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襲占荊、湖,首戰告捷

  宋太祖與趙普確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以後,並非機械地加以執行,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加以調整,即在按既定方略首先進行用兵後蜀的準備同時,也密切關注南方其他割據政權的動向,尋找合適的時機與突破口。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割據湖南十四州的周行逢病死,十一歲的周保權(周行逢之子)繼任武平節度使之位。衡州刺史張文表乘機發動兵變,占領潭州(今湖南長沙),威逼朗州(今湖南常德)。周保權為求自保,決定向宋廷求援,以征討張文表。於是宋太祖趁勢定下假途滅虢,襲占荊、湖之計。

  原來此時盤踞荊南的割據勢力內部也發生了變故。五代後梁時,高季平割據今湖北西部一帶,擁有荊州(今屬湖北)、歸州(今湖北秭歸)、峽州(今湖北宜昌)三州之地,被封為南平節度使,定都江陵城(今湖北荊州)。因高氏居於江漢一隅,勢單力弱,故一直對中原王朝俯首稱臣。宋太祖登基後,其統治者高保融即“一歲之間三入貢”。建隆元年(960年)八月,高保融死,其弟高保勖繼位,於次年向宋進貢禮物,被宋朝封為南平節度使。後來高保勖病死,高保融之子高繼衝即位。

  而湖南地區,在五代初年由馬殷建立楚國,後被南唐所滅。楚之舊將周行逢等起兵擊退南唐軍隊,占據湖南地區。但因內部統治不穩,周行逢也向中原王朝稱臣,被周世宗封為武平節度使。宋朝建立後,封周行逢為中書令。周氏雖臣服於中原王朝,並未列於十國之中,但仍是個稱雄一方的割據政權。此時張文表發難,氣焰高漲,周保權懼怕不敵,便急忙向宋朝求救,不料前門拒狼,後門進虎,最終被請來的救兵所滅。

  是年底,周保權的求援文書送到開封,此時宋太祖派去荊南吊唁高保勖之死的使者盧懷忠也回轉京城,報告說荊南有兵馬不過三萬,且吏治腐敗,橫征暴斂,民不聊生,今其人向南交通湖南,東麵拒絕江南,西麵受後蜀逼迫,北麵臣服中原,其勢很易得手。早有吞並荊湖之意的宋太祖認為荊南彈丸之地,四麵受敵,“今日假道其地,順便滅之,無不成功矣”,便一口答應周保權之請,於乾德元年(963年)正月,派遣鎮守襄州(今湖北襄樊)的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以當年幕府謀士、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領十州之兵,以助周保權討張文表為名,借道荊南進入湖南,欲效仿春秋時期著名的假途虞國以滅虢國,然後於回軍時順便滅掉虞國之方略,以一箭雙雕之手段,一舉攻滅荊、湖這兩個割據政權。

  宋軍從襄州南下不久,李處耘立即派使者向高繼衝借道,並傳天子之詔書,讓荊南發水軍300人協助宋軍一同南下潭州。但高繼衝即位後,借口年幼不知國事,將所有政務全部交給臣僚處理。此時得知宋軍欲借道的消息後,這些臣僚也看出了宋軍的意圖,但卻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一些將領主張武力抗拒,在荊門(今屬湖北)道路險隘之處布設伏兵,等宋軍經過時發動夜襲,隻要將其擊敗,宋軍就會知難而退。但更多的官員為保自身地位和財富,竭力勸說高繼衝接受宋軍的借道要求,更有個別人甚至對高繼衝表示,宋朝統一天下已是大勢所趨,要高繼衝放棄不自量力的抵抗打算。高繼衝無可奈何,也深知單憑荊南之力,根本不能與強大的宋軍相抗,故隻好答應宋軍的要求,並派自己的叔父高保寅前去宋營犒軍,並偵察宋軍的意圖。

  二月九日,滿攜酒肉的高保寅來到距離江陵百餘裏之外的荊門,與宋軍相遇,因統帥慕容延釗帶病出征,故都監李處耘殷勤接待了高保寅等一行,訴說宋軍此來僅為借道而已,並留荊南使臣在軍營中歇息。高保寅等人大喜,急忙飛騎回報高繼衝不用擔憂。當晚,慕容延釗設宴為高保寅等人接風,卻暗遣李處耘率數千輕騎星夜南下,直趨江陵。高繼衝正等待高保寅的進一步消息,忽然聞聽宋軍已來到城外,束手無策,隻得惶恐出迎,在城北十五裏遇見李處耘。李處耘與他稍事寒暄,便讓他在原地等候慕容延釗大軍到來,自己則率兵疾速從北門進入城內,迅速搶占城中要點,布列街巷。等在城外的高繼衝隨慕容延釗入城,眼見宋軍已完全控製江陵城,無力回天,隻得請降,獻上印信和圖籍。宋軍就這樣以借道為名,乘高繼衝猶豫觀望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不血刃、波瀾不驚地滅了荊南割據政權,獲得荊南3州17縣和民眾14萬多戶。此後,高繼衝率家人入京覲見天子,被改封為武寧節度使,居住徐州近10年後去世,終年31歲。

  宋軍占領江陵後,隨即調集荊南兵馬萬餘人,和宋軍一起向湖南境內迅速進發。此時,周保權的部將楊師瑤已攻入潭州,張文表被殺,反叛宣告平定。於是周保權趕忙遣使臣請宋朝止兵。但請神容易送神難,誌在必得的宋軍豈肯空手而返,仍按原計劃繼續南下。周保權大懼,急召臣僚商議。有人認為張文表已死,而宋軍依然南下,其意圖已不容懷疑,而湖南以荊南為北門,現在高繼衝不戰而降,唇已亡齒必寒,僅依靠湖南軍馬,勢難抵禦,故而主張迎降,以保一方平安,而周氏家族也不失富貴。但張從富等將領力主抵抗,並派兵嚴守關隘,破壞路橋,沉船塞河,以阻止宋軍入湖南,並迫使宋軍先鋒將丁德裕知難而退。丁德裕把情況上報天子,等待下一步指示。於是宋太祖再遣使臣前來勸降周保權道:“汝請王師來援,我所以發大軍前來救汝急難,今叛逆既滅,是我有大功於汝,汝為何反拒王師,自取滅亡,並連累百姓遭殃?”這話說得頗為強詞奪理,以勢壓人,自然被對方所拒絕。

  既然不能不戰而屈人,宋軍便在慕容延釗的指揮下,兵分兩路,水陸並進。二月底,宋軍水師從江陵沿著長江東下嶽州(今湖南嶽陽),在三江口(今湖南嶽陽北)大敗湖南兵,繳獲戰船700艘,殲敵4000餘人,並乘勝占領了嶽州城。三月初,陸路宋軍由李處耘率先鋒前行,慕容延釗統大軍隨後,出澧州(今湖南澧縣),直指朗州。張從富率湖南兵在澧州城南阻截,但兩軍尚未交鋒,湖南兵已望風而潰。宋軍緊追不舍,俘獲頗眾。李處耘為恐嚇敵人,就挑選了數十個身體肥胖的俘虜,處死烹煮後,當著其他俘虜之麵分給眾士兵吃,並在一部分年輕力壯的俘虜臉上刺字,然後把他們全部放回朗州。次日,被放回者進入朗州後,將所見所聞一說,守城的士兵大駭,便縱火焚城,驅迫居民與自己一起棄城逃入深山中。十日,宋軍乘勢長驅直入,占領朗州,張從富逃至西山下,被宋軍擒殺;周保權逃入佛寺躲藏,被宋軍搜出當了俘虜。湖南周氏政權遂亡,宋朝又獲得14州1監16縣土地。

  當時,四散潰逃的湖南士卒不斷四出騷擾宋軍,曾一度逼近朗州城。宋太祖為穩定在荊、湖地區的統治,就下詔大赦荊南、朗州、潭州等地,免除湖南茶稅及無名賦稅,免去荊南地區夏稅之半,詔荊南兵中願意歸農者便放歸田裏等,由此漸漸控製了局勢。此後,周保權率全家入京覲見,被授為右千牛衛大將軍。

  因荊、湖地區處於長江中遊要衝,東臨南唐,西接後蜀,南靠南漢,戰略地位重要。攻占荊、湖,使宋朝勢力伸入到長江以南地區,並有效地割裂江南諸國尤其是後蜀與南唐之間的東西聯絡,為此後宋軍入川滅蜀,進兵南漢和東滅南唐,進行各個擊破創造了有利條件。又平定荊、湖之戰,是宋太祖統一戰爭中的第一仗,初戰告捷,極大地振奮了宋軍鬥誌,而大大削弱了江南諸國的士氣。

  不過,荊、湖之捷,並未給統帥宋軍的慕容延釗、李處耘帶來多少好處。由於宋太祖正在大力整頓禁軍軍紀,而當時駐紮各州之軍的軍紀本不太好,尤其是慕容延釗帳下的親兵校官,更往往仗勢犯法犯禁,侵擾百姓。監軍的李處耘作為天子心腹,臨事專斷,招來了主將慕容延釗的不滿。而李處耘屢次嚴厲懲處犯法犯禁的軍士,也讓慕容延釗感到頗失麵子。於是在別人的挑動下,兩位主將之間勢同水火,不斷向天子彈劾對方。是年九月,宋太祖因為慕容延釗是宿將,赦其過失,而隻處罰李處耘,李處耘由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被貶責為淄州刺史。慕容延釗雖然未被天子處罰,但他帶病出征,極大地損害了他的健康,所以在統軍占領荊、湖的當年閏十二月,便病逝了。而據《宋史》等文獻記載,受到天子嚴懲的李處耘,“亦恐懼不敢自明”,這“亦恐懼不敢自明”七字十分奇怪。因宋太祖本人即非常痛恨士卒侵擾百姓的行為,現在,曾為昔日趙匡胤幕府的重要謀士、在陳橋兵變中立有汗馬功勞的李處耘,奉著天子的尚方寶劍前來監軍,處理犯禁士卒實是其本分之事,雖然宋太祖看在過去的情分上赦免慕容延釗之過錯,但似乎也不該唯獨處罰李處耘,並使他“恐懼不敢自明”,這其中定有蹊蹺。對這裏麵的原因,由於未見更多史料記載,難以確指,但根據一些散見的史料推測,恐怕與趙普有一定關係。

  李處耘、趙普曾同在趙匡胤幕府,而且李處耘的資曆比趙普更老,由於趙普更得趙匡胤的寵信,所以趙普的權重位高,由此可能引起兩人間的不和。至此,李處耘監軍平荊南、湖南地,一舉成功,其功厥偉,宋太祖很可能因此拜他為相,這當使得甚戀權位的趙普頗為不快,故進讒言而引起天子的震怒,不賞其功,反而給予其嚴懲。在此背景下,李處耘當然是“恐懼不敢自明”了。聯係到趙匡胤的另一位幕府重要謀士呂餘慶,在趙普為相期間,被排除在中樞機構之外多年,待趙普罷相後才被宋太祖召入中樞這一點上看,上述的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