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戰亂中的顛沛流離

  趙普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謀士。他15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實施者,在幫助趙匡胤登上帝位的同時,自己也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北宋開國宰相。

  北宋初期,出了一位聲名並非顯赫的宰相。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台,而隻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製定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這位宰相就是趙普。

  趙普的曾祖父名叫趙冀,做過三河(今河北省三河縣)縣令,宋初追贈吳國公。趙普的祖父名叫趙全寶,做過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南)司馬,宋初追贈趙國公。趙冀和趙全寶,大致是生活在唐朝末年。

  趙普的父親趙迥,任過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司馬,宋初追贈齊國公。趙迥主要生活在五代時期,大約在北宋建立以前,即已死去,所以宋代史籍中沒有留下關於他的記載。趙普的母親段氏,宋初仍健在,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八記載,段氏死於乾德五年(967年)十二月,趙迥夫婦死後,都埋葬在洛陽。

  趙普的三代祖先,都是小官吏,所以,他可說是出身於小吏世家。小吏之家,自然是比較寒微的下層人家。因此,趙普在晚年所上的《求致仕第一表》中說:“臣比乏宏才,且非世胄”;在《讓西京留守表》中說:“臣出自孤寒,本非俊傑。”趙普“少習吏事”,早年讀書不多,都與他的這種家庭出身有關係。

  趙普是幽州薊縣人,五代的薊縣城,在今天北京城的西南。

  唐末藩鎮割據,幽州盧龍軍是著名的河北三鎮之一,治所在薊縣。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幽州被軍閥劉仁恭控製。五代初年,北方主要是後梁朱全忠與晉王李克用兩大軍事集團爭戰不息。交戰的戰場,主要在梁、晉相接的河北平原上,幽州是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起初,劉仁恭依附後梁,保持割據狀態。不久,劉仁恭父子相殘,兵戎相見,其子守光得勝,仁恭被囚禁起來,守光自稱節度使。後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自稱皇帝,在幽州建立大燕國。乾化二年(912年),晉王李存勖(當時李克用已死,其子存勖繼位)從河東出兵,派大將周德威率軍攻打劉守光,企圖控製幽州,從北麵包圍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周德威攻滅大燕國,俘虜了劉守光、劉仁恭及其全家。至此,幽州便被晉王李存勖控製,成為晉軍南下的基地。不久,李存勖又控製了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與後梁軍隊在河北展開了拉鋸戰。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終於率軍攻滅了後梁政權,統一了中原,建立起後唐政權。李存勖成了唐莊宗。

  就在李存勖滅梁的前一年——後梁龍德二年(922年),當時晉王李存勖仍用唐哀帝年號,稱天祐十九年,七月,趙普出生在李存勖控製下的幽州薊縣的一個小吏之家。

  趙普出生後的第二年,後唐雖已統一中原,但幽州一帶並不安寧。原來,周德威攻滅大燕後,被任命為節度使,鎮守幽州,周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之險,契丹每芻牧於營、平之間”。契丹又進而攻陷了營(今遼寧省朝陽市)、平(今河北省盧龍縣)二州,於是,“幽、薊之人,歲苦寇鈔”。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晉王李存勖天祐十四年,契丹軍在契丹主耶律阿保機統率下,由晉王李存勖的叛將盧文進引路,南下攻破新州(今河北省涿鹿縣)。李存勖派周德威領兵前去救援,被契丹打得大敗,逃回幽州。契丹軍乘勝追擊,圍攻幽州一百多天。“幽、薊之間,虜騎遍野山穀,所得漢人,以長繩連頭,係之於木。”幽州城內,“軍民困弊,上下恐懼”。李存勖得報,派李嗣源(即後來的唐明宗)等人率大軍救援,其中步騎達七萬之眾。李嗣源率軍連敗契丹軍,方才解了幽州之圍。周德威見到救援諸將,握手流涕。就在趙普出生的前一年,即後梁龍德元年(921年,天祐十八年)十二月,阿保機又傾塞入寇,圍攻幽州,攻破涿州(今河北省涿縣),進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警報傳到李存勖所在的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行營,晉軍正與後梁軍隊苦戰,聞訊,“軍中鹹恐”。

  李存勖親率鐵騎五千,從鎮州出發禦敵。至新樂(今河北省新樂縣東北),遇到契丹軍前鋒,擊敗之。至望都(今河北省望都縣),為阿保機率軍包圍,於是發生激戰。李存勖身先士卒,多次衝入敵陣,部將李嗣昭躍馬奮擊,才擊潰契丹軍。當時,大雪平地五尺,“野無所掠,馬無芻草,凍死者相望於路”。阿保機引軍北返。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趙普4歲時,阿保機率軍攻打遼東(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地區)的渤海國,命令禿餒、盧文進率軍進據營、平等州,騷擾幽、薊(今天津市薊縣)一帶。二月,後唐以趙德鈞任節度使,鎮守幽州。趙德鈞在鹽溝置良鄉縣,又於幽州東麵五十裏處築城,都駐紮了軍隊,以防契丹。此後,幽州一帶的安全,才有了一些保證。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趙普7歲時,義武軍(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節度使王都於四月據定州反抗後唐政府,並向契丹求援。五月,契丹派遣禿餒率領五千騎救援王都,被後唐大將王晏球率軍擊敗。七月,契丹又派惕隱率七千騎救援定州,王晏球又率軍在唐河(河名,流過定州)北大敗契丹軍,惕隱率殘兵逃回,趙德鈞伏兵於要路,生擒惕隱等首領五十餘人。天成四年(929年)正月,後唐軍隊攻克定州,平定王都之亂,禿餒等人都被捕獲斬首。此時,趙德鈞又在幽州東麵設置三河縣,防禦契丹入侵。“由是幽、薊之人,始得耕收,而輸餉可通。”契丹經王都之亂的挫折後,也數年未來擾邊,幽州一帶,獲得了暫時的安寧。

  趙普出生後直到8歲,幽州一帶一直處於契丹的不斷侵擾之中,幽州城也曾受到威脅,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靈上不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契丹的侵擾,稍見減少,而軍閥的混戰,卻有增無減,幽州仍然不能避免戰亂之苦。

  後唐末帝清泰一年(936年),趙普15歲。就在這一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甘當兒皇帝,投靠契丹,引契丹軍南下,幫助他實現當皇帝的願望。後唐末帝派遣趙德鈞父子率大軍前去抵禦,趙德鈞卻心懷異誌,私通契丹,與石敬瑭爭當兒皇帝。其事不成,趙德鈞父子所率大軍潰散,趙德鈞父子遂投降契丹,契丹軍隊進占幽州一帶。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攻滅了後唐政權,建立起後晉政權,終於當上了兒皇帝。為答謝契丹的支持,石敬瑭把包括幽州在內的燕雲十六州之地,割讓給契丹,以作酬勞。在這兵荒馬亂之際,趙普的父親趙迥,不願受契丹統治,遂率領全族南遷,來到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居住下來。

  常山一帶是古代趙國的地方。常山風俗,質厚少文,性多敦厚。趙普一家在常山大約居住了六年多。趙普沉厚寡言,常山豪族魏氏很賞識並看重他,把女兒嫁給了他。這就是他的第一位夫人魏氏,她使趙普很早便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後晉高祖天福六年(942年)十二月,駐在常山的成德節度使安重榮,舉兵反抗後晉朝廷。後晉高祖石敬瑭派杜重威率大軍前去鎮壓,在天福七年(943年)正月擒殺安重榮。兩軍交戰,常山一帶成為戰場,再罹戰亂之苦。趙迥本為躲避戰亂南遷常山,不料又遇戰火,哪堪忍受,於是再度舉家南遷,到洛陽長住下去。這一年,趙普21歲,帶著他的妻子魏氏,隨父親遷到了洛陽。趙普家族的其他人,除他家以外,並沒有南遷,而是留居在常山。

  趙普出生在“戰鬥不息,生民塗地”的五代初期,青少年時代生活在幽州,就飽嚐了契丹侵擾的驚恐和災難。後來遷徙到常山,仍沒有能夠逃離戰亂之苦,以至再遷到洛陽。趙普在動亂中成長起來,又經曆過顛沛流離之苦,對於戰亂帶給民間的苦難,有著親身的體驗,對於藩鎮割據混戰和契丹侵擾的危害,有著實際的體會和認識。因此,他對於人民要求擺脫戰亂、實現統一和安定的強烈願望,多少有所了解。這對於趙普政治思想的形成,治國措施的製定施行,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頻仍的戰亂,數度的遷徙,使趙普沒有能夠讀到多少經史書籍,學識不博。雖然他自稱“吾本書生”,但是學術水平與文學水平都不高,所以宋代史籍說他“初無學術”,“不以文稱”。所謂“學術”,主要是指對以儒家經典為主的古代書籍的學習、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即書本知識;所謂“文”,指文學水平,即寫詩作文的能力。趙普早年的書本知識是不足的,他的文學水平則一直不高。然而,趙普出身於小吏世家,他的祖上三代都是小官吏。在家庭影響下,耳聞目染,他從小便得以學習吏事,逐步熟悉了官府處理具體行政事務的方法,學會了如何解決實際的問題,具備了從政治國的知識和能力,為他日後大展身手打下了良好基礎。

  燕趙之地,自古以來,多慷慨悲歌之士,幽燕之俗,勁勇而沉靜,多才力。在這樣的風俗影響中成長起來的趙普,逐漸形成了沉厚寡言、胸懷大誌、以天下事為己任、多謀善斷的性格,又通曉吏道,具有治國從政的能力,一有適當的時機,便能夠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