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地方性節日

  一、春社

  在一年的節令中,春社可以說是春天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古人在春天祭祀社神即土地神,以祈求豐收的日子,稱為春社。春社自古無定日,宋代以後春社一般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時間大約在春分前後。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載:“《通天萬年曆》曰:立春後五戊為春社,立秋後五戊為秋社。”漢代以前隻有春社而無秋社,漢代以後開始有春秋兩社日。春社祈穀,祈求社神賜福、五穀豐登。秋社報神,在豐收之後,報告社神豐收喜訊,答謝社神。社日兼有祭神和鄉鄰會聚宴飲的性質,在古代頗受人們重視。陸遊《遊山西村》詩中雲:“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春社日這一天,除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外,還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

  吉安民間對社日普遍比較關注,尤其是農村,社日這一天,在安福縣的一些地方,各村祠堂出資演社戲,男丁到祠堂喝酒吃飯,稱之“社飲”,也叫“吃社”。明朝時,由理學家劉陽倡導,在南鄉一帶,定期舉行“社飲之會”,每會五天,父老鄉親都參加,宣講孔孟之道,製訂鄉規民約。

  二、二月二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有句農諺說:“二月二,龍抬頭,抬頭遍地牛。”說的是要準備春耕了。吉安有些地方會在這一天不到井裏挑水,舊傳井水通龍窟,龍抬頭之日挑井水,怕惹龍王生氣。水塘、水庫也要開始蓄水。傳說從這天起,專愛行雲布雨的龍王會令72賢人掌管風雨,他們看到各地塘庫水滿,會高興地向龍王複命,這一年也會風調雨順,農業豐收。有些地方的家庭主婦在太陽沒出山即起床,走進廚房,用長棍敲打灶台上方的房梁、樓板,一邊敲一邊說:“二月二,敲房梁,蚰蜒蟲子不下房。”為的是做飯時沒蟲子掉進鍋裏。

  舊時代,長輩會督促晚輩無論如何要剃一個頭過年,正月裏不剃頭。二月二,龍抬頭,才可以剃頭理發。因此,正月裏在鄉村中找不到理發匠。此俗,年輕一代人已不太講究了。

  農曆二月初二是青原區東固的傳統廟會日,迄今有220餘年的曆史。從前,每逢春節來臨,東固西城鍾、劉兩姓各家都要畫好神像,安好神位,開始虔誠迎神、禳神(供神),祈禱當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添丁發財。正月十五送神日,兩姓人敲鑼打鼓,燃香點燭,備齋放炮,把紙紮的彩旗、涼傘和神像送到江邊火化,然後將灰燼裝進紙彩船裏,推至江心,讓它順流而下,這叫“送神回洛陽”。有一年的送神日,鍾姓先送,劉姓立即跟去,劉姓要將灰燼倒入鍾姓的彩船裏,叫“搭船”。鍾姓堅決不同意“搭船”,認為這會壓住自己,由此釀成口角,結怨。為避免事態擴大,劉姓決定正月十六日改為禳神日,送神日定為二月初二。二月二這天,劉姓不但請戲班子演戲,還請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紮些紙人,紙人圍放在戲台邊,隻要拉動一紙人,所有的紙人都能張開嘴,好似在親切交談;手腳也能上下左右活動,又像在手舞足蹈,令觀眾讚歎不已。商販、鄰近民眾聞訊蜂擁而至。久而久之,廣東、福建、廣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江蘇、浙江等省都有人來看熱鬧兼做買賣。

  後來,二月二日的傳統廟會演變為盛大的集市貿易日。這天,東固街巷的各種工藝品、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琳琅滿目,鄰近各縣的商賈雲集一市,邊貿繁榮。

  三、花朝節

  我國傳統有農曆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為花朝節,取百花始盛開之意,也叫百花節。“有利無利,且看二月十二”,據說這天晴則百果多實,雨則少結少實。舊時擇此日完婚,以應花好月圓之意。舊時,吉安的士大夫、文人會在花朝節賞花聚會,飲酒賦詩。吉安民間隻有安福縣甘洛鄉三舍村過花朝節,直至今日,仍非常隆重,從二月初一至十五,曆時半月之久。相傳,古代三舍村有個美貌的新寡少婦,二月初一那一天,到小溪邊洗滌衣物,被一位風流公子所糾纏,寡婦不從,但心寒有畏,當夜懸梁自盡。村民對她反抗強暴的精神深表敬佩,每年過起花朝節紀念她。

  二月初一在三舍劉氏忠義祠起神,用十案福神供奉康王菩薩,早晚敬兩次齋飯。十四日扛康王菩薩朝拜,先入洞,後進戶,家家點香燈,備三牲祭祀,以祈求一年平安吉祥。十五日為送神日,請牙居道士在忠義堂開道場做法事。從初一至十五,全村人皆不下田勞作,在家盡情過節,招待親友。十五日送了神後,紛紛忙於農事,所以三舍人說:“吃了花朝酒,鍬把不離手”。今仍流傳此俗,但不朝拜做法事。

  四、分龍日

  在安福一帶稱農曆六月初八為分龍日。此時農田急需用水,這一天如下雨,則預示當年雨水充足,如晴天則預兆本年幹旱。舊時分龍前一天,祠堂打鑼報曉全村,男丁聚集在祠堂,進行祭祖拜神活動,祈望風調雨順。此俗今不流傳,但分龍日之名仍掛在鄉民嘴邊,鄉民仍在觀察六月初八是否下雨。

  五、六月六

  農曆六月初六日,吉安民間認定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有“六月初六日,曬得雞蛋熟”之說,也稱“天中節”。農村流傳一種求助神靈除暑氣保平安的儀式,也稱廟會;安福彭坊鄉山區稱“火把節”。大多數農村把廟裏的菩薩抬出來,請道士,念唱經文,祈求風調雨順,炎夏安康。山區人則拜山神和土地,家家用筷子串兩個米果放在盤子裏,到門前供奉許願。晚上,村民們打著火把遊山,用草紙折成三角形紙包,灑上雞血,用篾竿穿插在果園、田壟、菜土中,據說保佑莊稼不被害蟲咬傷,避免野獸踐踏。家家用米、麵粉做成辣椒、紅薯、瓜果等形狀的米果,蒸煮後食用。還要翻箱倒櫃曬衣服、被子,讀書人翻曬書籍。據說這天曬過的衣物、書籍沒有蟲咬,不會黴爛。

  六月初六,是吉安民間曬族譜的日子。從古至今,族譜一般存放在德高望重的族長家中,很多家族,確定六月六曬譜。屆時,族長公、房長等多人,先往宗祠拜祖宗,沐手後,虔誠地請出族譜,插香,曬譜。日昃西斜,收譜入箱,敬拜天地四方,曬譜結束。

  六月六還俗稱“洗狗頭”節,把狗拋到水裏洗澡。為什麽拋狗到水裏洗澡,此俗來曆不詳。但吉安民間有以夏至為老少皆宜下水洗澡時日之說,在夏至前下水洗澡,身體差的人,受不了寒氣從肚臍眼裏進入,恐致疾病。夏至日之後,無論河流、水塘,都適宜。夏至一般在六月初六之前。兩者不知有否關聯?井岡山羅浮一帶土籍居民對“六月六”比較重視,會邀請親朋好友歡聚暢飲。

  六、九月二十八

  遂川縣泉江鎮窗下村每年的農曆九月二十八,是窗下村劉氏家族的傳統節日,氣氛熱烈,如同過年一般。這一天該村劉姓外嫁的女兒、遠方的遊子以及應邀而來的親友,都從四麵八方湧向窗下。家家有親朋,戶戶鬧節日。

  該節日隻局限在劉氏家族之內,同村的他姓人家無此風俗;每家聚餐時必食“麻糍米果”。此果以糯米為料,先煮熟拍成扁餅,撒粉晾成半幹,食前切成條狀置鍋內油煎,然後撒上白糖即可。做此米果頗有講究:該村劉氏宗祠內原有石碓,專供族人舂糯米。每逢節日來臨,族人們端著糯米,爭相來到祠堂。舂糯米者須先燃香點燭,請出祠內所祀之神“華冠帝主”,待米舂好後於神像前叩拜敬祭,儀式莊重肅穆。據說敬過神的米果才能存放不變味,食之過量亦不傷胃生病。現在舊式的舂碓祭儀式已廢除,過節食米果習俗不變。

  窗下劉氏家族的這一節日風俗,其來源有三說。一是緣於病疫。相傳幾百年前,泉江一帶發病疫,驚恐萬狀的村民們束手無策,便在九月二十八那天燒香叩頭,祈求“娘人姑姐”為他們祛病消災。疫情得到遏止,為感謝“娘人姑姐”救災之恩,每逢九月二十八日這一天便要舉行一次紀念活動,久而久之,遂成風俗。另據該村老人回憶,他們十幾歲時曾聽百歲老人說過,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離窗下村東北方向一華裏的地方,人丁不旺。而今天窗下村的地方原是一片荒草地,有一天族中長者在這片荒地的草叢裏發現母雞孵了一窩雞崽,覺得那地方風水一定好,居之可以發達,遂於九月二十八日移居此地(即窗下),並設宴慶祝,嗣後年年慶賀,沿襲至今。還有一種說法是:窗下劉姓是從吉安圳頭(今吉安縣敦厚鎮)遷來,而吉安圳頭劉姓也有過九月二十八吃麻糍的風俗。窗下劉氏不忘祖宗習慣,還將這一習慣發揚光大,在遂川一帶,顯得特別。

  七、十月半

  農曆十月十五日,峽江稱“米果節”,新幹稱“下元節”,永豐稱“十月朝”,此時適值秋收完畢,家家戶戶做米果,打麻糍,謂之“吃十月半”,以慶豐收。新幹有“正月半,神月半;七月半,鬼月半;十月半,人月半”的說法,說得很形象,正月敬神,七月祭鬼,十月才是自己勞動自己享受。

  §§第四章 禮儀習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