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飼養

  舊時代,我國的飼養業與農業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農業中的耕作、運輸、看護與牛、馬、驢、等分不開,而家庭的飲食以及農業生產的一些廢料利用,又與豬、羊、雞、鴨的飼養分不開。可以說,飼養是我國農業相互補充,互為利用的資源。因此,六畜之名與五穀之名幾乎同時產生,六畜的飼養,便有了各地的飼養習俗,促進了中國古代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豐富了古代禮製的內容,三牲祭祀,離不開飼養業。飼養民俗,自然而成。

  一、豬

  豬是中國古代家庭財富的重要標誌之一。養豬成為家庭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不論貧富,家庭中不飼養豬幾乎成為不可能,人們對豬的認識,往往在對豬的成長,肥壯方麵,就習俗來說,從買豬之始至殺豬取財,都有明顯的講究和說法。

  買豬。俗話說“富家莫丟書,窮家莫丟豬。”舊時家庭都習慣養豬,數口之家,年內一般養兩到三頭豬,一是家庭泔水不浪費,二是豬乃積肥的主要家畜。豬崽大多成為鄉鎮集市的交易品。買豬崽便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習俗。

  直接到養母豬的人家購買豬崽,多是鄰裏之間。在寧岡,買家來了,主人端來茶水,買戶接過茶杯後,一口氣喝完,買回的仔豬會飼養得順利。上門買豬崽,都得清早去,賣家一般會招呼吃早飯,買家吃飯時要樣樣菜都吃遍,並且要吃得飽又吃得快。清早買豬,可能與空腹出售有關,空腹豬崽,活躍不活躍,一眼能看得見。

  永新人買豬回家,入欄時,家人端一碗冷水給挑豬者,一飲而盡,將碗覆置欄邊,讚道:“會吃會長,自出自進。”

  安福人捉豬崽到家時,先噴茶水灑在豬身上。把豬崽放進欄中,大聲祝讚:“風吹花長,養豬門扇大,過欄豬仔三百斤。”

  如果六天之內,豬崽因病死亡,可退回原主,不付錢。上門買豬,有約在先。一頭豬崽挑回去,另一頭則放土磚湊成擔。湊擔不用火磚、石頭,否則,買回來的豬不易長膘。

  寧岡人買豬回家時,家門口要用稻草火把熏一下再進大門,剪下豬的眉毛少許,放進鞋裏,再投入豬欄,豬能給家裏帶來財運。

  泰和買豬回家,先讓豬崽在豬欄門前停留片刻,然後趕進欄圈,並讚祝兩句:“順順當當,蓬蓬巴長。”

  殺豬。豬肉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之一,豬的屠殺因此有不少習俗。農家殺豬,必燃香放鞭炮。在大門口對天殺,稱“祭天”。對著牛欄殺,稱“祭薑太公”。灑一些豬血在紙錢上,稱“血錢”,將“血錢”貼在欄門邊上,對以後養豬有利。將豬尾巴煮熟,供謝神明,意求“六畜興旺”。有的地方凡殺豬放血後,主人會用幾張草紙沾上豬血,係在祖宗神龕下、大門框邊和豬欄門框邊,謂“祭血錢”。

  在峽江,殺豬時,主婦站在欄前,連呼三聲,表示下世再來。下刀時先放一掛鞭炮,下刀後用三張錢紙沾刀口上的豬血,紮在欄門上,取“血財興旺”之意。豬嘴豬尾隻能自食,不出售。煮熟後先敬薑太公,再由主婦食用,不能用於敬客。

  在萬安,屠夫不進豬圈,宰殺時,由養豬人或閑雜人等將豬趕出門外,再由屠夫想辦法宰殺。不養豬的人家的泔水長期供給養豬戶,殺豬時,養豬戶會給供泔水的人家送上一提三至五斤的肉,以示酬謝。

  安福殺豬,較之其它地方更特殊一些,一般要把豬抬到廳堂中殺,然後把豬血灑在紙錢上,主人接過錢紙,在戶外敬土地和欄神。豬類中,有時會出現五爪豬,五爪豬煞氣重,屠夫要披紅布行刀。

  鄉村殺豬最忌諱豬沒有抓住,跑到別人家中。農村相信“豬來窮,狗來富”的說法,如果豬跑到了人家,要主動上門鳴炮道歉。

  殺豬時,主人希望屠夫不走神,一刀捅死,流出來的血鮮紅而有泡沫,主人就高興,這叫“血財好”,是吉兆。如果一刀捅不死,捅的不是位置,流出來的血紫色,呈黑色,或者豬在倒地時還不停在低沉哼叫,人們認為這不吉利。

  種豬、母豬肉一般不食用,認為它們有毒性,吃了會生病。

  飼養到一定的重量時,不易長膘了,自己不宰殺,賣給別人,俗稱出欄。但賣豬的不會把豬親自送到買戶,封建時代認為豬像親生女,嫁女送親,會被人恥笑,一般是買家自己來。如果一定要賣戶送上門,買主要置辦酒席款待,還得額外送個紅包,叫腳力錢。

  豬欄。豬欄的位置各地不盡相同,有時豬欄與廁所連在一起,讓豬吃糞便。有的豬欄與牛欄同時使用,豬牛合住在一起。有的豬欄設在廚房之內,方便飼養。

  大戶人家,在建豬圈時,要選擇吉日破土動工,甚至請風水先生來看地勢。豬欄門的朝向也講究。

  除夕之日貼春聯,在吉安的鄉村中,幾乎每家每戶的豬圈牛欄都要貼點紅紙,至今仍是如此。紅紙不大,寫上六畜興旺,豬肥牛壯,六畜平安等吉祥語。有的地方還要貼上一張平安符,以求豬牛馬羊順利吉祥。

  豬不吃潲食,人們習慣在豬欄門上貼上“薑太公在此”字樣,並在門框或潲食盆上斬上一把菜刀,為豬避邪。吉安民間也拜薑太公是管六畜之神。

  寧岡一帶做豬食盆,尺寸大小要合“六”,講究六六順,寓意飼養順利。

  萬安人忌外人在豬圈內撒尿,也不讓別人直接誇獎豬養得肥大,認為誇獎之後豬不再長膘增重。

  趕豬牯。豬的繁殖,主要得助於專門飼養種豬的人。舊時代,吉安飼養種豬的人都是孤寡人,不論男女,都叫趕豬牯的。有的地方稱趕豬的男性為豬牯佬,女性稱豬牯婆。這種習俗,緣自於公豬配種,一條公豬幾乎覆蓋一鄉甚至數鄉的數十成百頭母豬,與之交配,這種親自上門配種的生意不是光彩的事,孤寡人不顧及麵子問題,隻為生計,從中收取配種費用,或叫公豬營養費,或叫路途費。養母豬的人家用紅包包好給養種豬人,叫利事。

  在萬安,稱趕豬牯的又叫挎搭鏈,每配種一次,收取一鬥米,三個蛋,成為例規。

  家畜家禽易發生瘟疫,發生豬瘟時,各地農村都會用紅紙書寫“薑太公在此”,貼在豬欄門上,插香燃燭放爆竹,祭祀欄神薑太公。

  安福西鄉泰山一帶,每遭豬瘟時,村裏都要舉行“青獅燈”會,青壯年赤膊上陣,手持關刀,梭標,虎叉之類的器械,在欄屋前後耍舞,是一種古老的驅瘟鬼的活動。

  種豬配種都是上門服務,事先約定。配種結束後,趕豬牯的會用竹鞭輕打母豬後臀,並說:“順順十二隻”,祝願母豬順產很多小豬,給東家帶來很多財運,養母豬的人家要招待趕豬牯的吃一餐飯,包一個紅包。

  產豬崽。吉安的民俗認為母豬生產是家道興旺的事。臨產時,主人要在欄前守產。胎盤用稻草包紮好,掛在楓樹上,意為“風吹浪長”,第三天用雞、肉、魚三牲祭祀薑太公,稱為豬做三朝。人出生三日做三朝,可見吉安對豬生崽的重視程度。

  兩個月後,小豬斷乳,分售出去,叫散夥。民俗以為養母豬不是想養就能養,要靠家運,才能產一窩順一窩。家運欠佳,母豬刨欄,甚至生豬崽後帶不大,有的隻生一兩頭,不吉利。母豬懷了胎,出欄糞時留一角不挖去,俗傳能防止母豬流產。

  民間對豬的毛色有講究,其中有兩類情況比較忌諱,一是破頭豬,二是戴孝豬。破頭豬是指黑毛豬頭上有一撮白毛,或白毛豬頭上有一撮黑毛,這是大忌,會給家庭帶來惡運。戴孝豬是指黑毛豬白毛頭,或黑毛豬白毛尾,對家庭也不吉利。凡遇此類相貌,一般不飼養。

  豬的一些畸形也有說法。豬的外形應當是肥頭大耳短嘴巴,蹄為四爪,腰圓。民間忌諱飼養五爪豬,尖長嘴的豬單會吃不長膘,耳朵細小的豬被稱為鐵砣,健碩而不見長。遇上這類畸形豬,主人請親朋來把豬殺了,由親朋說一些吉利話,以求家運順當。

  二、牛

  吉安自古來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牛是農田耕作的重要幫手,因此吉安民俗中流傳一句話叫“牛為農家寶”。農家缺少牛,收成幾乎沒有希望。所以農戶把牛當成家庭成員對待,由此而形成一係列關於牛的風俗。

  山區放牛與非山區地帶放牛不同,山區的牛習慣在牛脖子上掛一個竹筒鈴鐺,牛在深山走失,尋找時便於聽聲音。山區放牛,除農忙時,不論大小牛,都趕進山裏,任其生活,有時十數天甚至一兩個月不進村,寒冷時才進山尋牛,拉回家中飼養。非山區放牛或牽牛在田塍上吃草,或派一至兩人集中看管,把牛驅趕到丘陵荒坡,早放晚歸,或用長長的牛繩用木樁固定在草地,每天換兩三個地方。

  放牧時,水牛可以騎,黃牛不能騎,俗話說:“水牛騎長膘,黃牛騎斷腰。”

  農忙季節,耕牛辛苦,需要煮精飼料飼養,春冬尤為注重欄幹食飽,冬寒,經常加喂鹽湯。

  俗話說:“人歇端午牛歇社。”在永豐,每逢春社,牛不耕作,歇息並吃好的飼料,多吃穀糠。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靠近七都或江口的農家,趕自家的耕牛到七都圩或江口圩當牛市,以討吉利。

  遂川一帶,每年四月初八這天耕牛不下田勞作,還要吃蛋和米粥等精飼料。相傳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像人一樣,生日要吃蛋,能身強體健。遂川對耕牛下田很看重,穀雨節前,凡陰冷雨天,不讓耕牛勞作。

  泰和則在除夕那一天,給牛喂三個雞蛋過年,牛角上卷紅紙壓歲,寓意來年能給家人帶來財運。

  萬安在春耕之前,再困難的農家也要省些雞蛋、茶油喂給牛吃,催膘壯體,以便農忙。

  寧岡建牛欄有講究,牛欄門一般朝東向,據說對飼養牛順利。

  永新農村在元宵節時,有以湯圓粥喂牛的習俗。

  黃牛水牛的圈養不同,俗話說:“水牛一眼塘,黃牛一鋪床”,是指水牛愛濕,黃牛愛幹。

  牛出行。春節第一次牽牛出欄,須在龍頭繩上紮紅布條或紅點,點燃香燭,插在牛樁邊,鳴炮後,將牛係在樁上,祈求春牛健壯。有的地方,牽引牛向該年大利方向走,以祈求天神保佑耕牛一年中無病無災。

  正月十五,吉安農村都有鬧元宵的習俗,農家在這天會在牛欄點幾盞燈,祈望耕牛一年中無災無難。

  馴牛犢犁田。牛犢長到一歲半或兩歲時,主人要給牛穿鼻繩。適當的時候,讓牛犢上枷拉犁。初學拉犁活動一般選擇泥沙地或土質較鬆的地方。

  正月二十日,俗稱天聾地啞日,吉安民間說:“天聾地啞,教牛教馬”。此日,如果天清氣朗,農家會教牛犢犁田,叫“開生教”。萬安教牛犁田是日早起,忌碰到生人,如果碰到生人,教犁不會太順,學起來困難得多。永新鄉俗認為此日所馴教的牛,日後馴服善耕。

  馴牛犁田,須先一日選好便於南北開犁的田,以免陽光直射牛眼。開犁前,掌犁者唾口水於掌中,在牛背上順擦三下,以示鼓勵。牛前由一人導引。犁完後,掌犁人從犁尖抹一把泥往牛肩上擦三下,意為日後犁田不含摩破肩峰。

  母牛生崽。主戶在母牛生崽三日後做三朝,須備香燭供物祀牛神,祈求牛犢長快長好。安福一帶在做三朝時,鳴炮祭欄神,用一段豬小腸纏在一雙筷子上。小腸象征繩索,筷子意為成雙成對,取牛崽緊跟牛婆走,寓不走失之意。

  母牛生產後易生虱,主戶會使用特製蔑梳,為之梳洗。

  在泰和,母牛產子時,搓一根草繩拴在社官廟旁的樹上,祈求社官菩薩照管好牛崽。

  買牛。舊時代買牛,中間有牛牙人,或相牛的行家。這與我國長期農耕依靠牛有關係。人與牛在農耕中互不相離,所以古人對牛的認識可謂十分周到,因此有著名的《相牛經》,其全稱叫《齊侯大夫寧戚相牛經》。全國的相牛方法,大多都源於此書,經千多年的傳承,又形成各地一些習俗。吉安地區各地買牛的習慣不盡相同,但總體上相近。買主要花錢雇請牛牙人或相牛人幫忙,成交後,牛角貼上紅紙,並換上新繩索,賣主好言祝福。

  農家選牛,主要是為了耕犁,講究皮毛油亮,正圈正水。圈是指牛毛的旋紋,最忌烏牛白舌,頭頂白,或反圈,俗話說:“黃牛看齒,水牛看圈。”

  牛的毛色如果是黃色的,牛頭上有一撮白毛,俗稱白鷲星,白鷲星被民間認為是凶物,會給家人帶來不幸。

  民間對牛齒的多少,能判其優劣,“六齒溜光,七齒遭殃,八齒平平畜,九齒買田莊,十齒是牛王。”牛旋生長在額頭、耳朵、背部、腳上等部位,有幾十種旋的稱呼,如蜈蚣旋,牛肚下有此旋,牛則屬劣等。俗話說“不怕蜈蚣旋飛上天(長在牛頭上),就怕蜈蚣草上眠(長在腹部)。”

  牛牙人講價錢多用江湖語開價,目的是不讓一般的人聽他們之間對牛的評價。

  賣牛不賣繩,買牛的除了給牛錢外,還要拿一兩塊錢給平時牽牛喂養的家庭主婦,稱為出欄錢,對方一定要收下。

  殺牛。吉安人殺牛,大部分地方有講究,一般都是先用布條將牛眼蒙住,不讓牛看到人殺它。用木棰敲牛頭。圍觀的人要把手背到身後,意思是我的手被縛綁,無法相救,以表示對耕牛的最後敬意。安福的民間認為,牛通人性,殺牛前一定要蒙眼,不蒙眼,牛在殺前要對人流淚,讓人不忍心殺它。如果心狠一定要殺它,牛死後,它會設法讓殺它的人來世變成一頭牛。

  泰和水東、廬陵東南一帶,殺牛用刀取血,傳統上有食牛血的習俗。

  三、狗

  忠犬奸貓,是我國長期來的飼養觀念。狗是人們親近的家庭成員之一。飼養狗,重要的是守護家院,隨主人外出作伴。狗通人性,狗在對待主人忠誠上是十分可靠的,因此,自然地衍生出不少養狗的習俗。

  在安福,新造房屋安狗洞,安在大門左側下方與門檻平齊的牆下。安狗洞時,主人要送泥匠師傅一隻雞、一升米、一個紅包。

  狗是雜食動物,但不食草類,而民間普遍認為,狗在啃咬青草,是將要發生洪水的預示。

  吉安民間對於不請自來的狗,有比較相同的說法,“豬來窮,狗來富,貓來孝”。不知來曆的狗來到家裏不願離開,被認為是家道昌盛的預兆。

  殺狗取血,鎮妖辟邪,是古代的普遍認識,早在漢代就有“殺白犬以血題門戶”的風尚,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木》還記載:“術家以犬為地厭(壓服的意思),能禳辟一切邪魅妖術”。吉安各地至今仍有用狗血辟邪的做法,尤其方術道教更為常見。

  家畜也忌諱獨生,如獨豬、獨狗、獨貓等,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但主人不輕易丟棄,送給鄰居正在哺乳的家畜群,主人還要包上一個紅包給收養人。

  家畜家禽崽子撫養一段時間後,有時要送給親友撫養,如貓、狗、雞、鴨、鵝之類的,收養的人要包上一個象征性的紅包給主人,意思是賣出而不是送走。否則,主人家的家禽家畜飼養會不旺。

  四、雞

  雞在六畜飼養中占重要地位,因為公雞報曉,是人們每天依賴的夥伴,它又是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祭祀中用雞而不用鴨鵝,雞的讀音與“吉”相同,給民間帶來吉祥喜慶色彩,與魚一樣,吉(雞)慶有餘(魚)。這是供敬神靈的兩種重要的祀品。雞還是鳳凰在民間的化身,人們喜好將公雞鳴叫稱為“功名”,如將雄雞和雞冠花畫在一起,表示冠(官)上加冠(官),一隻雄雞和五隻小雞畫在一起叫五子登科。

  我國古代認為雞是玉衡星變來的,在五行中是火的象征,家養紅公雞,能保護住宅不遭火災。這些文化現象實際上反映出古代人們的飼養雞的生活心理。此外,作為區域文化,它還是鄉風民俗的反映。

  吉安民間,不論城鄉,男孩在變聲的時候,父母一定會想辦法謀一隻大公雞煮給男孩吃,讓他發育好,身強體強。女孩到了十二三歲,母親會殺一隻子雞(即將生蛋的母雞)來給女兒吃,使其發育成人,此俗至今仍普遍流行。

  寧岡人買回生雞,或接受別人送來的生雞,要在雞窩前,把它繞著人的身子轉三圈,再投入雞窩中,讓它與其他的雞和睦共處,不致被其他的雞啄傷。

  遭遇雞瘟時,有人把雞籠放進廁所裏,使瘟鬼子找不著雞。

  孵雞崽。安福在種蛋這一天,家裏要用甑蒸飯,不能悶飯。

  男女定終身時,作為未來的女婿被女方請上門,這次見麵非常重要,女方很隆重,其中一定要殺雞款待。這隻雞不是隨便殺的,男青年吃了這隻雞,就意味著定下了這門婚事。

  舊時代,婚姻是父母包辦,有時男女定下了婚事,男的沒結婚便死了,而女的迫於始一從終的傳統思想,仍要舉行婚禮,便找來一隻雄雞來替新郎。吉安各地,無不如此,但此俗早幾十年前廢除。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