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時令節日

  一、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立春後天氣逐步回暖。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麵上遊動,此時水麵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麵。

  中國自古為農業國,立春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迎春,是在立春當天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古時立春要祭祀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清代立春儀式已成了官民共同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清嘉錄》記載,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明萬曆吉安府誌載,立春日,太守率府衙官員在吉安城後河太平橋舉行迎春儀式,牽牛以示勸農,舊時每臨立春,官民有“扮春官,迎春牛”的習俗,地方各級官員在春官老爺率領下,在衙門前擺設香案,高掛春牛圖,隆重舉行迎春儀式,官民一起參加活動,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迎春儀式一直延續到清末。吉安民間受官衙影響,特別注重立春迎春活動。吉安民間至今仍流傳“立春大過年”的說話。立春的這一天,出嫁了的女兒不回娘家,不得已在娘家,在交春的前後一個時辰,無論如何得離開家門。男丁則盡量在家候時以慶。先書寫“迎春接福”、“春到太平”的紅條幅張貼在大門上,在神案上燒紅燭,插香,備上三牲,等候交春時刻。時刻一到,鳴炮、祭拜天地四方,奠酒。至今,人們還仍有興致地在立春時刻,將雞蛋在桌麵上豎立,以驗時刻正點之樂趣。

  吉安民間還注重有春、無春年。有時遇無春年,諸般大事不辦,尤其是娶親嫁女,建祠造宅,一般都會避開無春年。所以,此俗造成提前迎娶或推後辦喜事的現象。

  二、驚蟄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6日前後。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季節,乍暖還寒,吉安人稱“凍驚蟄”。舊時代,農家對害蟲一籌莫展,相信驚蟄日治害蟲有作用,以石灰點屋柱腳和鼠洞,邊點邊念“點驚蟄,點銀蟄,點得害蟲筆筆直”。意為消滅蟲害和鼠害。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普遍使用殺毒劑後,此俗不再流傳。

  三、穀雨

  穀雨是農忙開始前的時令節日,吉安一些地方有為耕牛過節的習慣。這天,農民要清理牛欄,鋪墊稻草,還要打水衝洗牛身。家中大人或小孩牽牛到草地踏青,回欄時要用米飯、雞蛋、細糠拌少量的冬酒飼喂;條件好的人家還到藥店購買中藥苦參研末喂牛。這天耕牛不下地幹活,因為“牛息穀雨馬息夏,人息端午冇(沒)事哇(說)”。這是吉安人對耕牛養護的態度。吉安農田多,全靠牛幫忙,牛是農家的重要幫手,沒有牛,就沒有一年的收成。讓牛長膘,就是讓牛在春耕時多出力。穀雨節是吉安的耕牛節日。隻是如今耕田方式大有變化,喂牛、護牛的習俗逐漸淡化。

  穀雨節的這一天,農家飲食中要有一碗炒黃豆,一是應對“吃了穀雨豆,咬碎小石頭”的說法,二是希望風調雨順,“春來落雨大如豆”,祈禱春插後禾苗不缺水。

  四、立夏

  夏日勞動強度大,易神疲而體瘦,立夏之日,吉安人有吃鹽蛋、粉蒸肉的習俗。立夏當天人人要吃“立夏蛋”,有些人還會吃“立夏狗”。俗話說:“吃了立夏子,榔頭打不死;吃了立夏狗,兩腿忙忙走。”立夏正值春插季節,農事太忙,雖然不會大張旗鼓地弄吃,但要得到營養補充,所以吃蛋、吃狗肉、粉蒸肉差不多是固定的。粉蒸肉的做法,據傳與南宋朝廷名臣吉安縣值夏人胡銓有關。南宋建炎八年(1129),宋高宗之母隆裕太後被金人追趕,逃至吉安,吉州太守楊淵已逃命,隻有在家守孝的胡銓帶義軍前來護駕,當時鄉民殺豬慰問義軍。義軍人多,肉不夠吃,廚師想了一個辦法,肉不夠,用芋頭,芋頭切片,芋頭和豬肉,拌上炒過的米粉,用火蒸,香而不膩。這一做法後來傳遍了吉安各地,因成習俗。

  立夏日,是吉安農耕中一個重要標誌日。傳統的水稻插秧以立夏日為期,春插一般都在立夏之日前完成。立夏後插的秧,結穗的顆粒少,產量低。

  五、三伏

  夏季的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總稱,是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至立秋後節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初伏至中伏十天,中伏到末伏十天或二十天。初伏的第一天,吉安民間叫進伏,要吃一些降溫厭火的食品,有的殺鴨,如節日般對待。

  六、霜降

  霜降在農曆九月中旬,是農事活動中一個重要的標誌性節日。霜降節一到,天氣漸冷,吉安各地大麵積種植的單季水稻和晚稻,收割季節最晚不得後於“霜降節”。俗話說:“霜降不割禾,一夜去一籮”。意思是說天氣漸寒,禾稈易倒伏。又說:“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其它旱作物如薯類等都必須於此時全部收藏起來,以避霜凍。

  山區收摘油茶籽也是按時令於“霜降”前三天進山。油茶籽是果皮包裹物,其熟不熟,無法從果皮上識察,吉安各地氣溫差別不大,皆以霜降節來確定摘采時日。如果不及時摘采,後數日,果皮皴裂,果仁掉在地上,很難拾取,產量受到影響。

  吉安民間對“霜降”還有一句俗諺,說:“九月霜降霜不降,十月降霜白茫茫”,說的是下霜的時差。

  七、冬至

  吉安民間的冬至習俗與清明節相類似,家人帶三牲、酒去祖墳祭拜,以盡孝道。不同的是“清明祭在前,冬至祭到年”。一年中隻有冬至日以後才可在墳地動土,為祖墳更換、安放墓碑、修理墓圈、填土加高等,寓意後代為先祖加固寢陵、添被保暖,可使先人安魂守魄,後世添丁發財。

  舊時,有的村子在宗祠上廳的祖宗牌位前舉行公祭大典,撞鍾擊鼓,鳴鑼放銃,祭品豐盛,禮儀隆重。祭祖後擺宴會餐。有的地方還按輩分、資曆、參加男丁數分發胙肉。給貞節寡婦送蹄花1隻,以示關懷嘉勉。此俗今不流傳。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