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農業

  人類需依賴物質生產才能生存,因而物質生產文化是人類生存文化的主體。物質生產民俗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特定地區、社會群體中的大眾,在一定生態環境中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物質文化事象。它貫穿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主要包括農業生產習俗、林業生產習俗、漁業狩獵習俗、飼養習俗、商業貿易習俗和手工業習俗等。

  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耕的曆史有四五千年之久。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農民對農業作物收成主要寄希望上天賜予,認為生產收益的好壞,是由上天決定的,尤其是遇上凶災之年,如冰雹、大雪、洪水、幹旱、蝗蟲等,莊稼無收,人們以為是人心不古,遭天懲罰。敬神畏天的生產心理,便產生出農業生產習俗。

  吉安地區自古來是我國水稻生產重要基地。考古發現,今天新幹縣境內有的四座大型戰國糧倉遺址,每座糧倉的麵積達600平方米,說明古廬陵栽種水稻的曆史很早。宋代,廬陵地區每年給官庫納糧60多萬石,占全國總量的近十分之一。北宋泰和曾安止著《禾譜》,記載吉州一帶水稻選良的生產技術,也說明吉安的水稻生產發達。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有一個代代相傳的曆史,一些地方性的農業生產習俗被流傳下來,讓我們了解到舊時吉安的農業生產習俗的曆史由來。

  一、起春

  舊時代,農家一般選在正月初八那一天下田耕作,下田之日叫發始,也叫起耕,也叫起春,意謂一年農耕開始。起春之日一般在正月初八,那天一定要開犁。開犁很有講究,每年的皇曆有說明該年大利方向,下犁時就朝大利方向下犁。下犁前點燃香燭,鳴放鞭炮,敬拜土地神,祈求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禮畢,下犁,犁上幾圈,收工,起春結束。遇上陰雨連綿天氣,起春時間有時順延至正月十五之後。

  二、熏田

  每年正月十五日,不論風雨陰晴,吉安農家有熏田習俗。多數農家在此日用稻草紮一個火把,來到自家秧田邊,繞著秧田,來回煙熏,一邊熏,一邊念:“東熏熏,西熏熏,熏煞蜒蟻蝗巴蟲”等語,將未燒盡的火把插在秧田角,直到起水時把它扔去。農戶對秧田選擇有講究,一般是固定使用。

  熏完田後,要做犁耙工夫。舊時講究精耕細作,即所謂的三犁四耙。安福的農耕山歌很多,犁耙時也唱歌,如“二月逢春樹開花,農夫下田搞犁耙,新犁犁出九道龍,舊耙耙出水麵花……”,反映了農民耕作時有唱山歌的習俗。

  三、浸種

  浸種的時間大多數選擇在春分前後。如果是二月清明,則春分前浸種;三月清明,則春分後浸種。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到春社日便可浸種。此時吉安各地氣溫回升,雨量適度,比較適合稻種入水萌芽。遇上天寒地凍,春雪飛花,種穀雖然下水,但難能萌芽,便采取非常手段,將種穀從池水中提出,燒些適度溫水催芽。

  舊時代人們對晴雨、暖寒無法預知,隻能依節氣物侯來判斷,所以吉安各地有一句諺語說:“懵懵懂懂,清明浸種,”意思是說不知節氣變化,等到清明才浸種,為時已晚。安福的俗語就有一個以時節植物來比較,說:“你也不要哄哄哄,桐樹不開花不浸種。”

  浸種時,多數地方在種穀入水時,要焚香燃燭,禱告土地菩薩,祈求浸種順利。

  四、種穀下泥

  春播就是指種穀下泥。種穀下泥的時間也不是確定的,有時春寒時間長,種芽發育慢。農家有一個參照時間,即以桐花為參照,所謂“桐花落地,種穀下泥。”吉安各地春播的習俗不盡相同。山區農家,用紙錢三片,包在三根線香頭上,用麻線紮住,插在秧田角上,鳴炮,祝社稷之神,祈保秧苗長勢順利。祝畢,把種穀撒在秧田上。

  寧岡是山區縣,也用線香來祝神,但串上的是紅紙,要念祝詞,詞雲:“種穀下泥田,田頭插紅線。米穀神保佑,賜我豐收年。”用線香將紅紙錢插在田角,默默地把種穀播下,神情極為神秘,意在不讓鼠雀知覺。同時,在田頭插上頭戴箬笠、身穿破衣的稻草人,俗稱“茅人”,以驅麻雀。

  待種穀出水轉青後,家家戶戶作興打“秧青田”(秧青米果),祈禱秧苗長好,不爛秧。建國後,農民使用新編曆書,按農曆節氣播種,插紅線舊習漸廢,但打“秧青米果”之俗仍存。

  永新人播種時,頭戴鬥笠,緊閉雙唇,牙咬舌尖,意在下了泥田的種穀免遭鳥雀啄食。待秧苗長出水麵時,農家端上齋飯,蒸蛋一碗,青蔥三根,將蔥插在蛋上,擺在秧田邊,供香敬祀五穀神。祝願秧苗長得像蔥一樣茂盛。

  安福農家的風俗,從不落葉的長青樹上,折取一兩枝,插在田塍上,求土地神保佑,希望秧苗像長青葉一樣綠茵茵。

  五、開秧門

  春插之始,吉安普遍有開秧門之俗。這一天,農家炒花生、豆子、殺雞、蒸臘肉,叫吃開秧門酒,或叫吃拔秧酒。在拔秧之前,先準備三牲、齋飯,在家門口焚香,鳴炮,祈望年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祀畢,主婦還要到社官廟禱告。

  吉水開秧講究選擇吉日,即便遇上大雨或寒潮也不更改日子,吉水流傳“蒔田嫁女,不避風雨”之諺。開秧門時,先請族中有名望的老農在田頭焚香,奠酒,唱讚詞,有唱有和,詞曰:“後稷,好(眾和),天開禾運大吉祥,插秧時刻正相當。秧好一半禾,五穀裝滿倉。敬請神農大力相助,雷公雷婆一齊幫忙,將秧苗插下田。急急如律令一敕。”讚畢,下田拔秧,眾人緊隨其後。

  安福一帶,在開秧門的前一晚上,由男主人到秧田中拔幾根粗壯的秧苗帶回家,放在香爐桌上供奉,叫“催秧”。扯秧當天清早,在田塍上或大門外供三牲齋飯,禮敬天地祖宗,然後男性下田,扯三下秧,開秧門儀告結束。

  永豐開秧門,如請人幫忙,第一把秧,由主人先拔。

  萬安開秧門,講究第一紮秧要反手拔,再順手拔秧,為防患腫手。

  永新常講究左腳先下田,認為可避螞蝗咬腳。右手順掃三下秧麵,並隨手扯一束秧苗揉擦手腳,意為鬆動手腳。收工上岸時,說聲“拔腳上岸,蔸蔸一樣”,意在祝願插下田的禾苗生長得整齊。

  吉安有的地方還流傳開秧門歌。由蒔田師傅先下田,眾人在秧田邊。蒔田師傅下田後,先對著秧苗禱告:“神農師在上,弟子牽眾人大開秧門,祈望師傅保佑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告畢,先拔秧,開秧門,眾人跟著下田拔秧,蒔秧師傅便唱起開秧門歌:“板板秧苗綠油油,神農師傅來保佑。賜我今年風雨順,佑我五穀大豐收。”“手扯秧苗心裏樂,今年秧苗好大棵。母肥子壯粒粒飽,畝產千斤樂嗬嗬。”

  六、送秧

  插秧前,先將捆紮成束的秧苗按一定的比例投在水田中,供插秧人隨插隨有。但有時投秧不夠,需要旁人調濟,給秧時不得手對手接,否則會得秧節風,手疼不能勞動。吉安各地都有此俗。

  七、蒔田

  蒔田即插秧,是一歲中最重要的農事活動。舊時代,農家多以換工形式請人蒔田。淩晨吃罷集合酒,然後下田扯秧。上午、下午東家各送一次酒食到田,叫吃點心酒。吉安城河東一帶,對耙田人另加兩個荷包蛋。晚上備辦酒席,款待蒔田人,請打頭排的蒔田師傅坐上席。酒後給每個蒔田工散發四兩切割方正、沒有骨頭的豬肉,用紅線穿好,作為酬謝。

  蒔田是農家人一門看家本領。蒔田有快慢之分,有直曲之分,有均不均之分。作為男性,對蒔田的技巧很看重,誰都想贏個好名聲。因此,蒔田的一些風俗也就自然產生。比如,蒔田時,後麵的人搶在了前麵的人稱“打醃巴肚”,也叫吃“臘肉”,或叫“捉鯽魚”,新幹人叫“吃田螺”,也有叫“包餃子”,譏笑蒔田蒔得慢。

  蒔田雖是互相幫工,但多數要請蒔田師傅,大一點的田或大路邊的田,先由蒔田師傅蒔出標準行來,叫“起樁行”,其餘人才依此按順序蒔禾。

  自家秧苗不夠向別人討秧,叫“穿長褂子”。

  晌午要送點心給蒔田客吃,有臘肉、鹽蛋、花生、麻糍等。吉安有俗話說,“蒔田的鹽蛋家家有”。婦女煮飯時特意在米中摻一些穀子,讓蒔田客在吃飯時有意無意地說“盡是穀”之類的話,以討吉利。寧岡也有晌午送茶點到田間的習俗,點心中艾米果,包括茶點都要吃光,艾是草本,寓意除草務盡之意。建國後,蒔田做艾米果之習仍有,但有時以包子、麵條、神仙粉米果代替。

  下午蒔田,要看人手多少來確定蒔幾丘田,不得蒔半丘田過夜,如果遇上天氣不好,下雨也得蒔,摸黑也得將整丘田蒔完。蒔田還要求講究質量,民間以“栽煙鬥禾會遭雷打”自警,即把秧苗的腰身部分插在泥中,而秧根朝天,秧苗無法成長,為蒔田大忌。

  吉安講究不蒔立夏田。立夏過後,蒔下去的秧發育不良,難得顆粒飽滿。

  永豐的俗諺雲:“不到穀雨不栽禾”,“小滿栽大禾,栽過大禾栽稏禾”。永豐作興吃栽禾飯。除一般菜肴外,另外給蒔田客每人一兩重的臘肉塊,鹽蛋一個,讓他們帶回家的。

  永新的蒔田飯,每天主人要蒸一缽蒔田肉,即米粉肉。掌耙者尊坐首席。

  萬安請蒔田很講究吃,說“蒔田姑丈割禾客,耘田辛苦又沒吃”。來蒔田的多半是內親,亦勞亦客,一天三餐酒醉飯足,上午、下午還要送茶點到田頭,茶點包括茶酒、油炸米果、花生果品、雞蛋、麵條等。

  吉安各地蒔田時,再窮的人家也會想辦法買肉弄點好吃的,不但因勞累補充能量,還行古風禮俗。安福舊時有俗諺:“要吃肉靠蒔田,要吃麻糍等過年。”蒔田第一天,一定要辦“蒔田酒”,除款待蒔田客外,還要請外婆、舅舅、地方長輩及教書先生入席。蒔田酒席的主食是粉蒸肉拌芋頭,一般講究六酒三飯,即三餐正席酒飯,早酒、上午、下午的催工酒。蒔田客中帶蒔師傅,吃飯時坐頭席,享受四塊四兩重的肥肉的犒勞,可以帶回家去。

  八、耘田

  春插之後,緊跟著的是繁忙的耘田追肥勞動。安福耘田,有唱山歌的習俗,說是“耘田不打歌,螞蝗來叮腳”。

  耘田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手扶拐杖,用腳耘。腳上戴上手工製作的禾草鞋,用禾草紮成的圈圈,能鬆泥除草,又可以保護雙腳,不受傷害。一種是用禾耙推動,禾耙係用鐵片釘上,有6-8片不等,靠人雙手往前推動,鬆泥除草,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生產技術,今已不傳。

  九、農田管理

  插秧、耕田之後,禾苗日漸長大,要經過兩個多月近三個月的看護管理,才到一年的收割季節。在這幾個月之中,農家對自然災害或人為的災禍把握不住,心存恐懼,不得不乞求神靈庇佑,並通過神靈來禳災祛害,如祭祀土地神、穀神、蟲神、雷神、雨神等。

  農田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水。水稻,如果沒有了水,水稻的生長就受到威脅,甚至枯死。

  天旱是自然災害,古代人認為天旱是一種叫旱魃的鬼怪使的壞。遇上天旱,人們想到的是龍王,祭祀龍王,請龍王顯靈,驅逐旱魃,天降雨水。吉安到處都建有龍王廟。明初時,永樂年間的某一年,廬陵縣永陽一帶大旱,眼看莊稼被旱枯了,農民將要遭到顆粒無收的災難,狀元公蕭時中正好回鄉省親。蕭時中見父老鄉親抬菩薩跪在龍王廟前,殺豬獻牲,幾天後仍不見雨水,蕭時中毅然帶頭在禾水邊挖溝渠,用水車汲水,挽救了一部分水稻。返回朝廷前,鄉親請狀元公題詩留念,蕭時中寫了“何須龍泉吉水,但願廬陵永豐”對聯,貼在水車上,表示水車是水稻最好的保障工具。從此,吉安大力發展了水車的改造裝置,每年大年三十寫春聯時,每家每戶用這副對聯貼在水車上,祈望來年大豐收。

  蟲害是農業生產中危害性僅次於旱澇的災害。由於氣候的變化,蟲害的預見性很難把握,農家對除蟲有預防心理,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防蟲害的習俗。舊時安福,為祈農業豐收,避免蟲害蟲災,每年從正月初六開始,各家各戶用彩紙紮成龍船掛於中堂,稱為掛船。至時,人們唱著“蟲災去,集福來,蟲去集福保平安”一類的喊神調,一直到正月十六送船,取送走瘟疫蟲害之義。

  正月十五日午時,農戶在自家園田裏燃燒樹枝葉,以求濃煙滾滾,意在煙驅蚜蟲。

  在安福南鄉柘田裏山一帶,六月六日為火把節。入夜,人們打著草龍燈在田藤上翻舞驅蟲,並飲酒歌舞。西鄉大布一帶也有舞幹龍驅蟲的習俗。幹龍是用禾草紮成的,近似舞龍燈。

  十、吃新

  吉安各地都有吃新的習俗。開鐮割禾前要“吃新”,“嚐新”,即稻子吊腳黃時,先到田裏捋一些新穀子,曬幹,碓成米,做一頓新米飯吃,叫吃新。也有的地方用新米磨成粉,做成油果分送親友吃,叫“嚐新”。

  吉水人吃新米飯有兩個約定俗成的日子,以贛江為界,水東是夏收前夕的小暑節,意在動員“秣馬厲兵”、祈禱天時地利,答謝親朋好友;水西是夏種完畢的七月初七,蘊含犒勞一夏辛苦,慶賀顆粒歸倉,期盼晚稻豐收。

  水東吃新米飯,又有吃磨刀酒和吃飽和餅之說。所謂吃磨刀酒,就是磨利鐮刀,準備投入“雙搶”(搶收搶種),吃好菜好酒,以壯行色。吃飽和餅,指清明播種完,青黃不接,到小暑節邊,一般百姓十甕九罄,稻穀未熟,隻好上自家稻田四周撿黃熟的穀粒捋下來,曬幹礱成米,和水磨成漿,用小鐵勺舀入開水鍋中煮熟,便成了水磨餅。

  吉水人吃新米飯,頗有禮節的講究。前一兩天,做外公的,或當家理事的舅父要給年幼的外甥和外甥女送新米飯,一直送到他們上小學讀書為止。每份新米飯要豬肉12塊、鯽魚12尾、(或其他大魚12塊)、雞蛋12個、豆腐12塊,路遠的煎炒好,路近的送生的,外加油果子12隻、半瓷盆飯(或飽和餅12隻),一錫壺老冬酒。除飯和酒外,一律用12的數字,象征一年12個月,意喻月月清吉太平。

  還有隆重的祭祀。當日晚宴前,要盛一碗新米飯和四個油果子,拿出早已選好的一束飽滿黃澄澄的稻穗,連同雞、肉、魚擱置紅漆托盤中,先上祠堂,後回廳堂,燃紅燭香,鳴爆,主婦雙手托盤作三個揖,主男提壺酒三巡酒,虔誠地向祖先和社稷敬拜,以謝祖先的庇佑和土地神的恩賜。

  泰和的吃新也有講究,開鐮收割後,新穀曬幹,即礱新米做新米飯。新米飯出鍋,先敬祀天地祖宗,然後合家共食,謂之嚐新。

  永豐的吃新有時間約定,一定在每年的小暑節後的逢卯之日吃新米飯。這一天,每家每戶殺雞宰鴨,焚香鳴爆,敬祀天地。

  永新吃新,會特地選摘沉甸甸的稻穗供奉家神、土地神,並懸掛在大門框上。永新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此俗更濃厚,吃新的那天,一定請親友前來會宴。

  安福南鄉片甘洛、洲湖、金田、洋門一帶盛行吃新,並且有比較隆重的儀式。

  安福吃新沒有固定的日子,約定成俗、擇日吃新,一般在“小暑”與“大暑”之間,視稻穀成熟情況,在割早稻前一天吃新;安福吃新敬五穀神、土地、康王、梅山及福主菩薩。福主菩薩是唐初安福縣令劉像,他為官清正廉潔,簿稅賦,興修水利,深受人們敬仰。

  吃新這天清早,農家會摘一把稻穗插在家門口,迎接五穀神降臨,家家戶戶備香案,擺出米粉肉、米粉魚、米粉鵝,連茄子、豆角一類的蔬菜都要用米粉蒸。為什麽都用米粉?大概是為謝穀神,吃新種的菜肴也與大米分不開。盛三碗新米飯,飯上插新穀穗、三杯陳年醐酒,三碗葷菜。先到廟中祭祀五穀神、土地,感謝大地之母的恩澤和五穀神送來的豐碩成果,感謝諸神菩薩的庇佑和厚愛,感謝上蒼風調雨順和人間的太平盛世,五穀豐登。

  祭祀儀式結束後,村頭巷尾開始敲鑼打鼓、吹嗩呐、耍龍燈,家家戶戶放鞭炮、遊田壟。

  耍龍燈時,前有12人手執彩旗,象征12個月,月月色彩斑瀾,四季如彩;接著有24人執24件同治元年(1862)鑄造的錫製法器,象征一年廿四節,節節順意、節節高;緊接著兩名少年手執方牌,上寫著“太平盛世”、“五穀豐登”;10名耍燈師,揮舞彩龍,跳躍翻騰,後麵的吹鼓手們盡情鼓吹著南鄉的十番鑼鼓。

  與此同時,大家將祭祀的齋飯,提回家中拜祖祠,在家門口祭拜先人,祈求年年豐收,四季平安。進屋把祭品放在香火台上,燃放鞭炮,開始吃新。邀來的客人,待為上賓。大家相互祝賀,喝酒猜拳,其樂融融。

  吃新節的第二天,農民們幹勁倍增,揮汗如雨,揮鐮收割,開始一年中最辛苦的勞作。

  十一、收割

  傳統割禾是用禾鐮,脫粒用禾桶。禾桶是木製的,在禾桶邊緣上插上蔑製的竹圍墊,剩下能供兩人打禾的寬度。圍墊的主要作用是不讓脫了粒的穀子散落到地上。割禾的人將禾稈一墩一墩的擺放,每隔三五尺放置兩個墩,打禾人能順手拿。打禾要響出花樣,一抓禾打五下,第一二下慢,第三四下快,第四下後要輕敲一下再重打第五下,節奏感很強。這種擊鼓式的勞動,使單調的勞作變成了一種音樂節奏享受。好手打下的穀子,都要落在對角。現今絕大部分鄉村使用腳力打穀機或機械脫穀機。收割完後要“洗禾鐮”、“做禾料”,即吃頓好酒飯解除疲乏,慶賀豐收。

  峽江,農家割禾打穀,多數地方割“拿子禾”,即隨割隨打;仁和、巴邱、戈坪等地區,習慣割“散禾”,即連穀帶稈,割下後攤放在田裏曬幹,紮成小把,挑回村莊堆藏,稱“堆禾秸”,冬閑時,選擇晴好天氣,在禾場上脫粒曬穀。

  農忙的蒔田、收割季節,寧岡的諺語是“蒔田冇朝,割禾冇晝”。是指這兩個季節特別忙,蒔田時早上沒休息,收割時中午沒休息。當然,這與寧岡山區的環境有關。

  割禾一般要請人幫忙,也有親友來幫工的。勞動強度大,有一個約定成俗的要求,即一般是每人每天割穀2擔。如果禾苗長勢好,主家招待又熱情大方,眾人常有共同多割一二擔穀在中午以前挑回家的,俗稱“送報擔”。

  舊時代,收割脫粒用禾桶,收割完了,農家往往慶祝一下,洗幹淨禾桶,表示一年勞作結束,叫吃洗桶酒。洗桶酒的叫法不一樣,寧岡叫“做禾了”,有的地方叫“洗禾鐮”,意思都差不多。農家勞作,主要看重蒔田收割這兩個農事,都要勞工來幫忙,即使窮人家,也得辦一桌像樣子的酒席來酬謝勞工。寧岡一帶,有的農戶在這時做麻糍,買三牲辦酒席,有節日氣氛。

  有的農家在慶豐收吃新米的時候,除了辦桌加餐給親友和幫工的人吃,還要裝上一碗新米飯給自家的狗吃,另加上肉塊。相傳在遠古時代,是狗為人類保存了稻種,每年能吃上新米,不忘狗之恩義,以示敬意。

  安福屬人多田少的地方,舊時有專門的殺禾客,到縣內或鄰縣打工割禾。殺禾客每人每天一般收打穀籮,工價一擔為10個銅板。有一些窮人趁機打好米果,到田間向殺禾客換穀,一個米果換稻穀一升,這種以少對多的兌換,東家見了也不反對,而窮人則借以度荒。殺完禾後,東家宴辦洗桶酒,一祭禾官菩薩,二謝殺禾客,以示慰勞。

  十二、庫藏

  吉安盛產木材、毛竹,農家一年的收成,也往往用木製穀倉堆放,也用蔑搭圍成圈,底下是木製禾桶的形狀。

  大戶人家,往往在樓上設一個糧倉,用厚實的木板釘成,收割的穀子曬幹後,全部送進倉內。糧倉設出穀口,用閘板擋住,便於出倉,也便於保管,老鼠難以入內。

  一般的家庭,收成較少,用不著建造糧倉,以禾桶為收藏基礎,禾桶裝不下,便用竹篾做成高矮不等的圍墊,插在禾桶邊沿上,增加禾桶的容量,是農家便利的穀物收藏辦法。但是這種辦法在取出穀子時不方便,防鼠防蟲功能也差。

  冬閑,穀子破殼成大米,一般用土礱、竹礱或木礱破殼。拓白用石碓,也叫石臼、木碓(木臼)、竹筒(除節裝木底,約70-80公分長),靠手持硬木棍舂米。山區用水碓自動舂打。

  與稻穀相關的一些習俗

  吉安盛產稻穀,與稻穀相關的一些習俗也就比較多。

  大年三十,在農村的家庭中,都會煮一些比平時更多的米飯,一是為了吃團圓飯,米飯足量,一年中團團圓圓,完美無缺,預示來年團圓美好;二是要剩下一些米飯到初一,叫有吃有餘。所以,今天的吉安農村,仍盛行煮“隔年飯”之俗。其實,它隱含農民對稻穀的崇仰,這種對稻穀懷有深厚敬仰之情,是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澱的反映。

  農村結婚,其禮儀之重視程度,較之城市要深厚得多。出嫁的新娘坐轎子,抬進男方的祠堂和男方的家門時,男方的家人會用大米拋向空中,落在新娘身上,寓意新婚夫婦從今之後,能獨立門戶,自食其力。更多的一種說法是,稻米有除邪驅鬼的作用,新娘是外族人,怕新娘身攜邪氣,或鬼怪附身,男方家的大米落在新娘身上,鬼邪驅逐了,清潔走進夫家祠堂和家門,寓示夫婦能一生平安,幸福美滿。

  自古至今,吉安鄉村中小孩生病說胡話,都會以為是小孩受了驚嚇中了邪。族中老人便用小碗或杯子盛滿大米,用手絹把米包好,捏緊腳底,用手掌摩平,再倒過來將碗麵對準小孩額頭,胸前,慢慢地反複轉圈,一邊轉一邊念神仙菩薩保佑之類的話。然後小心地打開手絹,發現碗中的米哪個地方陷了下去,或哪兒立起了米粒,便認定是在米陷、米立的方向受了驚嚇,便向那個方向燒紙錢,點幾根香謝神。鄉下人叫這種治病方法為“出驚”。有的地方還把“出驚”用過的米撒到四個屋角,使驅出去的鬼不再驚擾小孩。

  舊時代,醫療衛生遠不如今天普及,小孩生病,治療諸多不便。特別是出生不久的幼兒,語言表達不清的一兩歲孩童,如果他們犯上風寒火熱,出現心悸不安的症狀,家長認為是受邪氣的侵襲,便用塊軟布縫成枕套,裝進生米,讓孩子當枕頭用。古人認為米神在此,邪氣不敢作亂。這種做法反映了老百姓在生活中對米神、穀神的崇拜。

  幾十年前,在吉安縣一帶,如果誰不小心跌進糞坑裏,人們會認為此人背時倒運,這一年不得順利。跌跤的人為驅除晦氣,不得不到村上各家去討米,討來的米稱作百家米。把討來的米用來煮飯吃,據說吃了百家米後,驅除了穢氣汙味,這一年中還能順利平安。

  永新北鄉屬產棉地帶。每年到收割吃新的那天,這裏一帶的農家要打米果,米果做成棉桃樣子,用木板刻成模型,棉桃米果個個成型,主婦用條盤盛著米果到地裏敬神,祈求棉花豐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