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型:浪漫者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多產的詩人、文學家、劇作家、曆史學家,是中國現當代曆史(不僅是文學史)上的奇人,一個非常值得深刻解剖的最複雜的存在,是多種矛盾衝突集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對於郭沫若的多麵性人格分析,也必須從多麵視角進行。由於篇幅關係,也出於研究的複雜性和階段性,本文先行分析青年時期的郭沫若。

  青年郭沫若的個性,基本上屬於自我表現的情緒型或浪漫型(the Romantic,Artist/Individualist)。

  他擁有浪漫藝術家的天資,多愁善感且想像力豐富,常沉醉於自己的形象世界裏。善於自我表現,要求個性的解放,個人主義意識很強。自然而然地地讓無意識的內在衝力上升到意識層麵。自我表露,容易感動青年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郭沫若具有藝術氣質、多情,他尋找理想伴侶,追求一生的誌向。他受到強烈的情緒性體驗吸引,表達出與眾不同的一麵。

  消極的未覺悟的郭沫若是煩惱不安的,受道德感罪惡感折磨、自困且情緒過度膨脹的矛盾體,容易頹廢沮喪,搖擺於狂妄與消沉的兩個極端之間。要求別人注意他的痛苦,伸出同情的支援的手,以幫助他達到靈魂的解脫。

  積極的覺悟的郭沫若,通過自我懺悔而煥發創造性,在鼓勵下能夠表現出天才的藝術魅力。他靈感激發時,能夠成為出色的詩人。在一定環境下,克服了浮躁的主觀性而走向冷靜客觀性,以他天才的直覺加上敏銳的思考力,也能夠做出驚人的學術發現。

  郭沫若的兩麵性甚至多重性複雜人格,在他的青少年時代已見端倪。

  郭沫若早期給人們的情緒型印象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前期是表現自我的浪漫者,後期轉化為逢場作戲型的浪漫者,早年以新詩集《女神》奠定在五四新文壇的地位,他領導的創造社揭竿而起,成為浪漫新文學的主力軍。20世紀20年代初在美國留學的聞一多,讀到郭沫若詩集《女神》之後激動地寫道:“五四之後的中國青年,他們的煩惱悲哀真像火一樣燒著,潮一樣湧著,而郭沫若的《女神》不獨喊出人人心中底的熱情來,而且喊出人人心中最神聖的一種熱情呢!”(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載聞一多文集)

  1922年的聞一多,曾在一封通信中這樣讚揚:“朋友!你看過《三葉集》嗎?你記得郭沫若、田壽昌(漢)締交底一段佳話嗎?我平生服膺《女神》幾乎五體投地,這種觀念,實受郭君人格之影響最大。而其一生行事就《三葉集》中所考見的,還是同田君締交底一段故事,最令人景仰。我每每同我們的朋友(梁)實秋談及此二君之公開的熱誠,輒感歎不已。”郭田締交,首先以真誠懺悔為前提。於是感人至深。《三葉集》和《女神》所表現的人格力量,引起當時新進的熱血青年們的強烈共鳴。

  不久,郭沫若、鬱達夫、成仿吾和田漢等,從日本回到上海十裏洋場,幾乎是赤手空拳地組建了新浪漫文化團體創造社。他們是精神上的貴族,生活上的遊民。當時梁實秋與聞一多對創造社主要成員們的讚美不斷升級,聞一多說:“你信中提到沫若所講關於藝術與人生之關係的話,很有見地,”“假如全國人都反對我,隻要郭沫若讚成我,我就心滿意足了。”(《梁實秋傳》第100頁)聞一多得知郭沫若在泰東的生活境況後,在家信裏寫下了一段十分憤慨的話:“昨與友人梁實秋談,得知郭沫若在滬賣文為生,每日隻辣椒炒黃豆一碗佐飯,飯盡猶不飽腹,乃飲茶以止饑。以郭君之才學,在當今新文學界當首屈一指,而窮困至此。世間豈有公理哉!”

  “世間豈有公理哉?”在艱苦的生活中,郭沫若本人也一定這樣無數次地質問過。郭沫若等生活之困窘和工作負擔之繁重,以及二者之間的巨大反差都足以使見聞者感歎不止。

  1923年10月11日在上海,胡適再訪郭沫若,陪同前去的徐誌摩在日記裏記下了他所見到的情景:“沫若自應門,手抱繈褓兒,跣足,敞服(舊學生服),狀殊憔悴”,“沫若居至隘,陳設亦雜,小孩羼雜其間,傾跌須父撫慰,涕泗亦須父揩拭,皆不能說華語;廚下木屐聲噠噠可聞,大約即其日婦。”從郭沫若家出來,胡適向徐誌摩迭發感慨:“然以四手而維持一日刊,一月刊,一季刊(指創造社刊物),其情況必不甚愉適,且其生計亦不裕,或竟窘,無怪其以狂叛自居。”胡適甚至因此而理解並體諒了郭沫若的“狂叛”,其中大概也包括郭沫若等的“罵人”。

  三天以後,郭沫若請胡適吃飯。趁著喝得半醉,胡適又說了一些“誠懇話”,而郭沫若則以浪漫詩人的衝動抱吻了胡適。據在場的徐誌摩記述,這次聚會是以“飛拳投詈而散”。隨著“飛拳投詈”的情感宣泄,郭沫若與胡適的對立關係也就告一段落了。到20年代末期以後,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意識形態鬥爭的加劇,他們之間則又開始了另一輪的對立。

  30年代沈從文談到郭沫若,其中的一段話不失為知人之論:“他……永不放棄那英雄主義者的雄強自信,他看準了時代的變,知道變中怎麽樣可以把自己放在時代的前麵,他就這樣做。他在那不拒新的時代一點上,與在較先一時代中稱‘為我們青年人做了許多事情’的梁任公先生,很有相近的地方。都是‘吸新思潮而不傷食’的一個人。”(沈從文《論郭沫若》)

  1928年以後郭沫若的甲骨文和金文研究,使他不愧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史學的開山。1936年魯迅去世後,郭沫若被舉作中國左翼新文化運動的又一麵旗幟。早期的郭沫若也是熱血男兒,“四一二”國共分裂後,郭沫若憤筆疾書討蔣檄文《人民公敵蔣介石》因而遭到通緝,被迫逃亡日本。郭沫若對中國現代文學、曆史學的重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客觀公正地說,郭沫若的傑出成就主要在1949年以前。此後,則基本淪為文化官僚。前期是表現自我的浪漫者,後期轉化為逢場作戲型的浪漫者。如今評論家們通常認為,郭沫若以1949年為界,分為兩大段。不少研究者認為有兩個郭沫若。前一個是才華橫溢、風流倜儻、個性張揚的才子和革命者;後一個則異化為迷失自我、惟命是聽、歌功頌德的文化官僚。這種人格上的明顯斷裂形成了“郭沫若現象”的特征。有人認為:郭沫若現象是20世紀幾代中國文化人的縮影,是某些精英——知識階層的悲劇,也是民族的悲劇,時代的悲劇。

  郭沫若早期的情緒型個性特點

  郭沫若早期的浪漫個性體現在:

  (一)表現自我,自然流露

  (二)偏於主觀、情感衝動

  (三)傲慢不遜、具有反抗精神

  (四)粗豪放浪,好走極端

  (五)意誌薄弱,自知需要糾正與鍛煉

  (六)懺悔情結

  (七)性格不定,易動搖複多變

  (八)向往著恢複赤子之心

  下麵根據曆史資料和已經發表的回憶錄、訪談錄,摘引一些實例,加以論證。

  (一)表現自我,自然流露

  青年郭沫若確實有藝術天才,富於創造力,這種素質決定了他的文藝觀是崇尚天才、靈感、直覺。他向往歌德和孔子那樣的“球形天才”,追求多方位的自我實現。他全麵涉獵詩歌、戲劇、小說、散文、曆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以及政治、社會活動、中外文化交流等,而且在諸多方麵也都有所貢獻。

  他認為詩是寫出來的,並非“做”出來的。他說,詩人的心境如同一灣清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如一明鏡,宇宙萬匯底印象都涵映在裏麵,一有風的時候,便翻波湧浪起來,宇宙萬匯都活動在裏麵。這風便是直覺、靈感。(參看郭沫若、田漢、宗白華通信集《三葉集》1920年)

  青年郭沫若宣稱:“詩是人格創造的表現”,“個性最徹底的文藝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藝,民眾的文藝”。他向往強有力的個人,在想象中塑造了那個具有無限能量的“天狗”式的自我形象,把突出的個性看作詩的生命。他認為,“詩之精神在其內在的韻律”,“內在的韻律便是‘情緒底自然消漲’”,因此他在文學創造中竭力馳騁自己的藝術想像。

  郭沫若主張“文藝要表現作家自己”,“文藝是作家的自敘傳”,文藝是出於自我的表現,文學的原始細胞是情緒,文學的本質是有節奏的情緒世界。在新文化運動中,他成為了突出自我意識、激烈解放個性、肯定主體精神、發揚自由創造的開路先鋒之一。

  (二)偏於主觀、情感衝動

  郭沫若在1923年自述:“我是一個偏於主觀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說,我自己也承認。我自己覺得我的想象力實在比我的觀察力強。我自幼便嗜好文學,所以我便借文學來以鳴我的存在……”

  “我又是一個衝動性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說,我自己也承認。我回顧我所走過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衝動在那裏奔馳;我便作起詩來,也任我一己的衝動在那裏跳躍。我在一有衝動的時候,就好象一匹奔馬,我在衝動窒息了的時候,又好象一隻死了的河豚……”(引自《論國內的評壇及我對於創作上的態度》,載《沫若文集》第10卷105—106頁。)

  青年郭沫若不但性情衝動,在文藝觀上也很追慕天才式的衝動,即靈感。《女神》中的許多激情的篇什都是在這樣衝動的心理狀態中依靠靈感去創造,所以充溢著情緒流與奇麗多彩的想像,不一定深刻,卻真切感人;雖然粗糙,卻更顯坦誠,郭沫若這種心理素質非常適於浪漫詩歌創作。

  青年郭沫若豪放不羈、激情洋溢,而往往缺乏堅韌和冷靜。他說:“我隻是想當個饑則啼、寒則號的赤子。因為赤子的一啼一號都是他自己的心聲,不是如象留聲機一樣在替別人傳高調。”(引自《批評與夢》,載《沫若文集》第10卷110頁。)

  他給新文化運動帶來重主觀、重表現、重情緒、重創造的新浪漫美學原則。

  (三)傲慢不遜,具有反抗精神

  20年代初,青年郭沫若自述:我郭沫若素來是富於反抗精神的人,我的行事是這樣,我的文字也是這樣……要叫我們“休”,除非叫我們死!(引自《暗無天日的世界》,載《沫若文集》第10卷162—163頁。)

  1925年青年郭沫若自述:我自己本是一個傲慢不遜的人。(引自《哀感》,載《沫若文集》第10卷280頁。)帶有很強的逆反心理。

  郭沫若和鬱達夫曾經自比為“孤竹君之二子”,寧願在首陽山上忍饑挨餓,也不甘心與濁世同流合汙。

  郭沫若最初的戲曲集題名為“三個叛逆的女性”,號召反抗的精神。

  在日本參與“無產階級文學派”的馮乃超,回到上海以後,於1927年12月18日作《藝術與社會生活》長文,文中說——

  創造社的浪漫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我們若要尋一個實有反抗精神的作家,就是郭沫若,”他對於社會的反抗,是進步的。馮乃超認為:葉聖陶、魯迅、鬱達夫、張資平等四種人都“沒落”了,隻有郭沫若“革命去了”。(參看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創刊號)

  (四)粗豪放浪,好走極端

  青年郭沫若往往一味追求“全”,而忽視“深”;他積極進取,卻又好走極端;他豪放大膽,但常隨意樹敵;由於缺乏反思和自省,他個性中的優點和缺點每每混為一體,相伴相生。

  早期郭沫若和鬱達夫的放蕩不羈,形成“創造社”的一大特色。

  聞一多1923年家信中說:“沫若等天才與精神固多可佩服,然其攻擊文學研究會至於體無完膚,殊蹈文人相輕之惡習,此我所最不滿意於彼輩者也。”

  中年以後的郭沫若越來越注重政治功利性,同時他的文藝審美力也越來越淡薄衰弱。

  (五)意誌薄弱,自知需要糾正與鍛煉

  青年郭沫若認識到:“我這種人意誌是薄弱的,要叫我勝勞耐劇,做些偉大的事業出來,我沒有那種野心,我也沒有那種能力。我既曉得我自己性格的偏頗,意誌的薄弱,但是我也很想從事於糾正與鍛煉。我對於我不甚嗜好的科學也從事研究……想養成我一種慎密的客觀性,使我的意誌力逐漸堅強起去……反乎性格去從事糾正與鍛煉,也不能完全無補。我近來對於客觀的世界也漸漸覺得能夠保持靜觀的態度了。”(引自《論國內的評壇及我對於創作上的態度》,載《沫若文集》第10卷105—106頁。)

  (六)懺悔情結

  專家學者們研究郭沫若的論著,汗牛充棟。但幾乎還沒有人注意到,郭沫若的一種特殊心態,就是他時不時萌生的“懺悔情結”。郭沫若早期以“自我表現”多次公開暴露自己內心的陰暗麵,並期望以光明照亮自己的靈魂。郭沫若的懺悔情結,也不同於胡適之、聞一多、徐誌摩、鬱達夫諸君子,而另成一種特色。

  根據《三葉集》的記載,郭沫若到28歲時,對於自己過去生活中的頹廢、墮落,表示悔悟、深惡痛絕、翻然自新,這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看來,確實不比尋常。宗白華老師告訴我:“五四運動前夕,由李大釗等人發起,我們組織了‘少年中國學會’……先前郭沫若嫖娼挾妓、搞同性戀、酗酒鬧事、自暴自棄的不良行為,我也有所耳聞。”

  《三葉集》載,1920年初,28歲的郭沫若一再向比他小五、六歲的宗白華、田漢表示懺悔。他信中說:“今晨上學,又接到你的惠書,我才知道我從前所鬧出的事情,時珍早對你說了。你同時珍更肯不念我的舊惡,我今後惟有努力自奮,以期自蓋前愆,以期不負我至友之厚愛……我罪惡的負擔,若不早卸個幹淨,我可憐的靈魂終久困頓在淚海裏,莫有超脫的一日。我從前對於我自己的解決辦法,隻覷定著一個‘死’;我如今卻掉了個法門,我要朝生處走了。我過去的生活,隻在黑暗地獄裏做鬼;我今後的生活,要在光明世界裏做人了。白華兄!你們便是我彼岸的燈台,你們要永遠賜我的光明,使我早得超度呀!”

  這樣懺悔的自述,體現了五四時代精神。

  宗白華老師對我說:“你看,把《三葉集》跟郭沫若《女神》的壓卷之作《鳳凰涅槃》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郭沫若懺悔情結跟他詩歌創作的直接關係!再說,長詩《鳳凰涅槃》是在1920年1月20日完成的。時間正好是在寫這封信的兩天以後。”

  同一年2月9日,田漢看到了《時事新報·學燈》上刊載的郭沫若長詩《鳳凰涅槃》以後,立即給郭寫信道:

  “你說你現在很想能如鳳凰一般,把你現有的形骸燒毀了去,唱著哀哀切切的挽歌,燒毀了去,從冷淨的灰裏,再生出個‘你’來嗎?好極了,這決不會是幻想。因為無論何人,隻要他發了一個更生自己的宏願,造物是不能不答應他的。我在這裏等著看你的‘新我’啊!”

  這種懺悔情結,加上反抗的精神,以自我表現的方式,構成了早期郭沫若、田漢所創導的“新浪漫”的特色。

  後來,郭沫若有時反省道:“我一生最討厭最憎恨的就是虛假造作。不過,我們自己有時也不幸沾染了這種惡習。‘出淤泥而不染’隻是形容罷了,像我們這樣從淤泥中鑽出來,誰都難免沾染上汙泥的。應該不斷地衝刷身上的肮髒。”

  (七)性格不定,易動搖複多變

  許多人的個性人格中或多或少帶有兩麵性。對於郭沫若的兩麵性,魯迅概括為“才子加流氓”。或者說:貴族性加遊民性。杜亞泉曾指出:知識者與遊民相結合,就會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人格,以尚遊俠、喜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計、嫉惡官吏、仇視富豪為特色。知識分子若是缺乏獨立思想,就會動搖多變——達則與貴族同化,窮則與遊民為伍,由此在人格上也具有兩麵性(雙重性)。

  一麵傾向貴族性,誇大傲慢,凡事過於主觀,好自矜貴,視當世人皆卑鄙,不屑與之為伍;另一麵則傾向是遊民性,輕佻浮躁,凡事偏於過激,常懷憤恨,視當世人皆醜惡,而憤世嫉俗。傲慢主觀則喜武斷,憤恨過激則喜破壞。往往同一人,處境拂逆則顯遊民性,順利則顯貴族性;或表麵上屬遊民性,根底上屬貴族性。以此性質治產必至於失敗,任勞動必不能忍。

  郭沫若個性人格中的兩麵性,或可看做這種“才子加流氓”或貴族性加遊民性的典型。(此外,創造社諸君子如鬱達夫、成仿吾、張資平、潘漢年等人,多多少少也都帶有這種“才子加流氓”的習氣。)

  他富於激情,政治敏銳,卻又具有搖擺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擔心”。在政治方麵,郭沫若的性格不定表現得尤為突出。對於蔣介石、魯迅和毛澤東這三大人物的態度,顯示了郭沫若性格不定的人格。

  (八)向往著恢複赤子之心

  郭沫若晚年曾有一場發自肺腑的表白:“我一生最討厭最憎恨的就是虛假造作。不過,我們自己有時也不幸沾染了這種惡習。‘出淤泥而不染’隻是形容罷了,像我們這樣從淤泥中鑽出來,誰都難免沾染上汙泥的。應該不斷地衝刷身上的肮髒。當然也不要傾盆大雨似的猛衝下來,衝得個落花流水,葉敗枝殘……如果大家都回複純真的童心,那該多好啊。不要有這麽多的假麵具,這麽多裝腔作勢的表演。大家都恢複赤子之心吧!”

  這是文革前夕,郭沫若在對現實已經煩透了的情況下,告訴小朋友陳明遠的話。

  郭沫若經曆對個性的影響

  1892年11月16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峨鄉沙灣鎮,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等詩人的作品。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春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準。

  1906年春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本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三名。1907年春因反對教師專製,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夏升入樂山中學堂,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秋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1909年秋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春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未實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在父母包辦下與張瓊華(1890—1980)結婚,5日後即離家返成都。(兩人沒有離異,此後68年張瓊華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還鄉時向還在守活寡的張瓊華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張病逝於樂山,無子女。)

  留日十年,棄醫從文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鬱達夫同學。1915年秋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歌德、海涅、莎士比亞、屠格涅夫、惠特曼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1894——1995)相識。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合同居。佐藤富子為此斷絕了與父母的關係,郭沫若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郭沫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係。此後佐藤富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連,改名郭安娜,跟兒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爆發後,受到一定影響。在此間她還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歲的母親,但在很長時間內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歲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國她處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過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當時已住院的郭沫若,這也成為他們最後一次見麵。)

  1917年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製簽訂“二十一條”。夏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1918年春寫《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發表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寫出《鳳凰涅槃》《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在上海《時事新報》發表,震動文壇,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鬱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並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1923年春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創造周報》和《創造日》。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參加革命,戎馬書生

  1923年後,郭沫若係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新時代》。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歸國調查江浙戰禍。作《水平線下》。1924到1927年,創作曆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王昭君、卓文君、聶嫈》。

  1925年在上海結識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棠棣之花》。《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與鬱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7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少將秘書長,後升任中將副主任、代主任。12月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教官。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7月任第二方麵軍政治部主任。8月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潛回上海。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到蘇聯去的機會。

  亡命生涯專攻文史

  1928年2月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裏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製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係》。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餘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1934年作《兩周金文辭大係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1936年作曆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初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下略)

  逢場作戲晚年有失

  1966年文革爆發,郭沫若發表談話:“在一般的朋友、同誌們看來,我是一個文化人,甚至於好些人都說我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什麽曆史學家。幾十年來,一直拿著筆杆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這段談話常被後人指責:郭沫若隻顧自保,為全盤否定曆史的極“左”思潮推波助瀾。談話內容流傳國內外,對郭沫若的聲譽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

  1971年,郭沫若發表學術論著《李白與杜甫》,書中過於美化李白,貶低杜甫,為人詬病。郭沫若以毛澤東的詩友著稱,和毛時有詩詞唱和。他曾高度讚頌毛澤東的詩詞和書法;也曾賦詩讚美斯大林。郭沫若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別保護;他寫了許多讚美文化大革命的詩作,包括直接讚美江青的詩,在整個70年代安然無恙。1976年1月,周恩來總理病逝,郭沫若悲痛欲絕導致病情惡化,不顧醫生和家人勸阻抱病堅持前往北京醫院,向周恩來遺體告別。

  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寫了《水調歌頭·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過了僅僅5個月,四人幫被逮捕之後,他立即又賦一首《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抨擊“四人幫”;這也是後來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質疑的原因之一。

  1978年3月,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發表了《科學的春天》的書麵報告,號召知識分子鑽研學術,迎接“科學的春天”,引起與會人員強烈反響。

  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病逝,終年86歲。根據其遺囑,郭沫若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郭沫若的知識結構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打下國學根底;習讀《詩經》《唐詩》等。他自幼受古典文化的熏陶,以及對川劇的愛好,還有愛讀林紓改寫的外國文學作品,深深影響了他後來對於曆史學的研究和話劇劇本的創作。

  1914年秋,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1915年秋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接觸到歌德、席勒、雪萊、惠特曼、泰戈爾等,啟發了他的新詩創作。

  1923年春,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但沒有行醫,而從事文史哲的寫作。

  精通日文,能用日文寫作,又閱讀並翻譯了大量德文,英文的文藝作品。

  郭沫若情緒型的16種個性特質(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郭沫若的16種個性根源特質的測試結果:

  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求新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

  郭沫若善於交際、赤誠、樂群,他不慣孤獨、喜歡熱鬧;他聰明、富有才識、抽象思考能力強;他情緒不穩定、易衝動;他好勝心強、武斷好鬥,缺乏謙遜隨和;他熱情、不夠沉靜審慎;他膽大心細、敢作敢當,不退縮、不猶豫畏卻;他敏感、抱幻想、感情用事,年輕時難以自我克製;他警覺、不善於容納別人的意見;他狂放而現實;老練、世故、精明能幹,但又坦率;他自信、求新、思想自由、愛批評、不守舊;他自立、當機立斷、自有主張,不隨大流;他任性、一般很少緊迫感,無拘束。

  郭沫若的個性因素(特質),可以概括為下表——

  郭沫若的情感型個性因素表

  A,樂群性(+)外向、愛社交——內向、不善交際(——)

  B,聰慧性(+)聰明、理智——遲鈍、欠理智(——)

  C,(情緒)穩定性(——)沉著、情緒穩定——易激惹、情緒不穩(+)

  E,恃強性(+)爭強好勝——溫順、隨和(——)

  F,興奮性(+)活潑、熱情洋溢——嚴肅、冷靜(——)

  G,有恒性(+)道德觀念強——玩世不恭、漠視規則(+——)

  H,敢為性(+)膽大、冒險——退縮、猶豫(+——)

  I,敏感性(+)感覺敏銳——不敏感(——)

  L,懷疑性(+)懷疑、警覺——輕信、麻痹(——)

  M,幻想性(+)富於幻想、心不在焉——現實、腳踏實地(——)

  N,世故性(+)世故、老練——坦率、樸實(——)

  O,憂慮性(——)憂慮、不安——無憂無慮、滿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舊、保守傳統(——)

  Q2,獨立性(+)獨立自主、有主見——服從、依賴群體(+——)

  Q3,自律性(——)自律、受約束——任性、無拘束(+)

  Q4,緊張性(——)緊張、緊迫感——放鬆、鎮定(+)

  五因素模型檢測郭沫若的人格結構

  (E)傾向性(+)

  (A)隨和性(+——)

  (C)認真性(+)

  (N)情緒性(——+)

  (O)開放性(+)

  “附錄”

  是什麽力量徹底改變了郭沫若?答案很清楚,是時代、環境、集體和他自身的相互作用。

  郭沫若是這個時代的締造者之一,當這個整體出現毛病時,他的身份已經發生變化,他不再是一個處江湖之遠的嫉惡如仇的熱血詩人,而是一個進入廟堂的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員。當人性與“革命”利益發生不一致時,鋼鐵般的紀律要求他服從於革命而放棄人性。比如說當“革命”需要把“鹿”說成馬時,你就隻能橫下心說“對,那就是馬”。他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可能選擇集體“失語”。因為看到有人挺著硬骨頭說“不,那明明是鹿”而被整的家破人亡,而且沒有可能逃亡避禍。

  郭老的可悲在於他連選擇“失語”的權利也沒有。他是那個時代的“旗手”,是一個集團的喉舌,是一個群體的“領頭羊”。別的羊可以不叫喚,他還必須叫喚。所以每到一場運動的風刮來,人們都能聽到郭沫若在熱情頌揚。沒有人知道那些歌唱的後麵,詩人是在歡笑還是在哭泣。或許他的心在流血還是在流淚?

  好久以來我們一直無法求證建國後尤其是晚年的郭沫若的心路曆程。他無奈嗎?他掙紮嗎?他有苦嗎?他有淚嗎?他有反思和懺悔嗎?今天終於有了答案。文匯報及一些史料披露了郭老當年給忘年至交陳明遠的一批信件,讓我們終於有了一孔窺探郭老晚年心路曆程的小窗。郭老曾在給陳的信中談了他對時局的看法,與公開發表的講話判若兩人;郭老還說他那些排成詩行的散文和標語口號,實際上都是應時應製之作,並囑咐後人在將來編輯《沫若文集》時務必統統刪去,免得後人笑話。

  人們願意相信這些書信是真的。一個政權也好,一種勢力也罷,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營造出萬馬齊喑的氛圍,他可以愚弄百姓於一時(哪怕這個一時長達十年、幾十年),但不可能徹底征服人心。尤其是象郭沫若這樣至情至性的才子文人的心。

  郭沫若現象是一代甚至幾代中國知識精英的縮影,是一個國家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好在這一頁曆史已經揭過。讓我們祈禱這種曆史永遠不再重演。(摘自網絡討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