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

  在趙普的謀劃下,太祖趙匡胤製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先後平定了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從而結束了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麵。

  趙普希望趙匡胤能開創漢唐那樣的輝煌帝國,而不是之前五個短命王朝的翻版。前麵的五個王朝全部加起來僅延續了短短的53年,這期間竟然換了14個皇帝,還抵不上漢武帝一個人當皇帝的時間,與此同時還有十餘個分裂的政權與中原王朝同時存在。

  宋太祖雖然承襲了後周統治疆域,但其號令所至,不出中原黃河、淮河流域一帶,舉目四望,皆他人邦國,使其一統天下的理想與尷尬的客觀現實頗不相合。能否結束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麵,大大關係著趙宋王朝的前途和長治久安。建隆元年(960年)八月,剛鎮壓了起兵反抗的藩鎮李筠之亂,宋太祖就想乘勝率軍進攻北漢,開始統一天下的戰爭。為此,宋太祖私下向武勝節度使張永德征求意見,但張永德認為:“北漢雖兵少而強悍,加上有契丹為外援,未可倉猝取也。臣愚以為每年多設遊兵,騷擾其農事,並用間諜離間其與契丹之關係,斷絕其外援,然後可圖也。”宋太祖聽後稱善,隨即李重進又在揚州起兵,首征北漢的計劃遂被擱了下來。

  待到消滅了當時藩鎮中力量最強的李筠、李重進兩大勢力,宋朝內部政局已基本穩定,於是宋太祖開始著手統一戰爭的準備。據史書記載,當時就“一天下之策”,宋太祖與心腹大臣趙普之間發生了以下一段著名的對話。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夜,宋太祖忽然微服出宮,來到趙普家裏,圍著火爐烤肉,趙普的夫人和氏把盞斟酒。酒過三巡,趙普從容問道:“天寒夜深,陛下為何還要外出?”

  宋太祖回答:“我睡不著覺,因為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特來見卿。”

  趙普又問:“陛下是否感覺天下過於狹小?南征北伐,現今正是好時機,不知陛下如何籌劃?”

  宋太祖道:“吾欲先收複太原(北漢國都,此代指北漢)。”

  趙普聽後默然不語,過了許久才說道:“此非臣所知也。”

  宋太祖便詢問他不讚同的原因,趙普陳詞說:“北漢地處西、北兩邊,即使可一舉而下,則契丹與西北藩部之患,我當獨力承當。何不等到削平南方諸國之後再北攻,這彈丸之地,將何所逃遁?”

  宋太祖大笑:“吾之意正如此,姑且試探卿之意而已。”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故事。對宋太祖他們決定采用這一統一戰略的原因,及其具體步驟,這一段對話中並未明示,但《東都事略》所記載宋太祖對趙光義的一段話,正好回答了這問題。宋太祖說道:

  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倉廩虛竭。必先取西川(指後蜀),次及荊湖(指荊南高保勖、湖南周行逢)、廣南(指南漢)、江南(指南唐),則國家財用富饒矣。今日之勁敵,隻有契丹,自後晉開運年間以後,其更輕視中國(指中原政權)。河東(指北漢)與契丹接壤,如若攻取之,則我將獨當來自契丹之邊患。姑且先讓其存在,為我作屏障,待我富實之後則取之。

  這一先消滅南方各個割據勢力,然後消滅北漢的統一戰略方針,即被後人歸納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略,實是後周大臣王樸為周世宗確定的“先南後北”統一方針的翻版。當然,宋太祖在此基礎上根據當時實際情況作了修訂和完善。王樸的方略是先取江南,次下廣南、西川,南方既定,再移師攻取契丹燕雲地區,最後以強大的兵力製服北漢。而宋太祖和趙普的方略卻是先取西川,次下荊湖、廣南、江南諸國,然後再用兵北上攻擊北漢。這個統一天下的步驟,與周世宗在攻占淮南以後即刻北上征伐契丹,收複燕雲失地的做法頗為不同。同時,在宋太祖與趙普的對話和宋太祖對趙光義所說的話中,都未提及契丹,這並不是他們有意不提,更非不欲收複燕雲十六州失地,而是在仔細分析了宋、遼兩國政治、經濟情況以及雙方軍事實力對比基礎上做出的一個重大變動。這裏舉兩例以證明宋太祖從未曾忘懷燕雲失地。如《澠水燕談錄》稱宋太祖曾為攻取燕雲而大量儲藏財物,以作為出征之用度。而《宋會要輯稿》中也說在宋太祖逝世的那一年,臣下上皇帝尊號稱“廣天應運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但宋太祖認為太原未蕩平,燕雲未收複,不想稱“一統太平”,故未答應。可見宋太祖是想在平定北漢之後再全力收複燕雲失地,故此時隻是暫時未提而已。

  對宋太祖這一一統天下之方略,後世不少學者認為是宋朝最終不能從契丹手中收複燕雲地區的主要原因,而大加批評,其說以清初學者王夫之和全祖望為代表,因在今世還頗有影響,故於此稍加分析。

  據現有史料,最初對宋太祖這一方略提出非議的是在北宋的真宗時期。此前宋太宗兩次大舉進攻遼國,但都在幽州城下铩羽而歸,宋太宗本人甚至在潰逃時腿中箭傷,後來傷發而死,而宋真宗也被迫在遼人訂立了城下之盟——“澶淵之盟”。所以宋真宗對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諸位中原皇帝皆未能收複燕雲失地,關上河北平原的北大門,致使自己麵臨如此尷尬境地,心中滋味頗難言說。如宋真宗曾對侍臣說道:周世宗“智勇英武,當時親征,下贏、莫二州,非遇疾班師,則克服燕雲矣”。稍後的陶嶽於《五代史補》中也說當時契丹皇帝遼穆宗昏庸,聞聽周世宗將北攻燕雲,“君臣恐懼”,在幽州的契丹官員紛紛連夜遁去。歐陽修《新五代史》中也有周世宗“乘其勝威,擊其昏殆”,惜其“遇疾,功誌不就”的語句。但他們還不敢明言開國聖主宋太祖之失誤,隻能借周世宗之事來澆胸中塊壘。後來女真人以其所占據的燕雲地區為基地發兵南下,一舉滅亡了北宋王朝。至南宋時,便有人對宋太祖和趙普的這統一方略提出眾多非議,其中尤以南宋大詩人陸遊的說法為典型:“周世宗之謀,誠奇謀也。先取淮南,去腹心之患:不乘勝取江南、後蜀、荊湖、廣南,而舉勝兵以取燕京(即幽州),使燕京遂平,四方何足定哉!剛得三關遇疾歸,則是天意也。其後中國(此指宋朝)先取後蜀、南漢、江南、吳越、北漢,最後取燕京,則兵已弊於四方,而幽州之功終於不戰。故雖得諸國而中國之勢終弱,然後知周世宗之謀為善也。”此後到明朝末年,滿洲八旗兵再次自山海關攻占燕雲地區,然後席卷天下。當時學者如王夫之等人痛定思痛,對宋太祖、趙普君臣商議決定的“先南後北”統一方略大加攻訐,這實在是苛求於古人了。因為他們隻看到周世宗收複三關之地勢如破竹,遼穆宗荒淫無道,遼國實力有所下降,但卻昧於對宋方實力不足的了解。

  在經濟上,中原地區自中唐以來長時期處於戰爭狀況之下,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凋敝,雖然後周政府為恢複中原經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周世宗在其統治的五六年間,五次發兵親征,其他小規模的作戰不斷,對國家財政的壓力甚重,所以也未給宋朝留下多少財富,實不足以支持宋太祖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收複失土的戰爭。而南方諸國的國力相對比較弱小,其中國力較強的南唐、後蜀等政權因政治腐敗,加上在後周時期皆遭受了後周軍隊沉重打擊,軍力大損,隻圖自保,便於宋朝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同時江南、四川、吳越等地區因多年未遭兵亂,經濟上遠較中原富庶。因此宋朝如能首先集中優勢兵力去統一經濟富庶的南方諸國,以增強自己的國力,再發兵北征北漢,然後從河北、河東兵分東、西兩路北攻遼國,則收複燕雲地區的把握大為增加。

  在軍事上,周世宗一舉收複了三關要地,與後周軍隊經過整軍之後戰鬥力提高有著很大關係,但遼國在當地未布置重兵駐守,結果守軍不戰自敗,聞風而降,恐怕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因而要攻奪城高池深、易守難攻且有重兵把守的燕京城,自然就不那麽容易了。因此,當周世宗欲乘勝進攻燕京時,諸將紛紛提出異議,認為“敵軍皆聚集燕京之北,不宜深入”,這並非如周世宗所惱怒的是諸將“怯戰”心理作怪,而是那些老於戰陣的宿將實在未能見到可勝之機,當時宋太祖就在周世宗的左右,對此應該十分清楚。至此,宋軍實力經宋太祖大加整頓後確實有所提高,但與周世宗時期相比,應無本質的躍升。與國貧兵弱的北漢軍交戰中,宋軍雖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但還是互有勝負,而遼軍的實力無疑要在北漢軍隊之上。因此,宋軍在兵力等方麵與遼國相比也並無優勢可言,更無必勝把握。因此,宋太祖決定先統一南方諸國後,再引軍北上收複燕雲地區,應該說是一個知己知彼的明智決策。

  當時,身受長期戰亂之苦的百姓都強烈希望結束割據、完成統一大業,而各割據小國也感受到這種諸侯紛爭的局勢已不可能再維持下去了。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當時荊南之臣孫光憲對其主高繼衝說道:“觀看中原自周世宗時已有一統天下之誌。宋朝受命立國,凡所措施經營者,其規模更為宏遠。”勸說主上“不若早以疆土歸朝廷,則荊南百姓可免禍,主公亦不失富貴”。高繼衝深以為然。而後蜀宰相也對後蜀主稱:“臣觀宋朝啟運立國,不類似後漢、後周。天意厭亂已久矣,一統海內,就在此時乎?”南漢也有大臣告訴南漢主劉鋹道:“夫天下亂久矣,亂久必治。今聞真主已出,將盡有海內,其勢非一統天下不能已。”這些記載,不無宋人自吹自擂的成分,但也可從中反映出統一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而當時諸國,除宋朝外,皆沒有統一天下之誌或統一天下的實力,曆史重任由此落在了趙宋王朝身上。

  為能順利實現“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宋太祖根據南北力量對比,向南取攻勢,密切注視南方各國政治動向,積極尋找合適的突破口,以便逐個消滅各割據政權;而向北取守勢,分派強將勁兵加強西北邊境地區的防禦,以免自己在專力經營南方上有後顧之憂。

  宋太祖以李漢超屯駐關南(今河北雄縣、徐水一帶),馬仁瑀駐紮瀛州(今河北河間),韓令坤鎮守常山(今河北正定),賀惟忠屯守易州(今屬河北),何繼筠守衛橡州(今山東惠民),以防禦契丹。

  以郭進控扼西山(今河北石家莊西南一帶),武守琪守衛晉州(今山西臨汾),李謙溥戍守隰州(今山西隰縣),李繼勳駐守潞州(今山西長治),以防備北漢。

  以趙讚屯兵延州(今陝西延寅),姚內斌(即當年趙匡胤隨周世宗從征三關時招降的契丹守將)戍守慶州(今甘肅慶陽),董遵誨駐紮環州(今甘肅環縣),王彥升(即在陳橋兵變中殺死韓通者)駐守原州(今甘肅鎮原),馮繼業駐守靈武(今屬寧夏),以監視分布於西北地區的黨項等藩族武裝。

  為讓這些守邊的眾將帥能盡心竭力忠於職守,對武將製禦極嚴的宋太祖又煞費苦心地給予了他們許多特權。首先,不同於在京及內地士卒實行屯戍法,沿邊軍兵都是久駐一地,親戚子弟同在兵營,故守衛城邦即如守衛家鄉,臨陣不易潰敗。而鎮守邊關的將領,也久於其任,有長達十多年的,雖也遷升官爵,但升其官而不易其任,使他們熟知邊塞之事,並熟知麾下人馬的長短之處,隨機調用,而不至誤事。

  其次,宋太祖在收繳各地方鎮的財權的同時,厚賞邊關將士,還給予這些邊帥很大的經濟特權,即允許他們隨意動用當地財政收入,讓他們從事商品貿易,有些地區還特許其從事邊關貿易,並免除其賦稅,以便使他們擁有充裕的錢財“安邊禦眾”,招募驍勇以為爪牙,獎勵將士,收買間諜,刺探敵情,致使敵方動靜皆在己方的掌握之中,若敵方有發兵南侵之事,即遭到宋軍的迎擊或伏擊,使得宋太祖於全力經營南方之時,全無北顧之憂。

  宋太祖為更好地駕馭這些邊帥,又施展手段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如鎮守環州的董遵誨,其父即五代時期的隨州刺史董宗本,是宋太祖之父的故交,當年趙匡胤投奔董宗本,曾遭到董遵誨的羞辱。後周時,董遵誨又與韓通交好,成為趙匡胤的政敵。至此,趙匡胤坐上了龍椅,並召見董遵誨入京見駕。董宗誨大為驚駭,即欲自殺了事,卻被其妻勸阻,隻得硬著頭皮來到開封,不敢穿官服,而身穿布衣來見天子。一到天子麵前,惶恐不安的董遵誨便叩頭請死,宋太祖並非小肚雞腸之人,見董遵誨已服軟,就大笑道:“既有今日,何必當初?然卿亦不要擔心,現今正是用人之際,我今日赦汝之過,為我鎮守方麵。”當時董遵誨的部下推測宋太祖必不會放過他,就聯名告發董遵誨,列有十多條罪狀。宋太祖就將此告發之事對董遵誨說了,但並未追究,反任命他戍守環州,委以重任,允許他自選幕僚,挑選精兵;並設法把董遵誨的母親從遼國統治下的幽州家鄉接來中原,與兒子相會。董遵誨自然是十分感激,誓死效命。由此,董遵誨上任後,申嚴邊地斥候,鎮撫蕃部,號令如一,使得境內黨項諸部“畏威惕息”,邊民悅服。

  此外,宋太祖還往往法外施恩,恩威並施,以籠絡這些邊帥之心。如關南巡檢使李漢超,在防禦遼軍南侵方麵做得可圈可點,但從五代時養成的魚肉百姓的習性卻未有政變,因此平日所作所為多有犯法犯禁之事。當時有兩位其治下的百姓來到京城告禦狀,一稱李漢超借貸錢財不還,一稱李漢超強搶他的女兒為妾。宋太祖也風聞李漢超所做的諸多不法事,但因是用人之際,而且感到事態還不算太嚴重,故未加懲處。不過既然有人來告狀了,便決定乘機訓誡一下李漢超。宋太祖先將來人請入宮中,酒肉慰問,隨後先問告發李漢超借貸錢財不還的人道:“自從李將軍到關南後,契丹人是否還頻頻入侵搶掠?”那人回答:“一次也沒有。”宋太祖便順勢說道:“往昔遼軍入寇,邊帥不能抵禦,使河北各州民眾每年都遭到搶掠燒殺,家破人亡者不可勝數。如在那時,汝能保住自己家財否?如今李將軍借貸之錢財,與遼軍搶劫相比何者更多?”此語也可算是強盜邏輯了,但平民百姓又怎敢頂撞,駁天子的麵子,隻得唯唯而退。於是宋太祖隨即又問另一人有幾個女兒,都嫁給了什麽人,然後說道:“既然汝之女兒所嫁者皆為村野莽夫,而李將軍乃是朕之愛將,因喜愛汝之女兒才娶她,嗣此必不會虧待汝女兒。與嫁給村夫相比,何者更為顯貴耶?”在天子勸誘威脅並施的話語下,那人怎敢自討沒趣,隻得回去了。但手段高明的宋太祖卻隨即派人告誡李漢超道:“汝要錢財,為何不告訴朕而向百姓借貸。如此糊塗事不許再幹!”並賜給李漢超數百兩銀子,讓他把所借貸的錢財給還了。既然天子都這樣表態了,那李漢超心中縱有天大的不滿,也隻好向天子痛悔自己的荒謬行為,感謝天子的浩蕩皇恩,而發誓以死來報答君恩。

  當時鎮守各地的將帥,如李漢超這樣行事胡作非為者不少,在看到李漢超的“榜樣”後,都大為收斂自己的行為。於是宋太祖既安撫了民心,也對這些邊帥起到了應有的震懾。

  除推心重用邊帥外,宋太祖在鞏固西、北邊境方麵,還針對不同對手采取不同的對策。時偏處西北的黨項藩部,因這些割據勢力在政治上依然對中原政權保持著名義上的臣屬關係,所以宋太祖在命令諸將鎮守西北諸州以為防備之外,又大力施展拉攏、利誘的睦鄰政策,禁止邊境諸州發兵進入藩部地區搶掠牛羊,開展與這些部族的邊境榷場貿易,要求邊帥悉心安撫,使藩部“安靜”。這樣,在確保西北邊區的穩定的同時,爭取到了一支盟軍,從而在數次攻擊北漢的戰爭中,都得其支持和出兵配合。對北漢方麵,則采取積極防禦之策,即不斷讓與北漢接壤的諸州發兵侵擾北漢境內,破壞其農耕生產,攻擊其孤立少援的城寨,削弱其國力,從而迫使北漢軍隊龜縮於太原周圍,不敢遠出進擾宋境,破壞宋廷“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但是對於遼國的策略卻又有不同,即命令河北邊帥嚴守疆域,不主動攻擊遼境,但如若遼軍進入宋境搶掠,則發兵迎擊,並也遣將進入遼境報複。就這樣一來一往,維係著北方邊境雙方力量的微妙平衡,並迫使遼國最終接受了宋太祖的和約。

  宋太祖就這樣通過選任宿將,屯駐重兵,並采取不同之策對付遼、北漢諸政權,以穩固西、北兩邊之防務,從而有效保障了殲滅南方諸割據政權的戰爭的順利展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