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出任宰相,獨掌朝政

  宋太祖登基以後,為避免政局動蕩,爭取更多士大夫的擁護,留用了全部後周官員,但其能信任和依靠的,主要還是義社兄弟、幕府謀士以及自己的親屬。由於義社兄弟出身行伍,領兵打仗是高手,可要他們處理國家政務卻不稱職。因此宋太祖即位以後,首先提升自己幕府群僚的官職,出掌各要害部門的實權。其中最得宋太祖倚重的趙普即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進入樞密院,並以皇弟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拜泰寧軍節度使,通過這些親信大臣將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元人在《宋史·趙普傳讚》中稱讚道,宋朝建立之後,趙普“以一樞密直學士立於新朝數年,待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罷相,始繼其位為相,宋太祖不亟於酬其功,趙普不亟於得政”。元人這種說法實屬皮相之論,因為當時中央權力中樞就在樞密院,而不在宰相那裏。

  樞密院源起於唐代宗任用太監為內樞密使,執掌朝廷機密文書。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說:“唐末,諸司使皆內臣(即太監)領之,樞密使參與朝政,始與宰相分權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於宰相。”而且在五代後唐、後漢時期,政事皆歸樞密院,“宰相充位而已”,到周世宗時,朝廷大權獨攬於皇帝,使得朝政獨歸樞密院的情況稍有改變。但樞密院之權依舊很重,所以周世宗臨死前,要讓顧命大臣、宰相範質、王溥參知樞密院事。宋太祖於登基後的第二個月,即建隆元年(960年)二月,以宰相範質加侍中、王溥加司空,依舊為宰相,但免去他倆參知樞密院事一職,實質上剝奪了其參與軍國機要決策之實權;宰相魏仁浦雖仍兼樞密使,但自趙普進入樞密院後,不再過問樞密院事務;另一樞密使吳廷祚則以“謹厚寡言”著稱,故樞密院實權完全掌握在低調進入樞密院的樞密直學士趙普之手。

  是年八月,平定李筠之叛後,趙普升任兵部侍郎,充機密副使,作為樞密院的副長官,名正言順地執掌著樞密院諸項事務。

  下麵我們來詳細談談宋初的範質、王溥和魏仁浦三個宰相,他們在宋太祖穩定其統治和宋初政治生活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範質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南)人。傳說範質誕生之夜,他母親夢見神人授給其五色筆。範質力學強記,性明悟,9歲能文,13歲時能通《尚書》,教授學生,於後唐長興四年(933年)舉進士及第,為忠武軍節度推官。當時翰林學士和凝主持科舉考試之事,看到範質的試卷,非常欣賞,因為自己是以進士第十三名登科,所以也把範質列為第十三名進士,世人稱之為“傳衣缽”;其後範質拜宰相,升為太子太傅,封魯國公,都與和凝相同。範質於後晉時曆任監察禦史、主客員外郎、翰林學士等,以辭理優贍稱譽當世,後漢初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雖已為朝官,範質還是手不釋卷。有人問其原因,範質回答:“有善相麵者告說我日後當官拜宰輔,倘若果如其言,不學習怎能勝任?”當時後漢樞密使郭威征討河中府叛軍,每次朝廷所遣使臣攜帶的“處分軍國之事”的詔書“皆合機宜”,便問是誰撰寫此詔書,使者回答是範質,郭威讚歎道:“此人真宰相之器也!”郭威自鄴都起兵殺向京城,天下大亂,範質藏匿民間。郭威特地派人尋找,得到後大喜,即任命範質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郭威登基後,便拜範質為宰相,不久兼參知樞密院事。周世宗登基後,範質仍為宰相。範質上書天子,認為法律條文過於煩瑣冗雜,輕重無據,官吏因此得以狼狽為奸,於是周世宗特命範質整理法律條文,編撰成《刑統》,作為斷案的法律依據。在周世宗第一次南征淮南、駐軍揚州時,因事對近臣竇儀發怒,欲處以極刑。範質趕緊求見天子,周世宗知道他是為救竇儀而來,就從座位上起身,欲去後帳躲避。範質快步走到天子麵前,說:“竇儀為近臣,過失小,不當誅。”隨即脫去官帽叩頭泣下,進言道:“臣備位宰相,豈可使人主暴怒,而致近臣於死地耶,願寬竇儀之罪。”周世宗由此怒氣平息,即刻遣人赦免竇儀。

  王溥字齊物,並州祁縣(今屬山西)人。王溥於後漢乾祐年間(948-950年)中舉進士甲科,任秘書郎。當時河中府守將李守貞反叛,樞密使郭威召王溥為從事。平亂後,郭威繳獲許多朝廷貴臣、其他藩鎮與李守貞“相交結”的書信文書,打算按其名錄進行懲處,王溥進諫道:“願一切焚之,以安反側。”為郭威所接受。由此郭威對王溥頗為信任,即位後,即授王溥為左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廣順二年(952年)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次年加戶部侍郎,改端明殿學士。顯德二年(955年),周太祖郭威病重,即拜王溥為宰相。任命宣布之後,周太祖感歎道:“吾無憂矣。”當天駕崩了。周世宗即位之後,北漢聯合契丹軍南下,中原局勢危急,周世宗打算親征河東地區,但遭到老臣馮道等人的反對,隻有王溥讚成,所以高平之捷後,周世宗特令其兼禮部尚書,以為賞賜。此後周世宗欲收複被後蜀軍隊占領的秦、鳳等四州,就統兵將帥一事詢問王溥,王溥舉薦將軍向拱。所以當收複四州之後,周世宗在慶功酒宴上特地親斟醇酒賞賜王溥,說:“為吾擇帥而成就邊功者,卿也。”

  魏仁浦字道濟,衛州汲縣(今河南衛輝)人。因家貧,魏仁浦13歲時便離家去洛陽謀事。後晉末,魏仁浦隸樞密院為小吏,任職謹慎,以善於撰寫文書、會計物資而聞名,同輩不能及;後漢時,為樞密使郭威的從吏。郭威曾召見魏仁浦詢問京城中兵數及官場故事,魏仁浦強記精敏,逐一條陳,郭威大喜道:“天下事不足憂也。”即遷魏仁浦為樞密院兵房主事,對他十分信任。後漢末,郭威鎮守鄴都,後漢隱帝大殺功臣,並命人攜帶天子詔令去鄴都誅殺郭威。郭威得知後,急召魏仁浦來問計。魏仁浦說:“將軍握強兵,臨重鎮,有功於朝廷,君上聽信讒言,圈害忠良,雖欲割心自明,不可得也。今詔書始下,外麵無知者,不若改易詔書文字,以盡誅三軍將士為名,激怒其心,不但可自免,亦可為被冤殺者雪冤。”於是郭威按計行事,引諸軍殺入京城,最終代漢立周。魏仁浦官拜樞密副承旨,不久遷右羽林將軍,充樞密承旨,郭威對他尤其倚重。周太祖郭威臨死前,囑咐周世宗說:“魏仁浦不要讓他遠離禁密之地。”周世宗即位以後,授魏仁浦為右監門衛大將軍、樞密副使。在高平之戰中,因後周左翼軍潰逃,形勢危急,魏仁浦勸周世宗出陣殊死奮戰,終於擊潰北漢軍馬。回京城後,周世宗拜魏仁浦為檢校太保、樞密使,並特別賜以宰相才能獲得的器幣鞍馬等禮物。魏仁浦性寬厚,待士大夫有禮,以德報怨。如後漢隱帝之寵臣賈延徽的家,與魏仁浦相鄰,欲吞並魏仁浦的住宅,就屢向天子說魏仁浦的壞話,使魏仁浦處境危殆。等到郭威統軍進入汴京,有人擒獲賈延徽,交給魏仁浦處置,魏仁浦說道:“因兵戈以報怨,我不忍為也。”全力加以保全,時人便稱魏仁浦為“長者”。周世宗時,有近侍數人因違背天子的旨意,即將處死,魏仁浦全力營救,皆得到了赦免。周世宗親征淮南之時,捕獲了南唐士兵數千人,魏仁浦從容上言,把他們配隸諸軍,使軍中沒有出現濫殺俘虜之事。

  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便力排眾議,任命樞密使魏仁浦為宰相,並命範質與王溥皆參知樞密院事,成為輔佐其幼子的顧命大臣。周恭帝即位後,範質加官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王博加官尚書右仆射,魏仁浦加官刑部尚書,仍皆為宰相,執掌軍國重事。雖然同時為宰相者三人,但以範質為首,軍國重事皆取範質決策,王溥、魏仁浦二人輔佐而已。

  當時,已頗有野心的趙匡胤十分注意搞好與這三位宰相的關係。史書記載,趙匡胤之母杜氏曾經到魏仁浦家中拜訪,看見魏仁浦的幼子魏鹹信,侍從在其母親的身旁,舉止言行如同成人,杜氏很喜歡他,想結成兒女親家。因魏鹹信當時年歲尚小,故至宋朝開寶年間(968-976),才與宋太祖之侄女、趙光義之女兒成親,被授予右衛將軍、駙馬都尉。範質雖忠於周帝室,但與趙匡胤的關係也不壞,而王溥更是眼見政局發展有異,反向趙匡胤暗輸款曲。

  陳橋兵變之後,範質、王溥和魏仁浦三位宰相迫於形勢,皆表示擁戴趙匡胤為天子,而趙匡胤為使政局平穩過渡,並欲借助他們豐富的處理軍政事務的經驗,也留用他們三人為宰相。建隆元年(960年)二月,範質加兼侍中,王溥加守司空,魏仁浦加尚書右仆射,仍任宰相。但範質、王溥二人並罷參知樞密院事一職,因宋太祖的心腹趙普以樞密直學士執掌樞密院職事,所以範質等三人雖仍為宰相,魏仁浦也依然兼樞密使,但其職責主要在於國家行政事務的處置,而已被排除出中央中樞決策機構。不過,在宋初穩定京城與各地局麵、爭取原後周官員和民心對新王朝支持,以及恢複、發展經濟等方麵,範質、王溥和魏仁浦三相還是盡心盡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範質為相,每次頒行下發朝廷製敕文書,其內容從未有突破法律條文所許可的範圍;給各地州刺史、縣令的命令,必定以州縣戶口、農事等事務為緊急;每當朝廷派遣使者到各地去巡查民田、按察獄訟之前,他都加以接見,把天子憂慮民間疾苦、勤勉政務的情況告訴這些使者,要他們為君、國分憂,然後再把他們派出京城。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準備舉行祭祀天地的大典,任命範質為大禮使。範質因為前代禮儀製度有缺,就同禮官張昭、劉溫叟等一起討論舊典,製定了《南郊行禮圖》,於是宋朝郊祀等大典的禮文始得完備,得到了天子的嘉獎。待祭祀典禮完成,範質被進封為魯國公。

  不過範質等三相作為前朝宰相而被新朝留用,自然常會遇到尷尬之事,那些擁戴宋太祖登基的開國功臣們,也不太把他們放在眼裏。

  宋太祖本人雖然表麵上對範質等三人禮遇有加,但實質上並不如此。如五代以前,宰相到朝堂見天子議論政事,天子必命其坐下商談,並從容賜茶,共同議政。範質等三相卻開始改變這做法,每事都進奏章給天子,待天子批閱後執行,說是如此可使自己“免妄庸之失”。對於範質等如此做法的原因,《宋史》說是“憚帝英睿”,當然這隻是一句場麵話而已,其真正原因還是與他們那頗有些尷尬的身份相關。一心欲強化皇權專製統治的宋太祖自然樂於接受,此後由於用奏章處置政事的情況越來越多,那宰相見天子“坐論”國家大事之禮就被廢止了。對於此禮的廢止,宋代筆記中有另外一種說法,即有一天範質等人上殿見宋太祖且奏事,宋太祖借口奏章中的文字有些不清,讓範質等上前解釋,待事畢欲回到原來的座位時,範質等人才發現在他們離座時,那座位已讓天子叫人拿走了,老於世故的三位宰相自然明白天子的用意,當然也就不會出聲表示異議,於是“坐論之禮”就此被廢止了。這一說法頗具戲劇性,但總讓人感覺宋太祖的做法有一些小肚雞腸,與宋太祖一貫為人的豪爽、直率的性格大相徑庭。不過這一傳言倒頗為形象地描繪出範質等人“在人屋簷下”的尷尬境遇。

  由於上述原因,加上作為宋太祖心腹的趙普官不過樞密直學士與樞密副使,卻實際成為天子的主要輔臣,執掌中央大權,而自己身為宰相,卻隻是一個奉命執行者而已,因此至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範質便上疏奏請道:“做宰相者以舉賢才為本職,以掩沒善行為小忠。所以上佐一人,開物成務。端明殿學士呂餘慶、樞密副使趙普,富有時才,精通治道,經事霸府,曆歲滋深。自陛下委以重難,不孤倚任,每因款接,備睹公忠。伏乞授以台司,俾申才用。今宰輔未備,久難其人,以二臣之器能,攀附之幸會,首之此任,孰謂不然!”表達了自己與其虛居相位,不如一退了之的想法,讓天子的幕府舊僚出任宰相,使名實相符。但宋太祖還是認為時機未成熟,未加采納。直到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在範質等三相屢次求退下,而趙普等幕府舊臣已能勝任軍國重事的處置、管理,宋太祖這才同意他們的請求,罷去其宰相之職,範質任太子太傅,王溥任太子太保,魏仁浦仍官尚書左仆射,任命趙普為宰相、李崇矩為樞密使。

  是年九月,範質病死,終年54歲,範質鑒於自己曆事兩朝及未能輔佐好幼主周恭帝,而有負於周世宗的臨終囑托等傷心經曆,所以臨終前,告訴兒子不要向朝廷請求賜予諡號,也不要刻寫墓碑銘文,但宋太祖得知範質的死訊,還是按慣例贈官中書令,賜給他家許多財物。

  範質好當麵指出人之短處,不過為人廉潔剛介,做宰相多年,卻未嚐接受過四方官員饋贈,自己所得的俸祿財物也大多用於救濟親朋中的孤寡貧困者,所以他在死後,家中並無餘財。其侄子範杲任校書郎,想請做宰相的叔叔幫助自己遷官,但範質卻寫了一首詩告誡他,這首詩被當時人所傳誦。

  範質被譽為宋初名相,宋太祖在與侍臣議論當時輔相時,曾說:“朕聽說範質家中隻有居第,不從事生產,真宰相也。”宋太宗趙光義亦曾稱譽道:“當世宰輔中能循規矩、慎名器、持廉節,無出於範質之右者,但欠周世宗一死,為可惜爾。”作為前朝官員而被留用者,宋太祖、宋太宗的評價是很高的,而“但欠周世宗一死”之語,確實擊中了範質的一生之隱痛,而範質年歲不大,鬱鬱而亡,不請諡號,不撰刻碑文,皆與此有關。

  相比範質,罷相後的王溥、魏仁浦就活得較為輕鬆。王溥於乾德末年加官太子太傅,開寶二年(969年)遷官太子太師。宋太祖對左右侍臣說道:“王溥十年作相,三遷一品之官,福祉之盛,近世未見其比。”宋太宗初年,王溥被封為祁國公,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八月病死,終年61歲,贈官侍中,諡曰文獻。王溥生性寬厚,風度翩翩,喜歡舉薦後進,其所舉薦而官至顯位者甚多。他平日好學,手不釋卷,撰有《唐會要》一百卷、《五代會要》三十卷等。

  魏仁浦罷相後,還曾為天子所顧問。如開寶二年(969年),天子開春宴招待老臣,在酒席上,宋太祖笑著對魏仁浦說:“為何不勸我一杯酒?”魏仁浦就上前敬酒,宋太祖便悄悄地詢問道:“朕欲親征太原,如何?”魏仁浦回答:“欲速則不達,唯陛下慎之。”不過宋太祖還是於是年親征割據太原的北漢。魏仁浦因曾隨從周世宗北征北漢,故天子仍讓他從征,但他卻中途生病而還,死於歸途,終年59歲,贈官侍中,賜諡曰“宣懿”。

  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被免職後,趙普自樞密使拜宰相,任命李崇矩為樞密使。當時因為沒有宰相署敕,任命趙普和李崇矩的敕書就無法正式頒布,宋太祖想出了權宜之計,對趙普說:“卿隻管進敕書,朕為卿署名,可乎?”趙普卻不同意,認為這不是帝王之事。於是宋太祖根據翰林學士竇儀的建議,讓時任開封府尹、同平章事的趙光義在敕書上署名。因為唐、宋時期,以同平章事為宰相之正式官名,如以同平章事加節度使,州稱使相,這同平章事即成榮譽稱號,不參與宰相事務,但在名義上仍視同於宰相。故開封府尹趙光義即可以同平章事之名義代行宰相之事權。

  趙普有機謀,通吏道,慨然以天下之事為己任,且其與趙家關係非同一般,因而深得宋太祖的賞識和信任,所以他拜宰相以後,宋太祖是“事無大小,盡谘決焉”,寵待如左右手。而繼趙普出任樞密使的李崇矩卻號稱忠厚長者,與宋太祖的關係亦不密切,因此中央事權就隨著趙普從樞密院轉到了宰相這邊,使得宰相的權位壓過樞密使一頭。宋太祖專任趙普,見他事務繁雜,於是便想為他配備副手,卻又不欲分趙普之權,便找來翰林學士承旨陶穀問道:“下宰相一等者為何官?”陶穀回答:“唐代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宋太祖便於是年四月始置參知政事一職,以兵部侍郎薛居正、呂餘慶為之,並下令:參知政事“不宣製(敕書),不押班(指朝堂上引領百官),不知印(相印),不升政事堂(宰相的辦公場所)”,其俸祿待遇等皆僅為宰相的一半。由此使得地位低於宰相的參知政事幾乎成為宰相的屬官,“但奉行製書,備位而已”。

  從此以後,趙普便獨相達十年之久,“獨斷政事”,“參總廟權”。“中書印唯宰相得知,事無大小,盡決於普”。太祖把趙普看作是社稷之臣,稱他是“蕭、曹故人,燕趙奇士,霸府早推於佐命”的“良臣”,要他“無忝股肱之寄,勉伸帷幄之謀”。

  趙普早有大誌,宋朝建立後,已掌大政,拜相後深得太祖信任,實在是難逢之良機。他更加“忠盡其力,言無轉視,啟心不疑,振舉風俗,故得遐邇悅服,政令維新”,“英聲為之間出,文物為之複興,戮力同心,如石投水,固已蕭、張讓行,姚、宋推功,魚水之歡,未足為比”,成為趙宋皇朝的開國元勳,為趙宋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在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第二章 削藩撤鎮,解除太祖心腹之患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