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服飾

  服飾是有關人體外部裝飾的總稱。服飾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衣著。包括用不同的質料如棉、麻、絲綢等製作的衣、袍、褲、裙、鞋、襪等。第二類是各種附加的裝飾物。如頭發的飾物,如夾、簪、釵、梳;耳部飾物耳環、耳墜;頸部飾物,如項圈、項鏈;胸腰部飾物,胸針、腰佩等;手臂的裝飾物,如手鐲、戒指;腳部的裝飾物,如腳鈴等。第三類是對人體自身的裝飾。如梳各種發式、畫眉、描唇、染指甲、纏足、紋身等。第四類是具有裝飾作用的日常用品。包括背兜、挎包、手提袋;各種扇、傘、杖等。

  服飾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吉安地區的服飾習俗沒有什麽特別之處,與南方各地的情況差不多,甚至與全國漢民族的服飾沒有大的差異。為了民俗研究的全麵性,本文還是設了“服飾”這一節,作一個大概的介紹。主要從衣著、冠戴、鞋襪、發式、飾品這幾方麵介紹。

  1、衣著。唐宋以來,吉安各地廣植苧麻,苧麻是織造夏布的原料,在吉安的紡織業中,織造夏布成為江西重要的生產基地。苧麻織成的夏布有粗細之分,上等夏布紗質細軟,潤滑,不皺不折。粗的毛糙一些,多為百姓所用。南宋文天祥就曾向鄉賢王廷舉贈送過夏布,也叫暑布,詩名《暑布送王廷舉,用蕭敬夫韻》。王廷舉進士出身,做過秘書省校勘官,可知南宋吉安士大夫們比較流行著夏布。明代正德年間之後,吉安的士大夫們受王陽明理學的影響,生活上崇尚儉樸,潛心學問,朝廷致仕回鄉的官員陋居鄉村,衣著一如寒士,食蔬豆,樂於設館授徒。不少高官達人回鄉後退隱山洞或寺觀,不以豪華奢侈為競,影響吉安民間的生活習俗。乾隆吉安府誌“風土”載:“吉安先輩自公卿而下,休老於田,布袍土室,翛然寒土。往還姻友,三數裏輒躡履曳屨,扶筇杖緩步自行。”“士大夫類起寒士,居閭閻者敦樸儉,為士者茹苦淡,居官者持嚴謹。宏正以前,仕宦至尊顯,亦居無連棟,田不半井,及返初服,至不能自存。”士大夫儉樸的衣著服飾習慣影響一個地方的風氣,就連士大夫之間也互相影響,以質樸為尚。

  清代以前,服飾都是大襟裝。清末興新學後,開始出現破胸新裝。到民國時期,區內男女服裝質地多為毛藍布、鳥青布、白棉布和夏布等家織土布。經濟條件較好的有竹布和士林布。富紳人家才有綾羅綢緞、香雲紗等。其時,服飾單調,長袍短衫,男女式相仿,女衫鑲花邊,都是長圓領,大麵襟,從脖子處至右臂下,綴銅扣或結蒜瓣布扣,口袋縫於前襟裏麵,褲子同為寬腰便褲,俗稱“打摺褲”。但在城鎮上已有破胸、方角、大邊裝,甚至中山裝,僅流行於讀書中的年輕人中。兒童多穿束帶袈衣,俗謂“和尚衣”。嬰孩穿連褲襪。20世紀30年代以來,風氣漸開。政教界公務人員和學生,男的多穿中山裝和學生裝,女的興上衣下裙和旗袍。從此時起,逐漸流行襯衣、毛衣、絨衣、呢大衣。上層人士仍興穿長袍馬褂。普通民眾男的改穿對襟便衣,女的興穿大麵襟緊身便裝。從色彩上看,服飾色彩比較單調,隻有白、紅、青、藍等幾種主流色,直至20世紀90年代,服飾色彩才百花齊放,不拘一格。

  2、冠戴。清代,男人多戴布頂瓜皮帽,婦女多佩頭巾。民國期間,平民多戴索頂部帽,棉繩帽。政教界人士多戴呢帽、禮帽、鴨舌帽。小孩興戴狗頭帽、風帽。婦女多紮縐紗。20世紀50年代初期,國家幹部男女均戴八角帽,老年人戴護耳風雪帽或老頭帽,女子興裹各色圍巾。“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青年男女均興戴綠色軍帽。20世紀80年代至今,夏日,青年男女皆興頭頂太陽帽。冬季,不少青年人、兒童、中老年婦女頭戴毛絨編織帽,農村婦女則興裹方塊圍巾。

  3、鞋襪。舊時,人們都穿淺口布鞋和布襪。鞋麵多采用黑色,鞋底用舊布片疊成1公分多厚,再用苧麻搓成的細繩,將布片層密密麻麻地針線紮緊,以耐摩擦。清末至民國時期,男穿平口布鞋,女穿平口繡花布鞋,也有少數人穿皮鞋。雨天,男女均穿木屐,木屐製作簡易,但行走不便。少數人穿膠鞋。民國以前,大戶人家的女性,從小裹腳,足不出戶,形成三寸金蓮狀。此俗在南宋盛行,直至清末民國初年,上世紀20年代後,此俗漸廢。勞動力挑擔或行遠路,穿稻草或黃麻搓織成的草鞋,或摻布條編成的布草鞋。新中國建立後,膠底帆布麵的“力士鞋”和軍鞋、球鞋盛行一時。雨天,橡膠平口鞋、高筒鞋取代了木屐。70年代起,各式塑料拖鞋、涼鞋及塑料底、橡膠底的布鞋十分普及。80年代起,人們興穿皮鞋及各式旅遊鞋、運動鞋。婦女鞋式多為坡跟和高跟。紗線襪逐漸被尼龍短襪所取代。

  4、發式。民國以前,男女都蓄發。男士結長辮,女士盤髻於腦後,姑娘結長辮不盤髻,兒童蓄頭心發或腦後發。民國初年,男士剪了辮,官紳多留西洋頭,勞動人民多剃光頂或剃平頭。老婦女仍盤髻,中青年婦女多短發。新中國建立後,老年男士平頭或小西洋頭(小分頭),不光頂,中青年男士多蓄大西洋頭(大分頭),老年婦女多蓄短發,廢除了盤髻。20世紀80年代後,城鄉居民中的男女發型逐漸繁多。中老年男子發型變化不大,青年男式發型增加了香港式長發。女子發型增加了燙發、做花,有學生式、娃娃式、青年式、自由式、上海式、披肩發等。

  5、飾品。晚清和民國期間,官紳興掛懷表,指戴金戒,手舉文明棍。富家婦女盤發髻,髻插金簪、金釵等金飾品,俗稱“滿腦金”。頸套金圈,手戴金鐲或玉鐲,指戴金戒,或鑲有寶石的金寶石戒指。中等家庭婦女,發簪、發釵、耳環、戒指等飾品,多屬銀質。貧寒人家的女性,則捏紅綢花朵插戴。兒童普遍盛行在風帽或狗頭帽額的帽沿上鑲銀製的八仙、羅漢,多戴銀質項圈、手鐲、腳鐲,胸佩鑄有“長命富貴”字樣或剪刀、尺、算盤、書本等圖形的百家鎖,以示吉祥和避邪。新中國建立後,男子一般不講究裝飾,婦女兒童飾品漸減。“文化大革命”時,視佩戴首飾為複舊,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受到抵製,隻有部分人戴手表。20世紀80年代至今,女性佩戴金質耳環、戒指、項鏈、手鐲的漸多。除金、銀質外,還有瑪瑙、珍珠、寶石等,男子也有戴金戒指的,有的男青年還興項掛玉石,耳垂吊飾品。受佛教影響,不少青年男女還喜歡掛石質佛像,手戴佛珠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