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型:反省的質疑者嚴複(1853—1921)

  嚴複是清末很有影響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也是由皇權專製下的士大夫向現代知識分子轉變的過渡型人物。

  嚴複的個性屬於反省的質疑者(疑問型)。

  嚴複給人們反省的質疑者(疑問型)印象

  嚴複(1853.。—1921.10.27)學識淵博,頗具才子意氣,陳寶琛稱讚他“器識閎通,天資高朗”。但是他恃才傲物,有點不通人情世故。文筆犀利,言詞尖刻,而且“好為偏往獨自之論”,闡發卓爾超群的高見。

  在嚴複留學英國期間,郭嵩燾對嚴複的才華寄予厚望的同時,也看到嚴複年輕氣盛的個性,曾告誡說:“又陵才分吾甚愛之,而氣性太涉狂易。”為此提醒他:“今負氣太盛者,其終必無成,即古人亦皆然也”。

  接替郭嵩燾任英法公使的曾紀澤也斥責嚴複為“狂傲矜張”。

  李鴻章曾經賞識他的才智,但是“患其激烈,不之近也”。

  孫中山評論嚴複道:“君為思想家。”

  嚴複質疑型個性特點

  嚴複的個性基本上屬於質疑型(思想型)。

  一百多年前的嚴複就尖銳指出了“華風之弊,始於作偽,終於無恥”的無奈現實;而四百多年以前,李贄就猛烈抨擊過講假話、行假事、做假人、滿場是假、無所不假的病態社會。

  嚴複對這“作偽與無恥”提出質疑。

  (一)清高,倔強,不善阿諛奉承

  (二)習慣坐而論道,缺乏實踐能力

  (三)意誌薄弱,尋求自慰

  (四)執著於漸變,教育救國

  (五)注重方法論,提倡歸納法

  (六)在新知舊法之間搖擺

  (六)新舊矛盾,前後矛盾

  下麵根據曆史資料和已經發表的回憶錄、訪談錄,摘引一些實例,加以論證。

  (一)清高,倔強,不善阿諛奉承

  嚴複才高誌遠、不落俗套,不善於阿諛奉承,這在客觀上也影響了他的仕途。

  同鄉老友陳寶琛稱讚他,將他推薦給洋務派大臣李鴻章。調任嚴複為北洋學堂教習。“李鴻章嚐示意其執稱弟子,而先生勿屑也”。嚴複沒有崇拜李鴻章,更沒有讚成李鴻章的“中體西用”的政治主張。盡管嚴複努力工作,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李鴻章才將他從任職9年的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晉升為會辦(副校長),第二年晉升為總辦(校長)。嚴複沒有再對李鴻章趨奉,李鴻章對嚴複的“提拔”也僅此為止。

  嚴複目睹當時清政府的黑暗統治和李鴻章洋務派任人唯親、培植黨羽、片麵學習西方文化,感到非常悲憤憂慮。他經常對人說,“不三十年藩屬且盡,繯我如老悖牛耳!”用不了30年,中國要像老牛一樣讓外國人牽著鼻子走!李鴻章聞知以後:“患其激烈,不之近也”。

  1893年中法戰爭發生,在中國軍隊打勝仗的情況下,李鴻章卻與法國水師總兵福祿諾訂立了“簡明條款”,激起國人憤怒上書,要求嚴懲李鴻章的妥協行為,李鴻章“疑忌”嚴複參與所為,嚴複亦“憤而自疏”。

  由於得不到上司的器重,政治仕途不暢,提調補缺無望,嚴複感歎:“四十不官擁梟比,男兒懷抱誰人知?”嚴複還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以期“一舉成名”。然而,這位才華橫溢的留學生,從1885年至1894年,連續4次參加鄉試,因無法適應清朝陳腐的科舉考試,一次次名落孫山。他終於拋棄通過科舉實現救國圖強的幻想。

  (二)習慣坐而論道,缺乏行動能力

  嚴複生平習慣於紙筆口舌,坐而論道,缺乏社會實踐的能力,甚至在具體的政治責任麵前帶有某種恐懼,所以他一生都在痛苦地抱怨沒有被重用,無職無權。人們或許能感到,他在政治領域之所以沒有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去積極主動地尋找機會,以及他基本上不願意搏擊政治風雲。

  嚴複沒有能夠走上政治舞台,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他在思想界的影響足以讓後人對他產生深深的敬仰。他的性格是富於才情,敏於文思,善於動口議論、動筆譯述,但是不擅長實際行動。但也正是這種矛盾的性格成就了他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意誌懦弱,尋求自慰

  嚴複他一再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思想,非超然物外之輩。他在晚年自比為獻“和氏璧”的卞和,頗有感慨地坦言:“平生獻玉常遭刖”。

  嚴複最親密的學生熊純如對嚴複有過這樣的評價:嚴複在西學方麵,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所不及,但在“勇德”方麵,嚴複則遠不如康、梁等人。

  由於懷才不遇,長期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意誌薄弱,為尋求自慰、排遣憂愁,嚴複長期嗜賭、吸毒。

  嚴複在任職水師學堂期間便嗜好賭博,遭受挫折以後更以搓麻將排遣悶氣。他在通信中說:“又陵(嚴複)博大勝,已到手者已萬金,水師學堂總辦大可不做矣。”(《汪康年師友書劄二》第10頁)直到嚴複老死,在他日記中的“博戲”記載屢見不鮮。

  他又自我麻醉,以至於嗜鴉片如性命。這跟他軟弱的性格密不可分。他長期吸毒,晚年自述:“以年老之人,鴉片不複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間非服睡藥尚不能睡。嗟夫,可謂苦已!恨早不知此物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雖曰仙丹,吾不近也。”從鴉片戰爭前後起,對鴉片之害已說得夠多了。嚴氏與其說不知而上當,毋寧說是因軟弱而經受不起誘惑。

  (四)執著於漸變,教育救國

  孫文(中山)在當時認為,中國之進步,唯有全民革命一途,他希望能夠與精英分子合作,同其誌。19世紀末年,當蜚聲海內外的大翻譯家嚴複到倫敦逗留時,孫文正在北美,他風塵仆仆地趕到倫敦,勸說嚴複支持革命。但嚴複表示:“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於甲者,將見於乙,泯於丙者,將發於丁,為今之計,唯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乎!”孫文因此回答了那句有名的話:“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執行家也。”(餘世存:嚴複的偏激)

  嚴複並沒有因為政治遭遇冷落、仕進不暢而消聲匿跡,恰恰相反,他終於拋棄個人仕進的念頭,在甲午戰爭後,更加奮力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首先傳播天演論(演化論),引進西方思想文化,喚醒國人保種自強、變法圖存,追尋自己崇高的人生價值。從而成為近代中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

  嚴複一向反對頑固保守、力主變法。他不僅著文闡述維新的必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以“物竟天擇、適者生存”作為救亡圖存的理論依據,產生了巨大影響。戊戌變法後,他致力於翻譯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社會學說及自然科學著作。嚴複信奉達爾文和斯賓塞的演化論,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嚴複在《原強》中提出,一個國家的強弱存亡決定於三個基本條件:“一曰血氣體力之強,二曰聰明智慧之強,三曰德性義仁之強。”他主張通過智、體、德三方麵教育增強國威。“是以今日要政統於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謂鼓民力,就是全國人民要有健康的體魄,要禁絕鴉片和禁止纏足惡習;所謂開民智,主要是以西學代替科舉;所謂新民德,主要是廢除專製統治,實行君主立憲,倡導“尊民”。嚴複主張“除而不驟、惟不可期之以驟。”具體辦法就是“教育救國論”。

  嚴複疾呼必須實行變法,否則必然亡國。而變法最當先的是廢除八股。嚴複曆數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其使天下無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錮智慧”、“其二曰壞心術”、“其三曰滋遊手”。

  嚴複主張多辦學校,他曾論述西洋各國重視教育,對“民不讀書,罪其父母”的強行義務教育表示讚賞。因為中國民之愚智懸殊,自然不能勝過人家。基於這種思想,嚴複積極辦學。他親自總理北洋水師學堂長達二十年,還幫助辦天津俄文館、北京通藝學堂等。

  (五)注重方法論,提倡歸納法

  科學方法問題是嚴複西學觀中的一個重要方麵,他曾翻譯《穆勒名學》(形式邏輯),並積極進行對“名學”的宣傳介紹。

  他認為歸納法和演繹法是建立科學的兩種重要手段。我國幾千年來,從模糊概念出發、牽強附會的“演繹”甚多,而從分析大量真相出發、實事求是的“歸納”絕少,這也是中國“學術之所以多誣,而國計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個原因。嚴複更重視歸納法,主張要“親為觀察調查”,反對“所求而多論者,皆在文字楮素(紙墨)之間而不知求諸事實”。他曾用赫胥黎的話說:“讀書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為我簡編,各物為我文字者,斯真學耳”。

  (六)在新知舊法之間搖擺

  嚴複一生的性命在新知舊法之間動搖不定:他年輕時不相信政府的改革,中法戰爭後更不相信洋務派的“新政”設施能夠“富國自強”,對洋務運動非常不滿。

  到清政府快要覆亡時,為了籠絡社會名人,1909年,清廷賜給嚴複文科進士出身;1910年,海軍部特授他協都統,又征為資政院議員;1911年,授海軍一等參謀官。與清廷的關係密切起來後,他對革命就持否定態度。

  辛亥革命前的幾年間,進士、海軍協都統、學部審定名詞館總纂、資政院議員、海軍一等參謀官等頭銜接踵而至,他的個人欲求大體都已滿足。朝野都視之為“碩學通儒”,躊躇滿誌。

  社會正在急劇轉型,清政府麵臨何去何從的嚴峻選擇。偏偏在這個曆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嚴複成了為現狀辯護的“政府黨”。(嚴複:《與汪康年書》十,《嚴複集》第四冊,3279頁。)

  清政府失去了推動它前進的強大壓力,卒至陷入滅頂之災。而嚴複失掉的則是作為知識分子標誌的靈魂——永不休止的批判精神。

  辛亥革命以後,他懷念清王朝,常常發表言論,詆毀革命,認為中國人的“識度不適於共和”;順理成章地,他參加了楊度等人組織的“籌安會”,鼓吹複辟帝製,為袁世凱做皇帝開辟道路。因此,革命黨人對嚴複的評價是:“隻曉得自私自利,隻享權利不盡義務。”章太炎對嚴複有過這樣的評價:在政治上視漢人為猥賤,於革命、立憲非其所措意;在中國文史知識上是僅得句讀而未領其要;在譯介西學上是以與中學偶合為真為喜。

  嚴複與袁世凱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一方麵嚴複對袁世凱的品性才識頗為不滿,另一方麵又希望借助袁世凱實現報效祖國之誌;一方麵嚴複必須考慮維持一家三十餘口在京城體麵生活的薪水問題,另一方麵又要盡可能保持自己的價值觀念及知識者的自尊。

  這決定了嚴複一方麵與袁世凱有一定的私人交情,同時又注意保持距離。(參照皮後鋒著《嚴複大傳》,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七)新舊矛盾,前後矛盾

  嚴複在《原強》中提出,國家的強弱存亡決定於三個基本條件:“一曰血氣體力之強,二曰聰明智慧之強,三曰德性義仁之強。”他主張通過體、智、德三方麵教育增強國威。“是以今日要政統於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謂鼓民力,就是全國人民要有健康的體魄,要禁絕鴉片和禁止纏足惡習;所謂開民智,主要是以西學代替科舉;所謂新民德,主要是廢除專製統治,實行君主立憲,倡導“尊民”。

  嚴複大聲疾呼必須實行變法,否則必然亡國。而變法最當先的是廢除八股。嚴複曆數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其使天下無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錮智慧”,“其二曰壞心術”,“其三曰滋遊手”。

  但是他自己卻在1885至1893年間,四次參加科舉“鄉試”和再三忍受落榜之辱。身為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和會辦(副校長)、總辦(校長)的嚴複,竟不惜花錢買來一個“監生”資格。他對皇權專製和宗法製度下的台閣和清流一往情深,視為畢生追求。他耿耿於懷的是未能循科舉“正途”出身,雖在1909年獲“賜文科進士出身”的“薦賞”,仍願以年近花甲之身,再度收拾考籃趕考。

  甚至廢科舉後依然情愫未變,令人驚異地表白:“無何八股亡,大恥末由濯。晚雖蒙薦賞,何異遭呼蹙。所以平生談,於此尤刻轢。內實抒宿憤,外示昌新學。”“卻願複製科……垂老飛衝天!”(嚴複:《太夷繼作有‘被刖’諸語見靳,乃為複之》,《嚴複集》第一冊,368頁。)

  嚴複也不善於處理好自己的家庭內部關係,無可奈何地周旋於妻、妾、兒、女的矛盾衝突之間。

  在生活道德方麵,嚴複大聲疾呼必須禁絕鴉片,但是他自己卻在意誌消沉時就禁不住吸食鴉片煙。李鴻章得知便勸告他:“汝如此人才,吃煙豈不可惜!此後當仰體吾意,想出法子革去。”但是嚴複並沒有“革去”此不良嗜好,反而通常是一日三遍,而且抽得十分講究,要專門從上海購買上好的煙膏,他的書信中就有許多囑其妻從上海購買煙膏的記錄。

  他長期吸鴉片一直持續到晚年,死前一年才痛悔,但已無力自拔,1919年寫道:“以年老之人,鴉片不複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間非服藥不能睡。嗟夫,可謂苦已!恨早不知此物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雖曰仙丹,吾不近也。寄語一切世間男女少壯人,鴉片切不可近。世間如有魔鬼,則此物是耳。若吾言之,可作一本書也。”(嚴複:《與熊純如書》,《嚴複集》第三冊,704頁。)

  嚴複經曆對個性的影響

  嚴複原名宗光,字又陵,1853年生於福建侯官(今閩候),一個醫生家庭。後改名複,字幾道。

  嚴複從小就受係統的儒學教育。少年時期,因為謀生的需要,被迫放棄科舉的正途,1866年考入福州船廠附設的馬江學堂(船政學堂),接受了西方科學教育,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

  1877年被派往英國學習海軍。先入普茨毛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複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尤為讚賞達爾文的演化論觀點。1879年畢業回國,到福州船廠船政學任教習,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不是總教習或教務長),後升為總辦(校長)。又曾任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嚴複積極倡導西學啟蒙,完成了《天演論》的譯述。

  他的譯著既區別於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在《天演論》中,嚴複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號召救亡圖存。譯文簡練,首倡“信、達、雅”的譯文標準。

  嚴複主辦《國聞報》影響很大,“與天交勝”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係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複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職,這也說明嚴複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複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複歸。

  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更深一層的憂慮,嚴複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嚴複還曾擔任過上海複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終年68歲。著作有《嚴幾道詩文鈔》等。著譯編為《侯官嚴氏叢刑》、《嚴譯名著叢刊》。

  嚴複的知識結構

  從小受係統的儒學教育。少年時期,被迫放棄科舉的正途,考入馬江學堂(船政學堂),接受西方科學教育。1877年到1879年,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毛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回國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天演論》等譯述工作。

  嚴複質疑型的16種個性特質(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嚴複的16種個性根源特質的測試結果:

  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求新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

  嚴複不善於交際、不喜歡熱鬧、不大合群;他聰明、富有才識、抽象思考能力強;他平時情緒並不穩定、易衝動;他好勝心強、但不好鬥,也不溫情、不謙遜、不隨和;他熱情、但又沉靜、審慎;他自覺、負責任、講道德、不敷衍、遵守規則;他膽大心細、敢作敢當、但不冒險,有時退縮、猶豫畏卻;他敏感、但抱幻想、感情用事,也著重實際、理智、能自我克製;他警覺、但有時剛愎自用,他不善於接受、容納別人的正確意見;他狂放,而現實、腳踏實地;他世故、精明能幹,但又坦率、樸實、天真;他自信、沉著;他求新、思想自由、愛批評、不守舊;他自立、自有主張,不隨大流;他受約束、但任性、鬆懈、不拘小節;他常有緊迫感、困擾,拘束、難以鎮定和放鬆自如。

  嚴複的個性因素(特質),可以概括為下表——

  嚴複的質疑型個性因素表

  A,樂群性(——)外向、愛社交——內向、不善交際(+)

  B,聰慧性(+)聰明、理智——遲鈍、欠理智(——)

  C,(情緒)穩定性(——)沉著、情緒穩定——易激惹、情緒不穩(+)

  E,恃強性(+)爭強好勝——溫順、隨和(——)

  F,興奮性(——)活潑、熱情洋溢——嚴肅、冷靜(+——)

  G,有恒性(+)道德觀念強——玩世不恭、漠視規則(——+)

  H,敢為性(——)膽大、冒險——退縮、猶豫(+)

  I,敏感性(+)感覺敏銳——不敏感(——)

  L,懷疑性(+)懷疑、警覺——輕信、麻痹(+——)

  M,幻想性(——)富於幻想、心不在焉——現實、腳踏實地(+——)

  N,世故性(+——)世故、老練——坦率、樸實(+——)

  O,憂慮性(+)憂慮、不安——無憂無慮、滿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舊、保守傳統(+——)

  Q2,獨立性(+)獨立自主、有主見——服從、依賴群體(——)

  Q3,自律性(+)自律、受約束——任性、無拘束(——)

  Q4,緊張性(+)緊張、緊迫感——放鬆、鎮定(——)

  五因素模型檢測嚴複的人格結構

  (E)傾向性(——)

  (A)隨和性(——+)

  (C)認真性(+)

  (N)情緒性(——+)

  (O)開放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