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講 狠絕

  漢武帝臨死前立了小皇帝,卻把幼帝媽媽殺了,才二十二三歲的樣子吧。新皇帝還小,他怕她幹政,所以狠下心來,不管她的青春。對自己狠,對親友狠,對敵人狠,是狠的三個方麵。項羽對敵人不夠狠,結果烏江自刎。唐太宗對女人不夠狠,結果武媚娘反了天。商鞅對別人狠,不夠變通,自己被五馬分屍。

  曾國藩要做成大事,也不得不狠。他的狠卻另有一種高明。他對朋友對皇帝都狠下了心,卻又不曾做絕,持定忠君大義,所以才能在狠心之餘,得以保全自身。狠而不絕,狠中存義,因此官場人樂意向他學習,大概是這樣吧。

  曾國藩的啟示

  不狠無以成事。狠而不絕,狠中存義,才是真的高明。

  對外的狠

  曾國藩的“狠”,首先就體現在殺人毫不手軟。

  曾國藩去長沙當團練大臣。團練大臣名字好聽,其實沒有實權,既不是欽差大臣,也不是地方大吏,什麽事情都要跟地方商量。曾國藩卻不管那麽多,冷靜觀察了湖南的形勢。

  太平軍離開湖南,奔湖北去了,沿長江而下,攻占南京。湖南的清兵都尾隨而去,卻不敢交戰,隻遠遠跟著。這樣一來,湖南境內武備薄弱,兵力空虛,萬一太平軍再打回來,就無力抵抗。太平軍搖旗東下,湖南的會黨群眾也受到鼓舞,活動更加頻繁。如果沒有重兵防守,不論是太平軍打回來,還是地方民眾造反,湖南都會變顏色。

  這就是曾國藩最擔心的問題。他不是杞人憂天,湖南民眾確實造反了,太平軍也確實打回來了。這就是曾國藩比別人高明的地方。

  曾國藩不顧湖南地方官員的白眼、嘲笑、阻撓,堅決執行自己的團練主張。這就是常被提及的,他創造性地把團練拆分成團與練兩個概念。經過他的創造,團成為一種民兵組織,協助維護鄉裏治安,報告各地民眾的造反消息,練就是編練一支軍隊,鎮壓民眾會黨的武裝反抗。這是辦團練時的想法,後來這支軍隊出省作戰,被稱為湘軍。

  鑒於太平軍不會立刻就回來,曾國藩把團練重點先放在清剿湖南“土匪”上麵,穩定湖南民心:“專意以團結人心、搜查土匪為事,較為易施而省費。”計劃雖好,無法實施,仍然沒有用。曾國藩把團結人心、搜查“土匪”作為團練重點,就是考慮到執行,容易實施,又節 省經費。

  他說的“土匪”,包含了影響湖南“安定團結”的全部壞人。他跟鹹豐帝寫信說,湖南會匪眾多,人所共知,串子會、紅黑會、半邊錢會、一股香會,名目繁多。地痞、流氓、教匪、盜匪也是“土匪”之一種。各種逃兵散勇流竄返鄉,隨處搶掠,也是“土匪”。還有那些進入湖南的小股起義軍,統統都是他要痛剿的“土匪”、“亂匪”。實際執行的時候,還包括了不聽話、敢反抗的百姓。

  當時的湖南,數十年來,有些罪犯該殺而不殺,該判而不判,因此鄉裏無賴之民,遂以為法律不足憑,官府不足畏,反抗不斷,人心難安。針對這種情況,曾國藩采用嚴刑峻法,對“土匪”痛加殺戮,即使是形跡可疑的人,不論是亂黨,還是百姓,也不問證據,一律加倍嚴懲,或者立即處決。

  曾國藩跟鹹豐帝報告說,我要用嚴刑鋤強暴,隻求安定良民,即使有人罵我殘忍嚴酷,也在所不辭。鹹豐帝回信說:“辦理土匪,必須從嚴,務期根株淨盡。”

  曾國藩沒有地方實權,即使審理犯人,也得先跟湖南當局商量。最初確定各路“土匪”都送到省城,統一審理。他嫌辦案人員殺人不多、不快,幹脆就在團練大臣公館設立審案局,直接審案殺人,重犯立刻處決,輕者斃於杖下,次輕者鞭打千百下,大概也活不成了。

  過去衙門辦案都有公文移送,頗耽擱時間。曾國藩把公文省去,要各州縣團練頭子便宜行事。這樣一來,殺人就不需要法律手續,也不要什麽證據,稍加審訊,就可以結案,或殺或放,全憑團練頭子、土豪劣紳一句話。

  由於根本利益一致,那些稱霸一方的土豪劣紳都響應曾國藩的政策,站出來充當團練頭子,把那些形跡可疑、眉眼不順,不服從他們的人,統統捆綁押送到縣城就地處決,或者送交曾國藩處理。有的幹脆抓到之後,也不打報告,就直接殺掉。結果,很容易的,各族長、鄉長就乘此機會,濫用權力,隨意捆送、捕殺那些敢於反抗他們的人。活下來的,當然就是那些老老實實、肯聽話的良民。

  曾國藩跟鹹豐帝報告說,五個月來,他直接命令處決的有一百三十七名,差不多每天一名。這隻是一例。從鎮壓太平天國來看,有人估計,那場戰爭使中國減少了兩千萬人。做一個主觀估計的話,死於戰場的職業軍人應該還不足兩百萬人。

  有一本非官方著作講道,一個朋友跟曾國藩說,不殺不足以立威,他直點頭。經過一個村子,看到兩個人在那裏爭吵。過去一問,原來是買東西,買的人說他付過錢了,賣的人說沒有。曾國藩審問明白,立刻把賣東西那人就地處決。消息傳開,全城嘩然,有人就說:“欽差殺人了。”

  也有一書明確寫道:“官家殺良民乃曰誅土匪。”作者是當時一個湖南人。另有一個人是曾國藩的部下,當時專管審案殺人事。他死之後,留下兩本冊子,是他的刑案記錄,定死刑的人有上千名。他在很多地方寫了一行小字:“此人不可殺,滌帥要辦,奈何!”滌帥就是曾國藩。

  “曾剃頭”、“曾屠戶”的綽號就是這麽來的。

  他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就是捉人、殺人不經司法機關,不用法律手續,也不需要什麽證據,抓來殺了就是。“就地正法”從此開始,並被後來的軍閥濫加利用。

  團練是一種地方武裝,曾國藩很清楚它的性質和作用。他跟鹹豐帝報告說,這種組織雖不足以對付“粵匪”(太平軍),清剿“土匪”卻綽綽有餘。因此他也在抓緊編練軍隊,當湖南某處有武裝反抗,當地團練無力鎮壓,就派軍隊去,亦殺人如麻。安化藍田一地,捕獲一百三十二人,處決一百零七人,隻有二十五人活命。

  屠殺的目的使百姓心生恐懼,不敢起義反抗,從而孤立太平軍。聽說太平軍到了江西,沿途百姓紛紛跟隨響應,端茶送水送糧食,曾國藩就跟朋友說:“賊若來我湖南,敢有亂民跟他們學,我就是沒有能力剿賊,也必定先把這幫人洗刷幹淨!”

  湘軍出省作戰之後,屠殺更為殘忍,攻破一城,就洗劫一城,屠滅一城。曾國荃因為殺人太多,感到心寒,曾國藩寫信跟他說,既然帶兵,就以殺人為業,隻求不能多殺,哪裏還計較數量?

  最早刊刻的《曾國藩家書》,刪除了不少文字,其中一類就是關於屠殺的,這裏隻舉一例。曾國荃圍攻江西吉安,曾國藩給他寫信,其中一句是:“隻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網耳。”方括號中的四字被刪去了。江西吉安是湘軍較早克複的城市,全城屠戮,以後大都照此辦理。

  毛澤東在看曹操的傳記時,寫下四個字:殺俘不祥。曾國藩及湘軍殺俘虜卻有點白起長平之戰的樣子。

  攻克安慶之後,太平軍有萬人投降,部下問曾國荃怎麽辦。

  曾國荃反問道:“長毛賊又多又凶悍,如何處置才好?”

  部下說:“殺了最妙。”

  曾國荃說:“殺也要有殺法。”

  部下說:“小開營門,每次十人,殺了再帶下一批,半天就完了。”

  曾國荃說:“我心不忍,你來辦吧。”

  部下就出去了。從早晨七八點開始,到下午五六點止,萬餘俘虜全部處決。

  一個英國人著文說,守軍三個旅(至少該有九千人吧),由於沒有糧食,湘軍又答應寬宥不殺,便繳械投降,隨即全部被殺,沒留一人,那些沒有頭顱的屍體,全部被拋進大江。

  從曾國藩的立場,兩軍對壘,你不殺他,他就殺你,似乎有其理由。俘虜也要吃飯,還要人看守。湘軍本來軍餉都不夠,常常發半餉,更沒有錢來安頓俘虜。曾國藩又強調兵貴精不貴多,也不會收編他們。教育一番,把他們放走,那等於縱俘為敵,更不是辦法。結果隻有殺掉了事。

  曾國藩的“狠”似乎遭到了報應。按照傳統醫理的說法,在五行中,眼睛屬木,肝亦屬木,仁慈之心也屬木,貫通一氣。曾國藩殺人過多,傷了五德中的仁,因而木被傷,眼也被傷,難怪到晚年,他逐漸失明,幾乎什麽都看不清了。61歲上就死了,也跟肝氣被傷有關係。

  這就是書生帶兵的狠。曾國藩自己就說了,書生好殺,時勢使然耳。如此狠辣,成效可謂顯著。湖南一省基本穩定,沒有什麽會黨,這給招募湘軍準備了條件。無論部隊被打散,還是因為作戰不力被遣散,都回湖南招募新兵,成為湘軍的根據地。曾國藩在評論劉邦時說,就是因為有蕭何在關中經營作為根據地,劉邦才打敗項羽。大肆屠殺俘虜,屠殺戰鬥經驗豐富的戰士,則明顯削弱了太平軍的戰鬥能力。

  在大肆屠殺之時,為彌蓋恐怖氣氛,曾國藩也在團結人心。

  《保守平安歌》寫在辦團練之前:“眾人謠言歲滿口,我境切莫亂逃走……地方公事齊心辦,大家吃碗安樂飯。”稍後的《愛民歌》:“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連“莫走人家取門板”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頗有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意思。

  至少他在文字上表達了愛民之心:賊寇毀壞民房十之七八,官軍毀壞十之二三,我看到很是心痛,因此在任命新的將官時,我總是反複告戒他們,把禁止擾民放在第一位。

  曾國藩高明的地方還在於,他懂得分化敵人,分為首犯、甘心從逆和被脅迫而不得不從等情況,區別對待,對脅從者寬大處理,盡管事實上他沒有那麽嚴格去做,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團結了人心。

  在爭取同一個陣營的人心方麵,他求賢若渴,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亂,又高舉維護儒家傳統的旗幟,更迎合了當時的人心。

  一麵高舉屠刀,一麵團結人心,這種手法確實可以適當地掩蓋或抵消大肆屠殺的負麵效果。

  對內的狠

  男人要對自己狠一些。

  對自己狠就是對身體和心誌的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有的人是沒有辦法,不得不接受痛苦的生活。有的人是刻意修煉自己的心性體質,野蠻其身體,文明其頭腦。

  曾國藩對自己狠,第一次從北京回來,閉門苦讀,一年不怎麽出去,這是年輕人的一種狠,一種意誌力。聽說隻名列三甲,不能入翰林院,就想立刻買車南歸,已經考取的功名都不想要了。這也是一種狠,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為了當理學家,靜坐到失眠,乃至吐血的程度,這也是一種狠。幸好他懂得變通,看情形不妙,就放棄了。通過殘酷的身體訓練來提高意誌力和戰鬥力,這就是男人經常使用的方法,對自己狠的一種方法。

  曾經有一個12歲的男孩,為了鍛煉自己的意誌,晚上睡覺之前,用自行車輪胎把自己捆起來。父母發現他情況異常,趕緊解開輪胎,小男孩被勒得渾身青紫,差點暈過去。他後來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財富大亨。

  曾國藩的啟示

  不計較利益得失,是一種狠,不怕死,不要命,更是一種狠。

  有不可靠的資料說,曾國藩出省作戰時,帶了一口棺材,做了必死的準備。三國時期,曹操的部將龐德跟關羽作戰,抬了一口棺材去,果然不屈而死。左宗棠西征時,也準備了一口棺材。曾國藩兵敗之後,因為羞憤,三次要自殺,盡管都未遂,卻有敢於自殺的勇氣,比起那些連自殺勇氣都沒有的人,也算一種狠吧。第二次跳江被救起之後,他還想策馬赴敵,死了算了,可見羞憤的程度。至於在信中反複述說自己舍身忘死,那就更多,數不過來。

  上戰場就莫怕死,怕死就莫上戰場。湘軍一邊,塔齊布是曾國藩最早重用的旗人將領。他被保為參將之後,仍然親赴一線,手執大旗,指揮將士奮勇向前。參將是三品官,等於今天的軍長。太平軍中也有這樣的勇士。曾天養封了丞相,都60歲了,在陣前看見塔齊布,立刻大吼一聲,單槍匹馬衝了過去,要跟他單挑,結果死於軍中。

  可惜晚年洪秀全失去了狠勁。早年親身赴敵,後期寧可在寶座上幻想,幻想上天會來保佑,也不肯狠下心來,親自去前線,親自去督陣,親自去衝鋒,親自去鼓舞士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沒有狠勁,如何能成大事?

  李鴻章也是一個傳奇人物,人長得高大英俊瀟灑,盡管跟洋人辦外交,他說他是打痞子腔,戰場上也當過逃兵,卻有一些資料記載說,在上海時,他曾騎著戰馬,“不做生還之想”,鼓勵部下戰鬥,並最終贏得勝利。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就是一種狠勁。不狠成不了大事。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慈不掌兵,不狠怎麽能掌兵機?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時候,毛澤東下了死命令,要先鋒團二十四小時急行軍二百四十裏,務必趕到瀘定橋奪取瀘定橋。二百四十裏全是峽江山路,有時是石頭,個別戰士連草鞋都沒有,還要跟沿途的敵人戰鬥。他們以鋼鐵般的戰鬥意誌和無所畏懼的戰鬥決心,一口氣不停歇,終於搶在敵人援兵前頭到達瀘定橋,為紅軍打開生命之門。如果不是毛澤東用兵狠,如果不是先鋒團戰士狠,紅軍真不知往哪裏去。

  必要時,還要敢於舍棄家人和朋友的利益,甚至他們的性命。古時候,皇帝就用這樣的辦法來控製前線的將領,把他們的家人留在京城,他們就不會輕易倒戈。

  曾國藩對家人沒有狠,大概是沒有機會。他對孩子比較嚴格,還說不上狠,對朋友卻是狠過的。

  他在湖南籌建水師,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先進的內河水師,全用洋炮,火力強,能夠及遠,船也堅固。還沒有練成,鹹豐帝就命令他率隊出征,去營救湖北和安徽。

  湖廣總督是他的老師吳文安徽巡撫是他的好友江忠源,兩個人對他都很重要。吳文如果不死,可以幫他在鹹豐帝麵前說好話,江忠源不死,可以幫他帶兵打仗。他自己就說,他把一萬兵練好之後,是要交給江忠源的。江忠源是湘軍中第一個能打仗的人,蓑衣渡設伏就是他的傑作,迫使洪秀全改變行軍路線。

  曾國藩接到命令,非常為難。兵還沒有練成,槍炮也沒有備齊,如果草草出征,必敗無疑,不僅救不了湖北江西,連自己也要賠進去。自己賠進去不要緊,辛勤訓練的軍隊也跟著玩完,那是他所不願意的。因此他跟鹹豐帝寫信,竭盡血誠地訴說暫不出征的理由。也跟吳文寫信,請老師諒解他的苦心。

  他的血誠感動了鹹豐帝,同意他暫不出兵。吳文也終於表示理解,決心“以身殉國”。

  曾國藩內心很苦悶,也猶豫。見死不救是其一,違逆皇命是其二,背負罵名也堪憂,但為了大局,他都不管了。他也知道,當他拒絕鹹豐帝和老師、朋友時,也就沒有退路了,要麽死在戰場,要麽徹底戰勝敵人。

  沒有狠勁,他難以拒絕皇帝的命令,難以麵對老師的求救信,也難以麵對江忠源的死魂靈。不過,他終於還是狠下心來,決定不去救援,眼睜睜看著吳文死,看著江忠源死。江忠源死了,曾國藩不得不自己帶兵,才有了跳水自殺的一幕。

  江忠源去北京趕考,專門拜見曾國藩。曾國藩看他氣宇不凡,非常喜歡。告辭出來,曾國藩目送他走,說了一句話:“這是個人才。可惜十餘年後會悲壯慘節而死。”當時天下太平,旁人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麽。

  一起去京城趕考的人,有一個病死了,江忠源親自護送他的靈柩,千裏迢迢送回老家。這是義士之壯舉,曾國藩非常欣賞,當鹹豐帝下令求賢時,首先就推薦了他。

  江忠源的父親七十大壽,曾國藩貴為二品京官,江忠源不過農村一秀才,曾國藩仍然為湖南鄉下那個沒有謀麵的老頭子做了一篇壽文,可知曾國藩是如何看重江忠源。

  江忠源跟曾國藩說,湖南新寧有青蓮會匪,這是動亂之兆。兩年之後,曾國藩戲謔他:“你不是說有青蓮會匪嗎?現在如何了?這麽久沒有動靜?”卻不知道,江忠源回了新寧之後,團結壯丁,修繕兵甲,提前做好武裝準備。等雷再浩一起事,江忠源就把他幹掉了,因功提拔為知縣。曾國藩很滿意,江忠源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是一個勇於解救國難的人才。

  洪秀全起義之後,江忠源在蓑衣渡伏擊,重創太平軍,繳獲大量物資,還打死了太平軍早期優秀領導人南王馮雲山。江忠源因此成名,傳於天下。

  更為難得的是,曾國藩以創建水師最為得意,控製長江上遊,順水而下,最終攻克南京,這個建議正是江忠源提出來的。

  江忠源守廬州,被太平軍包圍,缺糧食,缺彈藥,諸軍相去四十裏,卻觀望不救。曾國藩也隻派出區區一千人馬,卻無濟於事,還沒有到達城下,城就被攻破了。那時江忠源正好得了病,跳水而死,時年42歲。

  二人是這樣一層關係,曾國藩仍然堅持不救,看著他去死,盡管有大義在前,這狠勁也是練到家了。

  總的說來,對敵人狠更為容易,對自己對親友更難。對敵人狠,至少良心和道義上都站得住腳,對自己狠需要恒心毅力,對親友狠要麵對輿論譴責。沒有一副鐵石心腸、金剛肝膽,怕是狠不到家的。厚黑學之起源,大概就跟“狠”沾一點邊。

  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在於,在狠之外,別出一種辦法,來彌補、削弱、消解、淡化“狠”的負麵效果,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所以他平常總愛講這些話: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花未全開月未圓……

  他拒絕鹹豐帝時,也說出自己的忠心和血誠:“臣自維才智淺薄,惟有愚誠、不敢避死而已。中夜焦思,但有痛哭而已。現在進退兩難,懇請皇上可憐我的處境。自當竭盡血誠,絕不敢半分退縮。”不出兵也難,出兵也難,搞得他兩頭不是人。

  他的話感染了鹹豐帝,朱批道:“知道了。成敗利鈍,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質天日,非獨朕知。”

  曾國藩的啟示

  狠而不絕,狠中存義。

  能成功說服鹹豐帝,自然達到他的兵不精不出征的目的,又為“見死不救”留下後路。狠要有力度,又要懂得妥協退讓,為日後留條去路。這個分寸把握好了,就是非常高明的鬥爭藝術。

  狠也要承擔惡名。如果這狠對你確實有益,利甚於弊,那就死死挺住,不要放鬆。如果相反,就要明智放棄。隻有從民族大義上出發,承擔惡名才是值得的,即使狠毒過巨,也要放手去做,不可猶豫,懷婦人之仁。曾國藩晚年落得一個賣國賊的罵名,就跟此有關係。他向洋人妥協投降,不是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而是從他那個集團利益出發。所以說他雖贏得聖賢美名,卻虧掉民族大義。

  朕非亡國之君,處處乃亡國之象——崇禎皇帝的軟弱悲劇崇禎皇帝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他有大誌,卻沒有狠勁,也不懂得妥協,最終成為一個本非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

  朕非亡國之君,處處乃亡國之象,這是崇禎皇帝給自己的判語。他即位之後,首先鏟除了魏忠賢,在位十七年,勵精圖治,想挽救大明王朝。為節約出一點錢來做軍餉,宮中連金銀器皿也不讓使用,也不吃葷,或者少吃葷。他不是一個偷懶的皇帝,也沒有不務正業,但大明朝還是亡在他手裏。除了一句“朕非亡國之君,處處乃亡國之象”,他無話可說。

  他的大誌就是勵精圖治,挽救大明朝,盡管夙夜焦勞,卻不見成效。他失敗在過於軟弱。以最後四件大事為例。

  第一件是軍費問題。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大明朝最後一個春節,早朝結束後,崇禎帝留下幾個首席大臣議事,國庫已經空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動用宮中的內帑。

  崇禎帝兩手一攤,歎息一聲說:“我也是無可奈何。宮中哪裏還有錢?連金銀器皿都不使用了。”話還沒說完,就流下眼淚來。

  國家窮到什麽地步呢?

  崇禎跟兵部尚書說:“你,馬上派個人,到南邊兩百公裏的地方,去給我打探一下軍情,盡快回來報告。”

  兵部尚書說:“是派騎兵偵察嗎?他們要吃飯要工錢,我這裏一分錢都沒有啊,沒法派。”

  崇禎聽了,推案而起,騎偵的事也不了了之。兵部尚書固然可恨,崇禎皇帝亦為可憐。

  當最後關頭,崇禎要各大臣捐餉,除三個高級太監各捐銀五萬兩外,其他高級官吏都來裝窮。首輔(等於宰相)陳演說自己一向清廉,身無餘財。次輔魏藻德隻捐了五百兩。崇禎的嶽父封為嘉定伯,太監找他捐錢,卻不肯答應,氣得那太監拂袖而起,說:“老皇親如此吝嗇,大事一去,你守著那些錢有什麽用?”被逼無奈,這個富得流油的家夥才捐出一萬兩來。還有一些人幹脆就嚷嚷著賣房子,門口貼上條子,說“此房絕兌”,或者把古玩、家具搬出來,擺個攤,沿街叫賣,仿佛窮得非變賣家當不可。還表現出一副亡國嘴臉,公開貼出這等文字:“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等李自成大軍一到,他們都露了餡,崇禎的嶽父家抄出金銀五十萬兩,裝清貧的陳演家也抄出四萬兩。崇禎逼不出來的東西,起義軍卻一舉拿下,可知崇禎帝是如何懦弱。

  其實宮中有錢,崇禎帝不知道罷了。李自成打進來以後,派人在宮中搜,四十幾個地窖裏藏滿了金銀,足足有三千七百萬兩。原來,都是前一個皇帝藏起來的,“內監皆畏先帝”,不敢說,結果崇禎帝一點不知道。

  當時一位著名文人評議說:“嗚呼!三千七百萬,拿出一個零頭來,也足夠兩年軍費……卻留給老鼠來挖掘……多麽可悲也!”

  即使按照另一個說法,那些錢是宮中太監曆年累積的贓財,崇禎也無法推卸這個責任:身為皇帝,竟然不知道身邊藏有如此巨款。除了一聲歎息,還能說什麽?金銀最後被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全部帶走了。

  第二件是擇將出征。

  年還沒過完,李自成就發來戰書,說他的大軍三月初十抵達北京,要跟大明朝決戰。崇禎帝又急又累,幾天不吃飯。上朝時,當著大臣說:

  “朕非亡國之君,處處乃亡國之象。我有何麵目見祖宗?幹脆親自上陣,死在沙場算了,但死不瞑目啊。”

  “現在內外交困,府庫空虛,你們誰能替我分憂?”

  說著說著,眼淚鼻涕一起流下來。除了眼淚,還是眼淚,而不以必死的勇氣來領導群臣,這皇帝確實軟弱了些。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皇帝一熊,舉國皆熊。

  首輔陳演站出來說:“臣願代皇上親征。”

  崇禎說:“南人不可。”

  次輔魏藻德站出來說:“臣願代皇上親征。”

  崇禎說:“不可。”

  蔣德站出來說:“臣願代皇上親征。”

  崇禎說:“不可。”

  一連六個大臣想代帝親征,崇禎都否定了。

  最後,一個名叫李建泰的人站出來說:“我是山西人,熟悉賊情。把我的家財拿出來,也可資萬人數月之糧。請讓我代皇上親征,提兵西向。”國家連軍餉都發不出了,他的家財竟然可以資萬人數月之糧!

  崇禎大喜,當即說:“若是你去,我當仿效古禮,親自為你餞行。”

  原來,這家夥雖然是個文人,卻是個山西大漢,高高的個頭,生得滿腮胡須,臉皮黑黑的,頗像那衝鋒陷陣的大將。

  崇禎想親自到郊外餞行,李建泰堅決推辭,因為大明朝沒有過那樣的先例。崇禎就讓禮部另議,最後決定在正陽門城樓上為他餞行。

  餞行那天,崇禎當場手書“代朕親征”四個大字,還準許大臣全部使用金杯。餞行完畢,崇禎憑欄良久,目送李建泰離開,才起駕回宮。

  崇禎如此看重他,完全是因為眼前無人可派了。楊嗣昌兩年前已死,洪承疇又降了清兵,孫傳庭是唯一的家當,也在兩個月前戰死了。

  這個家夥寄托著崇禎的全部希望,竟然不顧軍情緊急,規定每天行軍不超過三十裏,因為古兵法雲“百裏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趣利者軍半至”。《孫子兵法》也說,“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照他的速度,如何救得了山西。山西一失,北京難保。李自成的軍隊也確實是從山西打過來的。

  李建泰自告奮勇,為君分憂,代帝出征,看著像是危難之際的大誌,頗有忠君報國之風。但是,他還沒有走出河北省,就聽說家鄉曲沃被起義軍占領了,驚悚而病,進退失據,在原地徘徊觀望——“聞曲沃以破,家貲盡沒,驚悚而病”。他毅然興起滅賊之誌,原來是為了自己的財產。再後來他就投降了,據說似乎擔任過李自成的丞相,清兵入關以後,又做了清朝的內院大學士。

  挑來挑去,崇禎卻挑出一個叛徒來,貪生怕死。大明朝如何不亡!

  第三件是南遷之議。

  既然擋不住了,幹脆遷到南京去,也是一個應急的辦法。大概崇禎最早提出南遷,母後卻說:“十二祖墳都在此,如何遷?”崇禎隻好放棄。

  正月初三日,李明睿跟崇禎帝說:“今日之計,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

  崇禎見左右無人,悄悄說:“斡久有此意,無人幫我,才拖到今天。”

  午後,再次召見李明睿。夜間,又把李明睿召到宮中。一日三次,足見崇禎對南遷一事的心情。李明睿就寫了奏章,公開提出南遷之議,還對崇禎提出了批評:“日逐一日,優柔不斷,天下事還有什麽可為?”

  首輔陳演卻反對南遷,還暗授癟的大臣起來諫阻,說李明睿的提議是邪說,不斬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李明睿拿曆史說話,證明南遷是中興的希望。盤庚之遷,使商朝出現中興局麵。安史之亂,唐玄宗遷往四川,使唐朝繼續延續。西晉南遷而為東晉,北宋渡江而為南宋,保住了一半江山。

  還有大臣提出皇上南遷和太子南遷兩個方案,如果皇上礙於朝議,不好南遷的話,就讓太子去南京。這是一個可以執行的方案,執兩用中,即使有人強烈反對,讓太子南遷則無可非議。

  首輔陳演堅決反對,其他大臣也都裝聾作啞,不出來說話,搞得崇禎大為光火,幹脆徹底否定了南遷。他的本意是,隻要以內閣首輔為代表的大臣都站出來提議南遷,他就借坡下驢,專意南遷。結果搞來搞去,南遷之議就這麽夭折了。到最後想重提時,李自成的部隊已經兵臨城下,來不及了。

  南遷本來是很有希望的。江南有史可法,長江中遊有左良玉和她的幾十萬部隊,吳三桂手上也還有幾萬精兵。即使不能中興複國,延續大明朝的正統卻還是能夠做到。清兵入關以後,南明小朝廷不是也存續了幾十年嗎?

  鄭成功在台灣堅持鬥爭,天地會在大陸堅持鬥爭,明朝遺老則用筆和紙來表達他們對前朝的懷念和對滿清的憤怒……如果崇禎坐定南方,堅持戰鬥的人們會是怎樣一種心誌?反過來說,清兵入關之後,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機構,正好彌補了他們所欠缺的東西,這對他們接管天下、征服南明小朝廷起了極大的幫助。如果崇禎南遷,清朝就得不到那些東西。一正一反,曆史又會怎樣呢?

  即使讓太子南遷,也會有一種希望。

  南遷之議失敗,首要原因在崇禎軟弱無力,不敢專斷獨行,又不能適時妥協,處處優柔寡斷,而錯過時機。專製的優點就是皇帝說了算,卻一點沒有發揮。其次是大臣誤國,以首輔陳演為代表。陳演辭職以後,繼任首輔魏藻德也裝啞巴,隨崇禎怎麽問,就是不做聲,不表態。軍國大事依靠這些人,還有什麽指望?真不知道崇禎在怎麽選人用人。本來有個袁崇煥,偏偏還被他殺了。

  罷免陳演的前一天,崇禎對他說了這麽一句話:“我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我要做,先生偏不要做。”

  第四件是調兵勤王。

  正月十九日,崇禎提出調吳三桂入關,保衛京師。眾大臣推諉不決,沒有結果。原來,吳三桂一旦入關,寧遠及山海關之外的國土就不歸明朝所有,大臣擔心背上賣國罵名,就來個遲疑不答。

  正月廿一日,崇禎要陳演再次討論:“這麽重大的軍機決策,本應由先生來主持,不得推委誤事。”

  陳演答複說:“一寸山河一寸金,寧遠兵萬萬不能調。否則錦州就完了。”

  兵部尚書幹脆說:“調不調吳三桂,要看寧遠棄不棄。如此重大的事情,我們實在不敢亂說。”

  崇禎一看,這幫孫子又把皮球踢了回來,就命令寧遠兵退守山海關,調吳三桂入京。

  陳演等仍然不肯起草文書,猶豫拖延,請求召集內閣及六部官員再來商量。會上,有幾個大臣堅決站在皇帝一邊。陳演等卻提出如下問題:寧遠放棄之後,山海關當如何守(寧遠是山海關的前哨,保衛山海關的屏障)?軍民如何安排?遼東的總督、巡撫、總兵如果不擬訂出實施細則,出了問題,誰來承擔責任?目的就是繼續推諉,不肯承擔擬旨的責任。

  二月初二日,吳三桂都同意放棄寧遠,入京勤王了,陳演等還是拖延不決。

  二月初八日,太原陷落,京師震動。太原奔襲北京是很方便的,要麽下太行山,從保定威脅北京,要麽從大同襲擊北京,一路都是平川,除了居庸關,無險可守。有人聯名上書,要求趕緊調吳三桂入京。

  二月初十日,崇禎把奏章給陳演、魏藻德看,兩人不敢說話,退出來,背地裏悄悄商量說:“皇上著急,所以這麽做。等事情平定了,就會以棄地的罪名殺了我們,如何是好?”最後跟崇禎說:“無故棄地三百裏,我們承擔不起責任。請吳三桂的父親,寧遠總兵吳襄進京,皇上跟他商量如何?”

  二月十二日,崇禎跟吳襄有下麵一段對話。

  問:賊勢急迫,你們能夠打敗他們嗎?

  答:我揣測他們隻是想占有陝西山西,未必來北京。如果李自成敢來送死,我等一定活捉了他,來獻給您。

  聽吳襄如此信口開河,滿嘴亂說,崇禎一陣大笑。

  問:你們父子兵有多少?

  答:按冊八萬,實際三萬,因為幾個士兵的糧餉才能養活一個,各地都如此,非我一人(言外之意,他們早就在冒領軍餉了)。

  問:三萬都勇敢能戰嗎?

  答:隻有三千可用。

  問:需多少軍餉?

  答:百萬。

  問:即使三萬人,也用不了這麽多啊?

  答:這三千人在關外都有價值幾百兩銀子的田莊,如果撤回來,總要給他們補償吧。軍餉本來已經有十四個月沒有發了,怎麽補齊?還有數百萬百姓,又如何安置?百萬都不夠啊。

  答:現在就是東拚西湊,最多也隻有二三十萬兩。

  就這樣,由於缺乏經費,吳三桂入京勤王一事就拖著。

  二月廿七日,形勢愈發危急。經由個別大臣接二連三地反複力爭,“今日事勢,當論緩急,毋論是非”,在崇禎的逼迫下,內閣才擬訂詔書,急調吳三桂入京。不過,非常遺憾,那已經是三月初六日了。

  那些大臣究竟怎麽想的,他們有哪些權力,竟然讓崇禎都無可奈何,這值得研究。崇禎不是被大臣打敗的,是被他自己打敗的,遇到祖宗成法,遇到言官反對,就縮回去,而不敢堅持個人意見。他才是皇帝,卻又活得像奴隸。

  最後的時間進程是,吳三桂的勤王大軍,據說有五十萬之眾,三月十六日才進入山海關。山海關到北京有三百八十公裏,隻有跑死馬,才能在兩天之內趕到北京。五十萬包括大批百姓,年年與清兵作戰,他們早就厭倦了,就想趁機遷回,所以動作遲緩。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軍隊到達西直門外,開始攻城。崇禎照例早朝。據說他在禦桌上寫了十二個字,其中六字是“文臣人人可殺”。

  三月十八日中午,李自成攻破外城,要跟崇禎談判。他把投降的太監杜勳派進去傳話。杜勳見到崇禎就說:“亂賊兵馬強壯,鋒不可當,皇上還是自己拿主意吧。”把李自成提出的割地求和方案告訴崇禎:把西北割讓給他,分國為王,犒賞軍銀百萬兩,此後可為明朝鎮壓叛亂,尤其能以勁旅協助攻打清兵。

  當時新首輔魏藻德也在場,崇禎問他:“你怎麽看?情況緊急,一句話說完。”

  老狐狸跟先前一樣,隻是鞠躬俯首,卻不說話,連問數次,都不開腔。崇禎推倒龍椅,走出大殿,再也沒有回來。

  當日深夜,在皇宮後麵的小山坡,崇禎把身體掛在一棵樹上,終結了自己,也終結了曆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