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北伐遇挫,燕雲難複

  北漢割據政權局處一隅,雖然土地狹小,出產微薄,但城堅地險,民風剽悍,並仿效五代後晉皇帝石敬瑭臣服於遼的做法,向遼稱“兒皇帝”、“侄皇帝”,以換得契丹鐵騎的支持,才得以立國。曾跟隨周世宗在高平與北漢軍激戰過一場的宋太祖,對於北漢這個老對手,想來心中一直不能忘懷,尤其是反宋勢力如盤踞潞州的李筠、割據四川的後蜀主孟昶等,皆曾聯絡北漢,威脅宋朝河南、關中等腹心地區,這讓宋太祖更為憤怒。因此,宋太祖屢次想把北漢作為首要目標,拔除這個眼中釘,但終因時機未成熟而作罷。

  開寶元年(968年),北漢國內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變亂。七月,北漢主劉鈞死,劉繼恩即位。劉繼恩剛愎自用,且又怯弱無能,因憤恨宰相郭無為獨攬朝政,多次想廢掉郭無為,卻終因怯懦而遲遲不敢行動。郭無為先下手為強,於九月間讓供奉官侯霸榮等十餘人持刀闖入劉繼恩的寢宮,殺死了劉繼恩。侯霸榮等人見大事已就,便欲逃走,誰知郭無為又暗中遣兵跟隨在後,將侯霸榮等人一起殺死滅口,使自己成為斬殺弑君凶犯的大功臣,同時一手將劉繼元扶上了皇位。侯霸榮曾於戰鬥中被宋軍所俘,後被放回。從當時的一些記載來看,他實是宋太祖派到北漢的間諜,由此可見郭無為也因宋朝顯示出統一天下的趨向,故與宋人暗中交往,以為自己多留一條後路。宋太祖同時派出的間諜還有惠璘等人,在郭無為的安排下,惠璘也成為北漢的供奉官。當時,惠璘見侯霸榮敗露,便欲逃歸宋境內,不料途中被北漢兵抓獲,送回太原。郭無為設法釋放了惠璘,但知曉惠磷底細的北漢將校李超一再要求依法處置,郭無為幹脆把李超給殺了。郭無為種種所為,引起了北漢主劉繼元等人的憤怒,使得北漢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

  宋太祖認為有機可乘,即不顧趙普“先南後北”的既定戰略,任命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郭進為副都部署,宣徽南院使曹彬為都監,率領河東諸州精兵分潞州和汾州兩路北征太原。劉繼元剛即位,宋軍已進入北漢境內,連克北漢軍寨,直逼太原城下,奪取汾河橋,焚毀延夏門。

  宋太祖再次施展軟硬兩手,在宋軍兵臨太原城下的同時,又遣使臣持詔書曉諭劉繼元出降,並約定投降後授予其平盧節度使之職;並賜郭無為以下40多位北漢大臣詔書,許諾授予郭無為安國節度使,其他諸人也均以高官厚祿相酬。郭無為得到詔書後,心為之動,便把其他詔書藏匿起來,隻拿出給劉繼元的那份詔書,並因此勸說劉繼元降宋,但被劉繼元一口拒絕。

  當時遼國和北漢矛盾頗深,但卻不願坐看宋朝滅亡北漢,從而使遼、宋之力量對比朝對自己不利的方麵發展,所以在接到劉繼元的求援請求後,即命將率軍馳援。十一月,久攻太原城不下的宋將李繼勳等得知遼軍來援,擔心腹背受敵,引軍而退。北漢兵乘機聯合遼軍,入寇晉、絳二州,大掠一番後滿載北還。

  宋太祖對第一次北征太原無功而返心中不甘,打算親征北漢,曾特意向大臣魏仁浦征求意見,魏仁浦認為“欲速則不達”,勸說天子還是按既定的先南後北之統一方略進行。但宋太祖決心已下,於開寶二年(969年)二月下令禦駕親征,並先遣曹彬、黨進等人率軍直奔太原,再遣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趙讚為步軍都虞候,率精兵隨後跟進,然後自己率大軍而行。

  鑒於上次征討北漢因契丹援兵南來而失敗,故為保證此次禦駕親征的成功,宋太祖又任命韓重贇為北麵都部署,率兵防備契丹騎兵乘虛南下進攻河北,任命何繼筠為石嶺關(今山西陽曲東北)部署,屯兵陽曲,以阻擊遼軍自幽州方向西進增援太原。在韓重贇出征前,宋太祖授以錦囊妙計,說:“契丹知我親征,必率軍來援,彼以為河北鎮州、定州一帶無備,將由此路而下,卿可為朕領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果然不出所料,遼軍南下定州侵擾宋境,遭到宋軍的突然痛擊,大敗而潰退。

  宋太祖雖然把親征北漢所可能遇到的情況都考慮到了,並安排了對策,但還是沒有料到天氣也會與自己作對。當時,宋太祖率宋軍主力進入潞州地區,卻因陰雨連綿,停留了整整18天。有一天,宋軍抓住了一名北漢間諜,宋太祖親自提審,以了解太原城中情況。那間諜答道:“城中民罹毒久矣,日夜望車駕,唯恐其遲來耳。”從此後情況發展來看,那間諜當是為活命而撒了謊,但宋太祖聽後,卻信以為真,一掃鬱積心中多日的煩惱,下令三軍催馬啟程,殺奔太原。

  三月,宋太祖來到南關,接連收到前方傳入的捷報,故催兵進逼城下,四麵圍攻太原城。宋太祖登上城外高坡,經仔細考察地形,立即征召數萬民夫來城下挖壕立柵,號長連城,命李繼勳、趙讚、曹彬、黨進四將率兵分攻太原城四麵:李繼勳在城東,趙讚在城西,曹彬在城北,黨進在城南。宋太祖還分遣諸將四出,攻打北漢其他州縣。

  但宋軍的淩厲攻勢,卻遇到北漢大將劉繼業率領的北漢士卒的頑強抵抗,一時難有進展。劉繼業即後來的楊家將之楊老令公楊業,能攻善守,頗有謀略。此前,劉繼業曾率軍前往團柏穀抵禦,失利而還。宋軍進逼太原,與北漢士兵為爭奪入城要道汾河橋發生激烈交戰,北漢軍死傷一千餘人,逃歸太原城內。北漢主劉繼元為此一度將劉繼業停職。至此,北漢軍乘夜色從西門突出,偷襲趙讚所在的城西宋寨。趙讚率眾迎擊,被流箭射中腳底,宋軍一時有些支持不住。因汾河橋在戰鬥中被毀,宋太祖下令將軍李謙溥率部采伐太原西山林木重建汾河橋。這時李謙溥聽到戰鼓聲響,急速率部趕來,和趙讚合兵,才將北漢軍擊退。劉繼業又率精騎數百人突襲東寨,被黨進領兵擊潰。劉繼業逃到城下,狼狽地攀著繩籃縋入城中,才避免成為俘虜。不過就是如此,北漢守軍依然防守嚴整。

  有一天,宋太祖又縱馬來到城外高坡,俯視太原城。此時左神武統軍陳承昭進言說:“陛下自有百萬雄兵在左右,為何不用?”宋太祖未明白所指,陳承昭便以馬鞭指著遠處的汾水。宋太祖恍然大笑,隨即命令陳承昭率眾築堤蓄水,要引汾水灌淹太原城。宋太祖也時常手持寶劍,赤露手腳,坐在黃蓋之下親督進度。

  四月,遼朝接到北漢的求救,派兵分道南下,一路入寇河北定州,被宋將韓重贇擊敗,一路欲經石嶺關西進增援太原,也遭到了宋軍何繼筠部的阻擊。據說何繼筠出發前,時近盛夏,宋太祖特命人做了碗麻醬粉,親手遞給何繼筠,說:“明日中午,朕在此等候捷報。”何繼筠倍感榮寵,吃完,上馬即行。何繼筠到石嶺關列陣,在陽曲之北與遼軍大戰,擒獲遼武州刺史王彥符等百餘人和戰馬700餘匹,斬首上千級。為瓦解正盼望契丹援兵的北漢軍民鬥誌,宋太祖命令將宋軍在石嶺關一戰中斬獲的首級和繳獲的鎧甲陳列於太原城外,但太原軍民仍舊嚴守不降。經過圍城打援之後,太原已成為一座孤城。宋太祖見時機已到,下令破堤放水灌城,頓時太原城內外一片汪洋。在大水的漫灌與浸泡之下,太原南城的一段城牆崩塌,宋軍乘著小船發起猛攻,甚至放火燒毀了南城門。不料處於絕境之中的北漢將士更為頑強,拚死抵抗。遼朝派來太原的使臣韓知璠也被困孤城,他深懼劉繼元出降,使自己成為宋軍俘虜,所以日夜親臨城頭督戰,等待契丹軍隊的再次赴援。望著豁口越來越大的城牆,宋軍爭先恐後朝那裏衝擊,卻被北漢將士死命抵擋住。北漢軍隊還設法用柴草堵死缺口,隨之修補好崩塌的城牆。宋、漢雙方都傷亡慘重,宋軍驍將王廷義、石漢卿也在攻城時身中流矢,先後斃命。宋太祖大怒,督軍圍攻更緊。

  此時,北漢宰相郭無為再次苦勸劉繼元出降,並在劉繼元大宴群臣時拔出佩劍裝出要自殺的樣子,說是以太原孤城抗擊百萬大軍,何異於以卵擊石,與其被俘受辱,不如一死謝先王,但為劉繼元所勸阻。一計不成,再施一計。郭無為不久又在劉繼元麵前做出要與宋軍決一死戰的樣子,請求讓他率軍出城夜襲宋軍。劉繼元對他已很不信任,但看在他是扶持自己登基的老臣分上,還是選出一千精兵讓他率領,卻又派大將劉繼業、郭守斌為其副將,以便暗中監視。郭無為領兵出城時天氣晴朗,忽然間風雨大作,行至北橋,他才發現劉繼業已借口坐騎傷足引兵回城,郭守斌也因迷失道路而失去了聯係。郭無為本有裹脅眾將士降宋之意,此時見身邊僅剩數十人騎,自忖以這些人馬降宋,大概難得宋太祖的厚賞,隻得無奈地轉回了城內。宦官衛德貴早已對郭無為不滿,至此向北漢主劉繼元揭發郭無為的陰謀,劉繼元為穩定人心,下令將郭無為縊殺於太原南城城頭,向宋軍示威。

  經曆四個月的苦戰之後,宋軍的攻勢已成強弩之末,而且潮濕炎熱的環境也使宋軍中痢疾流行,士氣不振。宋太祖對此頗感進退兩難,親征太原是宋太祖在消滅李重進反宋勢力之後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親征割據政權,如以失敗告終,大大有損天子的威名。但督師強攻恐也一時難以奏效,此時又傳來了遼軍再次發大軍陸續趕來增援的消息,形勢的發展漸對宋軍不利。於是太常博士李光讚不失時機地上書論事,他在找了一大堆客觀理由之後,建議天子退兵。宋太祖在和宰相趙普商量後,決定采納李光讚的建議,部署撤軍。但一些渴望建功立業的殿前司武將叩頭請戰,願以死效力。已萌生退兵之意的宋太祖可不願讓自己的精銳衛兵無端送死,便阻止說:“汝曹皆我親自訓練,無不以一當百,所以用來衛護我左右,休戚與共、我寧願不得太原,也不能驅汝曹冒鋒刃,去必死之地!”宋太祖在贏得眾將士們的感激涕零之後,裹脅太原城外的1萬餘戶北漢百姓隨自己班師南還。

  宋軍撤退後,北漢主劉繼元立即派人排除城內外積水。太原城牆因浸泡時間過久,待積水下落後,接連有多處崩塌。契丹使者韓知璠見狀大為感歎說:“宋軍引水浸城,隻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先浸後涸,則太原城將落入宋人之手矣。”此語如若傳入宋太祖的耳中,不知久經戰陣的宋太祖作如何想。

  宋軍北征時浩浩蕩蕩,至此撤軍時就頗有些狼狽、匆忙,沿途遺留下大量輜重、糧食、布匹等,僅落入北漢手中的糧食就有30萬斛。北漢於兵火之餘,得到這些物品後,才得以稍解困窘。但北漢經此一戰,國力更為疲敝不堪,實力大為削弱。

  親征太原的失利,使宋太祖重新回到“先南後北”的既定方略上來,待宋軍攻克金陵,滅亡南唐,大體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之後,宋太祖再次將目光轉回太原城。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宋太祖任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黨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督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虎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義為都虞候,驍將郭進為河東忻、代等州行營馬步軍都監,分兵五路開始了第三次北伐。九月,宋軍一路進展順利,黨進率領宋軍主力抵達太原城下,大敗北漢軍數千人。然而就在此時,宋太祖在“燭影斧聲”這一千古疑案中神秘去世,接替皇位的宋太宗下令撤軍,使得此次北征太原,又一次無功而返。

  宋太祖三次北征太原,雖然未達到滅亡北漢的初衷,但還是給了北漢沉重的打擊。當時北漢所屬11州中僅剩下軍兵3萬,人口約三萬五千戶,“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為患”,北漢滅亡已指日可待。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在初步穩定了自己統治,並最終解決了南方割據政權以後,再次集中兵力,派大將潘美等分兵四路進攻北漢,把太原城圍得水泄不通。宋太宗吸取以往宋太祖兩次遣軍出征北漢,都因契丹增援而無功而返的教訓,特派勇將郭進駐紮在白馬嶺,擊潰契丹援軍,契丹大將耶律敵烈敗死。是年四月,宋太宗親至太原城下督戰,築起長圍,斷絕太原城中一切物資供應。五月,孤立無援的北漢主劉繼元計窮力竭,開城出降。至此,軍閥混戰、政局動蕩、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五代十國曆史全部結束。

  對於宋朝來說,在軍事上能真正對宋朝形成威脅的,也隻有占據著北方燕雲地區的契丹騎兵了。當年五代石敬瑭為換取遼朝的支持,將燕雲十六州拱手相送,使得縱橫於東北平原上的契丹騎兵不戰而得這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地區,而將其國界向南推進到雁門關、滹沱河一線。遼朝對燕雲地區給予了高度重視,將幽州(今北京)定為南京析津府,也稱燕京,此後又改雲州(今山西大同)為西京大同府,並以此為基地,動輒揚鞭南下,牧馬中原。因此對中原王朝而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燕雲十六州既失,在河東方向尚有雁門關等關隘,相當於今內長城一線,還算是有險可守,這大概就是出身行伍的宋太祖屢次中斷“先南後北”的進軍方略,回頭進攻北漢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宋太祖十分清楚奪得雁門關一線,以堵上契丹騎兵南下通道的意義;而在河北方向,自古以來就把燕山山脈作為中原政權抵擋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南下的天然屏障,因此處於燕山南麓的燕京地區被遼人控製後,整個華北平原便無險可守,門戶大開。為此,周世宗在攻占了南唐淮南地區之後即匆匆收兵,然後掉頭北征燕京,攻取了三關地區,其原因也在於此。宋太祖登基後,雖然迫於當時雙方實力對比,采取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以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但內心一刻也沒有忘記燕雲地區。

  乾德元年(963年)底,有軍校上書“獻陣圖,請討幽州”,宋太祖給予他不少賞賜以為鼓勵。宋太祖還曾對趙普說,他日收複燕京後,將在長城上主要關隘古北口一帶設防。也就是在這前後,宋太祖從統一荊湖地區開始,便在皇宮內左藏庫外,又在講武殿後另外設置封樁庫,將所繳獲的金銀財物收藏其中,此後國家財政收入的盈餘部分也被存入封樁庫。宋太祖說:“石敬瑭為一己私利,割讓燕、雲諸州以賄賂契丹,使一方百姓獨限境外,朕甚為憫惜。等到此庫中滿五百萬緡,當向契丹贖燕、薊(薊州,今天津薊縣)。如其不答應,則散此錢財募集勇士,用武力攻取。”並且對左右侍臣說:“我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人,止費二百萬絹,則敵盡矣。”宋太祖設想用錢財從契丹手中贖回燕雲十六州的原因,在於燕雲地區是石敬瑭割讓給遼朝的,而非契丹騎兵攻戰奪取的,因此宋太祖首先考慮通過贖買方式收複對中原王朝存亡攸關的燕雲十六州。當然,雙方實力對比也是宋太祖不敢輕易向遼朝開戰的重要原因。

  當時宋軍禁軍兵力不足20萬,以步軍為主,其境內所轄人口也隻有96萬餘戶,而又“帑藏空虛”,即國庫空虛,根本不能支持宋軍大規模北伐燕雲地區。而遼朝的兵力,據《遼史》稱有精兵30萬,根據今人考證,此數字有誤,但考慮到契丹遊牧民族全民皆兵的特點,其軍隊人數當不會少於宋軍,而且多為騎兵,剽悍輕捷,利於野戰。因此在野外平原上作戰,宋軍實難占得便宜。既然沒有勝算,身經百戰的宋太祖當然不可能以硬碰硬,首先將兵鋒指向北方。

  建隆元年(960年)初,宋太祖利用統領禁軍北上抵抗契丹兵馬入侵的借口,發動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此後南北之間發生多起小規模的戰爭,互有勝負。宋太祖為實現先掃平南方割據政權的目標,對北防禦,派遣宿將駐守北邊諸州,隻在邊境上適當顯示武力,並對來犯之敵進行適當而對等的反擊,而不主動進攻遼朝,力圖保持北方戰線的暫時安定,使自己得以全力蕩平南方諸割據政權。為此,宋太祖於開寶年間攻滅南唐政權的關鍵時刻,又讓河北守將主動派人與遼約和,雙方使臣互相來往,維持一段時期的和平相處。

  開寶八年(975年)正月,宋遣使遼賀正旦,自是雙方互派使臣。三月,遼朝使臣來開封拜見,宋太祖當日便接見,並賜給禮物,然後在長春殿設宴款待。宋太祖又把遼使召到便殿,觀看禁軍士卒的騎射表演,還令禁軍衛士與遼使的兩個侍從進行擊毬比賽。遼使告辭時,宋太祖又召見賜給禮物,並對宰相說:“自五代以來,北敵強盛,是因為中原衰弱,使得後晉出帝成為契丹俘虜,真是糟糕至極。現今其仰慕而來,乃是時運使然,非我有大德所能招致者。”八月,遼朝使臣再次來到開封,宋太祖對來使賞賜了很多禮物,並讓他們跟從自己去郊外打獵。宋太祖親自走馬射獵,箭無虛發,那遼使一見,伏地呼“萬歲”,並私下裏對翻譯說道:“皇帝神武無敵,射必中的,所未嚐見也。”年底,遼朝遣使臣來開封祝賀新年;次年初,宋太祖也派遣使臣北去祝賀遼景帝的生日。

  在這段時間中,宋朝按照“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先後消滅了南方諸割據政權,遼朝也穩定了內部統治,扭轉了逐漸衰微的國勢。

  以生活於我國東北、北方地區的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遼朝,在五代初期,其勢力已南侵至中原北緣。至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使契丹騎兵得以長驅直入中原腹地,此後契丹滅後晉,遼太宗兵入開封,建國號大遼,欲做中原天子,但在中原軍民的堅決抵抗下,狼狽北撤,死於途中。在遼太宗之後即位的遼世宗、遼穆宗皆在屢屢發生的政變和叛亂中先後被殺,契丹國內,政局不穩,國勢衰弱。故五代末年,周世宗乘勢從遼軍手中奪取了三關之地。至此,殘虐的昏君遼穆宗已死,繼位的遼景宗政治較為清明,並經過十餘年的休養生息,社會較前穩定,經濟實力有所增強。

  吳越王錢俶“納土”後,意氣風發的宋太宗決心繼承太祖遺誌,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遼乾亨元年四月攻滅北漢之後,欲乘戰勝北漢的餘威,直取燕京地區,建立不世功業,威鎮天下。但宋軍諸將大多認為將士疲憊、糧餉不繼而表示反對,但宋太宗不為所動,指揮宋軍圍攻燕京城。燕京作為遼朝南麵門戶和與宋朝抗衡的戰略重鎮,當然不能輕言放棄。遼南京留守韓德讓率眾死守待援,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惕隱(遼朝管理皇族事務的長官)耶律休哥統領精兵火速增援。麵對如此強敵,輕率北征的宋軍既缺少充分準備,也沒有對此作出相應的軍事部署,反而有違軍事常理,屯重兵於堅城之下。圍攻幽州城一月有餘,卻始終未能攻下,造成師老士疲,被遼軍在高粱河一戰擊潰,死者萬餘人,喪失軍械不計其數。躊躇滿誌的宋太宗僅以身免,但其大腿上還中了兩箭,在涿州乘驢車連夜南逃。此後,宋太宗每年箭傷都要複發,最終因此而死,成為宋朝帝王心中難言之痛。數年後,宋太宗再次命三路大軍大規模北征,依然未能得手,且宋軍被契丹軍隊打得大敗,損失慘重,使宋太宗銳氣盡失,從此不敢北向爭鋒,而對遼朝采取守勢,專力加強國內的統治。宋太祖、宋太宗欲收複燕雲地區的宏圖,經這兩次慘敗,終於化為泡影。

  由於宋朝終於未能收複燕雲地區,關上中原之北大門,使得北宋人始終處於北方騎兵的威脅之下,此後宋徽宗與女真結盟滅遼,也主要是為了奪取燕雲十六州,結果適得其反,北宋隨後即被金兵所滅。為此,曆代都有人批判宋太祖“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和遲遲不發兵收複燕雲地區的做法。如清代詩人查慎行還作詩嚴厲批評宋太祖登基後不思進取,無意收複失地、開拓疆土,以致燕雲十六州終於無法收複。其詩雲:“隔河便是遼家地,鄉社枌榆委邊鄙。當時已少廓清功,莫怪孱孩主和議。君不見蛇發鹿死開西京,豐、沛歸來燕、代平。至今芒碭連雲氣,不似蕭蕭夾馬營。”此類說法傳布頗廣,究其實卻是不清史實的書生之見,皮相之論,不值多論。

  在有關宋太祖收複燕京這一問題上,還有一個流傳頗廣且似是而非的說法,說當時宋太祖曾拿出一張燕雲地區形勢圖,同趙普商議。趙普一見地圖,便說:“此圖必為曹翰所作。”宋太祖問趙普這樣說的原因,趙普答:“如今朝中將帥才謀,無出曹翰之右者。若非曹翰,無人能為此圖。”宋太祖認可了趙普的說法,並問曹翰此一謀略如何,趙普說:“觀此圖,若遣曹翰取幽州,必可得。然而既得幽州,又派何人守城?”宋太祖回答:“曹翰。”趙普再問:“曹翰之後為誰?”宋太祖默然良久,收圖不提。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便據此記載,把趙普罵得狗血噴頭。確實,戰略地位重要且城高池深的燕京城,在冷兵器時代,一定是易守難攻,哪有攻取之後卻無人能守之理?而且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進攻燕京失敗的情況來看,宋軍並無攻克燕京之把握,趙普所言實在過於輕率了,難怪遭致王夫之的一頓臭罵。然而趙普在此卻是枉擔罵名,因為這則記載根本就不是事實。這是北宋中後期,有人為反對宋神宗、王安石收複燕雲失地的努力,故意編造了這則記載,用被宋人視為“聖君”、“明相”的宋太祖、趙普的言行,來表明宋軍沒有奪取燕雲的能力,就是僥幸奪取了燕雲地區,也無人能守住。不料這則謊言卻被後人視為實錄,而廣為流傳,實在有些厚誣前賢,故在此略為做一些辯白。

  §§第四章 三次任相,曆經兩朝風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