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漁業狩獵

  一、漁業

  吉安的河流發達,水係布遍,湖、水塘、水陂、水庫多,為漁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是形成吉安漁俗的重要原因。

  吉安人把魚看作兩類,一類是正魚,一類是雜魚。所謂正魚不是本地自產的,是遠在長江邊的魚類,漁民用油籮擔從那裏挑回來的魚種,放養在魚塘、水庫中,如鰱魚、草魚、烏青、鱅魚、桂魚等。這些魚不能夠在本地產子繁衍後代。雜魚則是指本地能產子繁衍的魚,如鯉魚、鯽魚、鯰魚、鯿魚等。

  舊時代放釣,凡釣的是正魚,必須經魚塘主人同意才可以拿走,否則以偷魚論處。釣是雜魚,沒有人前來幹預,任你本事,能釣多少帶走多少,是鄉俗使然。

  1、挑魚苗

  正魚的魚苗,必須要從長江才可獲得,永新一帶人走衡陽,廬吉泰一帶人走九江,才能獲得魚苗。因此,走九江販魚苗,成為吉安一個特有的行業。

  魚苗忌蛇,蛇是魚苗的克星。凡去九江購買魚苗的船,在裝魚苗的船桅杆上要懸掛蜈蚣旗,以防蛇進入。

  由於它是一個特殊行業,連語言也產生江湖話,吉安有的地方稱它為黑話。如青原區的雲樓江湖語。雲樓這個地方以走九江販魚苗出名。每年成群結隊的人走九江,挑魚油籮。古代交通不便,隻能順贛江北上。魚苗水裝進油籮時並不見魚仔,需要經驗判斷。魚苗水裝進油籮後,要不停地搖動,魚仔才能正常發育。所以挑魚籮的扁擔比較特殊,既能承重,又需柔韌,它合著挑擔人的步伐,魚籮不停地上下晃動。

  挑魚苗往返一般要兩個月的時間,期間難免會遇上一些尷尬場合,而用江湖語來傳遞信息就能起到作用。據今天雲樓的老年人說,舊時代做生意的人很守規矩,江湖語不輕易用,是為了尊重生意人,迫不得已,才使用江湖語來保護自己的利益。使用江湖語能給做魚苗生意帶來不少幫助,江湖語才有它的生命力,這一點是不可置疑的。

  永新石橋鎮白鷺村,是永新一帶經營魚苗生意出名的村子。每年春天,約有上百人往湖南衡山的朱亭,在那裏等待魚苗孵化的春雨到來之前,他們住在湘江邊的茅棚裏,選擇好的魚苗,選擇魚苗要有老到的經驗,顏色不同的卵,孵化出不同種類的魚。魚苗孵化將在魚籮裏慢慢進行,他們挑著一擔魚苗水,步行回到永新白鷺,最快的時間也要五六天。

  魚苗挑回來,在最初半個月時間裏,魚苗最需要細心照料,直至長到筷子頭般大,用鵝毛按類分撥到不同的魚盆中,再分開飼養。

  2、舟居生活

  贛江穿過吉安的地境近三百公裏,流經萬安、泰和、吉安縣、青原區、吉州區、吉水、峽江和新幹。受贛中地區山勢走向的影響,贛江兩岸的直流非常發達,溝壑縱橫,大的支流長達150公裏,其中20公裏以上的河流二十多條,由南而北,比較有序的排列在贛江左右兩岸。支流上又有無數的小河山溪,發達的水係,象網狀一樣分布在吉安境內,這就決定了吉安古代的舟船業發達。

  舟居生活越發達,習俗規矩就越多,影響就越大。船上的習俗,最起碼的要求是:上船要洗腳,進艙要脫鞋,鞋要放順的,不能放倒的,更不能翻轉放。若你的鞋子翻轉放,老板看到了,就會馬上發脾氣,說你是白虎星,不但不會招待你,還會趕你走。若是貨主上船進艙,夥頭要馬上去看鞋是否放錯,並及時糾正。走時還要交待貨主,下一次不能這樣放。吃飯時,夥頭要主動坐在飯甑邊,幫別人裝飯,吃飽飯給別人順茶(即倒茶)。早上起床,不準隨便說話,特別是不準說錯話。叫人不能隨便叫名字,要叫某某師傅。

  舟居人家的吃喝拉撒都在船上,這就有講究了,一日三餐,下飯菜離不開魚。魚是兩麵的,一麵吃完了,漁家人不會直翻過來,若要翻,也是一邊夾著魚一邊說:“順過來”。漁家人非常忌諱“翻”這麽一個行為動作。漁民曬衣服也隻能曬在船上,從洗衣服開始,洗衣褲從來不翻開來洗,曬衣褲更不允許翻開來曬,認為翻開來對全家的生命安全帶來不利。吃飯時盛飯,飯勺要直插在飯鍋裏,不能放倒。餐桌上的碗、杯要順放,不能倒擺。

  舟居生活與岸上生活有很大的差別,無論男女,習慣於打赤腳,這與長期跟水打交道有關,隻是到了天寒地凍,迫不得已才穿上套鞋。打赤腳與木板船也有關,船體麵積不大,生活的空間很小,用水隨便衝一下,就幹淨無塵,任意踩踏,也不受影響。男性的漁民不喜歡留長發,多數人剃成平頭,甚至光頭,與經常要下水,頭發易幹有關。

  在泰和,漁民長年在江河上捕魚,每年秋冬還上岸給鄉村養魚戶捕魚,采取分成辦法獲取報酬,正魚二八或三七分成,雜魚以四六或對半分成,所得鮮魚就地出賣,價錢比圩鎮集市要便宜一些。

  漁民在撒網捕魚時有講究,撒網的人一定是光著腳,特別不能穿露出腳趾的鞋,否則認為魚會漏網逃走。漁民以捕魚為主要生活來源,每天撒下網收上的魚也認為有預兆。比如第一網收到鯉魚,俗以為鯉魚跳龍門,是豐收的預兆。如果第一網收到了鱉、蝦,認為是晦氣,不吉利,有的就從第二網收到的魚中拿出一條來放生,以破晦氣。有的漁民第一網收到的有鱉之類的,這一天再也不捕魚了,怕出現意想不到的災害。

  舟居生活的人對水的敬畏心理,也表現到溺水身亡上。吉安的舟居人,長期在江河中漂流,遇到落水、溺水的情況很多,司空見慣,他們會表現得冷漠,視而不見。舟人很忌諱救落水人,認為凡落水是水鬼所為,救起了落水者,救的人就要做替死鬼,因此就有了船家世代遵循的習俗“撈死不救生”。

  祭祀水神,是船家人每天必做的功課。吉安一帶的漁民與住岸居民所敬的神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要敬神財、觀音等,他們更注重水神。宋元時代,吉安民間造出了一個水神,叫蕭家水府神,這說明吉安至少在宋代,對祭水神已十分普遍。蕭家水府神廟遍布吉安各地的水邊河岸。

  舊時代,吉安臨江的各縣鎮,在水口之地還有龍王廟,也是所有從事漁業人的主要祭祀的神明。漁民認為,江河澇旱都是由龍王掌握,洪水暴發,漁民無收;水旱斷流,漁民無食。因此,每逢節日,漁民要到本地的龍王廟擺設供品,燒香鳴炮,祈求風調水順平安。

  漁民敬祀任何神明,其供品不用魚,這與住岸人不同。魚是水族成員,如用作供品,是對水神的不敬,會招致災禍。

  漁家也有敬灶神的習俗。傳說灶神掌管魚,臘月二十四為敬祀日。水蛇神是漁家敬畏的神,是漁家必敬之神。

  3、與魚有關的習俗

  “魚”與“餘”諧音,也反映出吉安人也對“年年有餘”“家有餘慶”等吉祥安康的祈望,從而讓魚在百姓生活中和心理上帶來重要的影響。

  在吉安民間,大年三十的團圓飯,自古以來,不論怎麽貧窮,餐桌上可以沒有雞、鴨、牛肉等葷菜,但不能沒有魚,必須有一盤魚,一家人的心裏才踏實,它是年年有餘的幸福願望。

  在任何祭祀中,百姓都要備酒、菜肴。菜肴的安排視祭祀的對象而安排。祭品不是固定的,豬肉是一定要的,有時放一個蛋,氽過水的雞、米飯、或齋餅,蘋果或其它水果,另一個重要的祭品就是魚,魚幾乎與豬肉一樣重要,是祭祀食品中重要內容,它意味對神明祖先的祈禱,請降福餘慶。

  凡過節或喜慶宴,不論酒席大小,不論菜肴多少,必須要上一道魚,多數用草魚。吉安人請客是不上蔬菜的,認為上蔬菜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上的全是帶葷的。而魚這道菜是所有菜中最後一道。吉安人請客,各地風俗不完全一樣,有的是八菜一湯,有的是九菜或十二菜,或十六菜,但有一點相同,就是當魚端上來了,說明是最後一道菜,就寓含“餘慶”的意思。

  周扶九是清末民初吉安的巨商,名震全國。他是農民出身,讀書不多,但懂得節儉持家的道理,他希望家道“餘慶”,天天餐桌有魚,於是請人雕刻一個木魚,每餐將木魚蒸得熱氣騰騰,全家吃飯時,將木魚盤置於菜肴中間。這種對“餘慶”的心理崇拜,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點。

  民間對鯉魚跳龍門的心理祈求。鯉魚跳龍門是我國傳統故事中一個美好追求,吉安民間喜歡在庭院內或照壁上用白灰抹出一塊畫麵,畫上鯉魚,畫麵邊配以對聯,寓意子孫好好讀書,入仕做官。

  二、狩獵

  吉安山區麵積大,主要集中在西麵、西南麵及南麵地區。山地到處是寶,除林木外,還有無數珍貴的飛禽走獸,一方麵狩獵可以補貼生活來源不足,一方麵虎豹、野豬是舊時山民的害獸,因而有了山民獵狩生活,從而形成具有吉安地方特性的狩獵風俗。

  狩獵的時間主要在冬季和初春,這是農村賦閑時間,正所謂“忙時忙農,閑時狩獵”。村民在晴朗之日,八五人成行,進山獵物。有時人多至十多個,結伴而行,帶著獵狗、鳥銃和刀鏟。進山後,由熟悉野獸生活習性的人去跟蹤尋查,叫跟山。發現獵物後,人們分頭守在野獸可能經過的地段,叫等塘。當野獸出現時,第一個開銃將野獸擊倒的人叫打頭銃。獵得野獸,歡呼雀躍,抬獵物回家,分享狩獵勝利成果。

  1、狩獵工具

  獵槍,俗稱土銃,又統稱神火。土銃一般1.5米左右長,內裝黑硝,用紅硝做引,有效射程120步左右。打大物如老虎、野豬等,銃內要上釺條;獵小物如野兔飛禽等,上鐵砂即可。

  土銃製造很有講究。一般造銃師傅上門製造。東家準備好幹透的柏木,造銃的鐵,在祠堂起爐開火。銃造成,造銃師傅祝讚:“開銃一千斤,走東,東打到;走西,西打到。”東家還得辦豐盛的神火酒封紅包,酬謝造銃師傅。

  弩。弩包括弓箭兩部分。箭頭上浸有草烏、斑蝥、魯椒等提煉的劇毒液汁。

  火爆。火爆由雄精(磺)、白磷調製成紅硝,配以瓷峰等尖銳物,用麻布片包纏成鴿子蛋一般大小,塗擦豬油香料,用小竹簽插於野獸常常出入之地,使其貪吃而爆炸致死。

  獵狗也是狩獵的重要工具之一。沒有好獵狗,要獵獲野獸難之又難。新捉回的獵狗,先要到土地和司命娘娘牌位前禮敬,所謂“司命娘娘不開口,老虎不揹狗”。獵狗進的門洞叫霸王門。新捉回的貓,主人要抓住它,向獵狗作揖,以和睦相處。

  在安福,獵狗一般不用本地狗,從湖南攸縣引進良種獵犬。獵戶不叫買狗,叫捉狗。

  2、狩獵方法

  俗話說,人有人路,蛇有蛇路。山中的走禽也是如此,民間都說:“大小野物走原路,唯有狐狸滿山遊。”這就道出了野獸生活的習慣。狩獵的方法多種多樣,吉安地區主要的有趕山,即圍獵,射弩,裝地銃,挖地窖,繩索吊,放火爆,藥物毒,夾箍捕,地籠關等。

  趕山,也有的地方叫圍獵。先由“行下部”的法師,選定呈布袋形的山穀,念封山咒,獵物不致逃逸。趕山的人分兵把口,守在野獸必經之處,銃響獸倒,圍獵得物。

  裝地銃、射弩。要獵取虎豹山牛,可用裝地銃、裝弩的辦法。頭天黃昏之前設弩,第二天清晨撤回。裝弩一般設半人高的攔人線,立告示牌:“此山虎害民,裝弩在前程。過路諸君子,早歸晚出行。”示眾以免誤傷。獵人根據虎行足跡及抓土的痕跡,憑經驗能推斷虎的大小、雌雄,出入時間,在其必經的路上裝好弩,當虎觸動絆線啟動弓上開關,毒箭隨之射出。虎為大獸,當場難得斃命。受傷後,虎會舔傷口,由此而被毒死。

  放火爆。主要是獵殺狐狸、豺狗。狐狸豺狗的活動場地不太固定,活動範圍廣,也不常走老路,但習性貪婪,放火爆可致其當場地斃命。

  其它的還有藥物毒,夾箍捕,繩索吊,挖地窖等方法,都是舊時代獵獸的重要手段。用竹片或灌木枝,安上繩索,彎至地麵,吊獵野獸,多為單獨狩獵活動。有經驗的獵人進山,根據野獸出沒腳印,判斷是何物種,安裝不同套弓,然後點燃香燭,敬拜山神,土地神,祈求開弓順利。吊到第一隻野物,解下繩索,在其尾部剪毛做標記,放回山中。如再次吊到這隻作標記的野物,表明此山野物已盡,可以收弓過山。

  3、狩獵規矩

  狩獵是件極為危險的事。舊時,狩獵極具神秘感和有諸多的俗套。出獵之日,頭領要向祖先、獵神(陳老師尊)、山神祈禱保佑平安。出獵之前,不可議論打獵之事,尤其不可在廚房議論。有的地方還規定,上路要從廳門出,出廳門又要先跨左腳,路上不喧嘩笑語,大家默默而行。狩獵危險大,極少單獨行動,大多結伴而行,少則三五人,多則數十人,其中必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成長者為頭領,指揮協調。

  狩獵分工明確,通力協作。大家跟著頭領,扛著銃,帶著獵狗趕至野獸出沒以的地方叫“進山”;進山後,由熟悉野獸生活習慣的人去跟蹤尋山叫“跟山”;發現獸跡,獵人們守野獸出入要道叫“蹲塘”,也叫“等塘”,其餘未安排蹲塘的則帶獵狗搜山追捕叫“抄山”。抄山時敲鑼打鼓,高聲叫喊,把野獸趕出來。獵手們會根據野獸習性如“夏藏涼、冬藏暖,雪天多在竹地走,雨後多在莊稼邊”、“大小野獸走原路,唯有狐狸滿山遊”,選擇有利地形和時機進行銃獵。

  看到獵物後,切忌各自為戰,而是通過口哨聲來告知同夥野獸的去向以協調行動。口哨為“出一、進二、上三、下四”,即吹一下表示獵物出來,二下表示獵物進去,三下表示上山,四下表示下山。獵手們還總結出“上山打頭,下山打腳,橫過打腦殼”和“豬打頭、虎打腰”、“打銃不低頭,十有九銃浮”等狩獵要領。在野獸中,最凶惡和報複性最強的要數野豬,一銃未打死,它必會窮凶追咬人。若遇野豬追咬,快近身時,切不可驚慌失措,要及時把硝袋從肩胯解下,朝野豬甩去,野豬見到硝袋,聞到硝味,就會報複性地發泄撕咬,這時可乘機逃命,或立即裝銃將其擊斃。狩獵,放火爆、放藥物、裝地銃、設地籠、裝夾箍捕時,要禱告獵神,並念占語,如“起眼望青天,師父在身邊。左邊左藏身,右邊左藏身,藏得弟子不現形,拜上陳老師尊。急急如律令。”

  打到大野獸,如老虎、野牛等,要祭謝山神開恩,由“頭銃”領拜。虎為凶物,不論是生是死,進村入戶都視為凶象,所以獵死的老虎抬進村或上市,要用紅布遮蓋。狩獵若出現意外,小傷自負,大傷則同夥互相幫擔,有獵物則從賣獵物收入中開支。

  在泰和,持銃的使用鐵條,上麵鑄有名字,以作為建功憑據。有時幾個同時放銃,但中者可能是一人,獸身上中的鐵條,一看就知道是誰的首銃,免得爭論。

  4、獵物分配例規

  在吉安境內,山民獵物後的分配辦法,可以說是各地大同小異,吉安至今還有流傳民諺:“上山打虎,見人一股”。打頭銃的得多,補銃的次之,抄山的又次之,凡上山的皆有份,獵狗不例外。一般是打頭銃的一臂三關,三關是指頸部起至胸脯的第三根肋骨。抄山的得四隻腳,其餘的人均分,獵狗一份。

  遂川一帶,首先命中獵物的稱為“頭銃”;獵物未死,再補銃致死的叫“二銃”。開頭銃的危險性大,一銃未致命,有時會遭報複。所以在獵物分配中頭銃格外優先。獵物分配曆來沿襲“(頭銃)一腿三關(肋),(二銃)耳朵盡拔,(其餘)見者有份”俗規。即頭銃可得一條前腿及前腿以下三根胸肋骨位置的部分,二銃可分得耳朵及耳朵“盡力拔”所得部分,剩下的包括已分配的頭銃、二銃及所有參獵的人、獵狗均得一份。

  萬安一帶打頭銃的,得獵物的頭,加一條後腿。剩下的再按人頭平分,即便是跟去玩的,不分老少,均可分得一份。如果第一銃擊中的不是要害,則由補銃的人分得那條後腿。

  泰和老營盤、水槎一帶的佘民,在舊時代狩獵,如果獲得了大野獸,如山羊之類的,重則百多斤甚至三四百斤,先要抬到祠堂祭祖先。感謝祖德護佑,獲得賜食之恩,然後按族規分配,一頭野獸分成四分,前左腿部分分給房頭,前右腿部分,分給全村村民,後兩腿歸獵手所有。泰和山區的其它地方就不同了,獵獲的野獸按在場者見人頭分配,獵手得雙份。也有的將獵獲的獸頭歸首銃者,再按參與者平均分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