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李大釗的愛國反帝思想

  李大釗以勤學向上、敦信篤行的優良品格,從革命烈士的愛國情操中汲取精神營養,加之,目睹帝國主義侵略下國家危亡的局勢和社會黑暗狀況,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矢誌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感於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強烈的反滿、反帝,民族主義愛國情懷,使他成為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不斷深化的愛國反帝思想

  李大釗在《言治》月刊上發表的《隱憂篇》(1912年6月),是他發表的第一篇政論文章,指出了民國初建後存在邊患、兵憂、財困、食艱、業敝、才難等諸多弊病,呼籲“凡百君子,其有以嘉謀嘉猷而弭於未然者乎?曷有以解我憂?”

  時年23歲的李大釗通過撰寫論文、評論、通信、詩歌等,關注國內外時事,研究中國國情,揭露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野心,暴露軍閥禍國殃民的罪惡和社會的黑暗,激發民眾奮起救國。隨著時局的發展,李大釗對國事的“隱憂”轉成為“大哀”,1913年4月的《大哀篇》,揭露了少數“豪暴者”當政,“各豎一幟”,“敲吾骨吸吾髓”,“蠅營狗苟”,致使“滿地兵燹,瘡痍彌目,民生凋敝”,假“共和”之名欺騙民眾。“所謂民政者,少數豪暴狡獪者之專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權者,少數豪暴狡獪者之竊權,非吾民自得之權也;幸福者,少數豪暴狡獪者掠奪之幸福,非吾民安享之幸福也。”

  “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於吾民也!”

  對民國初年的國內政局表示了失望。

  1913年冬,李大釗含憤東渡,赴日本求學,更加關注中國局勢發展,留意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動向,專注思考如何解決“亡國之禍”。1914年章士釗在日本創辦《甲寅》雜誌,李大釗向其投稿,結識章士釗並成為《甲寅》主要作者之一,著文《風俗》(1914年8月10日)指出國內“政如疾風,民如秋草”,“豺狼橫行於道路,雄豪自專其政柄,強藩把持其兵權”。抱著一腔熱血以“匹夫之責”挽救國家。“雖以不肖之陋,亦將贔屭其匹夫之任以從之。”

  “以講學明恥為天下倡,崇尚道義,砥礪廉節,播為風氣,蒸為習尚”。1915年1月,得知日本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鬥爭,寫出《警告全國父老書》、《留日學生全體泣告全國同胞書》(1915年)。由於當時形勢複雜,鋒芒針對日本的侵略陰謀,避開對袁政府的批判。而1915年6月發表的《國民之薪膽》一文中,則明確指出了袁世凱“複古之非,棄民之失”,個人立場轉向反袁,並指出今“日本乘歐人不暇東顧之時,狡焉思啟,作瓜分之戎首,逞吞並之野心”。為此,他大聲疾呼:“舉國一致,眾誌成城”,以“破釜沉舟之決心”

  誓死抵抗強暴。雖然中國“瀕於絕境,但一息尚存,斷不許吾人以絕望自灰”

  ……“惟有本其自覺力,黽勉奮進,以向所誌”。

  他在《警告全國父老書》中指出:“吾國民今日救國之責維何?曰:首須認定中國者為吾四萬萬國民之中國,苟吾四萬萬國民不甘於亡者,任何強敵,亦不能亡吾中國於吾四萬萬國民未死以前。必欲亡之,惟有與國同盡耳。顧外交界之變幻,至為詭譎,吾國民應以銳敏之眼光,沉毅之實力,策政府之後,以為之盾。決勿許外敵以虛喝之聲,愚弄之策,誘迫我政府,以徇其請。蓋政府於茲國家存亡之大計,實無權以命我國民屈順於敵。”

  “政府果不願為亡國之政府,則宜及早覺悟其複古之非,棄民之失,速與天下更始,定根本大計,回複真正民意機關,普及國民教育,實行征兵製度,生聚訓練,以圖複此深仇奇辱。國民而不願為亡國之國民,亦宜痛自奮發,各於其本分之內,竭力振作其精神,發揮其本能,鍛煉其體魄,平時貢其知能才藝於社會,以充足社會之實力,隱與吾仇競爭於和平之中;戰時則各攜其平時才智聰明素積之績效,貢其精忠碧血於國家。”

  李大釗的思想不斷進取,勉力奮進,他確信“率我四萬萬忠義勇健之同胞,出其丹心碧血,染吾黃帝以降列祖列宗光榮曆史之末頁”。

  質樸純真素的愛國、反帝思想是李大釗早期思想的根本出發點。

  陳獨秀在《甲寅》上發表《愛國心與自覺心》(1914年11月),其中說:“中國人之視國家也,與社稷齊觀;斯其釋愛國也,與忠君同義”。“近世歐美人之視國家也,為國人共謀安寧幸福之團體。”“是故不知國家之目的而愛之則罔;不知國家之情勢而愛之則殆”。“國家者,保障人民之權利,謀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務,其國也存之無所榮,亡之無所惜。若中國之為國,外無以禦侮,內無以保民,不獨無以保民,且適以殘民,朝野同科,人民絕望”。“殘民之國家,愛之也何居?”進而得出結論:“殘民之禍,惡國家甚於無國家。”“國家實不能保民而致其愛,其愛國心遂為自覺心所排而去爾”。

  李大釗提出質疑,寫出了《厭世心與自覺心》,指出,當中華民族外部遇有強敵,內部“惡政苦民,有如猛虎”之時,產生厭世心、喪失自信心,產生“惡國家甚於無國家”的結論是不對的,不是要首先進行“國家善惡之辨”,而是要喚起整個民族的“自覺心”,“亟謀所以自救之道”。“自覺之義,即在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遂致斷念於國家而不愛。更不宜以吾民從未享有可愛之國家,遂乃自暴自棄,以儕於無國之民,自居為無建可愛之國之能力者也。”

  這才是挽救民族和國家的首要的任務。

  李大釗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在愛國態度上,有的表現為言辭激烈,憤世若狂,不久又陷入迷惘彷徨,或是頹唐絕望;有的則是走向反麵,以奴顏媚骨成了敵人的幫凶。李大釗的愛國反滿反帝思想所經曆的發展過程則是:

  李大釗是在深入研究國情過程中,使愛國反帝思想不斷深化。李大釗不斷加深對國情的觀察和思考。1914年寫出使世人振聾發聵的《國情》一文,並總是在其他文章中從對國情的分析中引出自己的見解,抨擊時政或抒發情懷。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他的認識總在逐步加深。為了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同解決國內政治問題聯係起來,他大聲疾呼:國人“值此千鈞一發之會,當懷死中求活之心”,以“臥薪嚐膽”的精神,誓死抵抗強暴,保衛“錦繡之江山”。

  李大釗是在了解民眾疾苦過程中,使愛國反帝思想伴隨人民鬥爭而發展。愛祖國,本質上是熱愛自己國家的人民,熱愛各民族的文明發展和幸福生活。李大釗寫出的許多論著,都是關心人民的疾苦、重視民眾在曆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點要比同時代知識分子鮮明許多。李大釗相信民眾是曆史前進的推動者,重視“基礎社會之心理,”聽群眾的呼聲。“此種基礎社會之心理,實有以秘持真正輿論之權威,不惟不可漠視,且校都市中人,共和則群趨共和,帝製則群趨帝製,徒為一時勢力之氣焰所驅役,以致喪其識察之真知直覺者,真實確正萬分矣。”

  聽取民眾呼聲,遵循民眾意誌。李大釗堅信:民眾的要求,“不以正達必以變達”,“不以和達必以激達”,必定要實現。

  李大釗是在確信神州定能再造過程中,使愛國反帝思想更加堅定而深沉。當李大釗認識到中國外遇帝國主義者日本侵略,內部“惡政苦民,有如猛虎”時,堅定自信地指出:“夫國家之成,由人創造,”“吾人苟不自薄,惟有本其自覺力,黽勉奮進,以向所誌,何時得達,不遑問也”。

  以“多難興邦,殷憂啟聖”激勵國人:“惟國民勿灰心,勿短氣,勿輕狂躁進,困心衡慮,蘊蓄其智勇深沉剛毅果敢之精神,磨煉其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之誌氣,前途正自遼遠。光明緝熙之運,惟待吾民之意誌造之,惟賴吾民之實力辟之”。

  忠貞愛國,感動人心。

  李大釗是在不懈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使愛國反帝思想向共產主義思想升華。李大釗在求學時期就認定“理財致個人之富,亦殊違我素誌”,鄙視追求金錢和權力之徒。“赴利祿之途也,如蟻之就羶,蛾之投火”,“強負黃金與權勢之重荷以趨,幾何不為所重壓而僵斃耶?”決心一生要貢獻於“挽救民族、振奮國群”,“解民於倒懸”。李大釗最可貴之處在於強烈的救國救民願望,祖國和民族利益至上。確信“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於真理”。

  宣誓為追求和實現真理,“勇往奮進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癉精瘁力以成之”。

  愛國反帝思想的凝聚:青春中華之再造

  李大釗的《青春》發表於1916年9月1日,其寫作時間應在1916年3月至5月,即在李大釗回國之前。1916年2月23日,袁世凱被迫下令暫緩登基,3月23日發表取消帝製令,當時的中國處在黎明即將來臨的樂觀前景之中。李大釗在《青春》中指出,宇宙無始無終,它具有的生命活力也無始無終,這個生命活力就是宇宙無盡的“青春”,地球、社會、民族、國家、青年,同樣具有著無盡的“青春”。“青春”就是生活的活力,生活的活力可以使宇宙、地球、社會、民族、國家、青年都實現再生、再造。

  李大釗認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確“各有其生命”。有青春之民族,斯有白首之民族;有青春之國家,斯有白首之國家。李大釗認為,“吾之國族,已閱長久之曆史,而此長久之曆史,積塵重壓,以桎梏其生命而臻於衰敝者,又寧容諱?”在當時的世界潮流麵前,要承認中國這個民族已經陷於衰敗危機當中。“青春中華”對中國舊傳統、舊勢力采取了不妥協態度。青年應沿著這條道路通往青春之道,“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國人特別是愛國有誌青年,應該認識到既然民族社會人生自然,青春與白首,新生與衰老,都是無盡的過程。如果能夠獲得青春之“機軸”,掌握它、利用它,白首的人,白首的民族,都可以重新獲得無盡之青春。青年們“又何作傷”?“吾輩青年之謀所以致之回春為之再造者,又應以何等信心與願力從事,而克以著效?”“此則係乎青年之自覺如何耳!”

  “由曆史考之,新興之國族與陳腐之國族遇,陳腐者必敗;朝氣橫溢之生命力與死灰沉滯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滯者必敗;青春之國民與白首之國民遇,白首者必敗。此殆天演公例,莫忽能逃者也。”中國從鴉片戰爭以來屢遭失敗,是整個國家民族的素質問題、國力問題。青年們必須立誌為青春中國之再生而奮鬥。“吾族青年所當信誓旦旦,以昭示於世者,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吾族今後之能否立足於世界,不在白首中國之苟延殘喘,而在青春中國之投胎複活。”

  青年們如果願意擔當起創造新中國的重任,那就必須對人生之義有一種徹底的自覺。青年要有“回天再造之精神”、“拔山蓋世之氣魄”,就應該擺脫已成的各種觀念的束縛影響,每天都保持無拘無束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麵應當放棄對金錢、權力的追求,擺脫機械生活的負擔。衝破自我的束縛和客觀現實的束縛。自我的束縛是使人苦惱、墮落、消沉的種種庸俗欲望,客觀現實的束縛是指“曆史之積塵”。擺脫這些束縛,青年就能有特立獨行的氣概,就能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昂首闊步,乘風破浪,就能有優美高尚的生活,有無盡的青春。

  1916年5月,時年27歲的李大釗從日本回到祖國,6月6日,袁世凱和他的複辟一起死亡。6月7日,一度辭職的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宣布8月1日前重開國會。李大釗於7月11日從上海北上。經過一個月的緊張工作,8月15日,《晨鍾報》創刊號麵世。李大釗發表了《晨鍾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李大釗向國人又一次闡述了他的理想主張——創造青春之中華。他指出《晨鍾報》的使命就是“青春中華之創造”。“今者,白發之中華垂亡,青春之中華未孕;舊稘之黃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將來。際茲方死方生、方毀方成、方破壞方建設、方廢落方開敷之會,吾儕振此‘晨鍾’,斯與我憤慨悲壯之青年,活潑潑地之青年急起直追,勇往奮進,徑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

  愛國反帝思想的發展:新亞細亞主義。20世紀初,日本朝野大肆宣揚大亞細亞主義,宣稱日本應當成為“亞細亞的盟主”。李大釗指出:“苟無中國即無亞細亞,吾中國人苟不能自立即亞細亞人不能存立於世界”。“吾中國位於亞細亞之大陸,版圖如茲其宏闊,族眾如茲其繁多,其勢力可以代表全亞細亞之勢力,其文明可以代表全亞細亞之文明,此非吾人之自誇,亦實舉世所公認。”

  在批判大亞細亞主義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的新亞細亞主義思想。

  新亞細亞主義是李大釗愛國反帝思想的發展,構成李大釗愛國反帝思想向更高形態——民族主義思想轉變的一個發展階段。新亞細亞主義是弱小民族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大亞細亞主義、軍國主義、資本主義的武器。李大釗指出:“不要震於日本的軍國主義、資本主義的勢力,輕視弱小民族和那軍國主義、資本主義下的民眾勢力……我們應該信賴民族自決的力量,去解決一切糾紛”。

  李大釗認為,“在相同的曆史和文化之下生存的人民或國民,都可歸之為一民族。”台灣當時被日本占據,但台灣人民屬於中華民族。李大釗渴望民族統一、驅逐帝國主義的態度,是在用愛國反滿反帝思想激勵國人“再造中華”,促進“中華民族之複活”。

  1917年2月,李大釗發表《新中華民族主義》;4月,發表《大亞細亞主義》;1918年7月,發表《Pan……ism之失敗與Democracy之勝利》;1919年1月,發表《庶民的勝利》。都是有針對性地批判大亞細亞主義,指出大亞細亞主義的本質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專製的隱語”。

  1919年2月,李大釗發表《大亞細亞主義與新亞細亞主義》,12月,發表《再論新亞細亞主義》。這兩篇文章,基本上形成其民族主義思想的內核——新亞細亞主義。

  一、大亞細亞主義是“並吞中國主義的隱語”。“表麵上隻是同文同種的親熱語,實際上卻有一種獨吞獨咽的意思在話裏包藏”;

  二、大亞細亞主義是“大日本主義的變名。就是日本人要借亞細亞孟羅主義(即門羅主義——引者注)一句話,擋歐、美人的駕,不令他們在東方擴展勢力”。

  同時,李大釗提出用新亞細亞主義代替大亞細亞主義。

  從批判大亞細亞主義到提出新亞細亞主義,可以發現李大釗從民主主義轉變到馬克思主義的線索。《庶民的勝利》一文是這種轉變的轉折點。此前,李大釗是典型的民主主義者、是“Democracy”的信徒。此後,他逐漸轉向馬克思主義。

  在《Pan……ism之失敗與Democracy之勝利》一文中,李大釗指出,大亞細亞主義就是“專製之隱語”,“本專製之精神,以侵犯他人之自由,擴張一己之勢力”,“仗著自己的強力蹂躪他人欺壓他人的主義”,而對抗大亞細亞主義的隻有“Democracy”。他認為,順“Democracy”者昌,逆之則亡。

  不過,到了1918年11月,李大釗已經將民主主義與勞工主義並稱。《庶民的勝利》一文認為,歐洲戰爭的結果是民主主義勝利,“大……主義”失敗,而“民主主義戰勝,就是庶民的勝利”。他提出:“社會的結果,是資本主義失敗,勞工主義戰勝”。“勞工主義的戰勝,也是庶民的勝利。”

  這時的李大釗將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等同為一。《Bolshevism的勝利》一文,稱德國戰敗“是民主主義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的勝利,是Bolshevism的勝利,是赤旗的勝利,是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是二十世紀新潮流的勝利”。

  在《大亞細亞主義與新亞細亞主義》一文中,他開始使用“民族自決”、“民族平等”分析、批駁大亞細亞主義,“主張拿民族解放作基礎,根本改造。凡是亞細亞的民族、被人吞並的民族都該解放,實行民族自決主義,然後結成一個大聯合,與歐、美的聯合鼎足而三,共同完成世界的聯邦,益進人類的幸福。”

  《再論新亞細亞主義》表明,他提出的新亞細亞主義,“是為反抗日本的大亞細亞主義”,“是為亞洲的民族解放的運動”。“順應世界主義”,“是‘自治主義’,是把地域民族都化為民主的組織的主義,不是‘排外主義’,不是‘閉鎖主義’。”

  把民族自決、民族解放注入新亞細亞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

  參考資料:

  朱建華、何榮棣:《試論李大釗的反帝思想》,載《史學集刊》,1982年第2期。

  黃振武:《李大釗憂國愛民和獨立解放的愛國思想述評》,載《高校社科信息》,1999年第5期。

  林平漢:《李大釗愛國革命思想論略》,載《世紀橋》,2001年第6期。

  範玉雙:《李大釗愛國主義思想與其人生道路》,載《蘭台世界》,2010年第7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