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手工業

  手工業的曆史悠久,人類的文明起始,就有手工業的活動,如製陶、建築、烹調等,手工業的發展是隨時代要求而不斷創新。雖然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替代舊的生產技術,但傳統手工生產形成的一些習俗卻打上了行業的烙印,在民間還反映出其傳統精神的一麵。

  古話說,世上行業千百萬,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其技能是相對獨立的,隱蔽性很強,通常手工業者的技藝是家傳的,且技藝不外傳,怕人家搶飯吃,由於利益保護的原因,自然會產生出形形色色的習俗。比如特色食品,傳統的手藝人都十分忌諱將製作秘方傳給外人。

  在眾多的手工行業中,由於生活狀態和環境影響,又人為地劃分出行業身份高低,比如剃頭、閹豬、屠宰、打鐵、補鍋、彈花、紮紙馬燈等,被視為下等,就是因為這些行業的生活狀態和工作環境差,收入不高。有了行業的高低差異,習俗的講究便豐富起來。

  吉安民間流傳一個故事,某年,一位乞丐討飯討到木匠麵前。木匠是一位新手,乞丐也有行規,他想吃生,問木匠的話要回答,回答不對,這木工活便做不成。乞丐說:“遊四方。”新木匠答不出,師傅沒教過,便對乞丐說:“待我明天回答你。”晚,問師傅,師傅說:“乞丐一人吃飽全家飽,叫走四方。我們手藝人上有老下有小,要養家,叫走八方。”從這個故事知道三教九流都有俗規,何況手工業者。

  一、收徒拜師

  任何一種行業都存在傳承問題,家傳畢竟占一小部分,大多數還是通過收徒拜師的方式來傳承手工技藝。

  拜師學藝禮儀繁多,頭年要訪師,次年正式辦拜師酒,包拜師禮,師傅傳藝要求嚴格,不但學手藝,還要學品德。徒弟要早起,打掃衛生,整理工具,並幫助師傅做家務。跟師傅上工要聽師傅指教,幹活要勤快。學徒滿3年後,要參師一年方可出師。出師時要辦謝師酒,包謝師禮,師傅則饋贈行藝工具一套給徒弟。

  舊俗講究“一日從師,終身為父”,學藝者先要拜師,寫“師帖”,備敬師酒,送敬師禮(錢物)。師帖寫明三年出師。先由人介紹,也就是引見人,一般在前幾個月提及,如果師傅同意,要選擇良辰吉日,舉行拜師儀式。拜師日期多半選在端午、中秋、年初四等日子,以為吉利。拜師時,學徒要準備豬肉、麵條、紅燭、桂圓等禮品,由引見人帶去師傅家。師徒初次相見,過去有的行業,學徒必須行下跪禮。師帖中寫明學徒時限,包括學徒期間出現病痛、傷死,概與師傅無關等等,有的地方也叫關書。師徒要簽字畫押,由介紹人公證,師徒各收藏一份。

  拜師的那天,學徒腳出家門,不得回頭探望。家人鳴爆送行,並用掃帚撐門,意思是要專心學藝,勿念家事。

  一般是學徒三年無工資,但也有從頭年下半年起可得其本人工資的30%,次年50%,第三年70%。有的手藝,三年出師後,徒弟還要無償地幫助師傅一年或數年。

  木工、蔑工、理發工、縫紉工從師學徒,要交師傅錢,要做拜師酒。學徒期間,師傅隻供飯,給理發錢,其他費用自理。但泥水匠不一樣,學徒三年,每年給徒弟夥食費。舊時,泥水匠學徒是從做土工開始的,挑沙漿、紮架,結牆填鬥,再學放門安梁,才算入門。

  各行各業有各自的祖師,拜完師傅,見了大小師兄後,有的還要祭拜祖師。如木匠要拜魯班神位,縫紉匠要拜軒轅,金銀銅鐵錫匠要拜太上老君,屠宰匠要拜張飛,泥瓦匠要拜張良。

  二、學徒

  俗話說:“徒弟徒弟,三年奴隸。”舊時代拜師學徒,苦不堪言,有的受不了屈辱,半途而廢。但隻要熬過那三年,就能獨立為藝,賺錢養家。

  三年學徒期間,徒弟必須絕對服從師傅。出門上工,由徒弟肩挑工具。不論學徒年齡大小,主要由學徒挑重擔。晚上回到師傅家中,要包攬師傅家中掃地、挑水、劈柴、喂豬食等雜活。吃飯要讓師傅先入席,給師傅添飯。學徒吃飯,每餐必須在師傅放碗前早早就要吃完。師傅如有吸煙的習慣,要在師傅吃完飯後馬上裝好煙絲,準備好點煙火具。

  徒弟上工的工資全歸師傅,師傅提供住宿。每年要給師傅送三節禮,即過大年、端午、中秋。

  學徒期滿,要做出師酒,酬謝師傅。師傅則將徒弟平時使用的工具送給徒弟,並補滿一套工具,以盡師禮。

  剛出師的徒弟,技藝不高,主顧不熟,大多數都會跟著師傅做幾年,叫參師。各行業參師的時間不一,一般是2至4年。參師的報酬,一半歸師傅。

  三、開業

  徒弟經過參師,才被人們公認為手藝人,才有資格獨立開業,或上門做工,或自設作坊店麵。日長月久,若能得到雇主的信賴,便能“行壇門”,本人慣做手藝的地域,成為獨家的手藝區,別的同行不能插手,吉安叫作鸕鶿不吃鸕鶿肉。

  四、上工

  請工匠上門做工要以客相待,一日3餐主食,上下午另加一餐茶點。東道做“圓屋酒”,木匠師傅坐頭席,泥匠師傅坐二席。裁縫師傅替姑娘做嫁妝,東道家除付工資還得送一個紅包。姑娘出嫁時,還要請裁縫師傅喝喜酒、吃喜糖。理發師傅給滿月嬰兒剃頭,要吃荷包蛋、得紅包。泥水師傅替東道家建新房或築新墳,破土動工時殺下的大公雞歸泥水師傅,東道家還要送紅包作謝禮。

  工匠上工,用餐時尊請上座,如鐵、木、石、泥水、鋸五匠巧逢在一家時,俗有“頭鐵、二木、三打石、四泥水、五鋸匠”之說,不許亂序。

  工匠上工為製作某些特殊物品,如彈棉絮,做蚊帳縫門時,做嫁妝,以及給老人做壽具(棺木)、縫壽衣等等,均須給紅包。無論何種工匠在新年正月首次登門做工,東家也給紅包,俗稱“開門紅”。

  五、木匠

  木匠是手工行業中受尊重排位前列的行業,大概與建築和人們的一切生活太密切有關。木工有細木和粗木之分。細木指日常生活用器,吉安也叫圓木,需要手工精細;粗木一般指建房中的木工,吉安叫長木,它需要整體嚴密結實。在舊社會,行業中有規矩,做細木的不讓做粗木,否則會惹上糾紛。

  在木工中,做新床、壽木、上梁等,都要另外給師傅紅包,中飯要吃三個沉水蛋,表示對師傅的尊重,希望得到師傅的吉言喜語。

  做細木活的,行業內有要求,任何家具不得使用鐵釘,板子相穿成塊必用竹釘,榫頭也不得用鐵釘加固,否則被人譏笑,而無生意可做。

  木匠用的斧子有講究,吉安自古流傳斧柄的榫不允許裝滿,要留一個2厘米左右,這與民間一個說法有關。吉安民間流傳魯班的高徒伏以冤死後陰魂不散,最後魯班答應伏以藏在斧柄空處進家門。見本書第七章“民間文學”中第一節“故事傳說”魯班與伏以的故事。

  六、泥匠

  泥匠俗稱泥水匠,或叫泥瓦匠。通常泥匠和木匠走在一起,他們是住房建築必不可缺的匠人。

  泥匠也采用拜師收徒的形式,一般是兩個師傅帶一個徒弟。在匠人中,工具最簡單就算泥瓦匠,主要靠一把泥刀,一把木尺,垂牆線和水平尺。雖然工具簡單,這把泥刀可不簡單,吉安泥瓦行規說,泥刀重量要牢記,兩斤十三兩五錢四分重。兩斤諧兩京,東京西京;十三兩,舊時中國分十三省;五錢四分寓指五湖四海。意謂一把泥刀,技藝在身,可以走闖天下。泥匠最講究的是放門安梁,放門大小特別講究,分財路門、福德門、義順門等。住宅一般為福德門,大小老尺為兩尺四寸半。財路門多為店鋪,義順門多為祠堂,法尺大小不可隨意。

  七、鐵匠

  吉安地區流行鐵老大的說法。百行中,大多數的工具是鐵製的,鐵製的家夥都是鐵匠打出來的。所以在鄉村中建房落成時,宴請鐵匠、木匠、泥匠、石匠等匠人師傅時,很多地方是請鐵匠坐首席。

  打鐵活苦一點,但很容易賺錢,吉安民間有一句話說:“開過藥鋪打過鐵,什麽生意也不熱。”打鐵人講究招牌,師承技術不讓別人混入,所打製出的產品均打上自家印記,這叫招牌。

  鐵匠忌諱鐵錘直接打在砧子上,俗稱打空錘。打空錘是不祥的預兆,如果不小心打了空錘,講究的師傅會宣布停工,明天再來。

  八、窯匠

  燒製磚、瓦、陶、瓷、石灰,都稱窯場。隻是磚瓦窯簡易,陶瓷窯複雜,燒製工序多,難度也大。

  吉安的窯業十分發達,陶瓷窯和磚瓦窯兩種窯業並駕齊驅。吉安建築講究青磚黛瓦,需求量大;而陶藝瓷品更有吉州窯、臨江窯等古名窯,名傳海內外。

  窯匠尊太上老君為祖師,相傳農曆二月十五為老君生日,屆時窯行中人都要到老君廟上祭奠。裝窯燒製石灰、磚瓦,須設宴請窯師坐首席,開火日行祭窯禮,窯壁專奉趙公元帥和李廣先師神位,並以雄雞冠血點滴,焚香化紙,將雞公頭插上窯門,窯師口念禱詞:“先師坐東朝,弟子今開窯,一盅雄雞酒,叩請先師到,有事弟子在,蒙師多關照。”念畢,才可點火燒窯。此俗今廢。今天窯主人改為打米糕或設酒宴,以改善窯師夥食,酬謝助力人員。開小煤窯者,除襲用此俗外,另在窯口貼上對聯,鳴爆,以求平安吉利。

  任何窯場,在燒窯時禁止女性進入,尤其是孕婦。南宋末年,文天祥的母親曾德慈來永和做客,早炊時來窯場借火,遭到窯師傅奚落,而流傳“燒龍燒鳳”的故事。

  九、造船

  吉安盛產樟樹,為造船業提供了優越條件。曆史上的吉安造船種類多,有漕船、渡船、石頭船、三塊板、鷺鷥船等。

  每逢新船竣工下水時,船主便殺一隻紅羽公雞,把雞血淋在船頭分水尖上,沾上幾根長羽毛,或用鑿子將紅布釘在船尖上作封頭。新船下水要辦酒慶賀。船上各個部位都要貼上對聯,船頭貼上“龍頭生金角,虎口吐銀牙”,船尾貼上“九曲三彎隨舵轉,五湖四海任舟行”,桅杆貼上“大將軍八麵威風,二將軍順風相送”,艙門貼上“一蓬高掛如龍走,兩櫓輕搖似鳳飛”。

  船員中有船幫、船民、船工之分。船工人數最多,生活最窮苦。做船工以吉安、永新、蓮花人為最多。“船有千條縫,掙錢不夠用,若要夠得用,又要去粘縫”。粘縫,指修船。在艱難的日子中,船工流行“邀費”義舉,如果哪位船工家生活遇到困難,或天災人禍,便向眾船工邀集湊費,或每人10元,或每人5元,由大家湊錢給邀費人,以後逐漸還清,以度難關。邀費者拿到錢後,便買來酒肉請助費人共餐,以表謝意。

  十、裁縫

  人們常說,生活好不好,看溫飽。吃飯穿衣,人生第一。縫紉技術是關係到穿衣、溫暖的問題。

  縫匠尊軒轅黃帝為祖師,傳說是他教先民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獸皮做衣。

  舊時代,裁縫到了雇主家,將裁縫桌搭在上首位,據說裁縫因替皇帝做過龍袍,所用的尺、熨鬥都被皇帝封過,所以裁縫可使用龍的圖案。裁縫桌又叫龍頭桌。

  做出嫁衣裳,雇主要封紅包,以酒宴款待。

  正月不動刀剪針線,所以舊時代富有之家都在臘月前做好縫紉事。待到二月後,縫剪才開工。

  十一、剃頭

  舊時民間說:“有錢冇錢,剃頭過年。”舊時流行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人們爭搶二月二剃頭,就是剃龍頭了,討一個吉利。理發本身不重要,重在二月初二剃頭希望一年大吉大利。

  凡嬰孩出生後第一次剃頭叫剃胎腦,請剃頭匠上門來,剃完後封紅包,吃一碗沉水蛋以謝師傅。舊時吉安剃頭以掏耳技術高低來評判剃頭能力,掏耳技術高的師傅一年中有剃不完的頭,不需要挑擔下鄉穿村走巷。

  十二、造紙

  吉安各地盛產毛竹,其中以永豐、安福、遂川等縣為最。因此,吉安各縣都有造紙生產,其習俗大致相同。以安福武功山為例,每年五月十三,武功山的紙槽就在山下墟鎮請紙工。紙工應聘進山入棚,叫走紙棚。槽主出錢辦酒招待進山紙工,叫起槽酒。臘月二十四,槽主還要辦閉槽酒,席上決定紙工來年去留,“留不留,二十四”。紙槽尊東漢蔡倫為祖師,朝夕焚香祀奉。每年農曆九月二十五日,紙槽都要歇工1天,打酒買肉,慶祝蔡倫先師生日。紙槽分抄紙、焙紙、打雜、茅4個工序。紙工屬重體力勞動,一天做十幾個小時,每天要吃4餐,因有“三年沒睏兩年的床,兩年吃了三年的糧”的說法。紙槽安席,尊抄紙工為上。紙槽叫喚人,一般以姓名第二字為稱,如紙工叫李苟發,就叫苟師傅,不得直呼其名,也不稱李師傅。

  十三、撐船

  船工中一般分夥頭(初級)、夥計(二等船工)、二等家長、一等家長。夥頭的基本功夫,早上要起早,舀艙水,燒熱水給夥計們洗臉,燒開水,洗米做飯,洗菜切菜等。有老板娘的,蒸好飯後等老板娘起床炒菜,自己去扯錨、撐開船。老板帶舵時,自己拿纖板上岸換打頭椿的人,予以拉纖。若是到了港口,停船時就在船上守船,讓其他人上岸。若其他人不上岸,就同老板娘上街買菜。是時,要緊跟在老板娘的背後,老板娘付錢,夥頭拿菜。其工錢待遇,前半年,隻吃不拿,叫掙飯吃。上船時發幾條短褲,治病的錢由老板出,半年以後,如果老板、夥計都認為你做事勤快、老實,能虛心向師傅學習,就留下來,成為正式夥頭。自後,每月發1籮米錢。夥頭一般要經過三年錘煉。但技術學得快的,兩年後就可以算工錢。

  走船時,師傅看學徒撐篙的姿勢,拉纖時,看學徒的腰身直不直。荷竹篙,紮拖把,安纖板,樣樣要學。此外走風學看風向,行船學看水路。若能學到這些,就可以算是一般的夥計(二等船工),工錢可升為每月1擔米。如果樣樣功夫都拿得起,工錢可加到1.5擔米。若船上每項技術都能懂會做,每月便可以拿到2擔米的工錢,這就相當於二等家長了。但真正的二等家長要能懂得船上各個部位及各種用具的名稱、性能和作用。

  一等家長在每次開船前,對全船人員講清天氣、一天的安排。知道贛江沿河兩岸的寺廟、菩薩名稱,路過時提醒老板敬神。每逢初一十五提醒老板敬菩薩。一等家長是老板的得力助手,給老板當了三分之二的家,工錢一般在3擔米以上。

  §§第二章 生活習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