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型:務實者老舍(1899—1966)

  老舍是我國20世紀前期傑出的小說家,戲劇作家,滿族。他是運用標準北京話寫作的“京派”代表人物。老舍最後冥想終日而自沉太平湖,是民族文化的哀歌,也是他自我的完成,人格尊嚴的體現。

  老舍的個性,是謹慎的實幹型務實者。

  老舍自信、講求實際,有高度自尊、相信自己的價值觀。能適應、精力充沛,經常很吸引人並受歡迎。能夠下意識地調整自我形象,以為調整好的形象就是個人的真我。為爭取認可而打造有利形象。公眾形象屬於社會高層人物。在真正的自我和工作角色之間會產生困惑。

  他有強烈的企圖要讓自己更好,盡可能的成為佼佼者,通常在某方麵很傑出,令人欽佩,是人性的理想,體現了許多令人羨慕的特質。別人希望像他那樣,效法他的成就。他是良好的溝通者、提倡者,知道如何將事情以大家可接受和不得不接受的方式提出來。通過集合思維的方式集中注意力,通過多渠道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老舍精力旺盛,有很強的爭勝欲望。喜歡接受挑戰,會把自己的價值與成就連成一線。成就型,會全心全意去追求一個目標,因為相信“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動力十足,看重自己的表現和成就。講究效率。隻關注事物積極的方麵,不理會消極負麵的信息。在工作的時候把感情放到了一邊。

  老舍的最佳狀況:自我接受、以內在為導向,真實、可信、做什麽都表裏一致。接受自己的限製並擔然處之。

  老舍給人們的勤奮謹慎型印象

  老舍(1899.2.5—1966.8.24)天生的灑脫。有勁,內秀,倔強,就是舒舍予(後來筆名老舍)的稟性。

  老舍的女兒舒濟說:父親給人的印象,身量不高(1.65米,跟我一樣高),不太胖;長圓臉,黃皮膚,五官端正,戴著一副近視眼鏡。在各種場合中他穿的服裝跟那個時代的一般職員、知識分子沒有兩樣。與人說話,用深厚的男中音,晚年變成男低音和氣地說著北京話。但不貧嘴惡舌,也不油腔滑調。所有這些外部特征,讓人感覺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北京人,與漢人沒有多大區別。(舒濟:《從父親老舍的滿族籍和習好說起》原載《新文學史料》)

  從小到老的摯友羅常培(語言學家)回憶童年說:北平西直門大街高井胡同口上的第二兩等小學堂裏有兩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一個(按:指羅常培自己)歪毛兒,生來拘謹,靦腆怯懦,計較表麵毀譽,受了欺負就會哭;一個(按:指舒舍予即老舍)小禿兒,天生灑脫,有勁,把力量蘊蓄在裏麵而不輕易表現出來,被老師打斷了藤教鞭,疼得眼淚在眼裏亂轉也不肯掉下一滴淚珠或討半句饒。由這點稟賦得差異便分歧了我和老舍一生的途徑。(羅常培:《我與老舍》,原載1944年4月19日《掃蕩》副刊;初收入《中國人與中國文》,開明書店1947年版)

  笑著,“嘻嘻”的——他老是這樣神氣。他給我的印象,麵目有些嚴肅,也有些苦悶,又有些世故,偶然冷然的衝出一句兩句笑話時,不僅僅大家轟然,他自己也“嘻嘻”的笑,這又是小孩樣的天真嗬。(台靜農:《我與老舍與酒》)

  頭發修整,穿著淺灰色西服,一手牽著一個小孩子,遠些看有幾分清臒,卻不文弱,——原來他每天清晨,總要練一套武術的。(台靜農:《我與老舍與酒》)

  無論從生與死哪一麵看,老舍的一生都很不輕鬆。他留給人的普遍印象,最突出的莫過於溫厚、寬容、幽默。但饒有意味的是,更易為家人和至交感知的,卻是嚴肅的形容舉止和悲涼抑鬱的心緒。

  兩位日本作家對於老舍的印象是:“不太明顯的抑鬱表情、老成持重的風度”,“有點神經質,有點古怪”,“鬱悶的神情、堅毅的性格、較謹慎、膽小。”

  老舍的勤奮謹慎型(the Performer)個性特點

  老舍的個性,氣質本為內傾而自尊自愛,內秀而多思多慮;屬於實幹型(the Performer)成就型(Achiever/Motivator)。

  (一)天性倔強,自尊自愛

  (二)軟而硬,戀母情意結

  (三)穩健、內秀而多思多慮

  (四)堅韌,憑本事掙錢

  (五)勤苦盡責,任勞任怨

  (六)交友誠懇、謹慎

  (七)質樸的幽默感

  (八)生活有規律,清潔整齊

  (九)有滿族旗人的特點

  下麵根據曆史資料和已經發表的回憶錄、訪談錄,摘引一些實例,加以論證。

  (一)天性倔強,自尊自愛

  內傾而自尊自愛,沉鬱孤高,是老舍的基本心理特征。

  老舍的倔強,是謙虛背後的倔強。

  這稟性既給了他理智的反省精神,也造就了他的幽默心態,追求個人道德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的人格理想。

  重視“人”的意識,還使老舍由對生的執著,升華為對死的禮讚,形成了具有濃重感化色彩的死亡意識,也就是中國傳統的士大夫氣節:可殺不可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現代中國作家很少有人像老舍那樣,出於本能地從生命的崇高、求生的欲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意義上去認識艱辛的現實,在肉體的摧殘和精神的戕害中展現命運的威嚴。(參看吳小美和古世倉:《老舍個性氣質論——紀念老舍誕辰百周年》,載《文學評論》1999 年第1期)

  (二)軟而硬,戀母情意結

  老舍回憶母親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曆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說:“母親這點‘軟而硬的’個性也傳給了我。我對一切人和事,都以平和的態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則,什麽都可將就,但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麵。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

  對於“好臉麵”的母親和老舍自己都是難以承受的“末世人”境遇,既使他本能地反抗著社會的不公,但終於還是以“末世人”自認了。(參看吳小美古世倉:《老舍個性氣質論——紀念老舍誕辰百周年》,載《文學評論》1999 年第1期)

  (三)穩健、內秀而多思多慮

  老舍內向,穩健、含蓄、內秀,而蘊含著深沉的批判目光。

  梁實秋回憶說:“老舍的才華是多方麵的,長短篇的小說,散文,戲劇,白話詩,無一不能,無一不精。而且他有他的個性,如他自述的那樣‘把力量蘊蓄在裏麵而不輕易表現出來’,絕不俯仰隨人。”

  盡管老舍沒有直接參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但他曾反複強調說:“感謝五四,它叫我變成了作家。”他受五四思想啟蒙,善於冷靜地以中西文化、新舊文明比較的宏觀視角,來批判傳統文化,挖掘國民劣根性。

  老舍緊緊抓住傳統專製宗法社會的縮影——北平文化,解剖社會弊端的根源。他認為:北平文化就是沙漠文化,包括三部分:傳統士大夫文化(權)、外來殖民文化(錢)和民習風俗文化。消極的一麵,就是叢中滋生順民性格和奴性特征。

  吳祖光說:才華絕代的老舍先生那樣真誠、關心人、同情人,他的心真正是金子做的!他留下的篇篇傑作,字字珠璣,燦如金玉、將永遠是我們子孫萬代的精神財富。我深深地感謝他,懷念他。

  (四)堅韌,憑本事掙錢

  老舍的勞動觀更接近普通大眾,即憑本事掙錢,“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老舍可以說是一個作家裏的“駱駝祥子”。(錄自《老舍寫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老舍一生都在關心自己的寫作數量和種類,經常算創作賬,包括稿費。(錄自《老舍寫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老舍很懂得作家應該由社會養活不該由大學養活的道理,所以七八年來無論哪個大學請他教書,他都婉言謝絕,寧願忍饑耐寒……可是眼前的社會怎能養得活作家!縱然夜以繼日,從手到口得去寫,恐怕也難博一飽,還怎能苛責作家粗製濫造,沒有偉大的作品出現呢?(羅常培:“我與老舍”,原載1944年4月19日《掃蕩》副刊;初收入《中國人與中國文》,開明書店1947年版)

  武漢大學請他教書去,沒有去,他不願意圖個人的安適,他要和幾個朋友支持著“文協”。但是,他已不是青島時的老舍了,真個清臒了,蒼老了,麵上更深刻著苦悶的條紋了。(台靜農:我與老舍與酒)

  老舍先生的創作精神是堅韌的,他覺得需要寫劇本,他就集中目標,連續的寫出七部;要寫長篇小說,完成一部,再寫一部。寫完了再說。結果,他果真全數寫出來。他這種堅韌的創作精神是可驚的,他這種貫徹始終的創作精神是可驚的。(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載1944年4月17日《華西日報》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畫報》)

  50年代他特別高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終於可以不用擔心養家糊口的問題而縱情高產了。他不但自己成為“作家勞模”,而且衡量別人時也以此作為一個標準。(錄自《老舍寫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他在1955年的《反對文人無行》這篇文章裏講了三條意見,第一是反對作家怠工,第二是說作家經常創作等於工人農民經常勞動,第三才是籠統地反對道德墮落。(錄自《老舍寫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五)勤苦盡責,任勞任怨

  老舍和胡風曾共同在周恩來的授意下,參加並組織抗戰文藝活動。1938年3月在武漢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協不設主席,不設理事長。老舍以高票當選為理事。周恩來是全國文協的名譽理事,他通過理事馮玉祥的關係,邀請老舍擔任總務股(部)主任,總管會務工作,胡風是研究股副主任。後來胡風回憶說:“舉老舍這個有文壇地位、有正義感的作家當總務股主任,這是符合眾望的。”

  1938年以來,實際上就由老舍主持全國文協。老舍的“入會誓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在誓詞中說:“我是文藝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幾年日日夜夜操勞在書桌上和小凳子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可以自傲的地方,隻是我的勤勞(苦)。小卒(的)心中沒有大將的韜略,可是小卒該做的一切,我確實做到了。以前如是,現在如是,希望將來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願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碑,刻上: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裏。”(引者注:根據不同文本,括弧中是異文,備考。)

  老舍來重慶四年也沒有個家,他常住“文協”所在地張家花園65號。這座房屋是由馮玉祥資助八百銀圓租賃下來的,與巴蜀小學為鄰,周圍都是農田,雖是白天也能聽到蛙鳴。老舍把其中一間簡陋殘破的房子取名“多鼠齋”,這裏安放著他的一個鋪位。各地到重慶來的作家找到了“文協”,招待吃飯都是老舍掏錢,當晚還要把鋪位讓出來,自己到《新蜀報》編輯部去擠個睡處。一直到1943年11月17日,老舍夫人胡絜青帶著孩子從北平逃難到重慶,老舍才在北碚安了個家。

  6年以後文化界如此評論老舍的義務工作:“當抗戰發生到現在,他一直的實際主持抗戰文藝運動的大本營——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總會的工作,忠誠地,任勞任怨地,做著他所能所做的事情。他所處的地位不轟動,不熱鬧,有時還不免遭遇冷淡;然而他有他的戲,曆史與時代賦予他的戲他要徹頭徹尾的做完。他是一架橋梁,使千萬人踏著他的背脊從此岸走到彼岸的橋梁,而他的重荷之下緊緊的咬著他的牙齒。”(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載1944年4月17日《華西日報》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畫報》)

  同事胡風對於主持文協的老舍讚揚道:“是盡了他的責任的,要他賣力的時候他賣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時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時候他委曲求全。”

  “冷風更可吹硬了我的骨頭!”這是簷前鐵馬被帶哨子的北風吹得叮當亂響,在彼此相對無言的當兒便代替了我的回答。(羅常培:“我與老舍”,原載1944年4月19日《掃蕩》副刊;初收入《中國人與中國文》,開明書店1947年版)

  (六)交友誠懇、謹慎

  胡風說:“舍予是非常歡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時也是富於藝術家氣質,能夠孤獨的人。”

  臧克家回憶:“老舍愛朋友,廣交遊。他重交誼,不論地位、聲名的高低。老舍,對人生是樂觀的,興趣是多方麵的。他搞文學,也愛藝術。”

  老舍對待朋友是特別誠懇的。在他,似乎沒有朋友即不能生活。他常說,抗戰以來,私人方麵最大的快樂是會見了許多熟朋友,認識了許多新朋友。無論他到什麽地方去,最主要的目的是看朋友。日常除寫作休息外,其餘的時間大抵用在看朋友方麵。如果是在集會或幾個友人一起談天時,他一定用各種方法娛樂朋友,務使朋友們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沉悶。而當他和友人們喝酒猜拳時就更有風趣了。

  1942年,重慶文化人自香港陸續脫險歸來。徐遲先回到重慶,老舍安排他在“文協”住下,同時高興地為歡迎其他脫險作家的歸來做準備。他力促張道藩派汽車到黔、桂去接那些作家。不久,胡風、於伶、鳳子、宋之的、王蘋、王瑩等一大批作家、藝術家也到了重慶,國民黨方麵由張道藩舉行了歡迎會,大家客客氣氣,卻冷冷清清;而“文協”方麵由老舍組織的歡迎會上,則一個個談笑風生,歡暢熱烈,與張道藩的歡迎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對朋友的態度總是誠懇的,但必看什麽人。倘是“莫名其妙”的朋友,他用沉默或“噢噢,是是”式的態度對之。反之,他的誠懇與熱情是感人的。(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載1944年4月17日《華西日報》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畫報》)

  由於幼年境遇的艱苦,情感上受了摧傷,他總拿冷眼把人們分成善惡兩堆。疾惡如仇的憤激,正像替善人可以舍命的熱情同樣發達。這種相反相成的交錯情緒,後來隨時在他的作品裏流露著。

  1944年,在重慶紀念老舍創作生活20年的大會上,胡風說:“(老舍)對於作家朋友們,無論是誰,隻要不是氣質惡劣的人,他總能夠隨喜地談笑,隨喜地遊戲,但他卻保持著一定的限度;無論是誰,隻要是樹有成績,沒有墮入魔道,他總能夠適當地表示尊重,但卻隱隱地在他的方寸裏麵,保持著自己的權衡……這態度常常引起我的感激的心情。”

  胡風夫人梅誌回憶說:“胡風對老舍始終是尊重的、相信的,就是當時寫的什麽,胡風也沒有當回事。我們並不在意老舍當時對我們的批判,倒是聽到老舍自殺的消息,胡風吃了一驚,說,‘像老舍這樣的人他們都容不下!’”

  (七)質樸的幽默感

  有人稱老舍是“悲觀的幽默大師”。在老舍看來,幽默“首要是一種心態”,是“一視同仁的好笑的心態”。老舍個性中質樸的幽默氣質和藝術風格,可說是一種“含淚的笑”。老舍的幽默個性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二是老舍在旗人生活圈裏,通俗文藝流行,他濃厚地染上了幽默的習慣,三是受狄更斯等外國作家的影響。

  1943年秋,老舍夫人胡絜青來到重慶北碚之前,老舍是孤身一人在重慶。因此,老舍到訪,冰心總要叫北方人出身的傭人黃誌廷夫婦做一些地道的北方麵食,讓老舍大快朵頤。餐後,老舍、冰心飲著香茗,對坐清談。冰心活躍開朗的風度,和老舍詼諧幽默的話語,兩相配合,常令滿座笑逐顏開。後來,冰心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老舍和我們來往最密的時期,是在抗戰時的重慶。他是我們朋友中最爽朗、幽默、質樸、熱情的一個。我常對他說,你來了,不像‘清風入座’,乃是一陣熱浪,席卷了我們一家人的心。”

  胡風夫人梅誌回憶說:“舍予是經過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沒有被這些所湮沒,反而顯得更凸出,更難能而且可愛。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複雜的枝葉所襯托著的果子。他底客客氣氣,談笑風生裏麵,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話還是笑話的那一種幽默。現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裏麵正閃耀著他底對於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時卻要為國事,為公共事業,為友情傷心墮淚,這恐怕是很少為人知道的。”這是老舍的“真”。

  讀過老舍先生的作品的人大概有這樣一個印象,“老舍是幽默的”。這是真的麽?他自己說過,“我並不幽默”。又說:“難,幽默難。”幽默的涵義,所謂幽默,恐怕是在某種適宜場合,嚴肅的說一句概括機智的話,起初使人不禁莞爾或哄笑,過後一想歎息或“不好過”起來的一種解釋吧。

  有一次文協開理事會,在報告經費困難情形時,老舍先生憂悒的說:“本來我們存在銀行裏有一萬塊錢,那是五年前存下來的,後來物價狂漲,錢沒有了。如果三年前將這一萬塊錢買亞司匹靈,我們早發財了。”於是大家哄笑,但隨即沉默下來。是的,倘買了亞司匹靈不單“發財”,而且也決不會為文協經費困難而“頭痛”了。但文人不善於打算盤,也不屑如商人一樣打算盤,寧願硬著骨頭吃虧,無論在哪方麵都吃虧,被斜視,被用威嚇的拳頭在鼻子前晃來晃去。這是悲哀,“買了亞司匹靈早發財了”是包括了這種悲哀在內的。(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載1944年4月17日《華西日報》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畫報》)

  老舍的幽默中,蘊含著抹不開的苦澀辛酸和悲觀色彩。他運用原汁原味的北京話,使得幽默與敘述、抒情熔為一爐而不顯匠氣。

  (八)生活有規律,清潔整齊

  他喜歡生活有規律,清潔整齊,他住的房子無論哪裏都沒有灰塵,紙片,痰涕之類,書籍,文具,衣服,清供,茶杯,都有一定的位置,正和蓬子兄的臥室兼儲藏室絕對相反。而他的房子的清潔整齊,是完全由他自己整理的,他自己掃地抹桌椅。倘蓬子兄吸著紙煙跟他談天,他老是斜著眼睛監視蓬子兄手裏的紙煙灰,當蓬子兄忘其所以的剛要用指頭彈煙灰時,他立即提醒:“煙灰缸子在桌上。”(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載1944年4月17日《華西日報》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畫報》)

  老舍的愛清潔、愛秩序、愛花草、保持與自然的親近,既是個人習慣也是文化情思,與他對高潔人格的尊崇融為一體,也反映著城市庶民對恢複傳統社會生活秩序的追求。

  每天早晨起來,早點後,寫作、寫信、讀書、閱報、或看朋友;倘若情緒不好或略感疲倦,他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桌旁拚擺骨牌“過關”。(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載1944年4月17日《華西日報》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畫報》)

  (九)有滿族旗人的特點

  老舍的女兒舒濟說:父親出生在清朝末年北京的滿洲正紅旗的家庭裏,他是旗人。滿族是他生命的源泉與生成的根基。先天的血脈,後天的耳濡目染,滿族文化的熏陶,在他的思想裏、習慣裏、作風上與愛好上,存留著滿族的印痕。縱觀他的一生,他習武不斷,愛京戲、聽曲藝、說相聲,他的這些行為表現,愛好、情趣與生活作風中的特點,集合起來,就能看出了他的滿族本色。(舒濟:《從父親老舍的滿族籍和習好說起》原載《新文學史料》)

  老舍繼承了他母親的性格,出了名的好客,離了朋友們就活不下去。在重慶的時候,老舍的生活相當清貧,但是老友相逢,賣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館盛情款待。晚年的老舍更加看重友情。逢年過節,或是小院裏百花盛開的時節,老舍的家,就變成了歡樂之海,賞花賞畫,品茗品酒,主人與賓客們全都痛快極了。有時到了歡暢之時,趙樹理會扯著嗓子“吼”他拿手的上黨梆子,曹禺則酩酊大醉後滑到了桌子底下……

  旗人的生活小趣味極旺盛,種花養鳥之外,在語言機趣、狀摹品評人物這些習慣基礎上,幽默很自然地成為一種素質。近代社會大變動也促進旗人的禮俗文明趨向幽默化,種種啼笑皆非的情狀,必定造就老舍那哭笑不得的心態。

  翻譯家楊憲益說:“啟功有旗人的特點,跟老舍一樣是怕事的人。性格上就是怕事。”

  不論在事實上還是在意識中,老舍都是“舊時代的棄兒,新時代的伴郎”。從幼年開始,旗人地位的跌,使他在理智上接受新時代;被新時代遺棄,又使他滿含新舊更迭的哀歌色彩。

  (參看吳小美、古世倉:《老舍個性氣質論——紀念老舍誕辰百周年》,載《文學評論》1999 年第1 期)

  老舍經曆對個性的影響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1899年2月5日生於北京西城小楊家胡同一個困苦的貧民家庭。父親是守衛皇城的一名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他在大雜院裏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生活,使他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紮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市井巷裏的傳統藝術(如曲藝、地方戲),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

  1906年,7歲進私塾讀書;三年後,轉入新式學堂。

  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學雜膳宿費用都由國家供給)。少年舒慶春曾信仰基督教。1918年老舍以優異成績在北京師範學校畢業,畢業後任教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並兼任校長。當初他的人生信條隻不過是“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驚醒(老舍:《五四給了我什麽》),他作出了新的抉擇。

  教中文,寫小說

  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裏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五四”推動他掙脫傳統世俗的羈絆,去尋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教中文,同時開始寫作。多彩的世界和濃烈的鄉思,將他拉入文學的殿堂。他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業餘開始小說創作。連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成為我國現代長篇小說奠基人之一。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地回國。次年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同時仍堅持他的愛好——從事寫作。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課餘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貓城記》(1932)、《離婚》(1933)、《牛天賜傳》(1934)、《月牙兒》(1935)、《駱駝祥子》(1936)、《我這一輩子》(1937),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特別是小說《駱駝祥子》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40年代譯成英文以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麵向百姓,反映民間疾苦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老舍隻身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對內主持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不久撤退到重慶,單身居住在文藝界抗敵協會的辦公地點。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有話劇《殘霧》,小說《火葬》等。

  1938年中,老舍在年屆“不惑”之時,用特有的“老舍筆法”為自己寫下簡短自傳:“舒舍予,字老舍,現年四十歲。麵黃無須,生於北平。三歲失怙,可謂無父;誌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幼讀《三百篇》,不求甚解。繼學師範,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甚難發財,每購獎券,以得末獎為榮,示甘為寒賤也。二十七歲,發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麽了不得。三十四歲結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書無所不讀,全無所獲,並不著急,教書做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也不後悔。再活四十年,也許能有點出息。”

  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餘裏,曆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藝人商討編寫抗戰鼓詞,自己也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話劇等,供藝人演出。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旅居美國3年主要從事創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啟程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北京文聯主席等職。創作了《龍須溝》、《茶館》等話劇。1951年,《龍須溝》上演受歡迎,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小說《正紅旗下》(1961—1962)未完成。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遭受殘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自沉於太平湖。著作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老舍的知識結構

  1906年,7歲進私塾讀書;1909年轉入新式小學堂。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全公費)。1918年以優異成績在北京師範學校畢業;他沒有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

  老舍的英語水平,得益於基督教會。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中文。

  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國回國。

  1930年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

  後來他認為:專職從事教學,不利於小說的創作。於是辭去大學的教職,專門從事寫作,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他對於京劇、大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等曲藝的知識,來源於他自幼跟民間藝人的交往。他由曲藝轉向話劇劇本的創作。

  老舍勤奮謹慎型的16種個性特質(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老舍的16種個性根源特質的測試結果:

  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求新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

  老舍不善交際、但赤誠、樂群,他不慣孤獨、喜歡熱鬧;他聰明、富有才識、抽象思考能力強;他平時情緒穩定、態度溫和、不易衝動;他不武斷,不好鬥,而是溫情、謙遜、隨和;他熱情、但又沉靜、審慎;他自覺、負責任、講道德、不敷衍、遵守規則;他膽小、不冒險,有時猶豫畏卻;他敏感、但不抱幻想、不感情用事,而是著重實際、理智、能自我克製;他警覺、但決不剛愎自用,他善於接受、容納別人的正確意見;他不狂放,而是現實、腳踏實地、合乎常規;他老練、世故、精明能幹,但又坦率、樸實、天真;他自信、安詳、沉著、滿足;他求新、思想自由、愛批評、不守舊;他自立、自有主張,但有時隨大流;他嚴於律己、受約束、不任性、不鬆懈、重視細節;他一般很少緊迫感、不困擾,無拘束、鎮定、放鬆自如。

  老舍的個性因素(特質),可以概括為下表——

  老舍的實幹型個性因素表

  A,樂群性(——+)外向、愛社交——內向、不善交際(+)

  B,聰慧性(+)聰明、理智——遲鈍、欠理智(——)

  C,(情緒)穩定性(+)沉著、情緒穩定——易激惹、情緒不穩(——)

  E,恃強性(——+)爭強好勝——溫順、隨和(+)

  F,興奮性(——+)活潑、熱情洋溢——嚴肅、冷靜(——+)

  G,有恒性(+)道德觀念強——玩世不恭、漠視規則(——)

  H,敢為性(——)膽大、冒險——退縮、猶豫(+)

  I,敏感性(+)感覺敏銳——不敏感(——)

  L,懷疑性(+)懷疑、警覺——輕信、麻痹(——)

  M,幻想性(——)富於幻想、心不在焉——現實、腳踏實地(+)

  N,世故性(+)世故、老練——坦率、樸實(——+)

  O,憂慮性(+)憂慮、不安——無憂無慮、滿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舊、保守傳統(——+)

  Q2,獨立性(+——)獨立自主、有主見——服從、依賴群體(+)

  Q3,自律性(+)自律、受約束——任性、無拘束(——)

  Q4,緊張性(+)緊張、緊迫感——放鬆、鎮定(——+)

  五因素模型檢測老舍的人格結構

  (E)傾向性(——+)

  (A)隨和性(+)

  (C)認真性(+)

  (N)情緒性(——+)

  (O)開放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