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歐洲的農村

  魅力鄉村

  如果說,歐洲是一幅巨大的風景畫,那麽,城市就是風景畫的中心花園,鄉村就是花園的延伸和拓展,而且比城市更靚麗、更優雅、更舒適、更具詩情畫意。

  德國和奧地利的鄉村像童話世界,當碧綠的田野和草場在森林邊戛然止步,就會有三三兩兩別墅從森林裏探出頭來,白牆、紅瓦、尖頂,幾隻黃的或花白的奶牛在山坡上悠閑地散步,風景樹和鮮花掩隱的鴨腸似的柏油小路,依山就勢,穿過高爾夫球場般的綠地,繞了好幾個彎,才蜿蜒到門前。

  意大利的鄉村又高又遠,許多房子幹脆就建在山頂上,大理石顏色灰黯,粗笨厚重,古堡似的陳年和結實,時間都好像凝固在那裏。

  梵蒂岡沒有鄉村,而列支敦士登整個國家就散落在山村裏。

  瑞士的鄉村建在阿爾卑斯山區,世外桃源似的清雅和明麗,木樓結構的小別墅,幹柴整整齊齊地垛在一邊,另一邊的小狗在歡歡地追趕天鵝曳在溪湖邊的倩影,樓頂上則似乎永遠有乳白色的炊煙嫋嫋升騰。

  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鄉村,要麽在深溝峽穀,要麽在阿登高原,春天一片花紅,夏天一片草綠,秋天一片金黃,冬天一片雪白。

  荷蘭的鄉村在北海邊的蘆葦叢中,堤壩外是波卷浪湧的海平麵,堤壩內有一架或幾架風車不緊不慢地旋轉著,水草豐茂的曠野,荷蘭奶酪把鬱金香滋潤得流光溢彩,豔麗無儔。

  法國的鄉村建在平原和山區的葡萄園裏,葡萄園一片蔥蘢,葡萄酒香氣彌漫,因此就更多了幾分田園風光和浪漫情趣。

  歐洲各國鄉村風光獨具,各呈風流。但風格建築卻大同小異。

  獨門獨院獨樓式別墅占絕大部分,許多村莊,原汁原味的老住宅雖然不多了,但大部分住宅的外形、尺度、磚木結構、尖頂斜坡和最上層的閣樓仍然沒有改變,呈主流構架。

  在歐洲,老住宅、鄉村住宅要比新住宅和市區的單元樓金貴,人們在市場引導和價格趨使下,盡可能地維護舊住宅,因而,歐洲鄉村的住宅也就以古以主體,以舊為特色了。

  各國鄉村住宅還有一個共同的標誌性建築,那就是摩天接雲、非常醒目的教堂尖頂。

  說到歐洲的鄉村,自然繞不過城鄉差別這個話題。

  在歐洲,新的城鄉差別已基本形成。不過,這個差別是倒過來的:近90%的鄉村人不願意離開鄉村,而50%多的城市人希望住到鄉村去。

  歐洲鄉村的發展方向並不是工業化、城鎮化,那是20世紀中葉的黃曆。

  現下歐洲鄉村的標準是生態化。

  鄉村分生產區與生活區,生活區也像城市一樣叫社區,而且比城市的社區更具特色。

  鄉村社區的交通、供電、供水、供暖、供氣、給排水係統、垃圾處理係統等均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我們搞村村硬化的時候,歐洲國家居民門前原先冷冰冰、硬邦邦的水泥路麵,已被草坪、碎石沙土小徑和木質的籬笆取代,蔓草湮路,天然野趣。鄉村社區沒有城市的煩囂和喧嚷,沒有城市的擁堵和紛亂,它們處在綠色海洋的包圍之中,碧水藍天,鳥語花香,環境美,人悠閑。

  旖旎風光不勝收,

  鄉村美景占鼇頭。

  山青水碧春花豔,

  物阜民盈果滿秋。

  如今,歐洲的農村社區已成為國際上的一種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就常把歐洲農村社區的模式移植到美國城市社區的建設之中。

  歐洲鄉村的生態化和生態農業,給城市帶來更多、更豐富的肉、蛋、奶、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和發展輕工業的優質原料,農民也因此獲得更豐厚的收入。而且,農民還可以享受國家向農業傾斜的許多優惠政策。20世紀後半葉以來,歐洲發達國家農民的收入,已逐漸高於城鎮一般職工。他們有土地、牲畜、農機農具等生產資料,是真正的“有產階級”,而城鎮的產業工人和公司職員,雖然有的已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但卻屬“無產階級”。而且越來越多的城鎮高收入群體逆向流動,把別墅建在城郊農村,回歸自然,怡情山水。

  當然,歐洲城鄉格局的演化,不可能脫卻曆史的軌轍。

  歐洲是最早步入城市化的發達地區。數百年來,歐洲也存在城市剝削鄉村,工業掠奪農業,城鄉對立的矛盾,而且是一段相當漫長而又痛苦的曆程。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加大對鄉村建設的投入,以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以車間化的方式搞生產,不論是養殖業還是種植業,歐洲鄉村大多已實現了機械化、產業化,規模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融為一體,使鄉村迅速富裕起來,較好地解決了城鄉差別,呈城鄉共榮、人和景明的境界。

  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從起步到現在不過幾十年時間,應該說,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毋庸諱言,相對於我國農村、農民對國家革命和建設所做出的貢獻而言,我們城鄉發展的剪刀差是不公允的。

  我國的農村萌生了中國革命的火種,農民作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豔陽天。新中國成立後,也是農民勒緊褲帶支援了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建設。解放初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我國對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極低的價格背離了商品價值規律,農民收入很低,生活很清苦,而農民卻為國家提供了4000多億元的建設資金,占同期全國固定資產投入的90%。

  可以說,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原始積累,是在對農民不公平的基礎上實現的。

  改革開放以後,農民獲得了第二次解放,農村經濟也有了較快發展。但相對於國家和各級財政投入的重點——城市、工業和大型基礎設施來說,國家政策對農村傾斜的力度顯然不足,農村的經濟發展仍顯緩慢,農民增收的空間越來越小,體製性的城鄉“二元結構”,已成為我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嚴重障礙。

  2006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達3.28倍,居全球第一。不同區域、省份、行業、群體之間的收入失衡,基尼係數已大大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

  而且,我國《十一五規劃》中農民收入的預期遠遠低於城鎮居民。就是說,問題早已顯現,鎖結也可以說找到了,但打開鎖結的鑰匙尚在熔鑄之中,城鄉差別消除或逆轉的拐點還隱藏在冥冥之中,需要艱難地探尋。

  我認為,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應該從更深的理論層次上探討和用更開闊的視野、更寬闊的途徑來解決。

  譬如農民和市民所占有的生產資料不同,農民的三兩畝土地可持溫飽,卻不足以致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消耗了大量土地,占用城鎮的國有土地,既傷不到各別市民的利益,每畝還須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征用費;而占用農民賴以溫飽的土地卻沒商量,農民必須充任一路綠燈的先鋒,每畝隻有寥寥數千元的補償,有的甚至更少,還被東挪西欠。也就是說,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豐碑,也有農民犧牲自身利益、傾情奉獻鑄就的巨大基石。

  不僅如此,農民在享受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上學、就醫、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麵更不能望市民項背。城市的公共設施和國家的保障製度,要麽與農民距離太遠,要麽給農民太少。市民可因發不了工資或門前的水泥路麵損毀聚集到市府上訪,農民卻須自己動手修墊門前坑坑窪窪的土路。敢於闖出農村在城鎮打工的,他們的工資、居住、工傷、養老、子女入學卻得不到公正的對待。

  但所有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並不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歸宿,而是體製性的城鄉兩種戶籍、城鄉二元結構的弊端。也就是說,人為的痕跡很深。

  在我國,或許“政策經濟”的成分很大,政策向哪裏傾斜,哪裏就受益多多,如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以及現在實行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政策等等。

  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形成城鄉巨大差距的因由,從感情上貼近農村、關注農民,從體製上、政策上還農民以國民平等待遇,逐步探索和建立城鄉平等統一的戶籍製度、就業市場、公共服務體係、社會保障體係以及生產資料分配、土地使用、征用和流轉製度等等,努力使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城鄉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正在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千方百計統籌城鄉發展,共建富裕和諧社會。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