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節 殘雪對卡夫卡的創造性解讀

  一

  作為西方一代現代主義文學宗師,卡夫卡的作品是神秘深邃、難以窮盡的。西方二戰以後曾出現過持久不衰的“卡夫卡熱”,中國大陸新時期以來對卡夫卡的研究也不斷升溫。但多數評論者都是從卡夫卡的出身、家庭、性格經曆、社會背景和時代氛圍入手,對其作品進行理性的分析與詮釋,而中國新時期現代主義作家殘雪卻獨辟蹊徑,她以直覺為先導,以超驗的靈魂世界為旨歸,憑借純粹藝術家的感悟,對卡夫卡的重要作品《美國》、《審判》、《城堡》《鄉村醫生》、《地洞》等做出了全新的解讀和闡釋,並結集成冊,以《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的書名出版,讓所有知道他的人眼界大開:卡夫卡的作品原來還可以這樣讀!

  殘雪是中國新時期現代主義作家中最切近西方現代意識的一位,她似乎生就一副現代主義氣質,與卡夫卡可謂相見恨晚,二人在創作觀念、思想認識、審美體驗上都有諸多不謀而合之處,因此,殘雪對卡夫卡的接受是基於一種天性的契合,基於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親和,這分契合與親和使殘雪與卡夫卡相遇在幽冥深邃的心靈王國。

  殘雪對卡夫卡有著獨到的理解,認為在中國,沒有人讀懂了卡夫卡,“全都是誤讀,曲解成是反抗、抨擊什麽官僚機構、法西斯等等。卡夫卡的作品在世界上也誤讀了很多年,除了幾位傑出的作家與學者外,真正能破譯(卡夫卡)作品之謎的不多。”她把卡夫卡作為一個純粹的藝術家,拋開一切外在條件,用自己敏感的藝術心靈去接近、把握卡夫卡的藝術靈魂,把他的藝術世界解讀成一個超驗的靈魂世界。我們不妨把這種解讀看作是殘雪對卡夫卡的創造性“悟讀”,因為卡夫卡的創作並沒有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他的創作是其內心情感的外化,是對現實生活的升華。他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自身--他的病、他的夢,他的焦慮,他最瑣碎的日常生活上,他的一切追問和描述都是從自身開始的。他作品中的絕望和不安正是來源於他敏感而壓抑的生活:《在流放地》的靈感來源於他和菲莉斯鮑爾的婚約;《城堡》的寫作衝動來源於他和密倫娜愛情失敗的痛苦經驗;《變形記》、《判決》等來源於他與父親的衝突,……作為一名世界級文學大師,卡夫卡寫下了自己時代裏的生活證詞,描繪和捍衛了人類空間中最個人、最內部的東西。他筆下的靈魂世界與經驗世界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的,而殘雪卻拋開這一切,解讀成純粹靈魂領域裏的事情。不過這種解讀讓我們領略到獨特的人生風景,是殘雪根據自己的文學範型、心理模式對卡夫卡作品的再創造,她把從自身創作經驗概括提升出來的關於藝術創作心理的係統認識,投射到對卡夫卡的閱讀中,將一個現代藝術家的潛意識世界呈現在人們麵前。在殘雪看來,解開卡夫卡之謎的首要條件是心的共鳴,任何理性的分析、歸納和判斷固然有助於打開卡夫卡的藝術城堡,但很難觸摸到其藝術的靈魂。心靈的傾訴需要敏感的心靈去感悟,去捕捉。

  殘雪是從靈魂城堡的角度來解讀卡夫卡的。在她看來,卡夫卡的全部作品都是純粹的人性寓言,靈魂寓言,是作者對人類、對自己的內在靈魂不斷深入考察和窮究的結果。

  卡夫卡早期的長篇小說《美國》被看作最近似傳統現實主義的作品,連他本人也在日記中說這部小說是“對狄更斯的不加掩飾的模仿,”許多評論文章就以此為據,把它簡單地歸入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之列。但在殘雪眼裏,《美國》描述的是現代人格的形成過程。小說雖然以“美國”作為書名,但寫得卻並不是美國,或者更確切地說,並不是以反映美國的社會現實為目的,美國隻是給小說提供了一個故事背景。殘雪認為,卡夫卡對表麵的、外部的世界無多少興趣,他關心的是人物的靈魂。《美國》在殘雪看來描述的是主人公卡爾羅斯曼如何在挫折中成熟起來的人生曆程。殘雪認為,一個人要獲得自己獨立的靈魂,就要被拋到荒野裏。卡爾帶著歐洲古典的善良、溫情來到現代的美國,卻遭到美國社會殘酷的生存法則的當頭棒喝。他要想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必須學會粗暴冰冷的原則。卡爾周圍的人都是為了使他盡快成熟起來,站在不同角度激勵他成長的力量。舅舅為了讓他意識到世界的凶險,當眾揭他的醜;為了教會他自立自強,又給他從精神上斷奶,把他關進一間鐵屋子裏學習英語,然後將其推到外麵陌生、凶險的世界上,讓他在沒有退路、無依無靠的情形下學會獨立生存。之後,卡爾遇到的兩個流浪漢用不斷的欺騙和奴役使卡爾在磨難中漸漸獨立,他們用粗暴、冰冷的方式向卡爾顯示著殘酷的真理,用他們的出現給卡爾造成的生存困境,刺激他去反抗,去抗爭。

  多數人將卡夫卡的《審判》解釋為對資本主義法律冷酷性、荒誕性的抨擊,認為法庭象征著現實中無處不在的迫害人的罪惡力量。主人公約瑟夫K。盡管費盡心力,企圖洗清自己的不白之冤,最終還是被黑暗的製度判了死刑。然而,殘雪對它的體驗達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和層次,即把整個審判看作主人公自己對自己的審判,認為“K。被捕的那天早晨就是他內心自審曆程的開始”瑟夫K。最初自認為無罪、蒙冤,在不斷的申訴中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罪孽,最後心甘情願地走向死亡,其實這種罪孽在卡夫卡看來是人人都有的,它附著在人類靈魂的深處,人生擺脫不了罪感,應當知罪。從這一角度來看,《審判》顯然不是對任何外在迫害的控訴,而是描述了一個靈魂的掙紮、奮鬥和徹悟。在卡夫卡看來,人生來就是有罪的(但不同於基督教的“原罪”,而是人降生到這個荒誕、肮髒的世界上即是罪),根本用不著去辯護。但自以為清白無辜的約瑟夫K。認識不到這一點,在辯護中進一步犯罪,這樣,更深層次的罪行便逐步揭露出來,引領著審判不斷地向靈魂深處掘進,並最終使約瑟夫K。徹悟。

  殘雪把卡夫卡的《城堡》叫做“靈魂的城堡”,這個“城堡”在她眼裏不是評論家們通常所說的資本主義官僚機構的城堡,而是人性理想的象征,K。向城堡的一次次衝擊就是人對理想的一次次追求。殘雪這樣寫道:“……K。過了一關又一關,在通向城堡的小路上跋涉。……在經曆了這樣多的失望和沮喪之後……他仍然要再一次地犯錯誤,再一次地陷入泥潭,但每一次的錯誤,每一次的淪落,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放心的思想,這便是進村後的K。與進村前K。的不同之處。”

  殘雪這種“靈魂城堡”式的解讀不隻表現在卡夫卡的長篇小說中,也貫穿於對其短篇小說的解讀。卡夫卡的《鄉村醫生》在大多數評論家看來是一個荒誕的、非理性的故事,但在殘雪眼裏,它仍是人的靈魂探索。病孩兒要死,他的父母和姐姐要他活,這一矛盾也正是醫生本人靈魂的鏡子:從內心深處來講,他認為應該讓病入膏肓的病人超離痛苦;但作為一名醫生,其職責又是治病救人,延緩病人的死亡。因此,醫生處在麵對死亡、又必須拖延生命的悖論之中。《地洞》中的小動物為了躲避外界的敵人,營造了一個迷宮般的地洞。在建造的過程中,它那極為矛盾而又極為周密的構思使它不斷地推翻原先的設計,在建立、推翻、再建立、再推翻的循環往複中,象鍾擺一樣來回奔忙。其實,小動物的恐懼與外在的威脅並沒有多大關係,一切矛盾和衝突都源自其內心:它渴望逃離恐懼,但神經質的焦慮又總是使它陷入新的恐懼之中。

  二

  殘雪之所以從靈魂城堡的角度來解讀卡夫卡的作品,是因為她十分關注人的靈魂也即人的精神領域。她這樣說道:“我所做的工作,是用藝術的手段來凸顯人們所知甚少的某個精神領域。”認為“自己是位真正的靈魂的寫作者,”“凡是同靈魂有關的藝術作品都可能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殘雪的靈魂世界與西方宗教意義上的靈魂有很大的區別,她抽去了西方宗教意義上的彼岸性,“所謂靈魂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它與人的肉體和世俗形成對照的圖像。”作為一位職業作家,殘雪每天坐在家裏進行超驗的靈魂探險,雖然置身於世俗生活之中,但她能夠遠離世俗的紛爭,寫出人類精神領域中的原始風景。她在訪談中明確地說過:“社會中的善與惡在我的作品中是不存在的,因為我的題材不是社會的,而是人心的,我一直在無邊無際的人心中漫遊,探索古老的欲望與理性之間的關係。”

  殘雪的創作幾乎全是內向的探索,她走的是一條與中國傳統的“文以載道”和批判現實完全不同的文學道路。她的許多作品也許可以從“國民性批判”、“文化批判”的角度來解讀,但這種解讀並不能真正觸及殘雪藝術王國的靈魂。她與卡夫卡一樣,所進行的其實都是一種人性的反省,一種自我的發現與再發現。我們這裏以她在20世紀90年代發表的《曆程》和《思想匯報》為例略作說明。

  《曆程》描述的是一個人的生命提升過程,主人公皮普準在周圍人的幫助和教誨下,不斷克服自身的幼稚、軟弱、依賴、膚淺,逐漸變得成熟、堅強、獨立、深刻。小說伊始,主人公皮普準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卻渾然不覺,離姑娘首先代表日常生活中新鮮的生命衝動,來激發他日常生命活力層麵上的自我意識。她的深夜造訪使皮普準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掀起了波瀾,他開始感覺到自己靈魂的黑暗與肮髒。隨後,住在同一幢樓裏的老王代表皮普準的理性自我與他進行深入的對話。同時,鄰居老曾也向他展示赤裸裸的生活真相:靈魂的深入需要不斷地補充新鮮的生命活力。但皮普準總擺脫不了過去陳舊的眼光和僵化的邏輯,以至於覺得周圍的一切--以往熟悉的人、經曆的事、甚至自己的家,都麵目全非。在三姑娘(離姑娘的高級形態)、白胡子老曾(過去的鄰居老曾)等人的啟發、誘導連帶嗬斥下,皮普準終於有一天茅塞頓開,重新認清了周圍的一切。其自我意識的覺醒頗似遁入佛門的三個階段,經過煉獄般的磨難,最終達到了佛家“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雖然在這一過程中,皮普準不時感到痛苦、困惑、焦慮、茫然,但周圍引領他、激勵他的人,輪番地鞭策他、拽扯著他不斷向前,終於使他的生命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殘雪的《思想匯報》是以發明家A君向一個想象中的“首長”同誌匯報思想的方式來講述的一篇心靈故事。主人公A君在周圍人的啟蒙、教誨和激勵下,自我意識由沉寂到顯現,再到露出崢嶸,一次一次地峰回路轉,終於到達了一個全新的境界。A君代表藝術家的日常自我,他的老婆、鄰居們和時髦同行以及後來的食客、過路同胞等都是A的藝術自我,A君在與他們的矛盾衝突中逐漸走向藝術王國的最高境界。A的老婆、鄰居們和時髦同行是他的異在,他們是促使A改造舊我、拷問舊我的原初動力。在他們的騷擾、嘲弄、侮辱和教訓下,A開始質疑自己在閑適生活中從未嚴格反思過的行為規範。“食客”是發明家A的藝術自我,他的到來主要是為了提升A,幫助他建立起新的自我。他首先使A意識到自己原來的發明全都是胡鬧,根本算不了什麽,然後逼著他在排除一切以往記憶、經驗預設的情況下,創造出具有獨創性和鮮明個性的藝術作品。在食客的訓導下,A不再自以為高高在上,而是腳踏實地地深入到隱蔽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自我衝突中去,去發現它們,彰顯它們,以提高他的藝術審美力和藝術創造力。“過路同胞”是食客派來試探A的,是A深化了的藝術自我。在他的提升下,A最終迎來了藝術創造的最後階段--恣意揮灑的自由境界。在這個階段中,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藝術作品不再是刻意的創造,而完全是現實生活本身的自然流露。

  三

  殘雪對卡夫卡的解讀具有濃重的主觀色彩,是一種詩意的創造。卡夫卡的作品是一種召喚,殘雪對其的閱讀則是一種直覺式的創造性回應。這種直覺式的創造性回應難免有異想天開之嫌,但並不純粹是姑妄言之。同殘雪一樣,卡夫卡在創作中也非常推崇直覺。直覺排除事先理念預設,聽從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衝動,它和非理性、潛意識密切相關。卡夫卡的短篇佳作《判決》就是直覺的產物,這個短篇是卡夫卡1912年9月22日從晚上10點到淩晨6點的傑作。他對自己創作《判決》時的非理性瞬間非常得意,寫完《判決》的第二天,他在日記中寫道:“寫東西隻能這樣,隻能在身體和靈魂完全裸露下一氣嗬成”,並把這種非理性的瞬間當作一條創作原則來看待,說:“寫作意味著直至超越限度地敞開自己。”直到晚年,卡夫卡在給好友布洛德的一封信中,還津津樂道地描述了上述那種瞬間的非理性直覺:“寫作乃是一種甜蜜的報償。但是報償什麽呢?這一夜我像上了兒童啟蒙課似的明白了:是報償替魔鬼效勞,報償這種不惜屈尊與黑暗勢力為伍的行為,報償這種給被縛精靈鬆綁以還其本性的舉動,報償這種很成問題的與魔鬼的擁抱,和一切在底下可能還正在發生,而如果你在上麵的光天化日之下寫小說時對此還一無所知的事情。”雖然卡夫卡對自己的這篇小說十分滿意,但當時並不清楚自己寫下了什麽,直到五個月後,在修改這篇小說的校樣時,才弄明白它的意思。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中也內嵌著這種直覺的成分。用直覺式的感悟來把握直覺式的作品,從道理上來講應該說更接近文本創作的真正內涵。但即便如此,仍然會有人認為殘雪對卡夫卡的解讀完全是誤讀。我們這裏姑且不說誤讀與否,單說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對藝術和藝術家的真實認識與思考,也是它的價值與意義的一個體現。

  殘雪對卡夫卡的解讀也為我們理解殘雪本人的作品提供了一把鑰匙。殘雪與卡夫卡之間是一種自我與他者,或者說注視者與被注視者的關係,這種關係具有互動的性質。一方麵,注視者在詮釋被注視者,另一方麵,被注視者也傳遞出注視者的某些信息,即自我在言說他者的同時,也言說了自我。關於這一點有殘雪自己的話為證,她說:“評的是別人的創作,講的是關於自己的創作觀念和體會”。因此,殘雪對卡夫卡的解讀也給了人們一個有價值的暗示,那就是希望人們用她解讀卡夫卡的作品的方式,解讀她自己的作品。眾所周知,殘雪的作品如斯芬克斯之謎一般,一向令人難以破解,但她作為一位在中國當代文壇上頗有影響的作家,又是不容忽視的存在。如何才能更準確、更到位地解讀殘雪,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如果用她解讀卡夫卡的方法去解讀她本人的作品,不僅開辟了殘雪研究的一片新天地,而且能夠更接近其藝術創作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