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序四 概述

  永新是個多山縣份,屬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適宜多種樹木生長,是理想的森林生長地。永新曆代先民不僅靠山吃山,更注重保山養山,在開發利用和發展林業資源方麵取得許多成果。

  一

  永新森工源自1949年9月成立的吉安分區木業公司石口辦事處,1951年7月成立江西省木材公司吉安分公司永新縣木材辦事處,辦公地址在永新縣禾川鎮城廂小學對麵的湘記生祿齋作坊內。後多次更名,曆經江西省木材公司吉安分公司永寧支公司、江西省森林工業局永新支局、江西省木材公司永新支公司、永新縣木材公司等。1984年實行政企分開,從永新縣林業局分離,成立永新縣林業工業公司,隸屬永新縣林業局,屬副科級森林工業中型國營企業,辦公地址在永新縣禾川鎮湘贛大道64號,下轄曲江、三灣、象形、陳山、大沙、洋埠、文竹、禾山8個林場。下屬林場也曾多次更名,曆經作業所、伐木場、木材收購組、森林經營所、林業管理站等,20世紀80年代前後分別改為林場。

  縣林業公司生產的木材材質優良。陳山紅心杉樹幹通直,色紅耐腐,早在清朝時期就有中國的“黃上木”之稱,曾作為建造毛澤東主席紀念堂專供材。號稱“黃金條子”的廬陵杉木,具有標長心紅、彎曲度小、抗壓力強等特點,是全國優質木材之一,在永新縣擁有1200餘年的栽培曆史。

  縣林業公司林區內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舊址群,風光旖旎的三灣國家森林公園,煙波浩渺的紅楓湖,飛珠濺玉的九隴瀑布,奇景天成的禾山七十一峰,以及道教千古名勝高士山。

  二

  森林資源培育是森工企業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主要途徑,更是保障生態平衡的重要舉措。

  縣林業公司經營的山場是在1950年土地改革時期國家劃撥的17157畝山林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1968年起,為支援國家林業建設,林農將無力經營的荒山無償贈送給林場,或者將殘次林地一次性評估作價賣給林場。1969年6月,龍門人民公社黃崗大隊(今龍門鎮黃崗村)將無力經營的5萬餘畝荒山無償贈送給象形林業管理站黃崗木材經銷組(今禾山林場)經營。1969-1972年,曲江采育林場先後在坳南和曲江等地購買山場2.6萬餘畝。三灣采育林場在1978年8月和1986年4月兩次購買九隴至荷樹坪一帶山場4萬餘畝。1986-2012年,各林場采取聯營造林的方式,即林農出土地、林場經營管理、林價按比例分成的方法聯營9.3萬餘畝山場。縣林業公司通過收購和聯營等途徑不斷擴大經營麵積,到2012年底經營山場總麵積52.43萬畝,是初創時期的30.5倍,其中林業用地麵積52.26萬畝,占總麵積的99.7%,占全縣林業用地麵積238萬畝的21.9%。在林業用地麵積中,其中有林地麵積49.29萬畝,有林地麵積占林業用地麵積的94.3%。

  在擴大經營麵積的同時,森工企業大力培育森林資源。20世紀60年代推行人工造林以來,企業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創新管理方法,改變過去“一鋤法”的傳統造林方式,實行整地打穴造林。1977-1979年連續三年每年造林麵積2萬餘畝,1986-1988年三年造林麵積近9萬畝。1990年以後,企業高標準高起點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造林6.6萬畝。1992年,三灣采育林場被國家林業部評為“七五”期間更新造林先進單位,並在1995年被列為全國七大森林培育標準化建設示範場之一,1996年榮獲“全國森工係統營林先進單位”稱號。象形采育林場在1994年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項目中五項綜合指標達標率148.1%,檢查評比位居全省第一。為充分調動職工的造林積極性,實現“企業增資源,職工增收入”的目標,2011年企業推行職工股份製合作造林。在加快造林進程的同時,森工企業精心管護,適時進行撫育工作。1966-2012年,森工企業累計荒山、跡地更新等造林56.5萬畝,完成撫育300.6萬畝次,其中幼林撫育268.8萬畝次,中齡林撫育31.7萬畝次。根據永新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資料顯示,縣林業公司的森林蓄積量從1950年的4.2萬立方米增長到1989年的105.7萬立方米,從1994年的110.2萬立方米增長到1999年的151.9萬立方米,從2004年的223.2萬立方米增長到2009年的263.8萬立方米,占全縣活立木蓄積總量的36.35%,是1950年的62.8倍。2012年底,縣林業公司林區森林覆蓋率為95.4%,比2004年提高5.83個百分點,比1989年提高41.2個百分點。企業實現了青山常在的經營目標。

  三

  木材生產利用是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森工企業的主要經濟來源。

  永新是森林資源大縣,是南方主要產材區之一,早在2000年前就有木材采伐利用。森工企業自創辦以來,根據國家政策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1957年前,為滿足國家建設需要,森工企業實行自由采伐。1957-1984年,國家實行統購統銷,采伐數量、調銷價格由國家統一計劃。在計劃經濟時代,木材生產量較大,最高時為1979年和1980年每年產量近9萬立方米。期間木材生產勞動強度大,生產流程長,安全隱患多,工人用最原始的開山斧等工具伐木,費盡千辛萬苦將木材肩運到小溪邊,然後紮成木排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將木材水運出山。為了減輕勞動強度,職工疏河炸礁,在河流上修築永久性水壩42座。21世紀後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油鋸替代了開山斧,汽車可直達采伐山場,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1985年後,國家實行限額采伐政策,森工企業自主經營。縣林業公司嚴格執行限額采伐政策,始終堅持采伐量低於生長量的原則,初期木材生產量每年控製在25000立方米左右。2006年後,隨著森林蓄積量的增長,木材生產量每年增加到3萬~4萬立方米。在自主經營過程中,木材市場行情的波動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木材市場放開之初,森工企業沿襲過去的模式,在木材下山歸楞後,坐等顧客上門,由於市場行情較好,森工企業取得了不錯的業績。1996年後,因木材市場疲軟,企業一度陷入低穀。麵對市場的競爭激烈,2001年縣林業公司打破傳統經營模式,大膽改革,推行活立木競價銷售,使企業迅速走出困境,步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段。1984年森工體製改革後至2012年的29年間,森工企業銷售收入3.47億元,實現毛利總額1.3億元。2005年以來,森工企業純利潤逐年遞增,從2005年的31萬元躍升到2012年的232萬元,七年間增長7.5倍。自創建至2012年底,累計生產木材250.3萬立方米、毛竹147.2萬根,其中上交國家木材96.66萬立方米、毛竹114.9萬根,上繳利稅4515萬元,其中利潤1286.4萬元,稅金3228.6萬元。

  為提高木材利用價值,森工企業根據各個時期特定市場行情,開辦木材加工行業。1976年,森工企業創辦木材廠,進行竹木半成品、成品加工。各基層林場相繼開辦綜合廠,進行竹木製品加工,同時發展多種經營,致力於林產工業的發展和創新,為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創業難,守業更難,縣林業公司始終繃緊護林防火這根弦,林政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到2012年底,企業有護林點46個,護林人員174人,半專業化森林消防隊8個。1989年,森工企業推行護林員逐日登記巡山記錄製度,實行“定點包幹,責任到人”的措施,大大增強了職工的責任心。2000年後,縣林業公司抓住實施國家公益林和退耕還林等工程建設的契機,進行封山育林,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投入,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1988-2000年是森工企業林政管理最困難的時期,林區周邊群眾就業渠道窄,部分村民大肆偷盜林木。為保護森林資源,中共永新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人民政府多次行文並組織林區治安專項鬥爭,嚴厲打擊一切破壞林區秩序穩定的違法犯罪活動。森林公安是森工企業的堅強後盾,長期以來,森林公安不辱使命,經常深入一線會同基層林場開展整治行動。為了林區秩序穩定,林政管理人員任勞任怨,不顧個人生命安危,遭遇毆打受傷住院數十人,有2人為林政管理工作獻出了寶貴生命。

  四

  永新森工企業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艱苦創業,不斷夯實基礎設施,從初創時期的一無所有發展到今天的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中型企業。

  創建之初,沒有辦公場所,更沒有職工住房。在困難麵前,林業職工沒有退縮,更不氣餒,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陋就簡,就地取材,用杉皮、茅草、木棍結廬而居,租借民房、祠堂、廟宇辦公。隨著企業的發展積累,職工的居住環境不斷得以改善,從茅棚到土坯房,從二層磚木結構到高層磚混結構,一棟棟漂亮樓房矗立在林區的溝溝壑壑,至2012年底,房屋建築麵積6.7萬平方米。2011年,縣林業公司根據國家政策實施危舊房改造工程,這項民心工程惠及全體員工。

  創建之初,進出林區的隻有羊腸小道,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著職工的生產生活。麵對這一切,職工迎難而上,用勤勞的雙手披荊斬棘,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白沙至萬年山、大灣至荷樹坪、象形至繁榮、平豐至陳山等一條條林區公路不斷向大山深處延伸。至2012年底,有林區公路180.15公裏,縱橫交錯的林區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林區交通網絡。同時,縣林業公司投資75萬元用於供電,投資49.6萬元用於供水,投資78.88萬元用於通訊,完善的基礎設施為職工營造了一個既舒心又安心的生產生活環境。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企業積極回饋社會,為國家建設和地方公益性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1986-2012年,先後累計幫扶資金籌資226.562萬元,資助木材2025立方米,捐助地方教育、交通、新農村建設等社會公益事業,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五

  縣林業公司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完善職工社會保障體係,著力構建森工企業獨具特色的文化體係。為構建和諧林場作出了巨大的努力。2008年,江西省總工會授予縣林業公司“職工之家”稱號;2012年,縣林業公司被江西省總工會列為江西省企業文化職工文化示範單位。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職工的努力,讓職工共享企業發展成果,是縣林業公司恪守的責任。1984年,職工平均年收入724元;1994年,職工平均年收入3021元;1995年,企業推行崗位技能工資製,職工平均年收入3909元;2005年,職工平均年收入9288元;2012年,職工平均年收入為2.68萬元,是2005年的近3倍,是1995年的近7倍,是1984年的37倍。企業效益持續向好,為職工保障創造了條件,在冊職工全部參加了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於曆史原因,2006年底拖欠養老保險費550萬元,之後縣林業公司積極應對,到2010年全部清償了曆史欠賬,徹底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按照國家政策,職工醫療保險在2008年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體係,2011年轉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並為每個職工再購買一份大病醫療保險,極大提高了職工的醫療保障水平。2007年,縣林業公司被中共永新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年度縣直單位社會保險工作第一名;2011年,縣林業公司被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評為勞動保障誠信等級AAA級單位。

  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職能作用,完善職工代表大會製度。1992-2012年,縣林業公司成功召開了四屆共計10次職工代表大會。通過職工代表大會,積極引導職工參政議政,集思廣益,使企業的各項工作做到民主決策、科學管理。

  加強職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堅持樹木先樹人的管理理念。自創建以來,森工企業經常開展憶苦思甜教育,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和創“十佳”工人等活動,有力地增強了職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湧現出全國勞動模範向含光和江西省勞動模範袁樹聲以及一大批受到江西省總工會、林業廳和吉安市等部門和單位表彰的先進個人。曲江采育林場四次獲江西省“林業先進單位”稱號。三灣采育林場先後獲得江西省“全省森工學大慶競賽第一名”、“大慶式企業”等稱號,並三次獲得國家林業部表彰。

  加強職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企業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創建之初,職工文盲率高,企業開辦夜校。1982至1985年,企業開展大規模的“補文化,補技術”活動。2008年6月,縣林業公司成立培訓工作領導小組,采取培訓與深造相結合的方法,請進專家學者為職工授課,派出愛崗敬業的年輕職工進入相關院校深造學習,鼓勵職工參加函授、自考等多種方式的深造學習,多途徑多渠道培養科技人才隊伍。截至2012年底,縣林業公司在職職工929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曆的75人,中專(技)學曆170人,擁有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2人,初級專業技術人員69人,工人技師85人,高級工244人。

  林區遠離城鎮,生活相對單調,為豐富職工的業餘生活,森工企業開辦職工俱樂部,創建職工書屋。20世紀70年代,購置電影放映機,訂閱各類報刊。到2012年,電腦、電視等設施一應俱全,籃球、乒乓球等體育場地及用品應有盡有,重大節慶日開展內容豐富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職工的生活多姿多彩。在搞好職工文化體育活動的同時,企業加大宣傳力度,全麵樹立縣林業公司的對外形象。2004年,縣林業公司製作並啟用企業標識,2011年縣林業公司創辦內部刊物《永新森工》報,2012年自創並唱響企業歌曲《森工之歌》和《我為永新河山添綠色》,2012年6月,與永新縣文聯聯合舉辦文藝家走進森工企業采風活動。通過上下努力,縣林業公司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黨的十八大繪製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有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創建常青基業,實現全員富裕”的永新森工夢一定能夠成為現實。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