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序言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是民眾的日常生活的具體反映。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範人們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民俗是人類各級社會集團的共同生活裏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民俗與文化的關係看,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民間文化。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在民俗圈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生活習慣、思想觀念,以至心理結構、思維方式等無不打上民俗的烙印,代代傳承,在一定的範圍內共同遵守,共同實踐。

  民俗事象紛繁複雜,包羅萬象,它的內容也在不斷地變化,或擴展或消失。總的說來,大致可以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四大類。物質民俗指人們在創造和消費物質財富過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產民俗、商貿民俗、飲食民俗、服飾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社會民俗指人們在特定條件下所結成的社會關係的慣製,它所關涉的是從個人到家庭、家族、鄉裏、民族、甚至國家在結合、交往過程中使用並傳承的集體行為方式。它主要包括社會組織民俗(如血緣組織、地緣組織等)、歲時節日民俗以及民間娛樂習俗等。精神民俗指在物質文化與製度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有關意識形態方麵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間信仰、民間巫術、民間禁忌、民間倫理觀念以及民間藝術等等。語言民俗指通過口語約定俗成、集體傳承的信息交流係統。它包括民俗語言和民間文學兩大部分。民俗語言如民間俗語、諺語、謎語、歇後語、社會流行語、黑話、酒令等。民間文學主要有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說唱等形式。

  吉安古稱廬陵,地處江西的中部地區,境內多盆地,吉安的民風民俗有著贛中地區的明顯特色。在地裏環境上,吉安的廬吉泰盆地幾乎是千裏贛江的分界線,廬吉泰盆地以南,贛江水流的落差較大,是江西南麵高山深穀之地。而盆地之北,贛江水流趨近平緩,山地低矮,峽江、新幹地區與南昌幾乎連成平地。山勢與水形等地理環境是地方民俗習慣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山水交錯的吉安境地,也由此產生了比較明顯的區域風俗的特點。

  吉安的東麵是永豐縣。永豐縣與撫州市相鄰,山脈相依,河水共飲,是贛中兩個重要的區域文化地區吉安、撫州的連接地。江西古代號稱三個重要文化區域:廬陵、臨川和豫章,而廬陵與臨川市江西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從這一點說,永豐的風俗是廬陵臨川兩地的風俗的過渡地帶。但是,從曆史淵源上看,永豐縣原屬吉水,是吉水縣的一部分。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析吉水縣的報恩鎮與雲蓋、龍雲、興平、永豐、明德5個鄉建永豐縣。過了近一百年的紹興十八年(1148年),永豐雲蓋鄉劃屬撫州樂安縣。永豐縣對於撫州與廬陵之間民俗的滲透與促進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撫州宜黃的戲曲流入到吉安來,是有一條明顯的線路。清道光年間(1821-1850),宜黃三腳班流入永豐藤田。1845年,永豐層山村郭鑾龍向宜黃人學戲後,自組成三角班。光緒年間,宜黃潭坊三角班來永豐縣城傳藝。很快,永豐三角班藝人傳入吉水,吉水傳進吉安城。民國時期,吉安有了本地色彩的三角班,撫州的民間藝術之花便在吉安各地綻放。民間風俗,大概都是這樣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吉安南麵是遂川、萬安兩縣。在宋以前,均屬萬安,與贛南相鄰。至今,兩縣中說客家話的人占有很大的比例,與贛南通婚的現象很普遍。因此,兩縣受客家風俗的影響特別大,尤其是在山區,幾乎就是客家民俗。在吉安境內的山區,都要客家人居住。客家人恪守祖俗,盡管吉安本地的民俗對它產生影響,但主流不變,帶著明顯的客家民俗色彩。從這一點說,客家民俗是吉安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西麵的安福和永新,從江西的地裏位置上看,屬贛西。安福的滬水和永新的禾水都是從兩地的西麵高山發源,向東流淌,分別注入贛江。尤其永新、寧岡與湖南省交鄰,受湘文化的影響大,其民風民俗難免雜著湘俗。安福古代一部分隸屬長沙郡,秦漢時代叫安成縣,直到隋開皇九年(589)才與安平合為一縣,隸屬吉州。由於曆史、地理的原因,安福也有著明顯的楚風湘韻,贛西的民俗色彩比較濃。

  吉安北麵的新幹、峽江,隋唐時代隸屬吉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被劃歸臨江府管轄,加上地勢與南昌地區連為一片,語言屬南昌方言區,自然地新幹、峽江的民俗和吉安其他地區有明顯差異。尤其是新幹縣,其鄉俗更多地帶著樟樹地區的色彩。雖然民國初年,新幹、峽江又重新歸屬吉安,至今才百來年,其鄉風民俗沒有什麽變化。比如廬吉泰各地農村,女兒女婿在娘家住宿不可以同宿一間房內,而新幹、峽江就沒有這種習俗。

  盡管如此,正如民俗專家所言,任何一個區域的鄉風民俗,它的演化和發展都主要地受這個區域中心城的影響。吉安的中心城是吉安城,它是吉安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其屬縣區的經濟與文化主要受它的影響,這與曆代的官方政令、地方紳士的觀念傾向有直接的關係。屬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方麵的形成,首先是接受中心城的影響。這種中心城的輻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從這一點說,本書所述敘的吉安民俗現象,不對邊緣地帶的異俗作描述。吉安四界地帶的異俗不是吉安民俗的主流。在研究過程中,對此我們在舍取時作了處理。

  吉安地區在唐代以前,生產技術、文化教育等方麵相對滯後,這與當時我國政治文化中心的位置有直接的關係。唐以前的京都離吉安遙遠,吉安是所謂的偏壤遠地,讀書人少,記錄本土風俗的文獻極其稀少。最早記述吉安地方民情風俗的典籍有《安成記》,晉宋之際安福人王孚撰寫。魏晉以前的文字罕見,無法描述當時的社會風俗狀況。唐代中期以前,吉安地區仍然處於辟野之地,是朝廷官員被貶的流放地區,如杜審言、顏真卿都是從朝廷高位上謫貶到吉州的。唐代後期,北方大亂,戰爭不斷,民不聊生,北方的士大夫們攜家南逃,吉安成了北方客民南下的重要居住選擇地。北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思想觀念,對吉安的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尤其在五代十國時期,江南的社會相對安穩,經濟發展迅速,地處贛中地區的吉安經過幾十年的開墾發展,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樂業,北方的世家大族南下後,他們辦起了書院,開始書寫吉安文化教育的新篇章。到了北宋初期,吉安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麵貌有了曆史性的巨變,出現了大批的讀書人。從文獻記載看,唐代時期,吉安沒有考取進士的記錄,南唐時代,才有了吉安籍的進士。雖然南唐的進士對社會影響不大,它的進士稱號甚至不被曆史所承認,但它畢竟開了科試中舉之先河。在科舉考試時代,要躋身仕途,科舉是最重要的途徑。從此,通過科舉之途而在朝中任官的吉安籍的人不斷增加。北宋建立,永新人劉沆官至右丞相,是吉安曆史上第一個官至丞相之人,繼之有歐陽修,文章道德,號稱廬陵第一人。自歐陽修後,吉安人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而進入朝官者難計其數,簪纓相繼,代不乏人。讀書入仕,致仕歸鄉,是移風易俗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具有吉安區域特點的風俗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在曆代吉安人的著述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自北宋後,吉安地區的民俗風情受讀書入仕風氣所影響,民風淳厚,力耕其田,勤誦詩書,曆代府誌縣誌對此都有記載,見附錄乾隆《吉安府誌》卷二《風土》。《風土》讓我們看到了吉安曆史上的風俗概貌,觀照今天,使我們能夠知道吉安民俗發展變化之概貌。

  《風土》中的記載,上溯唐宋,下至清初,文字不多,但意義重大,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一是古人已注意到民俗問題,民俗是一個地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二是古人注意到民俗的形成與曆史人物的教化有直接關係;三是古人注意到了民俗對教育、生活、生產等會產生重要影響。

  吉安是江西的腹地,在民俗表現方麵顯得比較封閉,很少受外地因素影響,變異不大。

  §§第一章 生產習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