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林業

  吉安的山地麵積大,曆來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說法。吉安的山大多產林木,即便丘陵荒山,現在也辟荊栽植鬆樹,或開墾種果樹。吉安盛產杉木、樟樹、毛竹、茶樹等,它們是重要的經濟林木,生產區域廣,交易頻繁。吉安還出產重要的進貢林木,如楠木、檀木、柏樹、水杉等。豐富的林業生產項目,形成了吉安的林業生產習俗。

  一、植樹造林

  吉安西南區域為高山,泰吉廬為盆地,多丘陵。自古以來吉安山民有佃山造林的習俗,尤其在山區,客家居民多,明清以來的三、四百年裏,各地佃山造林的曆史各顯成效。比如遂川盛產杉木,除當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山地土壤深厚等優越的自然條件外,唐宋以後,特別是明末清初,廣東、福建等大批客家居民遷徙入縣,經佃山培作後,成為一片片青翠的杉林,以致出現“龍泉人因土庶日困,客家因佃林而益豐”的現象。清乾隆《龍泉縣誌泉邑特產說》記載:“客有僑寄龍泉欣然,惟泉多山竹箭材木之產。客知泉民之庶且富,而不知其凋之甚也。客鄂然,詰曰:‘有說乎’?以泉山故多荒棘,康熙間,粵閩窮民知吾泉有山可種,漸與隻身入境,求主佃山,約以栽插杉苗,俟成林時,得價而均之,山主寧不樂?從佃者倚山搭寮,以前五年為辟荒,則自種旱稻薑豆薯芋等物。後五年為熟土,始以杉苗插地滋長未高,仍可種植食物。如此,前後十年之內專利蓄餘,彼已娶妻作室,隱厚其基。逮二十年後,售木受價或百或千。山主得之於意外,嚐以耗靡竭之,佃家得之於辛勤,更以節儉饒之。於是,佃家日益饒,主家日益竭。”清代龍泉縣令杜一鴻曾作《龍泉竹枝詞》,詞曰:“賃土開荒客籍繁,年年棚下長兒孫。辛勤滿葉倉箱泳,閩廣湖湘共一屯。”

  吉安各地的世家大族多,古村落稠集,立基建村多選擇前臨水後依山之地,講究風水形勝。正因為如此,吉安人在村落、住家周邊會有選擇地栽樹植花,以美化居住環境。

  俗言房屋前若地形空缺,容易招致風大,對住家不利,植樹以補正。吉安民間以為房屋左邊地形空缺,會對長房不利,右邊空缺對小房不利,為趨吉避忌,以栽樹防之。

  村落中栽樹有講究,傳統習慣是多栽樟、楠、桂、棕、橘、竹等四季常青樹。但少栽鬆、柏,民間把這兩種樹作為塋地專種樹。有的把柏樹叫“頂龍木”,說栽了會頂住脈氣,破壞風水。俗話說“房前不栽桑,屋後不栽柳”,因“桑”與“喪”諧音,故稱門前桑為望門喪,因柳樹無果,會人丁不旺。庭院內不栽桂花樹,桂花樹隻開花不結果,傳統觀念是多子多福,不植桂,而多植榴,石榴結子多。大廳前忌長高樹,認為會遮旺氣。房屋右邊為“白虎頭”上,也不宜長大樹。

  “家有千棕,永世不窮”,棕樹是山區房前屋後常栽樹種之一。但栽種棕時也頗講究,棕樹不宜栽在大門正前,說是棕葉似劍,不利來好運。有的會在棕樹蔸部放一塊扁石頭或瓦片,促使根係橫生,更利吸收養份。有的還要跪著種,因為棕樹長大後,每月剝一次棕,挨一刀,跪種表示還情。栽種毛竹時,有的自己不種,請人種,認為這樣發(生長)得快。房前屋後不種芭蕉,說芭蕉會藏鬼隱怪。芭蕉大多栽種在書齋、亭榭旁側。

  對村落周邊的風水地段前人栽植的樹、還有社官廟前的樹是不允許砍伐的,任其生長,如果誰動了它,會觸犯神靈,將遭厄運。

  二、采伐林木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古人已懂得山林必須按時按要求進行砍伐的科學道理。自古以來,人們在采伐林木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也自然地形成一些風俗習慣。

  山民靠山吃山,在山上生產,嚴格遵守祖輩流傳下來的規矩,不驚擾山神,凡事敬山神,祈望山神保佑,一年平安無事。舊時,山頭都居於木客老板的,民工為木客老板砍伐大片木材,要結夥上山,謂打木棚。每年第一次進山采伐叫開山,或叫開山門。開山要看通書(皇曆)。曆書上注有“百事諸宜”等吉日,也有以“午”、“申”為吉日,因“午”屬“馬”,“申”屬“猴”,意取馬之快捷,猴之靈氣之意。忌日,除通書注有“諸事不宜”等不吉之日外,還有忌“紅砂日”的,俗稱“四孟金雞四仲蛇,四季醜日是紅砂”,醜日為紅砂凶日,故逢醜日忌開山。如遇大霧、風雨或開山之日煮了夾生飯,雖已選定日期,也得推遲,另擇時日。

  開山伐木前,由木客老板殺牲畜,具供品敬山神。民工設宴請老板坐首席。有的地方稱入山砍木叫上鉤,砍完離開山場叫下鉤。下鉤時,東家要為伐木客辦下鉤酒。安福武功山是吉安著名的林區,在這裏開山,山人捉一隻公雞到需砍伐的第一株樹旁,把雞頭擰下,用雞血繞樹灑一圈,砍3斧,拿起斧頭下山回家,不準回頭。此做法叫“祭山”。祭山完畢,其他人才可以去砍樹。有的地方,開山人在山中選取一株大樹,擺上三牲供品,殺雄雞,鳴爆焚香,然後把塗有雞公血的錢紙綁在大樹上,並念咒語,祈望神木保佑伐木人平安無事。有的山區在砍第一根木頭或竹子時,木頭、竹子的倒向要按東家定的方向倒,而木頭底部又隻能緊貼樹兜,不得移位。民間認為東家要憑此木頭的倒向預測家運。安福西鄉利田建有神廟,山民每進山伐木,先祭木神,方敢進山。每當砍完一塊山場,需留下幾株大樹不砍,叫“撐山樹”。這是傳統的做法,既能保佑砍木人安全,又能讓其飛籽成林;還可以用作座標物,說明山場的四至範圍,每塊山場的撐山樹,一般是千木三根,即每千根木頭留下三根。

  遂川的開山做法是備香燭、紙錢、爆竹等祭物,在山口或作業山場祭祀山神(土地、壇官、石公等),有的在伐木地臨時疊石為壇,奉為山神,進行祭拜、許願。祭祀後,砍的第一根稱“開山木”。開山木多擇地勢平坦的山窩,取順直、中等大的樹木砍伐。砍開山木要格外謹慎,由經驗豐富的砍伐工來砍下。木頭隻能順向上倒,若出現橫倒、倒不下或抽芯撕裂,不是好兆頭。有的砍開山樹先剝一塊皮,係上一根紅繩,暫時不砍,待采伐結束後砍。砍完開山木後,大家才能上崠,從山頂向山窩砍伐。遂川砍伐山場,一般隻留一根樹,叫禁山。

  砍山場有分工,有專門的開路人,剝頭筒皮人,扶斧鉤人。開路的人行動在先,斬開進路,讓砍伐人進出方便。剝頭筒皮的人在樹蔸離土四五寸的地方,剝開樹皮,以方便砍伐人下斧。砍木下斧也要有要求,特別是砍杉木,先要量定木蔸處有多大,是不是有利檢尺增加材積,如不利增加碼兩,還得挖開地皮,砍其深蔸。樹蔸離地皮最多不超過5寸高。樹蔸越矮,越能催使萌芽速生粗壯。砍麵一般是上碗下碟,即樹幹的下部砍麵成凸狀碗底形,留在土中的蔸部,切麵呈凹狀碟形,以利蓄水發新芽。扶斧子的人,相對而立,沿同一斧口砍伐。樹將倒時,招呼同夥躲避,並囑咐拉鉤的人緊拉樹幹,控製倒向。其實,山勢不同,樹木生長的位置也不同。

  砍木有不同的砍法。一種叫拎罐底,即從四邊向裏砍,形似煮飯用的拎罐;另一種叫一字口,即向兩邊砍;還有一種叫蕎麥角,即從三邊向裏砍,形如蕎麥籽。砍伐時,必須做到“木倒上山,竹倒下山。”砍竹子,必須用斧背敲碎竹蔸的節,以便來春儲水發鞭。木材砍伐後,暫不打枝,俗稱吊枝。吊枝有利木材內水分通過枝葉蒸發,促使其快速幹燥。木材幹後,打枝出山場。

  砍木一般在農曆四月和八月。四月雨水多,樹幹有麻點,叫菜頭麻。八月砍的樹,樹幹光潔,稱為秋白。

  在山中作業,不允許嬉笑玩樂,顯得神秘莊重。幹活、說話都有許多講究。上山作業初期禁說話,大家緘口不語,隻用手勢、眼神意會作業。在山場中,隻聽斧頭響,不聞人語聲。砍木時禁止直呼其名,用號子作為聯絡訊號。約過一袋煙工夫,領頭者發話道:“燒柴(吸煙)了,大家把鐵子(斧頭)放好。”這時大家才可說話。說話時不談虎蛇等凶物。不使用諸如“死”、“倒”、“絕”、“打”、“斷”等不吉利的詞語,多用代語,如:“抽煙”叫“起霧”,因伐木忌言“抽”(抽芯斷裂);“斧頭”叫“鐵子”,因“斧”與“虎”諧音,虎為凶物;柴刀叫橫鐵,也叫二麵。鉤子叫畫眉,鐮鏟叫灰鏟,鋤頭叫土牛,吃飯叫見麥,收工叫收牛,“飯勺”叫“盛勺”,“飯”與“患”諧音;“打霜”叫“落白”,因“霜”與“傷”諧音。

  吉安境內采伐的禁言代語因地而異,豐富而多趣。生活代語有:做飯--牙麥,吃飯--點麥,煙--黃葉子,鹽--海石子,茶油--慢腦子,飯勺--滿姨子,筷子--船篙子、竹篙、條子,鍋--烏缸子,鴨--歡喜子,豬肉--毛瓜子,人--狗,手--薑爪子,腳--齊柱子,鞋--碼子,洗臉--開光。生產代語有:柴刀--弓背子,斧頭--扁嘴子,釘公--鈴子,撐棍--老腳,撬棍--寶棍,鋤頭--灰鉤子,鋸子--石牙子,打鉤--挽子,剝樹皮--脫殼子,倒木頭--拜山,打枝椏--鋤毛子、摘葉子,清蔸--打胡子,路滑--路宣一,下山--下造,收工--打牛。其它代語有:蛇--軟藤子、龍,馬蜂--烏蠅,藤--牽絲子。如峽江稱草鞋為馬,斧頭稱繃子,樹撐稱夥計,打枝稱下毛,鋤頭稱勾筆。

  采伐中最怕出現“吊死鬼”和“觀音坐蓮”兩種險情。“吊死鬼”即大徑樹上殘存的幹枯樹枝,平時不吊(掉),砍伐時受震突然斷裂,猝不及防掉在采伐人身上,造成傷亡。“觀音坐蓮”,即采伐大徑木材時,伐斷後不倒,順勢滑坐樹蔸基部不動,但受風力、樹冠重心影響,又有隨時不定向倒下,有傷人危險。

  隨身穿戴的草鞋、鬥笠忌掛在樹上,說鬥笠引蜂,草鞋帶子引蛇。伐後離開山場,要祭謝山神。但一般不如開山隆重。若采伐山場麵積大,伐木多又順利,祭品也很豐富。開山時對神許了願,下山時不要忘了還願。

  女人不準入山場,不許在壇官等神位地方大小便。若犯了忌,會受到同夥怨恨和指責,若出了事,便會成為大家唾罵的罪人。

  三、運輸

  山民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木頭生產。木頭砍伐下來,讓它曬幹,接下來的重要任務就是把一根根的木料運輸到近河的倉圖地,甚至直接運輸到縣城碼頭。

  舊時代的木材運輸隻有兩種,肩運和排運。肩運是靠人力背,吉安方言叫馱木,是最原始的木材運輸方法,也是最苦最危險的作業。肩運可分為三個重要環節,即開山、下山、堆倉。第一天進山運木材也稱開山。開山要擇時日祭山神。但大多數地方進山運木材以敬壇官為主。下山是最勞累和危險的階段。山民將曬幹的木材用柴刀去枝,先從山腳下開始。去了枝的木材顯得光溜,利用山勢將它按位置滾下山來。然後逐漸向山上作業。把所有的木材順道送下山,基本上集中在山腳下。從山腳下一根根肩運出山溝,堆積在指定地點,又是一件艱辛的運輸工作。山路崎嶇,木料大小長短不一,要翻山涉水,有的地方要開挖道路,架設木橋,這往往占用別人的山場田土,承運人事先要與業主協商,有損失照賠,還要辦酒酬謝,俗稱橋路酒。木材運到指定地點,一般多在近河或平坦的荒地,這叫堆倉。倉圖多利用近河的荒坡灘塗地,也有租用他人較平坦寬闊的田土。地址選擇上既要便利下河紮排,又要防洪保安,宜高不宜低。倉圖租賃,看是否造成損失而定,有損失照賠,無損失或損失不大,一般設宴答謝即可,名曰“倉圖酒”。

  排運分山溪、小河、大江排運。不同的環境,運輸方式也就不同。山溪水流較小、水麵窄、彎道多、運程短,所以山溪排運多采取撐蓑衣排,即用雜木棍、紮蔑、木頭梢部絞緊,兜部散開。一人一抖排,一抖排大約1~2立方米的木料。還一種辦法是築堰放運,俗稱放堰水,即在一定的灘位用木板、杉皮、木樁、建臨時攔水壩,蓄水到一定位子,開水讓木排順流而下。永新山區對圓木單根漂流至小河邊,叫“趕羊”。杉條木紮成對子,一節一筏叫一對,一人撐一對,叫做放小水。小河排運,因水流量比山溪大一些,可以二人放一串多抖小水排,量大時達7~10立方米。小河所紮木排統稱行排。花色品種有三抖、四抖、花梢、打板、亂莊等,運輸量增大。大江排運,是指贛江之類的水流。吉安盛產木材,大部分木材通過排運銷往南昌、九江、蕪湖、南京等地。大江排運,絞紮木排是一件專業性非常強的技術,被木材商所看重。既要紮得牢,經得起浪打礁撞,還要紮的有看相,會裝底蓋麵,把短、醜、小材藏於排底,長的、好的、大材蓋在麵上。排型規格因季節、河道而定。大江行排,得高薪聘請有經驗的引水員(稱大王公)指揮航運。大王公站排頭,觀天色,辨水路,指揮全排協調操作。

  “行排走水七分險”,行排工懾於對自然界或鬼神的敬畏,排運有諸多行規。第一天紮排要辦“行枕酒”,用三牲紙燭爆竹叩敬天地河神。開排啟運必須選吉日良辰,辦“啟排酒”,舉行隆重的啟排儀式,在岸邊燒香鳴爆殺雞,將雞血灑於河中,祈求河神保佑,一帆風順。木排上忌高呼大喊,會招風惹怪。說話禁忌更是特多,如“雨傘”要叫“遮子”,因“傘”與“散”諧音,放排特忌“散”(排);食油叫“溜子”,因“油”“遊”諧音(散排);“筷子”叫“竹篙”,放排忌快,快易出事;“調羹”叫“腳劃子”,因“羹”與“梗”諧音,放排忌竄梗擱淺。木排擱淺叫“打黃鯰”。行排中,若遇有別的排“打黃鯰”,須靠岸停排,全力協同幫助把排搞活後,再一起前行。排上閑歇不下棋,因走棋有“推磨”、“將死”不吉語。鞋子不倒放,湯匙要仰放,碗不能翻擱,飯甑放好後不能移動,盛飯要從邊上掏起,不能中間“開花”,飯要平盛,不能過滿等。為祈求平安,人們在紮排下水的附近山頭建廟塑神,以求神避難。所塑之神為黿頭人身,人稱黿頭將軍神,廟稱黿頭將軍神廟。行排時,凡遇過能看得見的將軍廟,就持香叩頭禮拜,不敢怠慢。

  吉安城神崗山餘家河是吉安木材儲堆中心,是大江排運的重要碼頭,這裏的排運工分為大王工、頭盤、二盤、三盤、四盤5個等級。排運時,大王工站在排前觀天色,辨水路,指揮全排人員操作。頭盤掌排頭刀,即舵、裝犁(停排拴纜),二盤掌篙,搖排尾刀,聽從大王工的調遣。三、四盤從事雜工。解纜行排,必選吉日,舉行隆重的啟航儀式。儀式中要在河岸邊燒香殺雞,將雞血灑於河中,燃鞭炮,祭祀河神,祈禱竹排木排安全到達目的地。

  舊時,人們崇尚神靈,畏懼鬼祟,發生排難,則認為是溺死鬼所為或得罪神靈,排主人便在出事的地方請巫人“杠童”(驅鬼法事),拜神降鬼。清《龍泉縣誌》載:“唐天佑四年(907),縣四十五裏田舍(今草林楠木村),龔氏七兄弟辦上供枋木,水運途中墜水而歿,均葬石龍雙溪之口。”一千多年來,雙溪口便成了遂川行排人拜神降鬼之地,放排時每過而必敬祀。

  四、木材交易

  吉安盛產木材,森林資源十分豐富。這與吉安地處中亞熱帶地貌有關,適宜樟樹、杉木、楠木、黃檀、銀杏、鬆、竹、楓、木荷、柏木等樹類生長。吉安境內的森林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區,東部次之,北部較少。從水係看,它分布多在贛江流域的中部及其支流遂川江、蜀水、禾水、瀘水、孤江、烏江兩岸及其發源地。這種分布,對吉安自古盛行做木材生意提供了極其方便的條件。

  所產杉木稱西木,西木一直以南京的棉花堤、上新河為集散地。在西木中,又以關上木為珍貴。武功山的支脈陳山盛產著名的陳山紅心杉,是關上木中的珍品,其特點是:樹幹圓直,紋理細密,色紅耐腐,圍粗節少,出材率高。因此陳山紅心杉深受市場歡迎。外地木客坐鎮林區收購,往往一兩碼子,還要搭二兩碼子的雜木,才能購得。

  舊時代,林區的木材交易主要有盤青山、賣現莊、木材代銷等方式,因此而形成了吉安地區木材交易的一些風俗。

  盤青山,即資本雄厚的木號直接進入產木材區的一種采購方式。它包括“估盤”,即買賣雙方對出售山場立木蓄積進行目測評估(不檢尺),按雙方協定數量作價付款。“圍青山”,即對出售山場達標的立木逐根進行檢尺圍量,按圍量數及協定價格付款。“盤山檢尺”,即由山主自行采伐,在山場架圖排曬後交買方檢尺,按檢尺量計價付款。檢尺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叫“開山尺”,即檢尺員有3根壓尺權(以大報小)。在木材交易中,圍量(檢尺)手的地位很高,會受到山主(賣方)格外熱心招待,生怕怠慢而受到“壓尺”。坐席時,圍量手為一席、記碼二席、打印碼坐下(前)席。魚為山區珍肴,開席時,要先請一席圍量手吃魚頭,以示尊敬。

  遂川是吉安木材生意盛行地區之一,所以在明末成就了郭維經父女創造計量木材的龍泉碼。郭維經(1588-1646),今鬥江鄉的五鬥村人,天啟五年(1625)中進士,任南京禦史。崇禎十年(1637),丁母憂,回鄉守孝。見鄉人販運遂川的龍泉山木到南昌及長江中下遊的安徽、江蘇一帶,生意做得較大,但在計算木材時很不方便,郭維經利用閑暇,與嫁在蕭家的女兒共同研究,先對木材進行圍量,然後計算材積,計算方便,買賣順暢,被時人稱作龍泉碼。龍泉碼是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積表,圍量方法簡便,便於結算記賬。

  在吉安境內以經營木材著稱的有洪都幫、臨江幫等外地商客,均在遂川林地裏采購青山,或在蜀江河產區、主要木材集散市場泰和馬家洲,設號收購現貨。而後,在馬家洲的仙橋設廂口,改紮大排,利用贛江經吉安、南昌、九江入長江,在長江中下遊各埠口銷售,並以南京棉花堤、上新河為主要集散市場。龍泉碼的木材計量隨木材生意擴散,流入到江南各地。三百多年了,如今遂川林區內銷售木材,還在使用龍泉碼。從這一點上說,龍泉碼的出現,是遂川長期外銷木材活動的科學總結,也是木材生意發達後的一個意外收獲,成就了古代吉安的一項科學發明。

  五、培植香菇

  培植香菇,一定要選擇高山地,林木茂盛的山腳或山麓地形,砍伐楓樹、苦栗樹、青岡櫟等闊葉樹種,倒下的樹周邊必須有林木遮掩,難見到陽光。砍伐倒下的樹不去枝,任其自然狀態,用斧在樹幹上砍花,放入菌種,用柴草蓋掩,防止日曬,保持陰濕。過一定時間,用斧背敲擊斷木催菇,叫驚覃。樹倒三年,開始發菇,采菇期約4~5年。每年清明後收菇完畢,菇農便返家務農。“楓樹落葉,夫妻分別;楓樹長芽,丈夫回家”,這是菇農的生活寫照。也有的菇農世居深山,菇期放菇,平時種地。選樹、砍花、驚覃被認為是土法種菇的秘密,菇民嚴守不宣,交談皆用隱語,俗稱“菇寮白”。故外人不得其法。菇寮裏供奉的“祖師”叫吳三公,相傳他是宋代浙江龍泉縣龍岩村人。吳三公家境貧寒,以打獵采菌為生。有一天,他發現山裏的枯木上,凡是有刀口的地方,香菇長得特別旺盛,於是試著砍了幾刀,以後都出了菇,而且多砍多出,不砍不出,從此掌握了栽培香菇的秘密,以此謀生。不料有一年久旱不雨,砍口上長不出菇來,生活來源斷絕,失望之際,他用刀背拍打著樹幹,唉聲長歎。誰知數天之後,被刀背敲過的樹幹,全都長出菇來,這種技術叫砍花、驚覃。這種技術傳入吉安後,成了吉安生產香菇的傳統習俗。

  六、采藥

  舊時,林區裏的百姓小傷小病多自采草藥醫治。遂川縣人素有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製“午時茶”習俗。人們會在這日正午時分上山采摘草藥,相信這時所采藥材療效更好。鄉村郎中也在端午節日上山采集大量草藥。端午節,家家戶戶會采艾葉、菖蒲熬水洗澡,以祛風辟邪,強身健體。平日上山采藥,講究選單日清晨上路,路上最好不要碰到人。發現藥材,要先邁左腳,向根部先挖3下。如上山即發現藥材,便認為患者運氣好,病會好得快。吊索爬崖采藥時要念占語,祈求神靈保佑。

  七、砍竹麻

  竹麻是指砍下的當年生嫩竹。竹麻為土紙生產原料。嫩竹在小滿節氣後新枝完全舒展時,就要及時砍伐。砍竹麻的勞動強度大,又是作業危險的勞動。林農有一套頗為講究的習俗。

  每年的第一次(日)上山砍伐,叫做“開山”。開山的習俗與砍伐林木一樣,若遇壇官、石公等神位也少不了鞠躬敬拜。到了作業山場,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敬神。選一根粗壯順直的竹麻(作為山神),由頭人手拿紙錢香燭朝竹麻叩拜,做占,保佑平安。然後在竹麻上刻上“開山大吉”、“開山平安”等字樣。再用筍殼把香燭紙錢綁係在竹麻上,取“竹生筍,筍生竹,永續興旺”之意,這根竹麻,日後也不砍掉,留作種竹。

  開山敬神後,大家分開作業,把屬於自己山場的竹麻,按立竹密度,挑選粗壯通直的留作種竹外,其餘伐下,集材到山腳下或路口邊堆倉。根據醃漬竹麻湖的大小,先把竹麻砍成所需長度的短筒,削成寬約2指去節的竹片,再綁打成捆,最後過秤計數(計算工資和放石灰醃漬計量)運走。在最後離開場地時,要留下3個竹麻筒不剖,俗稱“山上餘良”,意思是留下良好的竹麻種,明年的竹麻會長勢良好。

  八、作山

  舊時代,大山、林區大多數為財主豪紳所占據。開發山地,自然是窮苦百姓,有的是外地來的,有的是本地的,不管是哪裏的勞力,凡為山主開墾山地都叫作山。

  山主規矩很多,如代耕的山場範圍,由山主指定,開墾時做到環山條帶全墾,然後種上各種農作物養地。種植的作物四六或對半分成。種植三年後,不準種農作物,無償插上杉樹,成活率要在80%以上。插杉後,簽訂長期或短期承包合同為其撫育管理。待杉樹成林後,實行二八或四六分成,大頭歸山主,小頭歸勞動者。

  林農積累了很多經驗,為使培育的杉樹在遺傳基因上不變異,采用插條或挖萌芽條造林,從不用實生苗造林。他們在造林前斬雜煉山,全墾開荒。第一年種生煙或紅薯,第二年種雪花皮(一種造紙用的灌木)或生薑,並間種油桐(三年桐),第三年插杉,以後不再種農作物了。這種方法充分利用了地力,熱化了土壤,有利於杉條紮根、發根。對用於插杉的萌芽條也有考究,要選擇一年生、長達1尺左右的生長健壯、並已木質化的粗壯杉條,用鋒利的柴刀,一刀劈下,使劈口成馬耳形,最好現劈現插,如當天插不完,待第二天再插,杉條應放入活水中浸泡。插時先用柴棍引眼,眼深7至8寸,馬耳形口向山上,杉條插入土中約2/3,然後踏實。

  山林買賣、撫育砍伐、放運護林等,都須簽訂契約。契約雙方有山主與山主、山主與林農、林農與林農、宗祠與林農、林農與寺廟等各色人。例如安福縣城大族王姓五福堂,在林區彭坊墟鎮上開設商號,貧苦山農買貨,無錢賒賬,就將山林作價抵押給老板。貧苦山農隻得給山主作山(撫育管理),三七分成。如山遠,還可以四六或五五分成。這就是所謂的“土分”(山場所有權)、“力分”(山農力資)。簽約前,雙方講好價錢條件,並約有關人員上山勘察核實麵積、蓄積量、四至範圍等。簽約時,一般由賣主(甲方)置辦酒席,延請地方私塾先生執筆,由當地名紳士旁證。經雙方審核事項、內容、價錢無誤,雙方簽字畫押,生效成交。如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安福北溪六盛會撫育契約載:“立領字,南邊馬行爵。今領到北溪(今安福彭坊鄉理坊)六盛會首事周錦倫、周慈純、曾燦輝、劉乾德、周菊開、周雲朵名下,今領到石路山屳內土不壹小塊,其界至四圍,照依老岩。是日言定,股分拾股,土(指山林所有者)管陸股,力(指山林承包撫育者)管肆股。插補三界(界通屆,即次),挖服貳界,不得拋荒,力份俱無。餘木(砍伐餘下用於指示界址之樹)落另(即落零),照股派分。日後賣木之日,照股分銀。所領是實,二比情願。恐口無憑,立承領修服字為據,合同為憑。光緒廿三年丁酉十一月二日。立承領字:馬行爵(押),代筆:(表兄)周錦倫(押)”

  九、墾挖油茶山與摘采木梓

  吉安的丘陵地區全是紅壤土質,非常適宜油茶栽培,是我國茶油生產重要基地。吉安各地稱茶油多叫木梓,也叫茶籽。

  吉安的油茶地遍及全區,尤以遂川、永豐、吉水為盛。千餘年來,油茶的栽培與摘采,自然形成特有的生產習俗。

  在墾挖油茶山的時間上,俗有“七鏟金,八鏟銀”之說,意即農曆七、八月是墾挖茶山的最佳時機。油茶產區農戶,向有“三年兩鏟”的習慣。

  油茶籽成熟後,由地方約會,統一規定采摘時間,稱為“開禁”,以免先後行動,發生諸多矛盾。一般是“霜降”前後開始采摘。山主采摘完後,才允許其他人進山揀摘,稱為“續山”。山主雇請幫工摘茶籽,要辦“開山”、“腰山”、“下山”三次酒席。茶山多而集中的村落,各村成立“茶會”管理茶山。“茶會”按茶山麵積大小集資入股,每會選出幾個“茶首”負責。每至山民饑荒時,茶會放穀濟賑。禁約巡邏等費用都由茶會在放穀贏利中支付。

  寧岡的油茶籽采收,根據平原和山區地域的不同,有從寒露到霜降先後不同的采摘時間。各地鄉村普遍都訂有“鄉約”,明確規定進山采摘與開山撿拾的時間,對亂時、亂山等訂立罰則,有的村還雇請專人巡山,如發現有偷盜者,即按罰則處置,決不徇情。

  如同割禾一樣,油茶豐收年成,采收雇工也有“送報擔”;采摘完了,東家要辦下山酒,煎蕃薯包(用糯米粉加蕃薯做成的油炸果子),以招待雇工,並請眾人吃飽喝足,盡歡而散。

  遂川縣上山采摘木梓的第一天,稱為“開山”,或叫“開禁”。按照“寒露”摘寒露籽,“霜降”摘霜降籽的俗規,由相鄰的林主會商收摘日期,統一行動開山收摘。上山後,各自先從分界處摘起。收摘期間,外人不得擅自進入茶林,有些地方還規定不得留宿親友,故有“寒露連霜降,親友斷來往”之說。要待山主收摘完後,才允許親友來往和其他人進山撿木梓。收摘期間有專人巡山,如發現偷盜者則鳴鑼喊捉,捉到後,視情節輕重程度處以不同懲罰。巾石、禾源等重點產區還設有“茶會”管理茶山。在各地訂立的“鄉約”中,對摘、撿木梓的時間和對亂時、亂山的處罰都有明確的規定。清嘉慶年間遂川左安鄉“禁碑”上刻的“十禁”中就有“禁撿木梓,務俟霜降後方許入山撿漏”、“若有違紀,通鄉鳴鑼公罰”的禁規。木梓收摘季節性強,多雇工或請人幫忙。木梓收摘完後,東家要煎番薯或薯包米果,殺鴨宰雞,磨豆腐辦“下山”(酒)招待雇工。村民相信吃了“下山酒”,明年的木梓會更豐碩。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