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型:樂天者劉半農(1891—1934)

  劉半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北京大學文科教授,《新青年》編委。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語音學實驗的開拓者。

  劉半農的個性屬於開朗型(the Epictur)、快活型(Enthusiast)的樂天者。

  他是外向、開朗、快活的人,好動、愛交際、易興奮,朝氣蓬勃,有天賦,多才多藝,富於創造力、鑒賞力。貪圖新鮮感、渴求新花樣,不喜歡受束縛、控製。他總是洋溢著遊戲、玩笑的活力,他的名士風度就是要玩得開心。真叫做“嬉笑怒罵皆為文章”。

  劉半農精力充沛,經常保持感情的興奮狀態。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喜歡多樣性的選擇,同時參與各項活動,但是避免承諾單一的枯燥的任務。他用快樂的精神活動(談話、籌劃等)代替深層的思想交流。他深深感到生命的美好,對生活充滿信心。

  劉半農是通才,能夠從不相關的事物中找到相似點,從看似矛盾的觀點中找到不尋常的聯係。

  劉半農給人們的開朗型印象

  劉半農(1891.5.29—1934.7.14)由海派的風流才子,演變為京派的專家學者。而他始終保持著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樂觀,對於新奇事物的敏感與探求。

  魯迅在《憶劉半農君》一文中回憶:“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他們是在《新青年》每一期的編委會上相識的。魯迅在回顧了陳獨秀和胡適之的印象之後,對比說:“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一個人要能夠得到魯迅的親近,是很不容易的。這說明劉半農一開始給魯迅的印象,確實開朗坦誠、胸無城府,容易得到朋友的信任與歡迎。

  李長之回憶說:“劉(半農)先生,是我願意親近,又不能親近,終未親近而遽已長逝的人。可是,他給我的印象是很深的。他在半莊半諧裏,在談吐中他臨時應事接物的機智,順路也流露著他那諷刺而不失為幽默的世態人事的觀感,他有著得意而從容的風采,向著張望的同學們的臉。”(原文如此)

  李長之稱讚說:從那發自深眼眶的而逼視人的目光,我們知道他是一位如何敏活而機靈的人物。和這相應,是他自鴛鴦蝴蝶派的文人儕輩中,從那樣的劉半農,一變而為以科學方法研究語言學的專家和大師的劉半農了。

  文學評論社的茶會,劉半農先生是應約到了的。他一到,就望著周豈明(周作人)先生、黎邵西(黎錦熙)先生爽朗地開玩笑說:“啊呀!昏庸腐朽!昏庸腐朽!你們也才來了呀!哈哈!”他的搖搖晃晃的四方大腦袋,發自深凹眼眶的動人的目光,響亮的笑聲,讓人印象深刻。他富有機智、幽默及觀察力,散播歡樂,揮灑自如,給朋友們帶來會心的快感。

  劉半農的開朗型(the Epictur)個性特點

  劉半農的個性屬於開朗型。外向,活潑、樂觀、機智、熱心,有時難免魯莽。自發性強,充滿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不知不覺就會得罪人。興趣愛好廣泛,求知欲旺盛,喜歡標新立異,然而容易流於草率粗淺。具體表現為:

  (一)機靈果敢,但有時近於草率

  (二)思想活躍,多才多藝

  (三)淺而清澈,得意而從容的風采

  (四)風趣幽默。愛開玩笑

  (五)刻意求新,眼界開闊

  (六)讀書人的頭巾氣

  下麵根據曆史資料和已經發表的回憶錄、訪談錄,摘引一些實例,加以論證。

  (一)機靈果敢,但有時近於草率

  魯迅曾戲稱劉半農為“上海來的才子”,點子多,頭腦快,什麽都來得一手。欣賞劉半農“更是《新青年》裏的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譬如吧,答王敬軒的雙簧信(筆者注:即1918年3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的《複王敬軒書》)……”

  詩人朱湘在《我的童年》中談到,他之所以“皈依新文學”,就是受劉半農影響。劉半農這篇駁論(指:《複王敬軒書》),“道理更為多些,筆端更為帶有情感”,“有許多人,連我也在內,便被說服了。”

  但對於這種戲劇性做法,當時胡適之就不以為然,甚至表示有點兒反感。認為劉半農錢玄同變戲法玩弄花頭經,嬉皮笑臉,遊戲人生,缺乏英國式的紳士風度。

  魯迅卻讚揚劉半農“跳出鴛蝴派,罵倒王敬軒,為一個‘文學革命’陣中的戰鬥者。”讚揚他機智勇敢,天真活潑,半莊半諧;但是也批評他有時失之無謀,近於草率。

  劉半農興趣廣泛,無所不好,寫詩,翻譯,搜集民謠,校點古籍,考古,談音樂,還有攝影,麵麵俱到,但也不似蜻蜓點水,而是興之所至,廣種多收。劉半農死時剛43歲,正當壯年夭折而惜乎未能盡其才。他被某些人譏為“沒落”,是毫無道理。

  (二)思想活躍,多才多藝

  劉半農愛好廣泛,對諸多新鮮事兒都感興趣,喜歡多樣性的選擇,同時參與多項活動。他青少年時期就寫散文、寫小說、寫詩、從事翻譯,還參加戲劇社客串文明戲,又編劇本又當演員;他熱心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積極投入五四運動;他30歲時遠赴歐洲留學,曆經6年;他在語言文字領域各方麵都有建樹,他從事國語運動、簡化字運動、並從事實驗語音學及漢語語法的研究。此外在考古學、民俗學、敦煌學、太平天國史研究等方麵都有涉獵,在書法、攝影等方麵也有造詣。

  五四運動期間的知識分子,由於曆史的局限性,即使家學淵源自小飽讀詩書,而他們的知識結構大多數偏於“文史哲”方麵,對於“數理化”則先天不足。而隻有劉半農、趙元任等少數幾個通才,到西方留學深造後,不僅學貫中西古今,兼習文理兩科(實驗語音學屬於現代自然科學範疇),打下紮實的數理基礎,並獲得高級理科學位,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實驗科學技能。像劉半農、趙元任這樣文理雙全的通才,確實不可多得。可惜劉半農英年早逝,沒有來得及做出更多的豐碩的成果。

  摯友趙元任獲悉劉半農病逝的噩耗,悲痛不已,為追悼會撰挽聯寫道:“十載唱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數人弱一個,教我如何不想他!”

  錢玄同悼劉半農,有長聯挽之雲:“當編輯《新青年》時,全仗帶感情的筆鋒,推翻那陳腐文章,昏思亂想;曾仿江陰四句頭山歌,創作活潑清新的《揚鞭》、《瓦釜》。回溯在文學革命旗下,勳績弘多;更於世道有功,是痛詆戰壇、嚴斥臉譜。”錢玄同挽聯中所說的“痛詆乩壇”,是指劉半農撰寫《辟<靈學叢誌>》一文,揭露俞複、陸費逵等人設立盛德壇扶乩,組織靈學會,用講鬼話的手段與科學為敵。“嚴斥臉譜”,是指劉半農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主張改良戲曲。錢玄同認為,中國舊戲“專重唱工,所唱之文句,聽者本不求甚解,而戲子打臉之離奇,舞台設備之幼稚,無一足以動人情感”。劉半農讚成錢玄同的意見,主張一掃舊戲曲中的種種耍花招假把式的“惡腔死套”,一改程式化臉譜化的陳腔濫調,進行新劇革命,推陳出新。

  總而言之,劉半農如同票友那樣,什麽玩意兒都能玩上一手,且玩得轉,玩得不俗,玩得有味道。興之所至,自得其樂。

  (三)淺而清澈,得意而從容的風采

  魯迅通過描述劉半農在“五四”時期與“五四”退潮以後的不同表現,與另外一些人們對於劉半農的“淺”表示了不同看法。劉半農的“淺”,如魯迅所說,“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

  對於劉半農的真率坦蕩,周家兄弟也有過評價,如周作人所說,“他不裝假,肯說話,不投機,不怕罵,一方麵卻是天真爛漫,對什麽人都無惡意”。

  劉半農不趨炎附勢,不熱衷於官場,所以他不小於任何人。他的頭腦清晰,人格清高。

  李長之回憶說:“劉半農的敏活和機靈,並不礙於保持他永遠是一位書生。這是人格修養上頂不可及的一點。書生往往是泥而不化的,然而頭腦活動的劉半農先生,卻並非泥而不化又趨炎附勢的小人。劉半農先生是清高的,始終是清高的書生。劉半農先生是在有能力之外,還有骨頭。”

  胡適與劉半農,同年(1891)生人,同時(1917年)進北大教書,又同在《新青年》編輯部共事,免不了文人相輕。劉半農負氣出國進修6年,終於得到法國授予的“國家博士”學位,與胡適所得的由美國私立大學所授予的不同,他便屢屢宣示自己的“國家博士”,引以為榮。這“國家博士”顯然是說給某些人聽的。這樣子的小把戲,顯出了劉半農的淺,卻又說明了此人的真。

  (四)風趣幽默。愛開玩笑

  劉半農曾說:“餘與玄同相識於民國六年,締交至今僅十七年耳,而每相見必打鬧,每打電話必打鬧,每寫信必打鬧,甚至作為文章亦打鬧,雖總角時同窗共硯之友,無此頑皮也。友交至此,信是人生一樂。”(《雙鳳凰磚齋小品文·無題》)兩摯友的風趣玩笑,令人神往。

  有一次周作人向劉半農借俄國小說集和瑞典劇本,劉半農的回信竟是一篇戲文,做成奏冊的樣子,封麵題簽“昭代名伶院本殘卷”,戲文是:

  “(生)咳,方六爺(周作人)呀,方六爺呀,(唱西皮慢板)你所要,借的書,我今奉上。這其間,一本是俄國文章。那一本,瑞典國,小攤黃。隻恨我,有了他,一年以上。都未曾,打開來,看個端詳。(白)如今你提到了他,(唱)不由得,小半農,眼淚汪汪。(白)咳,半農呀,半農呀,你真不用功也。(唱)但願你,將他去,莫辜負他。拜一拜,手兒嗬,你就借去了罷。”

  劉半農的確愛開玩笑、愛好寫遊戲文章,但他也還有別的作為,例如1932年所撰《與張溥泉》和1934年《南無阿彌陀佛戴傳賢》,都是笑罵交加、風趣幽默之作,若論社會批判的鋒芒並不在魯迅之下。劉半農對文字特別敏感,筆下另有一番特色,如《與張溥泉》中所說:“嗚呼,政府嚐以沉著詔吾民矣。證以事實,沉則有之,著則未見,是沉淪也。”即為嬉笑怒罵之一例。

  (五)刻意求新,眼界開闊

  開朗、外向的劉半農,在北京大學預科講課時,比大部分教師更為活躍。在講台上,這位年輕的教授常常表現出機敏、諷刺而不失幽默,滔滔不絕,妙語連珠。在講課內容上大膽革新,眼界開闊,體現出他的個人特色。

  劉半農為名妓賽金花作傳,曾有過一段很著名的評價。他說本世紀初,中國出了兩個活寶:一個賣國,一個賣身,一個可恨,一個可憐。前者是西太後慈禧,後者就是名妓賽金花。為了給賽金花作傳,劉半農自己掏錢請來賽金花赴宴,由他提問題,賽金花回答,他的學生商鴻逵記錄。這本人物傳記在劉半農去世後以《賽金花本事》為名在北京出版,並以《賽金花傳》為名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當時,許多文人紛紛議說劉半農此舉,連胡適也驚異:“大學教授為妓女寫傳,還史無前例。”

  還有他津津有味地特意考證、編校、標點《何典》那樣不正經的“閑書”,被一些正統學者鄙視為“鬼話連篇”,斥之為“大學教授的墮落”,然而劉半農自以為是,笑罵由他笑罵,滿不在乎,隻顧追求新奇好玩罷了。

  (六)讀書人的頭巾氣

  李長之回憶說:“劉半農先生的確是書生,他的道德觀念很重的。說得不敬一點,他有不少的頭巾氣,即指讀書人的習氣。例如他的編校《何典》,便是刪了不少的,因為不雅馴。可是他不徹底,也正因為他是書生故。這點小小的心理上的通不過,卻也就是在另一方麵保持了他的人格的。”李長之這樣的說法,帶有暗示,話裏有話。

  魯迅回憶說,劉半農從國外回來時,“我才知道他在外國抄古書,後來也要標點《何典》,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說了幾句老實話,事後,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另外還有一回關於《語絲》的彼此心照不宣的不快活……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可見,在魯迅與劉半農的交往史上,《何典》事件乃是引發誤會、隔閡的一個誘因。

  筆者試圖做一點解讀。

  《何典》又名《十一才子書·鬼話連篇錄》,是清代用吳方言撰寫的長篇滑稽諷刺小說,被稱為天下奇書之一。《何典》最早的版本在清代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由上海《申報》館刊行。1926年5月,劉半農在北京的廠甸廟市中無意間得到了《何典》的舊版本,喜出望外,對於此書的幽默諷刺、奇談怪論,非常讚賞,合乎他喜歡開玩笑的癖好!於是專門做了考訂,標點校注後準備出版,並請魯迅作序。

  魯迅對此似乎也蠻認真的。他在5月25日連寫了《題記》(收入《集外集拾遺》)和《為半農題記<何典>後作》(收入《華蓋集續編》)兩篇文章。1926年6月北新書局出版排印本,為民國的初版,有魯迅的《題記》。1932年有、日本某出版社打算編印《世界幽默全集》,魯迅還把《何典》作為中國的八種幽默作品之一,推薦給日本好友增田涉。

  那麽這本《何典》怎麽反而引起魯迅與劉半農的誤會,以至於“頗不高興”鬧得翻臉到“幾乎已經無話可談”呢?事情出在魯迅“以老朋友自居”批評劉半農的“士大夫氣”也即頭巾氣。

  《何典》標點本出版時,劉半農將書中一些內容粗俗的文字刪去,代以空格。魯迅便在《何典題記》中挑剔說:“我看了樣本,以為校勘有時稍迂,空格令人氣悶,半農的士大夫氣似乎還太多。”

  又是“迂”、又是“令人氣悶”、又是“士大夫氣太多”,這三點指責,就使得劉半農“頗不高興”了!後來此書再版時恢複了原樣,劉半農特意在《關於〈何典〉的再版》中聲明:“‘空格令人氣悶’這句話,現在已成過去”。

  魯迅又在《何典題記》中說:“並非博士般角色,何敢開頭?難違舊友的麵情,又該動手。應酬不免,圓滑有方;隻作短文,庶無大過雲爾。”其中“博士般角色”本指胡適啊。——魯迅在《華蓋集續編·為半農題記〈何典〉後,作》中寫道:“做序隻能推胡適之。”牽扯到胡適之博士,再說劉半農更是“法國國家博士”,魯迅對於西方博士的揶揄調侃,更難免“圓滑有方”的“閑話”惹了是非,惱了舊友的麵情。就不過為這麽一兩件不大不小的事件,書生之間較真起來。說好玩也有點好玩吧,大人有時也會孩子氣啊。

  “附錄:略談頭巾氣、書生氣”

  頭巾氣,即讀書人(古時文人戴頭巾)的習氣、書生氣,多指“白麵書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實際經驗”;有時指一種迂腐習氣。所謂書生氣,也就是讀書人的較真,再帶一點天真吧。較真,經常惹人誤會;天真,難免受人嘲笑。書生氣不合時宜也。其實,書生氣也可算待人接物的某種風度。這個詞具有兩麵性。一方麵,可體現為清高、正派、直率,自尊自愛,表達真性情;另一方麵,可體現為幼稚、呆板、固執、死腦筋,不能順應時代潮流。

  縱觀眼下社會,充斥著各種虛偽造作、欺上瞞下、利令智昏、頤指氣使、令人窒息的汙濁空氣,要是容納一點書生氣也許能多一些清爽和風,凜然正氣,回複一點赤子之心,有何不可呢。與那種缺乏原則、八麵玲瓏、圓滑討好的處世哲學相比,與那些不負責任,隻顧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庸人俗氣相比,與那些隻會逢迎領導,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歪風邪氣相比,還是有點兒書生氣好吧。如果說書生氣指的是單純、耿直,是一種不悟人情世故、不夠練達的表現,那也無傷大雅,不必過於在乎吧。如果弄得讀書人連一點書生氣都沒了,那生活還有多大趣味呢。

  不過,嚴重的書生氣就是“書呆子”,泛指教條主義者,或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不諳事故、隻信書本而不會活用知識的人。那種迂腐的書生氣,於事無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要解決這問題,必須有實踐經驗的磨練,做到時時處處留心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就會好轉,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自互聯網摘編)

  劉半農經曆對個性的影響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壽彭,改名複,字半儂,後改字半農,江蘇省江陰縣人。1891年5月29日出生於士大夫家庭。他自幼聰慧過人,4歲起接受啟蒙教育,6歲入私塾,便能作對詠詩,11歲時進入其父創辦的翰墨林小學讀書,國文、英語成績尤為出色。1907年,劉半儂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功課出類拔萃。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常州府中學堂一度成為駐兵之所而停課,劉半儂輟學歸裏。

  從上海才子到北大闖將

  1912年翩翩少年劉半儂來到上海十裏洋場,先後任《中華新報》特約編譯員和中華書局編輯,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魯迅曾稱他為“上海才子”。此後幾年裏,他參加戲劇社,又編又演;發表了短篇小說40餘篇,成為“新鴛鴦蝴蝶派”作家;又搞英文翻譯,各類雜七雜八的東西無所不譯,尤多偵探小說。他最初在上海灘寫小說時,一直以“半儂”為筆名。他的作品優劣雜陳,某些早期譯作,後來連他自己都否認出自他手。

  1915年劉半儂接觸到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思想發生轉變,跳出了鴛鴦蝴蝶派,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名闖將。他敢於否定昨天的自己,開始新的曆程。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然而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加入新文化運動陣營的劉半儂,風度還像在新鴛鴦蝴蝶派裏一樣瀟灑自如、得心應手。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等一係列文章,極力擁護陳獨秀、胡適等人提出的關於文學革命的主張。劉半儂在《新青年》雜誌上嶄露頭角,引起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注意,加上陳獨秀和原常州府中學堂校長屠元博的力舉,1917年夏,設有讀過大學、隻有高中肄業學曆的劉半儂被蔡元培校長破格聘請為北大法科預科教員,講授小說課和文法課。

  初來北京以後,劉半儂在與魯迅、錢玄同、周作人等北大同事聊天,時時流露出一股才子氣,“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豔福思想,受到他們的譏笑和批評,“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但他好像到處都這麽的亂說,使有些學者皺眉。有時候,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於是他很認真地將筆名改作“半農”,決心不再寫那些“吳儂軟語”般的纏綿悱側之作。一字偏旁之改,表示了他的文學追求,要貼近下層人民,做個平民詩人。他的許多詩作,如《餓》、《一個小農家的暮》等等,都是描寫下層人民生活的。

  在宣傳新文化、回擊舊文人的論戰中,最令世人稱道的是劉半農與錢玄同合演的“雙簧”——由錢玄同扮作舊派文人,化名寫《王敬軒君來信》抗議文學革命,為舊文學辯護;而劉半農以“記者”的名義發表《複王敬軒書》,逐條批駁,痛加反擊,嬉笑怒罵,把衛道士的麵目駁得體無完膚(載1918年3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這段蜚聲文壇的故事也印證了魯迅的話:“上海來的才子”,果然點子多。

  在講台上,這位年輕的教員常常表現出機敏和幽默。即使上文法課,他也滔滔不絕,妙語連珠。在講課內容上大膽革新,他的講義選材新穎,又依照西文規則,細加標點,再三校改,不厭求精,體現出他的個人特色。

  開朗外向的劉半農也比大部分教師更為活躍。他與胡適、周作人等發起成立北大小說研究所;被推舉為“國語統一籌備會”會員;發起向全國收集歌謠;與胡適、周作人等提議“新式標點符號”;等等。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北大學生遊行當日,劉半農坐守“北大指揮部”。6月3日千餘學生被捕,作為北大教授會幹事負責人的劉半農,積極活動,組織社會支持學生運動。

  陳獨秀被捕入獄後,劉半農在《新青年》上發表百行長詩《D-!》鼓勵戰友,揭露敵人,為陳獨秀高唱讚歌。

  赴歐洲深造,獲“國家博士”

  在北京大學教書,又為《新青年》撰稿,同時還擔當著許多社會工作,本已夠忙了,但1920年劉半農在30歲時卻毅然漂洋過海遠赴歐洲深造,曆經6年,終於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

  這其實是胡適等洋博士促成的。胡適與劉半農,同年生人,同時進北京大學教書,都是年輕氣盛,免不了“文人相輕”。少年得意的胡適對於這位中學肄業的同人,總有些瞧不起,對他明嘲暗諷。終於劉半農受不了刺激,負氣出國進修——又一次否定昨天的自己,開始新的曆程。這一次,他又成功了,除了憑借一股聰明勁兒,更多的是依靠不懈的努力和過人的意誌。

  1920年劉半農到英國倫敦大學院攻讀語言學,1921年夏轉入法國巴黎大學。1925年春季,他以《漢語字聲實驗錄》《國語運動史》(均為法文本)兩篇論文,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並成為巴黎語言學會會員,獲得法國學院的伏爾內語言學專獎。回國後曆任北京大學教授、中法大學國文係主任、輔仁大學教務長、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世界日報》副刊編輯、北京大學研究所文史部主任、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等。劉半農和留美歸國的趙元任,同為我國現代語言學的創始人。

  留學6年,終獲博士學位,學成歸國,總算是揚眉吐氣了,而劉半農卻還時時惦記著這件事:因為他的學位是法國國家授予的,與胡適所得的由私立大學所授予的不同,他便屢屢自稱“國家博士”。這個“國家博士”顯然是說給某些人聽的。這個小把戲,顯出了劉半農的“淺”,卻又說明了此人的“真”。

  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創始人

  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國語運動、實驗語音學及漢語語法研究三個方麵。

  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後,推進了國語運動,於1919年4月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劉複為會員。在第一次大會上,他與錢玄同、胡適、周作人等提出由劉複擬訂的《國語統一進行方法》議案並獲通過。1925年9月,劉複、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汪怡、林語堂等音韻學者在北京組成“數人會”共六位成員,擬訂《國語羅馬字拚音法式》,1928年9月,由當時的大學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這就是“國音字母”第二式(第一式為“注音符號”)。在新文化運動中,劉複力主廢止舊韻,改用符合今音的新韻;改革應用文,提倡分段、句讀、使用新式標點符號;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回國以後,劉半農在北京大學潛心教學與研究。他多方奔走,籌建我國第一個“語音樂律實驗室”,成為我國實驗語音學的奠基人。他用近代實驗語音學的儀器和方法研究漢語的四聲,寫成《四聲實驗錄》(1924年,群益書社)一書,指明決定四聲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給四聲以科學的說明,這在我國音韻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語音實驗室——語音樂律實驗室,發明了“聲調推斷尺”(後改進為“最簡音高推算尺”)、“乙二聲調推斷尺”“劉氏音鼓”等,從而使他成為我國實驗語音學的先驅。

  在漢語語法研究方麵,他接受西方語言理論的影響,但不滿意當時機械地模仿西洋語法的研究方法,主張革新。他所著的《中國文法通論》(1920年,群益書社)就是革新派的主要著作之一。他采用現代研究方法,以先秦古文為主要研究對象,兼收一些現代漢語的例證,主張研究現代口語,論述了詞的分類、搭配關係及句子結構與分類。他的語言學著作還有《中國文法講話》(上冊,北新書局1932年)一書。

  劉半農還十分關心辭典編纂工作。1925年他提出《編纂〈中國大辭典〉計劃概要》,其中包括體裁、編製、形體、聲音、意義、文法、詞名等內容,對編纂大型辭書有指導意義。成立《國語大辭典》編纂處時,他撰寫了一些論文,並首創“點、直、曲檢字法”,按照此法編了《字學十書通檢》。編有《標準國音中小字典》(北新書局,1935年)。

  他還著有《敦煌掇瑣》(1925年)、《宋元以來俗字譜》(合作,1930年,1957年重印)、《中國俗曲總目稿》(合作,1932年)、《十韻匯編》(合作,1935年)等,出版詩集《揚鞭集》《瓦釜集》,譯有法國帕西的《比較語音學概要》。

  此外,他在考古學、民俗學、敦煌學、太平天國史研究等方麵多有建樹,在書法、攝影等方麵也有造詣。

  一方麵嚴謹治學,另一方麵照舊舞文弄墨,不時在文壇弄出些有趣的風波。漢字中的“她”字,就是劉半農首創的。原來漢字中之“他”本無男女之分,因此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或自行創作文學作品,均感不便。初時,人們以“伊”字作為女性之“他”,如魯迅早期小說《阿Q正傳》、《祝福》等,均用“伊”字來代替女性之“他”。然而“他”與“伊”為截然不同的兩個字,用起來仍有不少麻煩。1920年6月6日,劉半農在《她字問題》一文中,首創了“她”和“它”作為第三人稱陰性和無生物代詞,並首先將“她”字入詩,就是著名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由趙元任(1891—1981)譜曲。這個“她”字受到守舊派的猛烈攻擊,但是很快流傳全國,並載入字典。

  就是這樣一個活得豐富而真實、多才多藝的學者,卻英年早逝,死於一場意外。1934年6月,劉半農率北京大學的同學們赴綏遠(今內蒙古自治區)考察方音民俗,想繪製雄心勃勃的“中國方言地圖”,不幸身染回歸熱,又被中醫所誤,7月14日逝於北京,年僅44歲。

  劉半農的知識結構

  4歲接受啟蒙教育,6歲入私塾,11歲時入翰墨林小學讀書。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學堂。他愛好廣泛,但是博而不深。

  為了補足自己對於西方文化的知識缺陷,1920年劉半農30歲時赴歐洲深造,曆經6年,攻讀語言學、語音學,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

  劉半農開朗型的16種個性特質(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劉半農的16種個性根源特質的測試結果:

  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求新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

  劉半農善於交際、赤誠、樂群,他不慣孤獨、喜歡熱鬧;他聰明、富有才識、抽象思考能力強;他平時情緒穩定、態度溫和、不易衝動;他好勝心強、但不武斷,不好鬥,而是溫情、謙遜、隨和;他熱情、但又沉靜、審慎;他自覺、負責任、講道德、不敷衍、遵守規則;他膽大心細、敢作敢當、但不冒險,不退縮、不猶豫畏卻;他敏感、但不抱幻想、不感情用事,而是著重實際、理智、能自我克製;他警覺、但決不剛愎自用,他善於接受、容納別人的正確意見;他不狂放,而是現實、腳踏實地、合乎常規;他不世故,但坦率、樸實、天真;他自信、安詳、沉著、滿足;他求新、思想自由、愛批評、不守舊;他自立、當機立斷、自有主張,不隨大流;他嚴於待己、受約束、不任性、不鬆懈、重視細節;他一般很少緊迫感、不困擾,無拘束、鎮定、放鬆自如。

  劉半農的個性因素(特質),可以概括為下表——

  劉半農的開朗型個性因素表

  A,樂群性(+)外向、愛社交——內向、不善交際(——)

  B,聰慧性(+)聰明、理智——遲鈍、欠理智(——)

  C,(情緒)穩定性(+)沉著、情緒穩定——易激惹、情緒不穩(——)

  E,恃強性(——+)爭強好勝——溫順、隨和(+)

  F,興奮性(+)活潑、熱情洋溢——嚴肅、冷靜(——)

  G,有恒性(+)道德觀念強——玩世不恭、漠視規則(——)

  H,敢為性(+)膽大、冒險——退縮、猶豫(——)

  I,敏感性(——)感覺敏銳——不敏感(+)

  L,懷疑性(——+)懷疑、警覺——輕信、麻痹(+——)

  M,幻想性(——)富於幻想、心不在焉——現實、腳踏實地(+)

  N,世故性()世故、老練——坦率、樸實(+)

  O,憂慮性(——)憂慮、不安——無憂無慮、滿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舊、保守傳統()

  Q2,獨立性(+)獨立自主、有主見——服從、依賴群體()

  Q3,自律性(+)自律、受約束——任性、無拘束()

  Q4,緊張性()緊張、緊迫感——放鬆、鎮定(+)

  五因素模型檢測劉半農的人格結構

  (E)傾向性(+)

  (A)隨和性(+)

  (C)認真性(+)

  (N)情緒性(+)

  (O)開放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