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型:達觀的和諧者宗白華(1897—1986)

  宗白華,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哲學家、詩人,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20世紀中國唯一的一個建立了自己美學體係的美學家。與朱光潛先生並稱為20世紀中國美學界的“雙峰”。

  宗白華把中國的“體驗美學”推向了極致,作為一個審美悟道者,後人很難再出其右。

  宗白華的個性是達觀的和諧者。

  宗白華給人們的達觀和諧者印象

  宗白華(1897.12.15-1986.12.20)是最早建立中國美學體係的人——不僅馮友蘭這樣指出,當代許多學者也都是這樣認可的。

  在美學愛好者與研究者心目中,對於宗白華的印象,就是一個“美學散步者”。

  求學時代的宗白華常常掛在口邊,尤其是在他獨自一人散步的時候吟誦的唐人詩句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宗白華一輩子的特色就是散步,在緩緩的散步中,看水、看雲、看天;在上海、在南京、在北京,在金字塔畔、在盧浮宮、在佛像旁。在德國大學校園,在羅馬古建築裏,在意大利教堂……不慌不忙地、悠閑自得地,在散步中觀察,在散步中思索,在散步中構思他的文章——一句話,在散步中尋求美,美的感悟、美的發現、美的表達、美的境界。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但並非沒有計劃,沒有係統,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宗白華是中國散步美學的創始人。

  1919年夏,22歲的宗白華應上海《時事新報》主編郭虞裳的邀請,編輯學藝性副刊《學燈》。他發現並扶持了年長自己5歲的郭沫若。郭沫若永誌不忘,他說:“使我的創作欲爆發了,應該感激一位朋友,編輯《學燈》的宗白華先生。”甚至由衷地稱宗白華為“我的鍾子期”。

  30年代中期,宗白華逛南京夫子廟時,在一家古董店偶爾發現一尊雕刻精美的隋唐石佛頭,愛不釋手,店主見顧客十分喜愛,也沒出什麽高價,生意就這樣談成了。宗白華高潮運回中央大學寓齋。佛頭重數十斤,低眉瞑目,秀美慈祥。他曾對學生說:“我回家隻要一看見它,就什麽煩惱都消失了。”終日把玩,興趣盎然。此事在同事中傳開,大家紛紛到宗白華家觀賞和拍照。徐悲鴻、胡小石等好友亦交口稱讚,愛撫不已,為此,宗白華就有了“佛頭宗”的雅號。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宗白華跟隨中央大學倉促西遷重慶。臨先前隻將佛頭埋在院中的小棗樹下。在渝期間,談話中常常提及,惘然若失,很是惦念。抗日勝利後,複員回到南京,家中所有書畫古玩蕩然無存,惟有此佛頭深埋地底得以幸存,宗白華望著佛頭感到由衷的喜悅。1952年院係調整,宗白華調北京大學哲學係主任,佛頭亦隨之遷往北京。數十年來,他將這尊雕刻精美的佛頭一直置於案頭,朝夕相處。

  宗白華上課時,多半是一襲灰布長衫,衣著極為樸素。他講書喜歡低,頭對著書案,一堂課下來,很少抬幾次頭,卻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聲調鏗鏘,無論吐字遣詞,都優美如詩。

  他講“美學”時,形容一幅畫,說是好像在一個字靜的秋天下午,全身披滿了金色的光燦;形容一闋音樂,仿佛一會兒風聲竹韻,泉水涓涓,一會兒金鐵交鳴,雄渾悲壯。

  學生們聽得悠然神往,被美的氣氛所感染了。那時宗先生大約四十三四歲左右,已入中年,每逢講得出了神時,也會偶爾對著學生們一笑,從這裏顯示他尚未磨損的天真和鳶飛魚躍的心靈。

  下課鈴響了。從教室窗外忽然刮來的一股勁風,把講台桌上的講稿撒落一地。好心的同學要去幫助老師收拾殘局,可老師執意不肯。隻見他倏地躬下身來幾乎跪到講台上,躲著風把一張張講稿按序拾了起來,撣了土,碼齊了放進一個手工製的藍布口袋裏。他就是宗白華先生。

  那時他教《中國美學史專題講座》課,每次上課總提著那個寶貝口袋,放在講台的桌上,慢慢掏出講稿來。但講課時幾乎不看偶爾一瞥的僅是用一張紙寫的提綱。他在滔滔不絕的講授中,有時注視著天花板凝思,更多的則是轉過敦實的身子,在黑板上既寫且畫。

  宗白華老師晚年自得其樂,身體一直康泰,幾乎天天在未名湖畔散步;但有一夜突發泌尿障礙,這並非什麽疑難病症;送到北醫大第三醫院急診室,誰料院方竟以“不夠高幹級別”為由,拒絕動用進口設備,終於不治。當我趕到宗老師身邊時,禁不住悲從中來。宗老師撫摸著我的手臂,寧靜地微笑說:“……我這一生,很充實……追求美,歸於淡”。

  宗白華和諧型個性特點

  宗白華的個性屬於達觀的和諧型。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正是宗白華的青年時代,他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青年煩悶的解救法》。他說:“現在(20世紀初)中國有許多的青年,實處於一種很可注意的狀態,就是對於舊學術、舊思想、舊信條都已失去了信仰,而新學術、新思想、新信條還沒有獲著,心界中突然產生了一種空虛,思想情緒沒有著落,行為舉措沒有標準,搔首躑躅,不知怎麽才好,這就是普通所謂青年的煩悶。這種青年煩悶的狀態,以及由此狀態產生的現象,如一方麵對於一切懷疑,力求破壞;他方麵,又對於一切武斷,急求建設。思想沒有定著,感情易於搖動,以及自殺逃走等等的事實,這本是向來‘黎明運動’所常附帶的現象,將來自然會趨於穩健創建的一途,為中國文化開一新紀元,就著過去曆史上看來,本是很可喜的現象。但是,我們自己既遇著這種時期,陷入這種狀態,就不得不自謀解救的方法,以求早入穩健創造的境地。”宗白華提出了三條途徑:(一)唯美的眼光,(二)研究的態度,(三)積極的工作。

  他是這樣認識的,也是親身實踐的。由此,這就形成了宗白華的個性——

  (一)唯美的眼光

  (二)藝術的生活

  (三)客觀的觀察與研究

  (四)人生就是工作

  (五)一往情深

  (六)不建體係,直接感悟

  (七)通——融會貫通

  (八)簡樸淡泊的日常生活

  (九)堅持學術本位

  (十)達觀的態度——歸於淡

  下麵主要根據宗白華自述和已經發表的回憶錄、訪談錄,摘引一些實例,加以論證。

  (一)唯美的眼光

  宗白華認為:把世界上社會上各種現象,無論美的,醜的,可惡的,齷齪的,偉麗的自然生活,以及鄙俗的社會生活,都把他當作一種藝術品看待——藝術品中本有表寫醜惡的現象(注:以醜為美)的——因為觀覽一個藝術品的時候,小己的哀樂煩悶都已停止了,心中就得著一種安慰,一種寧靜,一種精神界的愉快享樂。

  把社會上可惡的事件當作一個藝術品觀,厭惡心就淡了。

  對於一種煩悶的事件作藝術的觀察,煩悶也就消了。

  持純粹的唯美觀點,在一切醜的現象中看出他的美來,在一切無秩序的現象中看出他的秩序來,以減少厭惡煩惱的心思,排遣我們煩悶無聊的生活。

  (二)藝術生涯

  宗白華認為:作藝術的觀察,又常同藝術接近,就會漸漸的得著一種超小己的藝術人生觀。這種藝術人生觀也就是把“人生生活”當作一種藝術看待,使他優美、豐富、有條理、有意義。總之,就是把一生生活,當作一個藝術品似的創造。

  這種藝術式的人生,可以使得人格高尚。藝術品是人類高等精神文化的表示。

  在宗白華那裏,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宗白華先生講美學,掛上一張仕女圖,可以連著講幾星期,就以這張圖為例,把美學的一些知識、理論貫通起來講活了。

  (三)客觀的觀察與研究

  遇著一個困難或煩悶的事情的時候,不計較切己的利害,以致引起感情的刺激,神經的昏亂,而平心靜氣,用研究的眼光,分析這事的原委、因果和真相,知這事有它的遠因,近因,才會產生這不得不然的結果,對於這切己重大的事,就會同科學家對於一個自然對象一樣,隻有支配處置的手續,沒有煩悶喜怒的感情了。

  這客觀研究事實是不含痛苦的,是排遣煩悶的,而同時於事實上有極大的利益。

  他原來是學醫的,隻是後來覺得“終究不適於拿手術刀解剖人的形體,而適於用理性去探索人的內心,就改行鑽進了美學”。

  和眾多的書齋型學者一樣,宗白華度過的是單純的學者、教授的一生,少有起落與波瀾,平靜得近乎平淡的一生,然而,平淡中自有其不平淡者在。

  宗白華通過對“流雲”種種形態的觀察、體悟、參照自己的心情,表達詩人所追求的“流雲”之美。宗白華的學術領域極廣,其西學方麵,涉及古希臘到20世紀的多種哲學流派,對於中國的孔孟、老莊、《周易》、玄學、佛學、理學以及近代思想等,亦無不涉獵。在中西廣博深厚的學術背景下,宗白華確立了他對於中西哲學和美學思想研究的比較意識和觀念,並在這一基礎上建立一個貫通古今中外,匯通文史哲,溝連藝術、宗教甚至科學的中國美學體係。

  (四)人生就是工作

  人生的生活,本來就是工作。無工作的人生,是極無聊賴的人生,是極煩悶的人生。有許多青年的煩悶,就是為著沒有正當適宜的工作而產生的。試看那些資本家的子弟,終日遊蕩,沒有一個一定的工作,雖是生活無慮,總是煩悶得很,無聊得很,終日汲汲的尋找消遣排悶的方法。我以為,正當的積極的工作,是解救煩悶與痛苦的最好方法。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完全沒有工作的時候。這時候,最容易發生幻想,煩悶,悲觀,無聊。

  做精神工作的,不可不當附帶做點肉體的工作,以維持他的健康。

  (五)一往情深

  宗白華自己說,他從小就愛靜思和浪漫,喜歡對著天上的白雲流連想。宗白華藝術境界造詣之高,不僅基於他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個性,生機活潑,更主要的還是他的“一往情深”。無論對於自然,對探求哲理,對於友誼,都有可述。

  宗白華回憶他在留學德國期間寫“流雲小詩”時說:“民國十年(1922)的冬天,在一位景慕東方文明的教授的家裏,過了一個羅曼蒂克的夜晚;舞闌人散,踏著雪裏的藍光走回的時候,因著某一種柔情的縈繞,我開始了寫詩的衝動,從那時以後,橫亙約摸一年的時光,我常常被一種創造的情調占有著。黃昏的微步,星夜的默坐,大庭廣眾中的孤寂,常時仿佛聽見耳邊有一些無名的音調,把捉不住而呼之欲出。往往是夜裏躺在床上熄了燈,大都會千萬人聲歸於休息的時候,一顆戰栗不寐的心興奮著,靜寂中感覺到窗外橫躺著的大城在喘息,在一種均勻的節奏中喘息,仿佛一座平波微動的大海,一輪冷月俯臨這動極而靜的世界,不禁有許多遙遠的思想來襲我的心,似惆悵,又似喜悅,似覺悟,又似恍惚。無限淒涼之感裏,夾著無限熱愛之感。似乎這微渺的心和那遙遠的自然,和那茫茫的廣大的人類,打通了一道地下的深沉的神秘的暗道,在絕對的靜寂裏獲得自然人生最親密的接觸。我的流雲小詩,多半是在這樣的心情中寫出的。往往在半夜的黑影裏爬起來,扶著床欄尋找火柴,在燭光搖晃中寫下那些現在人不感興趣而我自己卻借以慰藉寂寞的詩句。”

  (六)不建體係,直接感悟

  宗白華的治學特點:不建體係,而是注重對藝術的直接感悟,充滿靈氣與睿智。他畢生重視自己親身體會的藝術實踐,流連於美與藝術的領會,沒有留下鴻篇巨製,但他總能在那看似閑適、隨意的藝術品評中引發人們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他那彌漫著濃重詩意情懷的美學文字總能讓人在心悅神馳中領略美的神韻,在強烈的情感共鳴中去理解他的思想。宗白華這種獨特的美學風貌與他的天才情結有著直接的聯係。

  宗白華以藝術家的態度感受著世間萬物,並用那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將其形諸筆端。這樣寫成的書絕不隻是藝術理論,還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在宗白華看來,天才追求的對象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體驗與表現宇宙人生真相的最好方式是感悟藝術。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不懈探求,直接影響了宗白華的美學風貌。

  (七)通——融會貫通

  宗白華的學問,歸納而言便是一個“通”字,他非但融會貫通了我國古代文化、思想長河的背景中包含諸多藝術門類相依相生的美學曆程,並且融會貫通了古代美學與包括東、西方在內的發展的交接與比較,因而他的講授往往能高屋建瓴、抓綱帶目,從一點引發開去,或以大見小,或以小見大,引導學子在浩瀚無際、美妙無窮的世界裏徜徉。

  例如他講《易經》中離卦的美學蘊涵,說離者麗也,離卦首先具有附麗的意思。古人以附著在器皿上的花紋為美。既是附著,自然就可以分開和脫離,這正如德語裏的“揚棄”一詞,兼有“揚”與“棄”的意思。但它本身又包含有華麗之美、雕飾之美。它是附麗與美麗之統一。有趣的是,它卻與平凡樸素的窗子發生了關係。宗白華在黑板上離卦卦符的陰爻中間加畫了一個圓圈問道:“你們看它像不像一扇窗子!?”宗白華接著說,人與外界接觸要穿過窗戶,又相通又有距離(“隔”)便是窗戶的功效,而既有遮攔又相通則是中國建築的基本特點,“隔而不隔”的審美觀念或許源於古代的窗戶。

  又例如在講離卦還具有“明”的意思時再對窗戶情結作了美學闡釋。他一筆一畫逐個兒描出古代十個形狀各異的“明”字,幾乎占了半麵黑板。然後認真分析道:為什麽古人寫“明”字多為窗形?因為隻有把牆壁掏通才能得到明朗;“明”還與“月”相連,字形中一邊是月,一邊是窗,乃因夜晚上從窗戶裏望月光格外顯得明亮。中國人喜歡明亮,喜歡與外部廣大世界溝通,所以古代建築裏便以雕空的窗門來體現有隔有通的思想,這與埃及金字塔和希臘神廟等的封閉式團塊造型截然不同。

  宗白華總結道:有隔有通就是實中有虛,因而可以說離卦的美學就是虛實相生的美學,就是內外相通的美學。宗白華先生的“窗子說”乃見他人之未見,這建立在嚴密推理下的合理想像不僅極具啟發性,而且充滿詩情畫意,如此深奧的古代美學精髓,經先生這麽一點化,驀地變得親近起來。

  (八)簡樸淡泊的日常生活

  宗白華的日常生活是簡樸而淡泊的。他從來不抽煙不喝酒,不會下棋和打牌,也並不注重美食和品茶等等。他隻注重吸取精神生活的營養,如欣賞雕塑、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園林、建築、戲曲、話劇等等。因此他同畫家徐悲鴻、戲劇家田漢、音樂家吳梅、佛學家湯用彤以及一些書法家、考古學家保持著深厚而長遠的友誼。這種友誼是純粹建立在藝術欣賞方麵的,是不帶有任何功利心的。

  宗白華選擇了純粹的中國藝術,也就塑造了一種簡樸淡泊的生活方式。他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中國藝術至境的樂趣,這樣選擇的生活方式,貫入一種深沉摯厚的生命意識。他本人對各門藝術都感興趣,尤其重視對中國書法,繪畫,詩歌,園林建築等藝術的鑒賞,有機地融合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九)堅持學術本位

  宗白華曾在20世紀60年代美學熱潮中有心想寫一部“中國美學史”。當時國內哲學界和美學界的諸多大師都健在,如朱光潛,鄧以蟄,馮友蘭,湯用彤等,學術上可互通有無。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係調整。將全國所有大學的哲學係都合並到北大哲學係成為全國唯一的哲學係。因此,宗白華寫作《中國美學史》的學術優勢是得天獨厚的。

  1962年國務院指派周揚主持大學文科教材的編寫工作,當時列入計劃的美學教材有3部,一部是《美學概論》,王朝聞主編;另一部是《西方美學史》,由朱光潛先生獨撰;還有一部就是《中國美學史》,應該由宗白華主編。《西方美學史》在60年代出版,《美學概論》也在1981年正式出版,唯獨《中國美學史》夭折,最後隻勉強輯錄《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下兩冊)交差了事。宗白華先生留下來的大量中國美學史筆記,被束諸高閣。

  宗白華開始主編《中國美學史》的時候,還同湯用彤談到研究中國美學的特殊方法和見解。從藝術實踐總結的美學思想出發,強調中國美學應該從更廣泛的背景上搜集資料。

  但是由於當時編寫中國美學史的班子成員意見出現分歧,導致宗白華不能按照自己意願去完成這個功在千秋的學術事業,“著史”願望終成夢幻泡影。宗白華要堅持學術本位,而以周揚為主持人的另一方,堅持教條化的馬列主義政治立場即文藝的機械反映論,二者道不同不相為謀,立場的歧見,造成散攤。這個當時流產的美學史計劃一拖就是幾十年,至今,如宗白華那樣的學術功底又精通中西各類藝術的美學家還沒出現。宗白華當然並非不可超越的學術高峰,但就目前的中國來說,產生如宗白華一樣的大師的基礎條件還不具備。如此看來,宗白華先生未完成的這部《中國美學史》,將是學術界永久的難以彌補的損失,這個遺憾令人深思。

  (十)達觀的態度——歸於淡

  郭沫若提出,這是一種“達觀”主義,它“建立在對於宇宙及人生透徹了解的基礎之上”。(引自《新發現的郭沫若書簡》,《文匯報》1993年1月10日)不像浮士德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以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

  宗白華的“歸於淡”是一種對世界的認同、一種對人生的心態。它並非一張白紙“始於淡”,而是大筆淋漓後的空白,強烈音響後的寂靜;必須經曆許多曲折反複的事理和體驗,方能領悟出的深層哲理。細細分析起來,“歸於淡”有多重含義。

  “歸於淡”的一重含義是提高氣質涵養。惟其“歸於淡”,才能心平氣和、謙虛大方,平易近人、瀟灑自如。具備高度有效的自我控製能力,克己製怒、戒驕戒躁。20世紀應該實現人類文明史告別奴役、告別暴力的基本轉折。“歸於淡”訴諸理智而擯棄野蠻,尊重平等而決不屈從。所以氣質上“歸於淡”體現一種人格的高尚和優雅。

  宗白華指出:“歸於淡”的又一重含義是任重道遠的行為準繩,“有所不為然後有所為”。

  “歸於淡”表現為特立獨行的勇氣;有時候,為追尋和堅持真善美,需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歸於淡”體現一種人本主義的價值觀。惟其“歸於淡”能做到“眾旨醉而我獨醒”,“匹夫不可奪其誌”;惟其“歸於淡”能實事求是地堅持獨立思考而非趨炎附勢;惟其“歸於淡”能對自己的社會義務愉快勝任、排憂解難,義無反顧地承擔曆史使命而舉重若輕。

  宗白華指出:“歸於淡”的另一種含義是寬容的原則。首先尊重別人然後可以自尊,愛護別人然後可以自愛。對於利害和是非的衝突看得透徹、看得淡,從而“歸於淡”,就在人際關係上能寬容不同的對像(異己),在學理爭鳴中能寬容反對派的意見(異端)。深刻認識到宇宙、世界的多元性多變性,認識到每一個人肉體生命的渺小和短暫,認識到每一個人精神思維的獨特和可貴,“歸於淡”從而承認並寬容人群的多樣化,承認並寬容所有的人都享有自由發展實現自我的權利。“歸於淡”,在挫折時能自甘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成功時謹慎存心,而不忘乎所以。這才是“歸於淡”的深層含義。

  最後,“歸於淡”是一種詩化哲理的境界,是一種美的體現。宗白華說:美是多元的:在空間上是變化的、在時間上是發展的。中國文明在4千年進步積累中,創造了多種多樣的美,如正氣磅礴的美,如天馬行空的美,如鏤金刻銀的美,如行雲流水的美……而其中備受推崇的美乃是一種“玉”的美,是“絢爛之極而歸於淡”的美。青年人在事業之初,追求絢麗、燦爛、曝光、輝煌,這些都是可選之途無可厚非,但難免滯留於膚淺。經曆了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初級階段,經曆了許多曲折反複的事理和體驗,如果努力的話,大衍求一,到了成熟之年,由“絢爛”而終能“歸於淡”,也許可以對於這種“玉的美”有一二領悟,返璞歸真。這種“歸於淡”或者說“淡化”是生之解脫、美之超越,是人生的極致、自然的歸宿。

  宗白華經曆對個性的影響

  宗白華原名宗之櫆,字伯華。1897年生於安徽安慶小南門方宅母親家中,祖籍江蘇常熟虞山。

  父親宗嘉祿,清末舉人(先祖為抗金名將宗澤),曾任江南商業學堂堂長。母親方淑蘭,為桐城派散文家方苞之後。

  學生時代兼任編輯

  1905年,宗白華隨父母親遷居南京,入思益小學,和茅以升等人同學;1909年入南京第一模範高等小學;1912年金陵中學;1916年隨母親移居上海,入同濟醫工學堂(1927年改為同濟大學)醫預科,1918年畢業。

  1918年,宗白華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備工作。1919年8月,宗白華受聘參加上海《時事新報》的文藝副刊《學燈》等編輯工作。11月,宗白華正式擔任《學燈》的主編,8月15日開辟新文藝欄目。9月11日發表了郭沫若(筆名沫若)的兩首新詩《鷺鷥》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在任《學燈》主編期間,宗白華為郭沫若提供了發表作品的陣地,發表了郭沫若的大量作品(後備編入詩集《女神》)。

  宗白華與郭沫若,以及田漢三人書信往來,三人的通訊後被亞東書局編為《三葉集》出版。

  在此期間,宗白華還擔任《少年中國》的校勘工作。

  畢生鑽研中國美學

  宗白華原來是學醫的,但他覺得“終究不適於拿手術刀解剖人的形體,而適於用理性去探索人的內心,就改行鑽進了美學”。1920年德國留學,又專門學習美學和曆史哲學。“回過頭來再研究中國的東西,似乎進展就快一點了”。

  宗白華認為中國美學應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以大觀小”,而不拘於模擬形態。他說:“中國人不像浮士德‘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以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這樣的人生態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儒家精神,以對待人生的審美態度為特色的莊子哲學,以及並不否棄生命的中國佛學——禪學,加上屈騷傳統,從而構成了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

  1920年四月底,宗白華辭去了在《學燈》和《少年中國》的工作,赴德國留學。他先在法蘭克福大學哲學係學習,第三學期轉至柏林大學學習美學、曆史哲學。1925年回國,擔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係主任,講授美學、藝術學等。

  抗戰期間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抗戰勝利後返回南京,繼續在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改為國立南京大學)任教。1952年院係調整,宗白華離開南京大學,擔任北京大學哲學係美學史教授。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

  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宗自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宗白華的知識結構

  1905年入南京思益小學,1909年入南京第一模範高等小學;1912年入金陵中學;1916年入上海同濟醫工學堂醫預科,1918年畢業。

  1920年4月底,宗白華赴德國留學。先在法蘭克福大學哲學係,第三學期轉至柏林大學學習美學、曆史哲學。1925年回國,擔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係主任,講授美學、藝術學等。

  宗白華和諧型的16種個性特質(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宗白華的16種個性根源特質的測試結果:

  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求新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

  宗白華不善於交際、赤誠,習慣幽居獨處、不喜歡熱鬧;他聰明、富有才識、抽象思考能力強;他平時情緒穩定、態度溫和、不易衝動;他溫情、謙遜、隨和;他熱情、但又沉靜、審慎;他自覺、負責任、講道德、不敷衍、遵守規則;他膽大心細、不冒險,不退縮、不猶豫畏卻;他敏感、但不抱幻想、不感情用事,而是著重實際、理智、能自我克製;他警覺、但決不剛愎自用,他善於接受、容納別人的正確意見;他不狂放,而是現實、腳踏實地、合乎常規;他坦率、樸實、天真;他自信、安詳、沉著、滿足;他求新、思想自由、愛批評、不守舊;他自立、自有主張,不隨大流;他嚴於待己、受約束、不任性、不鬆懈、重視細節;他一般很少緊迫感、不困擾,無拘束、鎮定、放鬆自如。

  宗白華的個性因素(特質),可以概括為下表——

  宗白華的和諧型個性因素表

  A,樂群性(——)外向、愛社交——內向、不善交際(+)

  B,聰慧性(+)聰明、理智——遲鈍、欠理智(——)

  C,(情緒)穩定性(+)沉著、情緒穩定——易激惹、情緒不穩(——)

  E,恃強性(——)爭強好勝——溫順、隨和(+)

  F,興奮性(——)活潑、熱情洋溢——嚴肅、冷靜(+)

  G,有恒性(+)道德觀念強——玩世不恭、漠視規則(——)

  H,敢為性(——+)膽大、冒險——退縮、猶豫(+)

  I,敏感性(+)感覺敏銳——不敏感(——)

  L,懷疑性(——+)懷疑、警覺——輕信、麻痹(+)

  M,幻想性(——+)富於幻想、心不在焉——現實、腳踏實地(+)

  N,世故性(——)世故、老練——坦率、樸實(+)

  O,憂慮性(——)憂慮、不安——無憂無慮、滿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舊、保守傳統(——)

  Q2,獨立性(+)獨立自主、有主見——服從、依賴群體(——)

  Q3,自律性(+)自律、受約束——任性、無拘束(——)

  Q4,緊張性(——)緊張、緊迫感——放鬆、鎮定()

  五因素模型檢測宗白華的人格結構

  (E)傾向性(——)

  (A)隨和性(+)

  (C)認真性(+)

  (N)情緒性(——)

  (O)開放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