女方村中,便在花轎前貼紅紙聯,聯句是男方精心安排撰寫的,目的是炫耀一下文氣,順便考察一下女方的文氣如何。男方若是出上聯,下聯要由女家來對,要求對仗工整,雙方都由禮生書寫,稱為“花轎對”。內容大多是傳統喜聯,也有改編或新編的。如果男家出的上聯古奧高雅,下聯不易對,女家的禮生則可向主人多索取酬金。對得不好,會丟女家的麵子,叫“跌鼓”。為了維護家族榮譽,答對不能出現任何閃失。新娘家辦喜事前須請一位學識飽滿的先生來為婚禮主持儀式,書寫喜帖喜聯,稱先生為“斯文老成”。出嫁的前一天,先生召集家族中的“斯老”,共議答對策略。

  如果先生答不出對,必須由先生花錢去請名人,若到了這一步,先生也就顏麵掃地了。因此,有經驗的先生會非常慎重,一是組織答對陣容,二是派頭腦靈活的小夥子去刺探對方出聯情報。因此,新郎家也得做好出對聯的安全保密工作。

  對聯貼出來了,不論答對質量如何,看熱鬧的人都會大喊:“對得好”,“答得妙”,“對好對子上花轎”等吉祥話。結婚的人家聽到這樣的叫喊就高興,追求的就是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

  1946年,吉安縣富田鄉白竹園有一位姓傅的私塾先生,很得村民心意。傅先生是文陂鄉人氏。這年,白竹園村有個閨女要嫁到吉水縣水南鄉主賓橋村。主賓橋村的蒙館先生了解到了傅先生的底細之後,想試一試傅先生的才學。迎親的那天,男方的花轎一到門,轎上麵立即貼出了一幅上聯,聯語雲:“登榮廬,過丘陵,直到白楊青竹桃園迎淑女。”這聯中巧妙地將廬陵白竹園的名字嵌在其中,答對有一定的難度。傅先生思索了一番,答出了下聯,聯語雲:“來貴吉,渡溪水,會集主人嘉賓鵲橋接才郎。”答聯很妙,也將吉水主賓橋的地名恰如其分地鑲嵌在內,對仗工整,還用上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典故,堪稱巧妙之對。

  還有一年,傅先生在文陂西竺小學教書,那年九月,值夏的樟溪劉氏來西竺迎親。迎親花轎在西竺村一停,馬上張貼一幅對聯,雲:“三星在戶,三星在天,三星在隅,恰逢三三正九月。”出聯人對《詩經》很熟悉,妙又妙在末句,切題又合時,答對難度相當大。傅先生看後,頓生憂慮,對轎對應付了幾十年,還很少遇到麻煩。如果不對或請人對,幾十年的名譽將毀於一旦。沒辦法,一個人關在書房裏忙翻古書,希望得到一點啟示。終於,小半天後,擬出了答聯,聯雲:“百祿是荷,百祿是遒,百祿是總,同是百百成萬年。”前三句也出自《詩經》,後一句為祝福語,對得十分工整,贏得了新郎新娘雙方的喝彩,為婚禮錦上添花。

  民國時期,吉安縣某小村劉氏,僅十餘戶,沒有一個讀書人。一年冬天,小村劉氏嫁女,新郎是羅氏,羅氏村中有不少讀書人,還有老秀才在世,有點欺負女方村子無讀書人,便借娶親出對來侮辱劉氏。新郎迎親的花轎早就把出聯貼出來,意思是說,即便你知道了上聯,也一時對不出下聯。上聯是:“詩歌關睢,易占鹹亨,六九娶女,君子好逑。”

  舊時代,對轎對也可以不答對,不是非答不可。但羅氏帶有一種挑釁的蔑視,劉氏村小人少,為了爭口氣,便向本鄉有讀書人的同姓村族求援。由於在嫁女之前已料定羅氏有這一招,劉氏早已安排了同姓的先生進了村。花轎停下後,不過半個時辰,答聯便貼了上去。答聯是:“書稱釐降,禮成奠雁,二四粲者,宜其室家。”羅氏沒想到劉氏能對出答聯,事情就過去了。但劉氏家族由此感到讀書很重要,從此開始培養子弟讀書。至今這件事還在村民中流傳。凡子弟中不好好讀書者,老一輩人就用這一件事來告誡後代。

  男家禮節齊全,女家鳴爆接轎入宗祠,招待男家迎親客人。嫁娘由娘家命好福好的長輩抱進祠堂,跨過三花燈,入轎坐定。舊時代稱命好福好的人,是指上有兩老、夫妻健在、兒孫滿堂的人。女家派親人送親。迎親隊伍吹吹打打,簇擁花轎返回男家。

  按禮俗,花轎進門,先有禮讚人手執大紅公雞,奠酒三杯,以此避邪,唱接轎彩文。茲錄峽江接轎彩文歌:“手執金雞似鳳凰,接轎時候正相當。我請諸君且莫笑,聽我喝彩來讚揚。一乘彩輿繡得好,事事如意遇瑞祥。轎上劄起連生貴子,轎下刻出麒麟呈祥,轎前鑲成椿萱並茂,轎後刺出蘭桂騰芳。轎左織成富貴長久,轎右配成鸞鳳翱翔,轎中坐著窈窕淑女,轎外伴著風雅才郎。一邊排著百輛迎送,兩旁列著鍾鼓鏗鏘。一時佳話說不盡,手提清酒奠三觴:一杯喜酒告天地,俾爾夫妻熾而昌;二杯喜酒謝三光,俾爾夫妻壽而康;三杯喜酒叩神明,俾爾夫妻長發其祥。更有雄雞來祭嚐,轎馬神煞遠遁藏。諸君莫笑彩不佳,大家齊聲鬧一場。自從我今接轎後,姬子彭年郭福長。”

  花轎先進男家宗祠。一男童執燭引新郎新娘至祠堂。新郎新娘並立,禮生司儀,舉行拜祖儀式。拜畢,新娘由男家命好福好的親屬抱回家中,在廳堂上跨過三花燈,新郎新娘同拜天地,拜父母,夫妻相互對拜,飲交杯酒,新郎揭開新娘麵紗。禮生唱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禮畢,夫妻在廳堂上按親疏厚薄拜親戚,受拜者贈“拜錢”。拜完,新郎新娘入洞房一起吃“雞頭飯”。這一環節謂之合巹。合巹本來是古代結婚儀式之一。《禮記昏義》:“合巹而酳。”孔穎達疏:“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酳,故雲合巹而酳。”酳,用酒漱口,吉安民間基本上保留了這古老人傳統習俗,仍稱合巹,意義也相近。晚餐為男方正餐,叫“收親酒”,尊舅父坐首席。當首席客用餐完畢,要響鼓鳴炮散席,表示致謝光臨,歡送離席,其他賓客如未用完不受影響,但當首席客離席時,其他需繼續用餐的賓客須起立致意,以示歉意。

  婚日當晚,廳堂上燈火輝煌,鼓樂齊鳴,村裏人前來鬧新房。新娘站在廳中央,臉朝上廳,接受祝讚。吉安的習俗是,新娘進婆家門的三天之內,族中人不分大小,可以對新娘戲鬧,叫“三日無大小,”無論是老人或小孩,皆可手拿蠟燭,向新娘讚詩,說一句,新娘跪一次,也有說笑話的,甚至說粗俗的話,逗引玩鬧的人哄堂大笑。新娘不能生氣,也要一次次向祝讚者下跪,這樣一直鬧到深夜才罷休。雖然鬧洞房有些地方不太文雅,可是習俗中卻以鬧洞房的人鬧得越厲害,越放肆,就意味著新婚夫婦日後的生活就越紅火。

  第二天一早,新娘必須早起,到廚房備下早餐,待公婆起床後,向公婆獻上棗子之類的食品,以表達新婦勤謹恭順,也含有為夫家早生貴子多生子的意思。第三天早晨的倒茶禮,俗稱吃三朝。新婦早下廚,做好下茶點心和早餐,待全家人起來後,先給公婆請安,再將茶點送到各人手上。早飯後,新婦收拾裏外,準備與新郎一起回娘家,叫回門。

  新婚第三天(有的地方是第二天)有一個回門的儀式。女家派人送竹椅、火爐和香油去男家,俗稱“送油”,寓意“安家”,並迎新婚夫妻回娘家。回門是一件大事,即便貧窮人家也在回門方麵會爭個麵子,讓新婚夫婦坐上轎子回門。夫妻各坐2人抬的披紅便轎,新娘的轎由娘家備,新郎的轎由自家備。啟程不要求同時,一般新娘先出發,新郞在後。新婚夫婦到娘家後,也要跪拜天地、祖宗,並接受盛宴款待。當日返回,有禮物“打發”。

  滿月。婚後要吃“滿月”酒,女家父母及親戚到男家來吃“滿月酒”,寓意“花好月圓”、“乾坤定矣”。做滿月時,新婦還要裁剪出一條褲子和一雙祙子給家婆,稱作“富貴長發”,實際上是考察新婦的針線活的能力。舊時代,女性的針線活能力非常重要。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