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講 剛直

  曾國藩說,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他的剛,首先表現在敢於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即使皇帝命令,也敢違逆不聽,或者用剛柔相濟的辦法來達到堅持的目的。這也是他的高明之處。

  創建水師

  太平軍的水師係用民船改造,有一萬多艘,占了整個江麵,聲勢浩大,清兵隻能在陸地上追趕,或者聞風而逃。這是郭嵩燾和江忠源親眼看到的,就上奏朝廷,請求創建水師,奪取長江控製權。鹹豐帝依準了他們的建議。

  曾國藩就在湖南創辦水師。水師首先要有炮船,湖南人卻不會造。所以在造船初期,曾國藩遇到很多困難,做了各種嚐試,都不得法,經受不住千斤重炮的震蕩。資金也很困難。最先的想法是紮成大木排,把大炮固定在木排上。結果大炮一轟,木排就震散了,根本不能用。

  直到後來嶽州水師派來兩個人,曾國藩才懂得炮船、戰船的諸多樣式。從廣西購買的木材也大批運到,造船工作才正式展開。

  盡管戰事緊急,但在造船上他卻不肯草率行事,務求造出高質量的炮船來,木料精挑細選,力求堅固耐用,對大炮的要求更嚴。當時中國自己鑄造的大炮存在質量缺陷,不僅笨重如牛,而且射程短,殺傷力弱,還容易自炸。一尊兩三千斤重的大炮,遠不如幾百斤重的洋炮好使。曾國藩力求多用洋炮,因此不惜重金,都從廣東購買。

  安裝大炮也煞費功夫。他進行了一連串研試,才把洋炮安裝在戰船上。他的苦心沒有白費,他的戰船裝備了當時威力最強大的火炮,不論是戰船的堅固耐用程度,還是軍隊的戰鬥力,都大大超過太平軍的混編水師。

  招募水兵也遇到困難。湖南人習慣了岸上的生活,覺得吃住都在船上,日子一定難熬。水師軍官更難招募。那些文人、士紳來應聘,聽說是水師,掉頭就走,唯恐走得慢了。連水師名將楊載福、彭玉麟,都是由陸師改編的。最初他們倆怎麽也不肯去,曾國藩好說歹說,二人才答應試試看。水師營官之中,隻有嶽州來的兩個人懂得水戰,其他都是旱鴨子。曾國藩最得意的,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搞起了一支當時最先進的內河水師。曾國藩沒有料到,他的兵還沒練成,鹹豐帝就命令他出征。原來,他跟江忠源說了,他計劃編練萬人,都交給江忠源指揮。大概通信不便,情況還沒有搞清楚,江忠源就跟鹹豐帝打了報告。湖南這邊船炮未齊,朝廷那邊命令就下來了,三個月連下三道諭旨,要曾國藩出兵增援。

  曾國藩就為難了,寫信跟鹹豐帝說:“惟炮船一件,實有不宜草率從事者。”試製階段,工匠不懂技術,船又太小,壓不住風浪,更受不起大炮的震蕩。新船造好了,什麽都沒有,油漆也沒幹,還不能下水。鞏固炮位的石灰三合土還沒幹透,開炮就會震鬆,至少還需一個月才能下河。

  “統計船、炮、水勇三者,皆非一月所能辦就。向北望,皇上憂勞,向東望,安徽危急,我心片刻難安。勢事緊迫,又不能草草出兵,明年春天乃可成行。我伏在地上,懇請皇上鑒察我的真心。”

  曾國藩拒不執行鹹豐帝的命令,實在有他的考慮。

  太平軍號稱百萬(實際兵力當在二十萬之下),橫行長江,清兵根本不是對手。他們是一支強大的正規軍,跟湖南當地的起義武裝完全不同。曾國藩既然想“掃蕩群醜,澄清天下”,就不能不先在軍隊上下工夫,唯有一支戰鬥力強悍、絕對服從命令、裝備精良的部隊,才能與太平軍接仗。

  除了編練軍隊,糧食、衣服、軍餉都得考慮周詳。出省作戰之前,當他知道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拿著錢也買不到糧食,就收集了兩三萬石大米,隨軍而行,免得挨餓。

  他的戰鬥決心是,“與此巨賊一決死戰,斷不敢招集烏合,倉卒成行”。這就是常被提起的“毛羽不豐不可以高飛”的詳情。

  鹹豐帝看到曾國藩的信,不怎麽高興,回批道:“現在安徽省待援甚急,你卻偏執己見,過於遲緩。朕知道你還能激發天良,才命令你緊急赴援。看你的奏章,你是想數省軍務一肩挑,試問你有那個才能麽?現在命令你趕緊赴援,能早到一步,就收一步之益。你敢於自擔重任,總比畏縮怕事強。既然你說出這樣的話,就要辦給朕看。”

  曾國藩一看,鹹豐帝還是要他趕緊出兵,隻得再上一折。前一信的主要理由是炮船未備不能下水,這一封信的主要理由是餉乏兵單、沒有勝算:“然攻剿之事,實無勝算。臣係幫辦團練之人,各處兵勇都不受調遣,外省餉銀也不願供應,湖南藩庫僅存五千兩,實在無法起行。”

  還講了一大堆話,總之為了忠君報國,他整夜痛哭、竭盡血誠:

  臣自維才智淺薄,惟有愚誠、不敢避死而已。至於成敗利鈍,一無可恃。皇上若遽責臣以成效,則臣惶悚無地。與其將來毫無功績,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時據實陳明,受畏不前之罪。臣不嫻武事,既不能在籍終製,貽譏於士林;又複以大言僨事,貽笑於天下,臣亦何顏自立於天地之間乎!中夜焦思,但有痛哭而已。伏乞聖慈垂鑒,憐臣之進退兩難,誡臣以敬慎,不遽責臣以成效。臣自當殫竭血誠,斷不敢妄自矜詡,亦不敢稍涉退縮(《曾國藩全集·奏稿一》第89頁)。

  鹹豐帝似乎被感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允許他暫不出征。

  這就是一種剛。為了堅持這剛,他和鹹豐帝都付出了代價,吳文死了,江忠源也死了,廬州被占領,武昌也被占領。

  曾國藩的啟示

  要堅持這剛,需要策略,不能莽撞。

  曾國藩堅持剛的一大前提是他的忠誠“可質天日”,他的對天下形勢的判斷也基本正確,他的那點人馬,如果草率出征,於大事無補,徒增損失而已。而且,他還必須有辦法說服皇帝,如果心不誠,理由不充分,問題說不透徹,惹得龍顏大怒,那就不好辦了。

  俗話說無欲則剛。既然帶兵,就不怕死,曾國藩已經豁出去了,所以他能竭盡血誠,說服鹹豐帝。如果他害怕龍顏大怒,有了欲,大概就得執行命令,帶兵出征。結果會如何,肯定比初戰敗績更加糟糕。

  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是剛,而要堅持剛,就得無欲。舍卻了得失心,才能把“剛”做到、做好、做利索、做徹底。死都不怕,還有什麽可擔心?

  前麵講過,鹹豐帝即位之後,曾國藩上了一個奏章,觸怒龍顏,差點獲罪。那封信直接批評鹹豐帝,他也知道要冒風險,而舍棄了利益觀和得失心:“盡大臣報國之忠。”“官至二品,不為不尊。若於此時再不盡忠直言,更待何時乃可建言。”

  他敢直接批評,概因為他堅持無欲則剛:“有所畏而不敢言者,人臣貪位之私心也。”那個時候,他還是很有脾氣的,看不慣官場的腐敗風氣,看不慣官場的寧求無過、不求無功的不作為哲學。

  在長沙練兵的時候,也是為了堅持這種剛,立誌自拔於流俗,所以遭到地方官員譏笑、排擠、刁難、打擊,最後不得不憤走衡陽。所以曾國藩自己說:“凡有血氣,必有爭心。人之好勝,誰不如我,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曾國藩的啟示

  唯剛直可用,能擔當重任。

  與直接批評鹹豐帝那次相比較,這三次拒絕鹹豐帝有一個明顯的的進步,一是沒有絲毫批評指責,二是盡力說明自己的想法,而且把吳文、駱秉章、江忠源都帶進來,尤其是江忠源,鹹豐帝很信任他。這是曾國藩在策略上的一大進步,仍然堅持剛,態度卻變化了。

  不僅鹹豐帝反對他,別人也指責他,說他見死不救,狂妄自大。曾國藩不敢批評鹹豐帝,但在私人通信中,卻對那些反對者加以嘲笑,說他們隻曉得在旁邊說,一點不知道帶兵的艱辛,甚至對他們表示憤恨。那個時候的曾國藩,是一個有大誌而脾氣暴躁的人,不會像好好先生那樣溫和地對待那些誤國誤民的清議者。

  那麽他有沒有私下裏批評過鹹豐帝呢?從他批評那些反對者來看,肯定對鹹豐帝也有意見。但他不敢跟別人說,隻有寫在日記裏。可是那些日記今天都見不到了。現在出版的《曾國藩全集》,日記有三大冊,唯獨缺鹹豐三年至八年的,很可能是被故意刪除的,大概有很多非議朝廷和鹹豐帝的文字,可能當時就被人清洗掉了。

  晚年的謹慎

  這個變化在鹹豐八年(1858)複出以後表現得更加純熟,既能堅持剛,也能適時變通。到他徹底擺脫鄉村匹夫習氣,成為一名地位尊崇、經驗圓熟的清朝高官時,加上年紀也大了,他的剛就漸漸消退,變得處處謹慎,處處不敢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了。這是他心態、意誌、地位、環境變化的結果,時位移人對人移,可謂老境將至,敗葉滿山。

  對比晚年處理天津教案一事,可以看到他的“剛”的變化。接到去天津的命令,曾國藩就有不好的預感,不知道如何處理,跟兒子寫信說,他已做好了死的準備。他知道朝廷的意思,盡量不要跟洋人開釁。他自己的立場,也盡量不跟洋人鬧僵,這也是他對洋人堅持一貫的方針。

  他也清楚,天津教案是洋人引起的,理該洋人承擔責任。曾國藩與慈禧太後等一幹人害怕與洋人開戰,隻好妥協,選擇了民族投降的道路。曾國藩知道理虧在洋人,卻不敢秉公辦理,除了對中國貧弱有一層隱憂之外,大概還有一個原因,年紀大了,早年的剛性漸漸沒有了,也不願意惹惱慈禧太後。

  這是曾國藩的位高權重、名聲響亮之後的一個變化,也是他的一個顧慮。忍辱負重使他全老終身,沒遭遇功高震主的下場,也使他越來越謹慎,把早年的剛性完全磨沒有了。

  難怪梁啟超說,假使曾國藩還是壯年的話,中國必會因他得到拯救。曾國藩無法做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另一位湖南人卻做到了,“他是人民大救星”。

  晚年曾國藩,如敗葉滿山,全是頹暮,惰性取代了剛性。天津教案既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也是他個人的悲劇。他並不想當賣國賊,卻還是那麽做了,而且是在有所預感的情況下去的。他強調入局,天津教案就是他最後一次入局。所以除了說他賣國之外,也該體諒他的苦衷。在他的立場上,在他那個時代,換了誰都難有作為。在全國一片討伐聲中,清政府打倒曾國藩,讓李鴻章接著辦,跟剿撚同一手法,李鴻章也不過是延續了曾國藩的處理結果,隻是把處死二十人改為十六人。

  也許曾國藩可以不計個人利益,也不管民族紛爭,堅決反對洋人的無理要求然後自己就抹脖子,自殺了事。至於身後,是洋人跟中國開戰,還是清朝加倍賠款,他都不管了。那又不是曾國藩的做事風格,所以他沒法那麽做。

  當然還有一個選擇,說服慈禧太後與整個皇族,不惜一切代價,舉全國之力,與列強抗戰到底。慈禧太後說過這樣的話——這江山咱不要了,留給漢人。既然可以留給漢人,當然也可以奮力抗戰。話是那麽說,她從來沒有退出過。整個曆史也不見有誰主動退出。

  選擇抗戰,就要不怕掉腦袋,不怕餓肚子、鑽山溝、吃沙土。由簡入奢易,由奢易簡難,他們肯定過不了那種生活。所以他們寧可被徹底推翻,也難以從中新生:維持住眼前的穩定就夠了,拯救中國的任務,留給後人去完成吧。他們沒有那種犧牲一切的勇氣。

  曾國藩的啟示

  有剛直精神,才敢於任事,敢於堅持那些正確的東西。

  一個組織裏,如果沒有剛直的人,沒有敢於任事的人,它就沒有活力,最終會失敗。剛極易折,過於剛直,也容易給自己帶來麻煩,帶來殺身之禍。

  古人說善謀國者,不善於謀身。古往今來,那些為曆史、為朝廷、為皇帝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很多結局悲慘,就跟過於剛直、不肯變通有關係。伍子胥死於忠直,文種死於僥幸,商鞅死於車裂,白起被秦王下令自殺,李牧被小人陷害,韓信死在女人手上,晁錯又死得冤枉……袁崇煥更死得悲慘。

  剛直的人,講氣節的人,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流於驕傲,自己卻不知道。所以曾國藩說:“師其剛而去其傲,那就很好了。”

  曾國藩也有文章專門討論剛直:

  漢初功臣唯樊噲氣質較粗,不能與諸賢並論,淮陰侯所羞與為伍者也。然吾觀其人有不可及者二:

  沛公初入鹹陽,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噲輒諫止,謂此奢麗之物,乃秦之所以亡,願急還灞上,無留宮中,一也。

  高祖病臥禁中,詔戶者,不得入群臣!噲獨排闥直入,諫之以昔何其勇,今何其憊,且引趙高之事以為鑒,二也。此二事者,乃不虧大人格君心者之所為。

  蓋人稟陽剛之氣最厚者,其達於事理必有不可掩之偉論,其見於儀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風。噲之鴻門披帷,拔劍割彘,與夫灞上還軍之請,病中排闥之諫,皆陽剛之氣之所為也。未有無陽剛之氣,而能大有立於世者。有誌之君子養之無害可耳。

  周亞夫剛正之氣,已開後世言氣節者之風。

  觀其細柳營勞軍,天子改容,已凜然不可犯。厥後將兵,不救梁王之急,不肯侯王信,不肯王匈奴六人,皆秉剛氣而持正論,無所瞻顧,無所屈撓,後世西漢若蕭望之、朱雲,東漢若楊震、孔融之徒,其風節略與相近,不得因死於非命而薄之也。

  唯其神鋒太雋,瞻矚太尊,亦頗與諸葛恪相近,是乃取禍之道,君子師其剛而去其傲可耳。

  曾國藩說的樊噲是劉邦的大將。他是屠戶出身,所以淮陰侯韓信恥於與他同伍,這是韓信的驕傲。曾國藩卻獨具慧眼,看到樊噲這個粗人身上的陽剛之氣,是大可珍貴的品質。因為這種陽剛之氣,樊噲兩次規諫劉邦,功勞很大,武夫行文事,所以難得。

  最初,天下英雄約定,先攻入鹹陽的為王。劉邦最先攻入鹹陽,所以他看到秦宮的香車寶馬美人,就不肯走了,要享受一番。樊噲及時製止了他,劉邦帶著軍隊,撤出鹹陽,還軍灞上,等項羽與群雄入關。

  劉邦收拾了項羽之後,做了天下皇帝。有一次生病,他跟身邊太監說:不準群臣進來!唯獨樊噲膽子大,直接闖入宮中,對劉邦說,過去你那麽勇敢,現在怎麽如此衰憊?你不見群臣,是忘記了秦朝的趙高嗎?

  正因為樊噲陽剛之氣厚重,才有凜然不可犯的儀度英風。鴻門宴的時候,項羽手下的大將上來表演劍術,想乘機殺死劉邦。樊噲自告奮勇,挺身而出,闖入大帳,立在劉邦身邊,項羽終無法下手。

  剛直的周亞夫

  偉大的司馬遷在他的著作中這麽寫道,周亞夫擔任河內郡守時,請許負給他看相,許負說:“你三年後會封侯,再過八年會成為朝廷將相,掌握國家大權,尊貴無比。再過九年會餓死。”周亞夫滿腔不信,笑著說:“我大哥已經承襲了爵位,他死了,有他的兒子繼承,我被封侯是怎麽來的?而且,既然已經顯貴到了你說的程度,又怎麽會餓死?你再解釋清楚一點。”許負指著他的口說:“這裏有豎紋入口,是餓死的命相。”

  三年後,周亞夫的大哥犯罪被殺,文帝要選擇周勃兒子中賢能的人,大家都推舉周亞夫,於是周亞夫被封為絳侯。

  幾年後,匈奴大舉侵犯漢朝邊境。文帝派周亞夫駐軍細柳,劉禮駐軍灞上,徐厲駐軍棘門,以防不測。

  有一次,文帝駕車去三個營地視察。前兩個軍營知道皇上來了,打開營門,熱烈歡迎,也熱烈歡送。皇帝車駕在軍營中直進直出,無一點阻礙。

  最後文帝來到細柳,遠遠望去,營門外兵士排列整齊,身穿堅甲,張弓持盾,如臨大敵。見到這種境況,文帝心裏暗叫一聲好。

  文帝的先遣官傳報說禦駕親臨,門口的衛兵卻不為所動,不準他進去。先遣官又大聲說:“皇上就要到了!開門!”

  衛兵說:“這裏隻聽將軍的命令。”

  跟著文帝就到了門口,守營的將士還是不讓他們進去。

  文帝沒有辦法,隻好讓侍從拿出皇帝的符節,派人給周亞夫傳話,說:“我要進軍營慰勞部隊。”

  周亞夫見到符節後,傳令開門,營門衛士又告訴天子一行說:“將軍規定,軍營裏車馬不能奔馳。”隨行的官員非常生氣。文帝吩咐大家放鬆韁繩,慢慢前進。

  到了中軍帳,隻見周亞夫全身披掛,威風凜凜地往前一站,拱手作揖說:“我有甲胄在身,不便跪拜,所以行軍禮,請皇上不要怪罪。”

  文帝聽了,非常震驚,整肅自己的儀容,在車上向將土們致意。出了營門,文帝感歎說:“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前麵見到的灞上營和棘門營,就像兒戲一樣,一遇到襲擊,肯定要吃敗仗。像周亞夫這樣,誰敢侵犯!”

  一個多月後,三軍撤防,文帝封周亞夫為中尉。

  文帝臨死前對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說:“如果國家發生叛亂,可以重用周亞夫。”

  漢景帝三年,吳、楚七國聯合叛亂,景帝就升周亞夫為太尉,東征吳楚。臨行前,周亞夫請示景帝:“楚兵輕捷迅猛,一時難與他們抗衡。請讓他們先攻打梁地,我們再斷絕他們的糧道,這樣才能製服他們。”景帝答應了。

  周亞夫到達前線後,把軍隊集中在洛陽。當時吳國正在攻打梁國,梁國形勢危急,派人來請求支援。周亞夫不予理睬。梁王上書景帝,景帝命令周亞夫前去救援,周亞夫也不肯奉詔,仍然堅壁不出。另外派人斷絕吳、楚軍隊的糧道。吳、楚乏糧,努力向漢軍挑戰,周亞夫就是不出。

  晚上,漢營突然騷動,各營互相攻擊,一直鬧到統帥的帳下。周亞夫睡得很香,根本不起來。大家看統帥如此鎮定,軍中又恢複了平靜。

  眼見吳、楚軍隊越來越饑困,難以支撐,周亞夫就下令追擊,結果吳、楚軍隊大敗而去。周亞夫乘著勝勢,一鼓作氣,平定了叛亂。但周亞夫卻與梁王劉武結下仇怨。

  五年後,周亞夫被任命為丞相,看似十分受器重,實際上景帝已經對他心有不滿,明升暗降,撤了太尉一職,奪了他的兵權,主要是因為立太子事件。

  景帝本來立長子劉榮為皇太子,但他的母親栗妃後來失去寵愛,景帝就想廢掉太子,另立得寵的王夫人之子劉徹為太子。周亞夫認為太子沒有過失,不能隨便廢立,就與景帝發生了爭執。周亞夫並沒有勸得景帝回心轉意,反而使景帝認為他狂妄自大,蔑視皇帝。同時,梁王劉武也不斷在太後麵前講周亞夫的壞話。

  一次,竇太後要封王夫人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堅決反對,說:“高祖曾經和大臣結盟:非劉氏而封王,非有功而封侯,天下共同討伐他。王信雖然是皇後的哥哥,但沒有功勞,如果給他封侯,就是違犯了高祖的約定。”景帝隻好作罷,但心中非常惱怒。

  後來,匈奴王等五人歸降漢朝,景帝打算封他們為侯,周亞夫又據理力爭。景帝這次不聽他的勸告,執意封侯。周亞夫就稱病辭去相位。

  不久,景帝在宮苑中召見周亞夫,周亞夫拜見皇帝,景帝命令擺宴,要與周亞夫一起吃飯。周亞夫走到桌前,發現麵前隻有一隻酒杯,沒有筷子,還有一整塊肉,根本沒法吃。周亞夫認為景帝在戲弄他,心裏很不高興,就叫上席官取筷子。上席官早就得到景帝命令,故意裝聾作啞,站著不動。周亞夫還想再說話,景帝突然笑起來,說:“難道你還不滿足嗎?”周亞夫一聽,趕忙跪下來謝罪。過了好一會兒,景帝才說:“起來吧。”周亞夫急忙起來離去。

  景帝看著他走出去,說:“情緒這樣不滿,不適合當年輕帝王的大臣。”

  過了一段時間,周亞夫的兒子見父親年老,就替他準備喪後用的物品,買了五百副甲胄用作陪葬,讓傭工拉回家去,卻沒有給錢。傭工懷恨在心,就上書告他們盜買國家禁器,景帝趁機派獄吏審問周亞夫。

  周亞夫根本不知道怎麽回事,不知道要怎麽回答,獄吏就認為是他倔強不服,上報景帝。景帝怒罵道:“我不用他回答什麽!”就把他交給廷尉審理。

  廷尉責問周亞夫:“你高居侯位,為什麽要造反?”

  周亞夫反問:“我兒子買的是一些陪葬物品,怎麽說是造反呢?”

  廷尉無話可說,但知道皇帝是想置他於死地,就說:“你就算活著時不想造反,也是想死了以後在地下造反。”

  周亞夫一聽,完全明白了這是怎麽回事,被關入監獄後,五天不吃東西,絕食而死。正好應了許負當年關於他餓死的預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