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隨太祖征二李,鞏固政權

  陳橋兵變後,因立下佐命大功,趙匡胤幕府群僚中,趙普、劉熙古、呂餘慶、沈義倫等五人首批被提升官職。趙普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進入權力很大的樞密院中,輔佐太祖,為確立趙宋皇朝而積極努力。

  宋太祖雖然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後周政權,但各地節度使大多處於觀望之中,而心懷異誌者也不少。如駐守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的成德節度使郭崇就時或涕泣,駐守陝州(今河南陝縣)的保義節度使袁彥更是日夜繕甲治兵,同時社會上也有駐守河中府(令山西水濟蒲州鎮)的護國節度使楊承信欲謀反的謠傳,而手握重兵的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已是著手起兵反宋的準備,各地節度使都視兩李的成敗為自己效忠新朝與否的坐標。宋太祖對此危局看得十分明白,但宋朝初建,百廢待興,新政權的順利運轉和統治的穩固還需時日才能實現,且自己的實力也無一舉剿滅這兩大藩鎮的絕對把握,而一旦行動失敗,則新政權必然覆滅,因此宋太祖決定采用示好而用之的策略,盡量化解迫在眉睫的危險。

  在李筠、李重進兩鎮中,李重進的態度還有些猶豫,而李筠卻是決意放手一搏了。

  李筠,並州(今山西太原)人,善於騎射,勇力過人,周太祖郭威時曾任他為昭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又加封同平章事,地位顯赫,是北周的創業功臣。周世宗柴榮時,在與契丹交戰中,又立了很多戰功,加封侍中。恭帝宗訓即位,加封檢校太尉。周世宗時,李筠就已經以老臣、功臣自居,傲視一切。他甚至敢大膽擅自截留國家的賦稅,極力招納亡命徒,結黨營私。還出於私忿,囚禁軍使。他的野心,早已有所暴露。周世宗對他的行為,已有所不滿,看在老臣和有功上,隻是下詔責備一下就算了,沒有給什麽懲處。恭帝宗訓是個小孩子,李筠哪裏能把他放在心上,非但不盡臣下之禮,恭帝對他還要怕上幾分。

  久有野心的李筠,萬沒想到,趙匡胤竟然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幾天之內就登上了皇帝寶座。他無法容忍,覺得憑他這樣世代的老臣、功臣,去向出身低微的趙匡胤躬身鞠拜,是奇恥大辱。

  趙匡胤對於李筠的態度雖然沒有直接見到,但還是十分清楚的。他很注意探察別人的私情,像對李筠這樣的人物,趙匡胤無疑會千方百計地把密探打入他的身邊。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太祖派遣使者帶著詔書到潞州(今山西長治)去向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告諭恭帝已禪位之事,加封李筠為中書令並表示安撫慰問。李筠聽說來了使者,氣得火冒三丈,本想拒絕接旨,可是經左右同僚的苦苦勸說,一再闡明利害關係,李筠才勉強答應接旨。在接旨時,雖然伏俯下拜,但臉上仍顯現出很不恭敬的樣子。當把使者請到堂上,大擺酒宴奏著音樂招待的時候,李筠突然弄來一張周太祖郭威的畫像,懸掛在牆壁上,在像前號啕大哭起來。當著宋太祖派來的使者麵哭周太祖郭威,什麽用意,不已很清楚了嗎?這可把左右同僚嚇壞了,急忙對來使解釋說:“老令公多飲了幾杯,酒後失態,可千萬不要見怪!”不管怎樣解釋,也無法掩飾李筠反宋的態度。

  北漢的君主劉鈞,得知李筠有反宋的企圖,於是捎來用蠟封的密信,約會共同舉兵攻宋。李筠內心讚同聯合,但覺得時機未到。劉鈞捎來的信大家都已見到,並知來意,難守秘密,如果有人把劉鈞來信事報告朝廷,會誤大事,於是便把來信奏報朝廷。太祖見報,親手寫信,加以安慰,並封李守節為皇城使。

  李守節是李筠的長子,比較明達事理,堅決反對父親謀反。他一再懇切進諫,李筠就是不聽。

  李守節被封為皇城使,李筠就勢便派守節入朝,其目的是想探聽一下朝廷動靜。太祖接見了李守節,一見麵就問道:“太子,你為何而來?”李守節一聽皇上稱他為太子,可把他嚇傻了。這就意味著在宋太祖心目中,已認為李筠要謀反稱帝。李守節極度惶恐地叩頭說:“陛下為什麽這樣說呢?這一定是有人說我父親要謀反奪位的壞話了。”太祖說:“我已聽說你一再勸諫不要謀反,可那老賊就是不聽你話,對你也不顧惜,所以把你派來,想讓我把你殺掉罷了。你沒做壞事,我殺你幹什麽?你回去後,轉告你父親,我沒做天子時,怎樣都行,我已經做了天子,就不能稍微忍讓一些嗎?”按常理,既然已知李筠謀反,其子來朝,就應扣押或殺死他,斷無放回之理,而太祖卻把李守節放回去了。李守節回去後,把太祖的話一字不漏地向父親稟告。

  既然皇帝已經知道要謀反,李筠也就不再遮遮掩掩了,他索性就公開做起造反的準備來。

  為了籌集軍餉,李筠想了一個非常奇怪的辦法。有一天,他把一位名望很高的僧人請到家來,秘密對他說:“我的軍餉不足,想借用大師的名望湊足軍餉。具體辦法就是我給你做歸天的火化。”僧人一聽,毛骨悚然,離死尚遠,怎能提前做歸天火化呢?李筠已看出僧人恐懼為難的樣子,便接著說道:“你不要怕,我專門派人給你挖個地道,使地道一直通到我的府中,到那天點火後你從上邊下來一直走到我的府中就算了事。我為你做這件歸天火化之事,可以向善男信女及豪富們化得錢糧各三十萬。暫把錢糧寄存在我的倉庫,事情完畢的時候,我們各分一半。”僧人高興地答應了。於是堆積柴草,僧人坐在上麵,指定時間點火自焚。很多人來圍觀,並施舍錢糧。李筠偕夫人先來到現場,不惜傾家蕩產地施舍錢糧。在節度使大人的模範行動影響下,四麵八方,大小施主,爭先恐後地施舍錢糧,致使倉庫容納不下。十日之內,六十萬錢糧綽綽有餘。當高僧進入地道時,李筠便令人堵塞地道,高僧真的死在裏邊,全部錢糧,歸李筠所有。

  軍餉已足,隻等發兵。一麵派牙將劉繼衝等到北漢求援,一麵令幕府寫檄文,揭斥宋太祖趙匡胤罪狀。還把朝廷派來的監軍周光遜抓起來送到北漢,以此向北漢表明反宋的決心。

  李筠發兵,先攻澤州(今山西晉城東),很快攻占澤州,並殺死澤州刺史張福。

  這時,李筠的從事閭丘仲卿進諫說:“大人你孤軍反宋,勢力甚微,雖然依靠北漢援助,恐怕也不得力。宋朝的兵甲精銳,很難有力與其相爭。不如向西,到太行山直達懷孟(今河南沁陽)一帶,以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為障塞,據守洛邑(今河南洛陽)。以此為根據地,然後再向東爭奪天下,這才是上計。”李筠這個人,為人主觀,自以為是,初見小勝,就以為取天下不成問題了。他滿有信心地說:“我是周朝老將,與周世宗的關係如同兄弟。朝廷的禁衛官,多是我的熟人。他們聽說我到,必然倒過槍頭反宋從我,還愁什麽不成功呢!”

  北漢君主劉鈞,得知李筠決心反宋,便派內園使李弼,帶著詔書前來,把金帛、良馬贈給李筠,並下令把全國兵馬全部發出去助李筠反宋。左仆射趙華進諫說:“李筠好輕舉妄動,做事一定不能成功。陛下你把全國兵馬一下都帶出去,我看是不可以的。”劉鈞把眼一瞪對趙華說:“我的主意已經決定,你怎能知道一定不能成功呢?你若有上策,說出來看看怎樣。”趙華還沒來得及回答,劉鈞就上馬而走了。走到太平驛,李筠率百官前來迎接。北漢主劉鈞封李筠為西平王,並賜馬三百匹,還有很多珍寶等禮物。李筠也向劉鈞獻了數量相等的東西。

  李筠見北漢主劉鈞儀容削瘦不堪,儀仗破陋簡單,一點也沒有君主的樣子,和這樣的人聯合感覺後悔。劉鈞卻連連召李筠去研究軍旅大事,由於李筠心中後悔,所以每次召見時故意說:“受到周主的恩譽甚多,不忍心負周,所以要和宋鬥。”而北漢主與周是世代之仇,每次聽到這話,心中總是感到不高興。這時,北漢主劉鈞又派盧讚到李筠軍中去當監軍。傲氣十足的李筠,對北漢本來已有所不滿,見又派來一個監軍,心中更難以容忍。監軍盧讚去找李筠商議軍事,李筠不予理睬。監軍提到攻大梁(今河南開封)事,李筠不僅不應聲,反而看著左右說:“大梁兵都是我從前的部下,見著我就投降了,這有什麽可研究的。”氣得盧讚拂袖而去。所以他們的聯合,是一種貌神皆離的聯合,這種聯合是不會起什麽作用的。

  太祖得到李筠進兵的消息後,聽從了樞密使吳廷祚速戰速決的建議,馬上調派石守信和高懷德率軍進擊,並且告誡他們:“勿縱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又調派慕容延釗率所部由東路進軍,與石守信、高懷德的大軍相會,共擊李筠。五月,太祖下詔親征,效法周世宗留王樸守京城之故伎,準備委派趙普留守京城開封。趙普權衡局勢,看到討伐李筠之戰關係重大,不想留守京師,對趙光義說:“普托跡諸侯十五年,今偶雲龍,變家為國。賊勢方盛,萬乘蒙塵,是臣子效命之日。幸望啟奏此誠,願軍前自效。”趙光義把這些話轉告了太祖,太祖笑著說:“趙普豈勝甲胄乎?”於是留下吳廷祚任東京留守,知開封府呂餘慶為副手,趙光義為大內都點檢。太祖也知道討伐李筠之戰關係重大,而且並無必勝的把握,不能不預作安排。太祖對趙光義說:“是行也,朕勝則不言,萬一不利,則使趙普分兵守河陽(即孟州,今河南省孟縣南),別作一家計度。”所謂“別作一家計度”,大約是讓澤州獨立,而自己保有河陽以東地區,因此要讓趙普據守河陽。太祖在出兵時,為防萬一,調動韓令坤所部兵馬南下,駐屯河陽,以備不測。

  趙普隨太祖出征,來到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西京(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留守向拱來見。向拱建議,宋軍應迅速渡過黃河,越過太行山,乘李筠的部隊還沒有集中的時候就消滅他們。趙普很讚同向拱的意見,他對太祖說:“賊意國家新造,未能出征。若倍道兼行,掩其不備,可一戰而克。”太祖於是命令各軍加緊進攻李筠。不久,石守信和高懷德在澤州以南打敗了李筠親自率領的三萬大軍,李筠隻得退回澤州城堅守。宋軍猛烈衝擊澤州,六月,攻下澤州城,李筠無路可逃,隻得投火自殺。此後,據守潞州城的李筠兒子李守節獻城投降宋朝,支援李筠的北漢主劉鈞帶領敗軍逃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南),澤、潞一帶遂被平服。太祖調義社兄弟、宿將李繼勳任昭義節度使,鎮守澤、潞一帶地區。

  北漢主劉鈞在退軍路上對趙華說:“你說李筠好輕舉妄動,果然如此。幸虧全軍回來,遺憾的是失掉了衛融、盧讚。”

  當衛融被捉後,宋太祖問衛融說:“你為什麽讓劉鈞發兵幫助李筠造反?”衛融從容回答說:“狗都是咬別人不咬主人,我一家四十口,衣食全仗劉氏,所以我就實在不忍心背叛劉氏。陛下你應當快些把我殺掉,我一定不會為你效力的。縱然不殺,我也隻能找機會從小道跑回河東去。”太祖一聽大怒,命左右用鐵杖打他頭,打得滿麵流血。衛融大呼說:“我算是死得是地方了!”太祖向左右看了看說:“這真是忠臣啊,放掉他!”並命令用良藥塗其傷口。此後宋太祖欲用衛融換回被李筠送到北漢的原澤州監軍,但未得到北漢人的響應,於是宋太祖便任命衛融為太府卿。宋太祖這麽做,在顯示自己寬宏大量之餘,也在向潞州地區正輾轉不安的原李筠部下發出不究舊惡之信號,從而對迅速穩定澤州、潞州等地區的形勢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由於李筠的反叛迅速被宋軍平定,各地節度使震驚於中央的強大軍力,大都不敢再萌叛誌,被懾服了。成德節度使郭崇請求入朝,太祖派昝居潤權知鎮州,而昝居潤與太祖“情好款浹”,周世宗時,曾把沈義倫推薦給太祖做幕僚。太祖又調保義節度使袁彥任彰信(曹州,今山東省曹縣西北)節度使,調忠正(壽州)節度使楊承信任護國節度使,忠武(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節度使張永德調任武勝(鄧州,今河南省鄧縣)節度使,他們都斂手聽命,走馬奔赴新任。趙宋皇朝這才算基本穩固地確立。

  八月,太祖論功行賞,升遷參加討平李筠之戰的有功人員,太祖特別交代:“普宜在優等。”趙普於是升為兵部侍郎,充樞密副使,名正言順地掌管樞密院事務了。

  在李筠從潞州起兵時,駐紮揚州(今屬江蘇)的李重進也躍躍欲試,派親信翟守珣北上,企圖與李筠結成同盟,使宋太祖兩麵受敵,顧此失彼。

  李重進的先世,是滄州(今山東滄州東南)人。他出生於太原,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進與先被太祖平息的李筠相比,大有不同。李筠有勇無謀,妄自尊大,自以為是。而李重進則是有勇有謀的人,當然他也有慎重不足的缺點,甚至也多少因此而導致滅頂之災。

  李重進也是世代老臣,周太祖時,已在征戰中步步高升,顯德初年就當上了武信軍節度使。周太祖對他非常信任,當周太祖晚年親自安排後事時,李重進成為顧命之臣。顧命之臣是扶佐君王的重臣,一般都是因皇帝年幼,需要特殊扶持才設的。繼承周太祖郭威做皇帝的是周世宗柴榮。柴榮雖不年幼,但他並不是郭威的親子,而是義子,也許因此而設了顧命之臣。能為顧命之臣的,多是有地位的老臣。在周太祖病得眼看不行時,把柴榮、李重進都叫到身邊,讓他們當即行君臣之禮,先明確他們的君臣關係。

  周世宗柴榮繼位後,李重進更是屢立戰功。先後封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歸德軍節度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傅、侍中、天平軍節度使等重要職務,還一再得到皇帝的金帶玉帶、金銀器、玉鞍、名馬等重賞。周恭帝繼位後,加封李重進為檢校太尉,改淮南道節度使。

  李重進與趙匡胤,同是後周的重臣,分掌兵權。可是趙匡胤突然變成大宋的皇帝,使他心中非常不安。他的不安,不是自己沒當上皇帝,忌妒別人當皇帝,而是考慮到自己的安危。李重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本身是周太祖的外甥,而趙匡胤正是從周那裏奪來的皇帝寶座。趙匡胤怎能對周太祖的近親放心得下呢?既然不放心,其後果如何?可想而知。正在疑慮中,宋太祖派人送來了加封令,加封他為中書令。中書令的地位很高,但隻是個空架子,沒有實權。那個原有實權的侍衛都指揮使重職,卻轉封給趙匡胤的摯友韓令坤了。不僅如此,還讓他去出鎮青州(今山東益都)。

  李重進對趙匡胤的安置疑惑不解,想親赴京師看看虛實,於是向宋太祖提出入朝的請求。太祖既不想見他,又不想得罪他,便對翰林學士李昉說:“你給我起草一份不讓李重進赴京的詔書,但要好好措辭,要達到既不讓他來,又讓他挑不出啥毛病的目的。”李昉在草詔中寫道:“君主,好比是一個人的頭;臣下,好比人的四肢。雖然你在遠方,其實還是一體。現在正是君臣各守其位,齊心共圖千秋大業的時候,何必忙著來朝拜,進見君主的日子以後多著呢!”就這樣,用委婉的詞句,把李重進的入朝要求拒絕了。

  盡管措辭委婉,畢竟是拒絕了李重進的入朝請求。李重進從宋太祖對他敬而遠之的態度中體察到:一個周室近親如能得到信任,是不可能的。從此,李重進更感不安,於是私下做了另找出路的打算。

  李重進聽說李筠舉兵反宋,心中非常高興,似乎看到了希望。他急忙派遣信得過的親信翟守珣前往潞州與李筠取得聯係。可他一點也不知道翟守珣早就與趙匡胤相識。就是由於這第一步的不慎,而導致全局失敗。

  在趙匡胤從北周那裏奪得皇帝寶座的情勢下,不隻是像李重進這樣的人物對自己的前途安危有所考慮,李重進的部下,也必然相應地有所考慮。那些曾為趙匡胤建立帝業立過汗馬功勞的人,甚至包括他們下麵的將士,自然歡欣鼓舞,無不感到前途無量。而作為北周近戚的部下們,隻能感到前途暗淡。

  翟守珣得此重任,當然感激李重進對他的無比信任。這樣的任務,不是誰都能領得到的。但也引起他極大的不安,他非常明白,這不尋常的使命將意味著什麽。這裏既蘊含著榮華富貴,也包藏著千刀萬剮,就看怎麽樣去抉擇。經過深思熟慮,他覺得反宋,就等於以卵碎石、螳臂擋車,後果不堪設想;而投宋,倒是有了難得的進身台階。於是,他毅然地向潞州的不同方向開封走去。翟守珣秘密地到了京師,因有特殊使命又是熟人,所以很快地得到了太祖的接見。翟守珣向宋太祖詳盡稟報了李重進要勾結李筠共同反宋的事。太祖聽後,大吃一驚。他清楚地知道,大宋建立不久,很多事還沒有安頓下來,國力微弱,四方有敵。剛剛出了個李筠勾結北漢反宋,再湊上個李重進,如何招架得了,還是想方設法解除李重進的疑慮,使他不反為好。太祖問翟守珣:“我想賜給李重進鐵券,他能相信我嗎?”翟守珣說:“李重進永遠不會有歸順的想法。”

  太祖知道讓李重進歸順已不可能,便改變了主意,這個新主意就是,先穩住他,然後消滅他。太祖給予翟守珣重賞後,囑告他,回去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先穩住李重進,使他造反的陰謀盡力向後緩,免得二凶並起。

  翟守珣返回後,勸說李重進暫時不可輕舉妄動,要看一看形勢,李重進相信了他的話。此時宋太祖又派陳思誨帶來賞賜李重進的鐵券,李重進得到鐵券後,想要隨同使者到朝廷去謝恩,結果被左右勸阻。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又想到本身是周室的近親,不管怎樣,都很難得到保全,既然如此,還管他什麽,於是把來使陳思誨拘留起來。

  既然拘留了來使,這就等於向朝廷公開表示造反,不必再有什麽顧忌了。於是一麵開始加固城池,修治兵甲,籌備給養,一麵派人前往南唐聯絡反宋。在當時許多分裂的政權中,南唐主李璟因在周世宗三次親征淮南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加上並不看好李重進,實在不敢公然與宋朝對抗,所以不但未出兵援助,反而把李重進的密信呈送至開封。此時,揚州監軍安友規見事態已無可挽回,況且自己早就遭到李重進的猜忌,怕遭到他的毒手,就與親信數人翻越城牆逃出,趕赴京師告急。李重進在安友規逃走後,為防止軍心動搖,就逮捕了平日不親附自己的軍校數十人。那些軍校大呼道:“吾輩為周室屯戍此地,令公如果忠心周室,為何不使吾輩效命沙場!”李重進不聽,全部處死。揚州城中士卒,一時大為驚恐。

  建隆元年(960年)九月,李重進起兵反宋的消息傳入開封,早已在做準備的宋太祖一麵下詔削奪李重進的一切官爵,一麵即刻任命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為揚州行營都部署、兼知揚州行府事,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為副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李處耘為都監,率禁軍討伐李重進。宋太祖又向心腹大臣趙普詢問對策。趙普認為李重進困守揚州孤城,士卒離心,外無救援,內乏資儲,勸宋太祖還是要速戰速決,以免後患。太祖采納其言,對左右近臣表示道:“朕於周室舊臣無所猜疑,李重進不體諒朕之心,自懷反側,現今三軍在野,朕當暫往慰撫之。”講得道理全在自己一邊,而將自己有意激怒、迫使李重進謀反的手段一概略去。十月,在做了一番周密的部署後,宋太祖下詔親征揚州,再次以趙光義為大內都點檢,吳廷祚權東京留守,親率大軍南征,順汴河而下,直抵淮河北岸。此時宋前線統帥石守信得知天子親征,已抵達淮河,便指揮宋軍一陣猛攻,很快擊潰了李重進軍主力,乘勢包圍了揚州城。十一月,石守信遣使臣急報天子說:“揚州城破在旦夕,大駕親臨,一鼓可平。”宋太祖催動三軍將士迅速進抵揚州城下,即日攻破揚州城池。由於李重進為人吝嗇,在圍城中,還不舍得將酒肉、錢物等賞賜給部下,因此眾將士怨聲載道,軍無鬥誌,故宋軍圍攻三數日,城守即潰。當然,石守信完全可以不等宋太祖親臨,就直接攻入城去,這就是石守信的聰明之處,既然天子公告天下親征揚州,怎能在他還未進抵前線就把仗給打完呢,這不是太不給麵子了。果然,宋太祖前腳剛到城下,宋軍後腳就攻占了揚州城。李重進得知城破,率全家赴火自焚。當時左右臣僚勸說李重進殺朝廷使臣陳思誨泄憤,李重進歎氣道:“吾令舉族將赴火死,殺此人何益?”但陳思誨還是被李重進的部下所害。

  宋太祖進入揚州城,恩威並施,迅速處理善後事宜:將捕獲的李重進死黨數百人盡數處死,李重進之兄李重興為深州刺史,聽到李重進起兵,知道不是宋太祖的對手,為免牽累,即自殺,此時李重進之弟解州刺史李重讚、其子尚食使李延福皆被斬首示眾,而逃出揚州城的揚州都監安友規被任命為滁州刺史;此前把李重進給李筠的密信交給宋太祖,並勸說李重進不要與李筠同時起兵的翟守珣,也被宋太祖特地召見,授官殿直,不久升為供奉官;下令賑濟揚州城中百姓,赦免李重進的親族、部屬之罪,逃亡者允許其自首免罪。這些措施有效地安撫了揚州百姓,迅速平定了當地因戰事帶來的動蕩局麵。

  十二月,宋太祖任命李處耘權知揚州,自己再次敲著得勝鼓回到了京師開封。

  在宋太祖駐兵揚州期間,禁軍將領大多主張乘機南渡長江,進攻南唐,宋太祖聽後頗為心動,便讓諸軍將士在長江練習水戰技能。正好此時南唐主李璟派大臣馮延魯以犒軍之名,來揚州探聽虛實,於是宋太祖在酒宴上發難,說:“汝國主為何緣故與我之叛臣交通?”宋太祖之意,無非是為自己進攻南唐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因為南唐在後周顯德年間兵敗淮南,被迫割讓江北領地以後,對中原政權的侍奉,在表麵一直是小心謹慎,此次李重進起兵,南唐也未敢出兵救援,所以馮延魯對宋太祖的潛台詞十分清楚,遂故意以退為進地回答:“陛下隻知曉其間有交通,還不知曾參與其謀反也。”宋太祖果然追問其緣故,馮延魯說道:“李重進之使者就住在臣家,國主曾令臣轉告其使者說:‘男子不得誌,固然有謀反者,但時機有可、有不可。當陛下初立,人心不安,出兵潞州,無暇東顧之際,當此時不謀反,而至今人心已定,四方無事,乃欲以殘破之揚州,數千弊卒,抗擊數萬虎狼之師,即使孫武、韓信複生亦必無成功之理,雖然鄙國略有兵食,實不敢相資。’李重進終於因失援而敗。”如此說來,南唐不但無罪,實為有功。宋太祖明知馮延魯之語不可信,但因為他的話說得堂堂正正,一時倒也不好再說什麽。於是使出其軍人之本色,不再兜圈子了,直截了當地發問:“雖然如此,但諸將皆勸吾乘勝渡江,如何?”馮延魯也不含糊,委婉而明確地表態道:“陛下神武,禦三軍以兵臨小國,區區江南,怎敢對抗天威?然而鄙國主有侍衛數萬人,皆是先王親兵,誓同生死,陛下如若不惜數萬之眾而與之血戰,則可矣。而且大江上風濤洶湧,如若進未能攻克堅城,退又缺乏運糧之通道,此亦為大國之憂慮也。”宋太祖當然知道對方所說的皆是實情,因為自己剛剛即位,國家軍政大事還未完全理順,已經曆了潞州、揚州兩次大戰,加上南唐實力也不可小覷,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進攻江南,確實沒有勝算。宋太祖便笑著自找台階道:“姑且與卿玩笑而已,豈料卻聽得卿一番遊說耶!”於是北宋與南唐之間關係依舊,南唐正式將臣服後周轉換成臣服宋朝,宋朝也不對南唐用兵,和平相處。

  宋太祖在即位的第一年,就通過分而治之的戰略,速戰速決,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先後平定了李筠、李重進二鎮的起兵反抗。眼見兩個力量最強的藩鎮的反抗迅速失敗,使得一些也對趙匡胤代周不滿、但勢力較小的後周舊臣方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不敢再舉兵反抗,以免重蹈二李的覆轍,而歸附新朝,使得宋朝的統治大為鞏固。宋太祖由此得以騰出手來,解決其時刻縈繞於懷的兩大難題:加強君主專製集權統治與削平割據政權、統一天下。而為宋太祖解決這兩大難題的人,正是趙普。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