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探問蒙古族

  “蒙古”這個詞,漢文中最早見於唐朝。當時寫作“蒙兀”。據有關史書記載,蒙古人的起源有兩種傳說。一種說法,在很早很早以前,一個被稱為蒙古的部落與另一個被稱為突厥的部落發生了戰爭。蒙古部落戰敗,遭到屠殺,隻剩下兩男兩女。這兩家人害怕敵人,逃到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個地方叫“額兒古涅昆”。那兩家人的名字叫“涅古思”和“乞顏”。他們在這裏繁衍生息,久而久之,人數增多了,額兒古涅昆這個地方再也容不下這麽多人了,於是,他們用70張牛皮做了鼓風箱,用煉鐵的方法熔化懸崖絕壁後,走進了廣袤的大地。

  蒙古族還有一種傳說--“太陽的後裔說”。在天地初分之際,太陽就生了兩個女兒。當黃河注入東海的時候,人世間就有了第一葉輕舟。太陽的兩個女兒並坐在舟上,一路觀花賞景,來到了山清水秀的神仙大地。以後姐姐嫁到南方,妹妹嫁到北方。這一年,姐姐生下一個嬰兒,用絲綢給他做繈褓。因為嬰兒啼哭時,發出“咳咳”的聲音,所以把他叫作“孩子”,取名為“海斯特”,意為“漢族”。據說海斯特降生時,手裏握著一塊土地,他長大後就種植五穀,成為農業民族的祖先。第二年,嫁到北方去的妹妹也生下了一個兒子,用氈裘給他做繈褓。這個嬰兒墜下母胎時,發生“安啊!安啊”的哭聲,因此,就叫他“安嗄”,取名為“蒙高樂”,意為“蒙古族”。蒙高樂生下來時,手中攥著一把馬鬃。因此,他長大以後,就放牧馬群和牛羊,成為遊牧民族的祖先。

  蒙古民族興起之地在斡難河不兒罕心,即今蒙古國溫都爾汗東北石勒河支流,今名鄂嫩河。公元8世紀中葉,蒙古本部先世西遷到三河之源的遼闊土地。

  蒙古民族的先祖屬於北方“東胡室韋”的一支。公元8-10世紀中葉,“蒙兀室韋”被稱為“迭兒列勒蒙古”,即一般蒙古人。一千三百年前,他們在東北額爾古納河東岸的山林中以狩獵為生,後來人丁興旺,就全部南遷到呼倫貝爾草原,開始了“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的遊牧生活。一千多年前,他們逐步向西擴展到鄂嫩河、克魯倫河、土垃河的上源地區和不兒罕山(今外蒙肯特山)以東的廣大區域,並先後形成乞顏部、劄答蘭部、泰奔烏部、弘吉剌部、翁吉剌部、篾兒乞部、乃蠻部、克烈部、汪古部等遊牧部落。蒙古各部落與其他遊牧部落為了爭奪牧場和牲畜,連年不斷地發生爭鬥,相互殺掠,最後形成了蒙古、塔塔兒乞、克烈、乃蠻五大集團。蒙古族的首領鐵木真經過幾年的努力,最終征服了各個部族,控製著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北至貝加爾湖、南到陰山的廣大地區,並將所有蒙古各部和遊牧部落統一在他的蒙古汗國之下。

  圖騰崇拜,是人類在原始社會時期的精神支柱。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是在圖騰崇拜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沒有哪一個民族能躍過這個階段,蒙古民族也不例外。蒙古民族崇拜的圖騰除了狼以外,還有龍、馬、鷹等。據考證,狼,其實隻是蒙古民族乞顏部落的圖騰。蒙古人對天地的崇拜情結深厚。古蒙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所以把日、月、雷、電、山川、土地甚至樹木都奉為神靈。在這些神靈中,把天當作最尊貴的神加以崇拜。“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稱天,聞雷則恐懼”,蒙古人稱天為“額其格騰格裏”(蒼天父親),稱地為“額赫嗄紮爾”(大地母親)。他們認為,天神是萬物的締造者,而神是保佑其子女、牲畜、田麥者。這種天地崇拜的情結久久紮根在蒙古人的心靈中。

  蒙古人自古以來崇敬火。因為火與生活密切相關,火有毀滅一切的威力,所以,蒙古人認為火可以驅邪避惡,是清潔之源,相信萬事萬物是被火所淨化的。因此,當使者、王公或其他普通人來到他們那裏,不論是誰,都被強迫攜帶著他們的禮物在兩堆火之間通過。因為崇拜火,蒙古人禁止用腳踩火、跨火,但每逢遠客前來或娶新娘入門,都要跨火而過,表示用火去除了汙邪。

  蒙古人的原始宗教是“薩滿教”。薩滿教形成於原始社會後期,有明顯的氏族部落宗教特點。基本特征是以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的信念為思想基礎,既有自然崇拜,也有圖騰和祖先崇拜,具有一定的崇拜內容和祭祀儀式。薩滿教主要流行於蒙古語族的蒙古族、達斡爾族和通古斯語族的鄂溫克族、赫哲族、錫伯族等。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與階級的分化、社會的發展,後來隻有達翰爾、鄂溫克、鄂倫春和赫哲等民族信仰,其他族都不再信了。隨著藏傳佛教的影響在蒙古地區的日益加深,蒙古族上層社會接受了佛教的理念。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土日汗正式皈依藏傳佛教格魯派,宣布蒙古“薩滿教”非法,收繳並焚毀蒙古薩滿教各類法器。至此,結束了薩滿教在蒙古族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但在東部的蒙古地區,薩滿教在與佛教或明或暗的鬥爭中,逐步轉入民間,並以民間風俗的形式生存了較長的時間。

  蒙古民族關於冬夏兩季一冷一熱這一自然現象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在遠古時代,有一位司寒老人(寒神),要和司暑老人(暑神)比試威力。司寒老人說:“我在九天之內能把大地變成冰雪世界,你能融化嗎?”司暑老人道:“我隻要八天就能把冰雪世界化為海洋。”於是立下誓約,敗者須受勝者的支配。司寒老人果然在九天之內使大地變成了冰雪世界。接著司暑老人修煉出一輪紅日,從四麵八方射出了強大的熱量,果然在八天之內將冰雪世界化為汪洋大海。兩人神威相等,隻得將一年分為寒暑各半,從此人間有了冬夏季節的交換。

  蒙古人的最早紀年法,是從草木紀年的自然曆法開始的。在遠古代時代,人們對年輪的轉換、四季的更迭沒有確切認識,對一個獵牧民族來說,寒暑變化和草青草枯的更迭是決定他們生活形態的最大因素。麵對寒來暑往和周而複始的草青草枯現象,人們逐步有了年的概念,進而形成了“草青為一年”的自然曆法。在早期,一年分成兩個時段:一是春季時段,牲畜開始繁殖,人們要開始春祭,祈禱興旺;二是秋季時段,這是草木將枯的季節,人們要慶祝一年的豐收。蒙古人確實從遠古以來就有春秋兩個祭日。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對自然現象認識的深化,後來從春季和秋季中又劃分了冬、夏兩個季,再後受到中原漢民族曆法文化的影響,改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蒙古人的草木紀年曆法延續了很長時間。進入階級社會後,隨著蒙古人與周邊民族接觸的增多,開始啟用十二獸名紀年法。啟用十二獸名紀年法的確切年代很難確定,十二獸名的起源也難以詳細探究。但可以肯定,蒙古族先民最遲在東漢時期就改用了十二獸名紀年法。

  古代蒙古族就有五色陰陽與十二獸名相配的紀年法。研究者認為:蒙古人從公元1220年起改用了幹支紀年與十二獸名紀年並用的曆法。紀年法的變化,一是說明著人對自然的了解在加深;二是說明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影響和促進。但是,從變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一種習俗不可能隨著上層的變化而立刻發生徹底的變化。十二獸名紀年法並未因改用幹支紀年而消失,卻以十二屬相的形式在民間使用。

  蒙古自古有“以西為大,以長為尊”的習俗。以西為大,主要表現在佛龕、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間、座席的位置方向等。蒙古人把佛龕、祖像都要供放在蒙古包或房屋的西北角上,墓地也是以西為大。蒙古人無論在自己的家裏,還是到他人家裏做客,都要注意輩分。住房,長輩要住西間。吃飯時,客人要禮請年長者入席,並讓上座於他。蒙古人熱情好客,特別講究生活禮節,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蒙古人都要出門迎接客人;主人和客人相見時,晚輩要向長輩屈膝請安;客人由主人陪同走到門前,主人要站在蒙古包或房門前外西側,右手放在胸前,俯首微躬請客人進家。在蒙古包內,對著包門的正麵為上座,其左方為婦人席,右方則為客席。客人如比主人輩分高,主人要讓出自己的座位,請客人上坐;客人輩分比主人低則不能坐正坐;客人走時,要以禮相送。

  蒙古人敬茶很講禮節。蒙古人飲茶的風俗,盛行於元代,到明清時期,普及到每一個家庭。蒙古人主要喝奶茶,也喝磚茶和紅茶等。客人來家,主人必須給客人上茶。蒙古人很講究茶具和茶具的清潔。茶具樣式好,工藝精美,用過的茶具必須洗涮擦拭幹淨。奶茶一般用小碗,紅茶則用杯子。蒙古人講究滿碗茶以顯示對客人的熱情。客人喝茶時,還要擺上奶皮子、奶豆腐等奶食,供客人食用。

  蒙古人敬煙也很講究禮節。據考證,鼻煙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1582年帶進中國的。康、乾年間吸鼻煙的人數量龐大。後來,隨著紙煙和旱煙的廣泛流行,吸鼻煙的逐漸減少,但在一定階層的蒙古人群中,都會拿出一個非常精製的小扁瓶遞給客人。客人接過鼻煙壺,要拿到鼻子底下嗅一嗅或從壺中倒少許煙粉吸入鼻內,然後將鼻煙壺還給對方。

  祭天是蒙古人古老的祭祀禮俗。起初祭天儀式,多由薩滿教主持,成為人與天的中介。後來,隨著薩滿教社會地位的下降,由可汗指定的長老或由部族的長者主持。祭天分“白祭”和“紅祭”,“白祭”用傳統的奶製品上供,“紅祭”是指殺羊,也叫“血祭”。祭天的規模大小不等,形式也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理念都是為了表達對上蒼恩典的謝意或祈求上蒼的保佑。

  蒙古人獻哈達很講究禮節。在蒙古人的心目中,哈達是吉祥的象征。蒙古人獻哈達的時間始於何時,無確切的說法。有學者認為,獻哈達的禮俗,可能與喇嘛教傳入蒙古有關。《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在元旦這一天,大汗統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握有管轄權的要員,都紛紛給大汗晉獻金、銀、寶石等貴重禮品,並且配上‘白布’。”白布就是哈達。可以肯定獻哈達的禮俗是從宮廷官府逐步向民間流行的。獻哈達不僅表示尊敬,而且表達著吉祥如意的心願。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哈達要對折起來,折逢向著接受者,否則就是失禮。獻上哈達後,敬獻者下半跪請安,接受者再將哈達回獻主人。

  蒙古人祭火的習俗很有意思。蒙古人認為,火是天地分開之時產生的“聖物”,所以蒙古人對火特別崇拜。按照蒙古人的習俗,繼承財產的幼子,在名字之後通常都要加上“翰惕赤斤”字樣,父親最珍貴的遺產就是--火。火與蒙古民族崇拜的天地、祖先緊緊地聯係在一起,成為祭祀活動的主要對象。祭火分年祭、月祭兩種,年祭常在陰曆的臘月二十三日,月祭一般在每月的初一、初二舉行。祭火時,除了念祭詞外,還要把火種敬獻諸種“得吉”(飲食的首份或第一口稱為“得吉”)。

  蒙古人對鷹很有感情。蒙古人對鷹有著類似圖騰的崇拜。研究者認為,其原因與兩件事情有關。一是成吉思汗十一世祖索端罕兒被家人拋棄後,無奈之下養了一隻鷹。索端罕兒依靠這隻獵鷹捕來的獵物維持生存。索端罕兒的後代興旺發達,形成索兒隻斤氏,因此,索端罕兒隻斤氏把鷹作為保護神而崇敬。二是成吉思汗有一天打獵歸來,沒想到他的安答劄木合在途中暗暗挖下陷阱,意欲陷害他。成吉思汗的鷹發現一隻小鼠鑽進陷阱而泄露了機密。因為鷹有功於成吉思汗,薩滿教巫師才鑄銅鷹戴在神帽上,表示鷹至高無上的地位。由此,鷹就成了蒙古人崇敬的對象。蒙古人還對天鵝、熊等動物也極為推崇。

  蒙古人的婚姻,從古到今形式多樣,也多有跟漢族人通婚的。“搶婚”,搶婚是古代蒙古人婚姻形式的一種,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婚姻形式已被淘汰。但是作為一種習俗,人們將象征性地搶婚形式安排到了後來的婚禮中。其大致過程是:經雙方父母同意,並交付聘禮之後,新郎在親友的陪同下,騎馬來到新娘的氈包。新郎和親友們走進包後,從眾女友圍坐的圈子裏,把新娘“搶”過去。強壯的小夥子們把新娘接到新郎的氈包,新郎家裏便大擺喜宴,招待親友。這種習俗現在也已基本消失。

  在古代,蒙古人實行族外婚姻製,禁止血親結婚,但不限製姻親結婚。這一古老習俗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並且多限於姑作婆。很少有舅家娶外甥女的,人們認為那是“姑血倒流”。如今這種婚姻形式被禁止。

  呼日格樂胡婚,是古代蒙古族婚姻習俗的一種形式,蒙古語是做女婿的意思。古代蒙古人把兒子送到未婚的姑娘家當“呼日根”,蒙古語音“女婿”,此名稱也是古代送女婿的一種反映,字麵意義就是“送來女婿”。把兒子送到女方家裏生活幾年,經過幾年的考察,女方家長同意把女兒嫁給他,就可以舉行婚禮,然後帶著妻子回到自己家裏。

  “轉房婚”是古代蒙古族婚姻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如果家中的哥哥死了,嫂子可轉嫁給其弟弟;弟弟死了,其弟媳也可嫁其哥哥;也有父死後其妻轉嫁給兒子的現象。這是原始社會蒙古族外婚製的一種遺俗,蒙古人自古以來就禁止氏族或部落內部通婚。男子要到遙遠的外氏族或部落去求親,曆經艱難才娶回外氏族女子,女子一旦嫁到一個遙遠的氏族或部落裏就成了那個部落的一員。所以,她丈夫死了就隻能轉嫁給家中的兄弟或近親。

  “交換婚”是古代蒙古族婚姻的一種形式,是兩個氏族或部落的男方應該互換其姐妹為妻或互換女兒為媳的一種習俗。這種交換婚姻的形式,目前在蒙古族民間仍有一定的影響。

  “訂婚習俗”是蒙古人延續至今的確定婚姻關係的一個習俗。經男方家的媒人多次到女方家求婚後,待女方家同意,就選定良辰吉日,舉辦婚禮儀式。儀式由男方家籌辦,招待女方家人、媒人以及親朋好友,並互換禮物。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要擺整羊席,請德高望重的老人朗誦讚美詞,以祝日後吉祥、幸福。訂婚後,若男女已到年齡,就按商定的日期籌辦婚禮,若未到結婚年齡,逢年過節男方派兒子赴女方家請安、問候。

  蒙古人對婚禮是很重視的。蒙古人認為,結婚娶妻是人生大事之一,所以蒙古人特別重視。豪放的蒙古人,自古以來為婚禮儀式設計了許多喜慶的內容,其宗旨就是為了營造隆重熱烈的氣氛。蒙古族婚禮,在形式上因地城不同而有差異,但基本套路是一致的。蒙古族婚禮主要由“求婚宴”“沙恩葉宴”、拜天禮、拜火禮和男方婚宴等組成。《讚沙恩》《新家歌》《觀家歌》等是婚宴過程中必唱的歌曲。蒙古人的婚宴視主人經濟狀況而定,一般是擺單席,新郎新娘向客人逐一敬酒。客人告辭時,主人絕不讓客人空手而歸,要回饋禮物。男方在女方送親的人起程前,要設宴餞行;臨上馬或上車前,男方還要向送親者一一敬酒、致謝。

  蒙古族婦女懷孕之後,人們最關心的是分娩的難易、孩子的健康狀況是否如意,因此產生了種種禁忌和習俗。有些地方婦女懷孕期間有“三禁”,即禁止從拉牛拉馬的繩子上橫跨過去,禁止孕婦把圍腰帶搭在手腕上,禁止坐在小孩子的背袋上。“三禁”的目的是為了孕婦順利生產。也有些地方,如果一個女人生下幾個孩子都夭折,產婦再生下孩子後,就會邀請一個多子女的女人從孩子身上邁過去,日後孩子稱她為“額吉”(即母親)。也多有給孩子起一些表示健康、長壽之類的名字的,目的是讓孩子一生平安無事。

  蒙古人大多有為孩子過一周歲生日的習俗,其特點熱烈祥和。過周歲生日時,孩子由父母領著,給每個參加儀式的人叩頭行禮,參加儀式者都有饋贈。此外,還有兩項重要內容,其一是“抓歲”,在一盤子內或桌子上放有吃、穿、衣物、書筆等。若為男孩,要放入小型銅佛、弓箭、火鐮、蒙古刀等;若為女孩,則放入針線、金銀、玉石、手鐲等。孩子抓到的物品就是他將來最喜歡或最擅長的。其二是“打珠腳線”。內蒙古東部地區,有打“珠腳線”的習俗,即用單根的棉線把孩子的雙腿綁住,然後再用帽子打斷。這一習俗,在一些地區今天仍有。在有些地區和進了城市生活的人群中,這些習俗正在被淡忘。

  蒙古人在孩子出生後的第30天要舉行小型儀式,這一儀式叫“過滿月”,有的隻請近親,有的還請鄰居或更多的人。滿月既是對孩子出生的慶賀,更是對孩子未來成長的祝福,因此較為隆重、熱烈。宴會開始時,父親要以孩子的名譽給每個人敬酒,孩子的母親抱著孩子給每個人叩頭。家族、舅族來祝賀的人都會饋贈禮物,一般為食品和衣物,重則贈羊、牛,也有贈錢的。小孩子滿月時可以剃胎發,但不能剃完,腦門上要留一塊,有“胎發保命”的意思。

  蒙古人習慣上以虛歲來計算年齡。蒙古人認為一個人的年齡應從胎兒計算,孩子出生時就是一歲,到新年“白月”又長一歲。蒙古人對孩子周歲生日祝賀甚為重視,屆時廣泛邀請親朋好友,對前來的小客人款待尤為熱情,盡量讓他們玩得高興,吃得痛快。客人們來後,家長將過生日的孩子帶到客人麵前,聽取長輩們的祝詞和接受人們的禮物。習慣上青壯年不過生日,隻為老人祝壽。祝壽的宴席豐富而隆重,不但兒女子孫前來拜壽,親朋好友也前來祝賀,對老人的祝壽詞充滿敬意。此外,還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如同一次小型“那達慕”大會。

  蒙古人在家庭經濟財產繼承上自古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習俗。普通百姓人家,長子、幼子往往在父親的蒙古包裏繼承家中的“火灶”。在幼子繼承觀念裏,除具有享受父親的遺產之外,還包含繼承父親蒙古包的火灶,取延續血統、維係後嗣之意。但也有少數例外。

  古代蒙古人的名字很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以氏族名為前綴,以部落名為後綴的人名,如:劄兒赤兀陽(氏族名)阿當年(本人名)兀良台死(部落名),這種形式的名字最長,而且多在說明身份時使用;二是在本人名字之後以社會稱呼為後綴的人名,如把雲壇把阿秀兒、也速該把阿禿兒、忽必烈薛禪等,“把阿禿兒”“薛禪”就是“勇士”“聰穎”等社會稱呼;三是以氏族名為前綴的人名,如晃豁塔歹氏察剌合翁;也有無後綴的人名,如鐵木真、合撒兒、者別、失去忽禿忽等。

  隨著社會、經濟、文明的繁榮發展,蒙古人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名字的符號作用,於是慢慢地從古代起名習俗轉入個性化起名時代。個性化起名的特點有:一是按氏族的心理習慣起名,如鐵木真、格爾斯等;二是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騫者(好運)等;三是按嬰兒出生時,以長輩的年齡起名,如塔賓(五十);四是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巴拉(虎);五是按自然界萬物起名,如阿古拉(山)、牧仁(河)。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的特點是不帶姓氏前綴,因而隻是名字,不應該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隻是個別現象,並不普遍。

  女人,是人類的花朵,同樣女人的名字也是人類名稱中的花朵,蒙古族女性的名字也不例外。蒙古族女性的名字的特點是:一,喜歡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薩仁(月亮)、敖敦(星辰)等;二,喜歡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三,喜歡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石)、塔娜(珍珠);四,喜歡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烏雲(智慧)、高娃(美麗)等等。

  騎馬是蒙古民族的特點,騎馬禮是蒙古民族古老的育兒風俗。當幼兒長到五歲時,家長就為孩子舉行此禮。基本形式是:讓孩子騎到馬背上後,由家長牽著韁繩到鄰裏親友那裏轉上一圈,以示孩子已經長大,跨上了馬背。屆時親友們要為孩子祝福、祈禱,還向孩子贈送禮物。這一風俗在牧區至今還一樣流行。

  蒙古人的文字,最早使用的是回鶻式蒙古文。多數學者認為,該文字始創於1204年。之後,陸續出現八思巴、索承布、托或、斯拉夫等幾種蒙古文字。其中,回鶻式蒙古文使用時間最長,範圍最廣,這種蒙古文成為蒙古民族文化積累和傳承的主要工具。回鶻式蒙古文,是中國蒙古族通用的文字,一般稱為“蒙古文”“老蒙文”或“胡都本文”。回鶻蒙古文,幾經改進與提高,已成為比較先進的而又相當成熟的文字,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隨著蒙古部落與其他部落的融合,也隨著各部落間本根語言的相互影響和融合,再隨著這些部落融合成蒙古民族的時候,他們的語言就成為蒙古民族的語言。蒙古語在形成過程中,曾受到過突厥語、契丹語、女真語等語的影響。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族後,蒙古語從古代蒙古語時代轉入中世紀蒙古語時代。中世紀蒙古語又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到17世紀後進入近代蒙古語的時代。蒙古語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蒙古語形成發展的過程漫長,所以轉向規範化的同時,也存留或出現了地域性方言。

  蒙古人有著濃重的戀馬情結。談論蒙古曆史,解讀蒙古文化,都離不開馬。馬是蒙古人創造奇跡的重要工具,所以,蒙古人對馬有特殊的感情。有一首歌充分表達了蒙古人對馬的情感,歌中唱道:“奮蹄飛起賽羚羊/如風穿過綠色原野/雖然自小遠離家鄉/終能回到出生的地方/美麗的蒙古馬/神奇的蒙古馬/騎手倒在戰場的時候/決不讓它落入敵手/守著戰友沉睡的身軀/淚流滿麵不願離去/美麗的蒙古馬/神奇的蒙古馬……”

  西方學者在解讀蒙古人的曆史時說:“遊牧民族的遷徙和征戰都是依賴馬匹,特別是戰爭。”蒙古人在殘酷的環境裏學會了馴養戰馬的優良技術,保證了戰馬的遠征實力。在草原上隻要有二三個善養馬者,就能管理數以千計的馬匹,他們逐水草而行,保證了馬匹運達戰場時馳騁千裏而不困乏。

  蒙古人非常重視靴子,因為靴子是顯示蒙古族男子漢氣概的裝束之一。靴子分布靴、皮靴和氈靴。其主要樣式有靴尖上卷式、半卷式和平底不卷式三種。蒙古靴子穿著保暖,騎乘時護腿、護踝,又便於行走,能夠張揚男人的威猛氣概。

  蒙古人的帽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頭飾,因此,他們最忌諱隨處扔帽子或用其他東西觸摸玩弄帽子。戴在頭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被認為不吉利。

  係腰帶,對蒙古男子來說,是權威的象征,是男子漢的標誌,所以蒙古男子忌諱穿長袍不係腰帶。據史書記載:蒙古人向神靈禱告時,須將腰帶掛在頭上,將帽子拿在手中。與此相反,在審問或懲罰犯罪者時,首先要去他的衣冠帶。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