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講 高明

  曾國藩成就大事,運氣之說姑且不論,見識高明卻表現在至少五個方麵:第一表現在努力建設新軍隊,並對軍隊進行政治教育;第二表現在鎮壓太平天國時,首先從思想上爭取多數、孤立少數,不走單純的軍事路線;第三表現在力主安慶之圍,把安慶作為主戰場,與太平軍做戰略決戰;第四表現在對功高震主有清醒認識,在大功告成之際,就給自己找好退路;第五表現在不擁兵自立,不采納部下的“勸進”主張。

  曾國藩的啟示

  與其精明,不如高明。

  紛紛勸進

  這裏著重討論第五點,曾國藩為什麽不做皇帝。

  第二講已經提到曾國藩擁兵自立,說他可能根本就不想當皇帝,沒有那個大誌(野心)。外部環境是一個什麽樣子,清朝政府會怎麽應對,曾國藩又是如何判斷的?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結論也就出來了。

  關於“勸進”一事,蕭一山先生整理了一些筆記小說資料,大致得出這樣一條線索。

  早在湘軍攻克安慶之後,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就找到曾國藩,要他擁兵自立。據說湘軍進駐安慶,部將要求大擺宴席,好好慶賀一番,曾國藩不許,隻要部將各做一幅對聯,表達喜悅就行。

  李元度最早寫成,拿過來一看,竟然說:“王侯無種,帝王有真。”顯然是要曾國藩自立為王,也屬一種造反。曾國藩抓起來,一把就撕掉了,還痛斥一番。曾國藩死後,那個冒失鬼又做詩曰:“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在哭泣與懷念中,暗指當年的勸進。

  號稱曾門四子的張裕釗(1823-1894),也做了一幅對聯:“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

  曾國藩看了,頗為欣賞,傳閱諸將。有人說,麟對蔡對不上,不工整。曾國藩勃然大怒,罵曰:“你們就知道拉我上草窠樹,好取功名,圖富貴,卻整天不讀書。麟是靈獸,蔡是靈龜,哪裏對不上了?”

  原來,草窠樹是湖南土話,就是荊棘叢,要紮人的。又說蔡是靈龜,古書讀少了,還真不知道。《論語·公孫長》說:“臧文仲居蔡,山節藻,何如其知也?”如果望文生義,就是臧文仲居住在蔡這個地方,其實大謬。蔡指國君用的大龜,出自蔡這個地方,因此把大龜叫蔡。居是動詞,使大龜居住。山節藻,就是雕梁畫棟。用今天的話來說,臧文仲給大龜蓋房子,房子還雕梁畫棟,他這個人怎麽樣呢?孔子的言外之意,大龜是國君才有資格用的,臧文仲也用,還把房子裝飾得很豪華,顯然不守君臣規矩,逾越禮製,他這個人也就不怎麽樣了。

  據曾國藩的一個幕僚說,有一次胡林翼來拜見曾國藩,親自做了一幅對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聊完天,要走了,悄悄留了一個紙條。曾國藩去送胡林翼,幕僚偶然看到紙條,上麵赫然寫著:“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幕僚大駭,趕緊退出房間。幕僚說,曾國藩很快就回來了,應該是看到那個紙條的。

  還有雜聞說,攻克安慶之後,彭玉麟派人去接曾國藩,船還沒靠岸,又派親信送來一件密函:“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曾國藩立馬變了臉色,說:“不成話,不成話,雪琴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把紙撕爛,揉成團,一口吞了下去。

  左宗棠也寫了對聯,托胡林翼轉交曾國藩,還客氣地說,請胡林翼和曾國藩一起刪改。胡林翼一看,明白了他的意思,因此一字不動,密封之後,派人轉呈曾國藩。曾國藩打開來看時,裏麵寫道:“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把“似”改為“未”,原封送還。胡林翼接過來看了,也不說話,拿筆寫道:“一似一未,我還說什麽呢?”

  南京攻下來之後,有一天傍晚時分,曾國藩審問李秀成完畢,剛回來休息。那些部將幕僚,三十幾號人,不約而同,聚集到大廳來,口稱有事稟陳。左右覺得情況有異,趕緊報告曾國藩。

  曾國藩遲疑了一下,問:“九帥也來了嗎?”九帥就是曾國荃。他是攻破南京城的主帥,善於圍城,綽號曾鐵桶。

  左右回答說:“沒有。”

  曾國藩慢慢站起來,凝神不語,挺拔如天人,對左右說:“請九帥!”

  不一會兒,曾國荃抱病過來,曾國藩這才出來,要眾人坐下說話。往日曾國藩都有說有笑,頗為幽默,今天卻滿臉威嚴,跟平常大不相同,眾人發覺情勢不對,都不敢仰視,更不敢坐。大廳一時鴉雀無聲。

  沉默良久,曾國藩突然開口說:“拿紙筆來。”左右取來平常用的簿冊紙。曾國藩看了說:“去換大紅紙。”左右也不敢多問,匆匆取了大紅紙來。曾國藩拿起筆來,滿蘸濃墨,一氣寫成一幅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寫罷,也不說話,投筆而去。

  大廳三十餘人,都為當時精英,卻連呼吸聲都聽不到。過了好久,曾國荃才第一個走出來,去案前看曾國藩的字,其他人也都圍上來。看了對聯,各人表情不一,有的歎息,有的搖頭,有的高興,有的點頭,更有的熱淚盈眶(筆記小說寫的真太藝術化了)。唯有曾國荃表情有些憤懣,轉而凜然不語,最後說:“以後誰也不得再說此事。這事我曾某一個人擔了。”眾人惶惶然一番,跟著就散了。

  據蕭一山先生推測說,曾國荃與諸將攻破南京,包攬大功,就有人嫉恨他們,接著就有謠言中傷他們,說什麽滿城財寶,盡被他們私藏,要求朝廷嚴厲追查。湘軍包圍南京長達兩年四個月,屯兵於堅城之下,眾人拚了死命,才打下來,為的就是進城搶掠一把。現在有人想剝奪勝利果實,他們當然不幹了,因此想擁戴曾國藩造反。

  清朝被推翻之後,已經是中華民國。收藏該聯的朱君後人,拿去給王運看,想找他老先生寫跋記。老家夥驚訝地說:“有這樣的事嗎?曾國藩的胸襟,今天之前,我隻知道一半,從今之後,我才知道全部。我老了啊,如果不是你把這個給我看,我都不知道文正之所以為文正(曾國藩),左老三之所以為左老三(左宗棠)。”

  沉思了一會兒,拿起筆來,另鋪開一張紙,做對聯曰:“花鳥總知春浩蕩,江山為助意縱橫。”然後跟朱君後人說:“我不敢在他的聯上著墨,怕汙髒了文正。所以另寫一紙,記錄曾公的大胸襟,和我的過失。”

  原來王運也是積極勸進之人,祖籍湖南湘潭,著《湘軍誌》一書。他去見曾國藩,喋喋不休地說個沒完,就是想勸說曾國藩擁兵自立。曾國藩隻唯唯諾諾,不做明確表態,而以手指蘸杯中茶水,在桌子上寫寫畫畫。等曾國藩有事離座,王運探過頭來一看,寫的卻是“荒謬”二字。看自己的縱橫術不管用,王運隻好離開。走的時候,做了《別曾幕諸友詩》,“我慚攜短劍,真為看山來”,給自己做的挽聯也說,“縱橫計不售,空留高詠滿江紅”。後來他在衡陽、成都等書院講學,常埋怨“曾大不受抬舉”。

  據一些不怎麽可靠的資料稱,王運先後勸進三次,都被拒絕,所以對曾國藩大發牢騷,《湘軍誌》一書可以看到若幹痕跡。

  不過,等他經曆了清朝覆亡、張勳複辟、袁世凱稱帝等一係列重大變故之後,看到“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終於理解曾國藩不肯稱帝的思想,所以感慨萬千。

  以上材料從曾國藩的主觀願望方麵來討論他不做皇帝,大都來自各種雜談筆記,語言都在影射,而不敢直承其事。材料固然不少,卻未必可信。

  從外部環境看,曾國藩真要做皇帝,最佳時機不是在攻克南京之後,而應該是進駐安慶之時。南京有洪秀全,北京是大清朝,他據守安慶,控製長江上遊,若聯合洪秀全共同對付清朝,很容易成三分鼎立之勢。既可以與清政府合作,也可以跟洪秀全合作,誰都沒有力量同時打擊兩個對手。既然安慶之時曾國藩都不想做皇帝,攻下南京了,更沒有理由做皇帝了。大功告成之日,他相當清醒理智,沒有走袁世凱的道路。

  清朝的防範

  大清朝一方也不會對此無動於衷,也當會有所考慮,有所防範。

  鹹豐帝不肯把地方大權交給曾國藩,就是大清防範湘軍的第一步棋。又感歎什麽“去了一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也是防範的信號。鹹豐帝死了之後,同治立,年齡小,由葉赫那拉氏掌權。這個女人頗有見識,也頗有心計。她大膽使用漢臣,終於延續了大清朝風雨飄搖的江山。她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確實有其高明的一麵。大清朝一直就限製、防範漢臣,現在不重用漢人不行了,一邊是祖宗的政治傳統,一邊是眼前的混亂局勢,如何協調?她的辦法就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把兩者統一起來。重用漢人,曾國藩等果然建立了蓋世功勳。大功告成,他們手上就握了重兵,如何防備?那拉氏當然不是傻瓜。

  據薛福成說,鹹豐帝在臨死前,對顧命大臣說:“誰能克複金陵,就封為郡王。”金陵攻克之後,朝廷討論曾國藩的封賞,認為以文臣封王,賞賜太大了,也不合舊製,就拆開來辦,封侯、伯、子、男各一。曾國藩死的時候,頭銜一大串,就有“一等毅勇侯”,墓碑上也刻著“毅勇侯”。

  明裏說不合舊製,其實是對曾國藩的一種限製。暗中也早有布置。

  官文是旗人,鹹豐五年授湖廣總督,不曾建立什麽功勳,每年還揮霍百萬銀兩,卻一路升遷,協辦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那拉氏掌權之後,為讓曾國藩賣命,升他為協辦大學士,而官文卻升文華殿大學士,曾國藩到死也隻是武英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比文華殿大學士低一級,文華殿大學士常為四大學士之首。其中的深意,就是在限製曾國藩。官文坐居武漢,實際有從長江上遊來監控湘軍集團的作用。

  都興阿等旗人領兵駐揚州、鎮江一帶,控製長江中遊,僧格林沁的騎兵部隊駐紮在安徽北部,對曾國藩形成隱約的包圍態勢,即使他有什麽動作,也難以全力北顧,北京方麵至少可以贏得時間。曾國藩以文人帶兵,且一生謹慎,對以上軍事部署,不可能沒有警覺。

  清政府對湘軍內部,亦采取了分離之策,以分割他的兵權,削弱他的威信。

  湘軍分五個派係,江忠源死得早,胡林翼死了之後,他倆的派係都沒有力量了,剩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派。在曾、左之間,清政府利用了幼天王南京突圍這件事。南京城攻破之後,湘軍滿城燒殺搶掠,炸開的城牆豁口無人把守,李秀成帶著幼天王一幹人等從豁口衝出。清政府要曾國藩認真查找幼天王的下落,務必不使幼天王逃脫。曾國藩卻輕信了部下的謊言,向清政府報告說幼天王在城破之時,滿屋堆積柴火,把自己燒死了,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絕對沒有逃出去。左宗棠卻得到幼天王逃出的確切消息,就報告了朝廷。曾國藩與左宗棠從此不和,以致終身不通音問。清政府正好利用了這個機會,完全向著左宗棠一邊,達到分裂湘軍的目的。

  按理說,左宗棠也起自湘軍,而且是因為曾國藩大力推薦,才有了一席之地,他應該站在曾國藩一邊才對,其實不然。鹹豐七年(1857),曾國藩坐困江西,江西方麵不買他的賬,處境非常困難。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不待朝廷命令,他就奔回湖南老家,有點臨陣逃跑的意思。左宗棠應該同情他才對,卻公開站在清政府一邊,大肆攻擊、討伐、批評曾國藩。以他為首,整個湖南都群起攻之。麵對強大的輿論壓力,曾國藩竟患上不眠之症。

  幼天王問題上,左宗棠仍然堅決站在清朝一邊,似乎可以做這樣的推想,他仿佛在向清政府表明心跡:我是堅定站在朝廷一邊的,曾國藩若要造反,我第一個反對。這個推測是有若幹政治痕跡為基礎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個人,是清朝後期最顯赫的漢臣,曾國藩鎮壓了太平軍,李鴻章鎮壓了撚軍,左宗棠收複了新疆,也都官至大學士,卻隻有左宗棠兩度成為軍機大臣,這固然是因為他收複了新疆,更加關鍵的卻是他對清政府的忠誠。又據左宗棠後人講,他抵毀曾國藩,目的在保護曾國藩。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兩人關係一直很好。李鴻章本是安徽合肥人,在曾國藩的安排下,他回安徽,照湘軍製度編練了一支軍隊,是為淮軍。在曾國荃圍困南京的時候,上海財團請求曾國藩派一支軍隊去保護上海,他們願意出糧餉。最初,上海不過是一個海邊漁村,西洋諸國侵淩中國之後,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逐漸發展起來。太平軍攻占南京前後,江浙財團紛紛逃往上海,上海逐漸成為江南財富的集散中心。曾國藩當然想控製這個肥缺,讓曾國荃帶兵去上海。曾國荃卻不肯去,兩眼死盯著南京城裏的金銀財寶。曾國藩無奈,就讓李鴻章帶著他的淮軍去上海。為了躲避南京太平軍的搜查,上海財團花了十六萬兩銀子,租用洋人的艦船,偽裝成商船,從長江水路悄悄把淮軍運送到了上海。由於得到上海財團的支持和洋人長勝軍的幫助,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也很強。

  李鴻章雖然是曾國藩的學生,卻不是亦步亦趨的主。在一般事情上,李鴻章總是把曾國藩掛在嘴邊,開口閉口都說“吾師如何如何”,但在造反這種殺頭滅九族的大事上,他不會那麽講義氣。早在曾國藩祁門大營遇險時,他就獨自逃走了的。如果曾國藩造反,他不會貿然追隨,大概也不會像左宗棠那麽明確反對。最可能的舉動是,先駐足觀望形勢,再做打算。當初曾國藩不分兵北上勤王,就是李鴻章的主意。李鴻章有自己的見識,也有自己的打算,不會那麽鹵莽,不會因為曾國藩是老師,就事事追隨。

  清政府還迅速提拔和扶植一些湘軍將領,提高他們的官階,跟曾國藩平起平坐,感情可能會逐漸疏遠,打破從屬關係,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呼即應。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楊載福、劉長佑等人逐漸與曾國藩官階相當,呈分庭起立之勢,甚至互相不合,湘軍的凝聚力被削弱了。

  提拔曾的嫡係將領是為了分化他的勢力,削弱他的個人影響力。那個時候,太平軍餘部還在繼續活動,撚軍也剛剛興起,湘軍將領都還有用途。南京剛剛被攻破,清政府也不好做得太露骨,所以采用了提拔與分化的辦法。

  不過,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那些被提拔的將領,有一些人又逐漸落職。同治五年(1866)正月,陝西巡撫劉蓉免職,二月,廣東巡撫郭嵩燾落職,八月,陝甘總督楊載福免職。同治六年十月,曾國荃被免去湖北巡撫一職,回籍“養病”;十一月,直隸總督劉長佑被革職處分。

  找好退路

  湘軍雖有三十萬之眾,曾國藩直接指揮的有十二萬,即使都肯追隨他造反,其中曾國荃的五萬部隊,卻在士氣和戰鬥力上有問題。他們在南京城燒殺搶掠,奪得很多財富,當初那種不怕死的勁頭有所減弱,其中不少人也盤算著如何回家享受。他們恰恰又是曾氏兄弟最核心、最精銳的力量。依靠這樣一支隊伍來造反,勝算不是很高。曾國藩肯定能看到這一點。在決定裁撤軍隊的時候,他說湘軍暮氣已重,這未必是他的客氣話,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由於他們已經搶到財寶,驅逐韃虜之類的民族口號,對他們沒有多少號召力。

  《孫子兵法》曰:“多算勝,少算不勝,況於無算乎?”以曾國藩一貫的做法,如果他真的想當皇帝,必須對外部情況有一個準確判斷之後,才會下決心。

  曾國藩不做皇帝,多來自筆記小說雜聞錄,雖然不甚可靠,卻能反映當時的一些政治背景。敵人尚在,讓曾國藩手握兵權,那是迫不得已;現在敵人沒有了,他還執掌兵權,清政府當然會擔憂。因此,清政府一方做了不少動作,以打壓、限製、逼迫曾國藩。

  南京城被包圍之後,太平天國逐漸式微,清政府就開始打壓曾國荃。那時他已經升任浙江巡撫,按理可以單獨給朝廷寫報告。不料他才寫了第一個報告,就遭到批駁,認為他還沒到浙江赴任,就不能單獨寫報告,必須先報曾國藩,由曾國藩向朝廷報告。不去浙江赴任本是清政府的意思,那時曾國荃還在包圍南京城,當然不能去杭州。

  城破之日,曾國荃與楊載福、彭玉麟一起,連夜寫了報告,由八百裏加急送京,滿以為會得到嘉獎和慰問。誰知十天之後,清政府就把曾國荃指責了一頓:“該逆死黨尚有萬餘……倘曾國荃驟勝而驕,令垂成之功或有中變,必惟曾國荃是問。”論官階,當時楊載福升陝甘總督,彭玉麟本已升兵部右侍郎,堅辭不受,都高於曾國荃,因此在朝廷的回信中,提及三人姓名時,楊載福第一,彭玉麟第二,曾國荃第三。若論軍功,曾國荃未必就遜於二人,官階卻比二人低,不過是清政府限製曾國藩的一個手段。

  跟著又要求曾國藩追查南京金銀財寶的下落,報告戶部,以備撥用。金銀財寶都被攻城部隊搶光了,怎麽追查?有一個人把當時的情形記錄在日記中,他叫趙烈文,是曾國藩的得力幕僚。他在日記中記載了一段上諭:

  “曾國藩以儒臣從戎,曆年最久,戰功最多,自能慎終如始,永保勳名。惟所部諸將,自曾國荃以下,均應由該大臣隨時申儆,勿使驟勝而驕,庶可長承恩澤。”

  這話可就點明了朝廷的態度,曾國藩如果不好好管束自曾國荃以下各部屬,就不能“長承恩澤”了。

  曾國藩以文臣帶兵,哪裏會看不懂言外之意?所以在攻破南京之前,曾國藩就對大功告成之時,究竟何去何從,做了深入考慮。南京城破之日,就是曾國藩最危難、最緊張之時。功高震主而被殺戮的事,曆史上多得很,曾國藩非常清楚。

  清政府的目的,就是逼曾國藩表態,要麽迅速造反,要麽立刻交出兵權。曾國藩表態越早,對清政府越有利。

  如何自全,曾國藩可謂想碎了腦袋。盡管身居高位,內心卻苦得很,帶兵作戰,打不贏傷腦筋,打贏了也傷腦筋。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既能看到當時與清政府的緊張形勢,又能沉下心來,自裁羽翼,自削兵權,主動打消清政府的疑慮,把一場災難平靜化解。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他主動提起,石守信等人才醒悟過來,交出兵權。

  曾國藩複出之後,變得非常小心謹慎,祁門大營曆險之後,更不肯輕易冒險。做不做皇帝,這是一步大棋,也是一步險棋,且沒有必勝的把握;做大清朝的忠臣卻容易得多,無非交出兵權罷了,再多加忍讓就是,可以得到中興名臣的美名,甚至成為一位聖賢。唯一擔心的,是交出兵權之後,會不會就變成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呢?也許他在盡人事之時,能想到的就是成天意了。從清政府來說,曾國藩自削兵權,威脅消失了,自然沒必要殺他,落個殺功臣的罵名,同時也能穩定左宗棠、李鴻章等人。

  關鍵一步棋是裁撤湘軍。既然清政府最不放心曾國荃的部隊,他就拿曾國荃五萬人開刀,東裁西裁,或者歸入別部,最後能直接調動的隻剩六千人。

  其次讓曾國荃提前退休,回老家療養。這著棋正合了清政府的心意,而且賞給曾國荃六兩人參。

  曾國藩的啟示

  作為對手,絕不走正中敵人下懷的棋子,巴結上頭,卻要正中下懷才好。

  曾國荃大為惱恨,卻又無可奈何。曾國藩也盡力撫慰這個能打仗,又能給他惹事的弟弟:“弟何必鬱鬱。從古有大勳勞者,不過本身一爵耳。吾弟於國事家事,可謂有誌必成,有謀必就,何鬱鬱之有?”同治三年八月,即攻破南京之後兩個月,正好曾國荃滿四十周歲。曾國藩寫了九首詩歌撫慰曾國荃。曾國荃讀著讀著,放聲大哭。他回老家之後,隨著時間遠去,才逐漸釋懷,並做有對聯曰:“百戰歸來再讀書。”曾國藩老家,今日湖南雙峰縣荷葉鄉大坪村,現存富厚堂,規模宏大,正麵寬五百米,保存基本完好,就是曾國荃修建的,曾國藩其實一天也沒住過。

  再次,把財權也交出去。曾國藩督任四省軍務,除了兵權,財政大權也握在手中,固然有利於更好地鎮壓太平軍,也使自己手上的權力更大,難怪說他有坐斷東南之勢。兵權都交出去了,財權也沒有用了,因此他最早交出的就是財權。

  早在南京陷落之前,曾國藩就已經注意到功高震主和清政府的態度了,提前為自己想好了退路。他給李鴻章寫信說:“長江三千裏,幾乎每一條船都張著我的旗幟,而四省財政都歸我管,兵權、財權都太大了。自古掌大權者,無不是凶於國而害於家。我雖然愚笨,卻也知道遠權避禍。”給曾國荃的信也說:“處高位大權大名的人,自古有幾個得以善終?必須把權位二字推讓幾分,才能為晚年漸漸收場。”

  正是因為他對當時形勢與中國曆史有清醒、完整、深刻的認識,才能把那些經驗運用在自己身上,從而順利、平穩、幹淨地化解危機,保住身家性命與榮華富貴,真的做到了“長承恩澤”,成為清朝一代的聖賢、名臣。但是,大清朝卻無法扭轉內輕外重的權力結構,在內憂外患之中轟然倒塌,形成辛亥革命之後二十年的軍閥混戰局麵。

  劉邦,袁紹,曹操,秦孝公

  劉邦最高明處,是他能夠聽取部下的正確意見。從史書記載來看,劉邦自己沒有出過什麽主意,幾乎都是部下建議,他聽取之後,吩咐實施。

  劉邦還定三秦,奪得關中之後,率領五十六萬大軍,去打項羽的老巢彭城。項羽正在北邊與齊國作戰,得到消息,立刻率三萬精騎,日夜趕路,以漂亮的閃電戰術,一舉打垮劉邦。劉邦乘了一輛戰車逃命,車上有他的一兒一女,劉邦為減輕負載,幾次把兒女推下車,都被部下撿回來。李宗吾在《厚黑學》中罵劉邦臉厚心黑,這也是一個根據。

  劉邦逃到滎陽,在那裏與項羽相持。項羽帶領軍隊日夜猛攻,劉邦著急萬分,卻又彷徨無主。

  有一個儒生就跟劉邦建議:“我有一個辦法,可以削弱項羽勢力。過去夏桀無道,商湯討伐他,把他的後人封在杞。商紂失德,周武王討伐他,把他的後人封在宋。他們這麽做,收服了天下人心。現在秦朝暴虐,滅了六國。如果大王也分封六國後裔,他們感恩戴德,也會做您的臣子。項羽的勢力就大大削弱了,不得不南麵稱臣。”

  劉邦一聽,覺得有理,就讓他去準備。

  儒生還沒出發,張良正好從外地來。

  劉邦正在得意,看見張良,張口就說:“你來得正好,有人幫我出了一個主意,可以削弱項羽力量……,不比你張子房差吧?”

  張良聽了,大吃一驚:“誰為您出的主意?這可壞了大事了。”

  劉邦也一驚:“為什麽?”

  張良說:“商湯討伐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是因為能製其死命,現在您能製項羽死命麽?這是第一個錯誤。周武王打下朝歌,表彰商容的忠誠,頌揚比幹的堅貞,現在您做得到麽?這是第二個錯誤。把糧食分給百姓,把財寶散給黎民,現在您做得到麽?這是第三個錯誤。周武王打下朝歌之後,就把兵器收起來,放馬南山之下,表明天下從此太平,不再有戰爭,現在您做得到麽?這是第四個錯誤。況且天下人才都離開家鄉,拋棄父母,誓死追隨大王,日夜期盼的,就是大功告成之後,能得到封賞。現在分封六國後裔,就不好封賞別人,這些人才就會回去,還有誰跟著您打天下?這是第五個錯誤。而且,唯有項羽弱小,六國才不會聽從他,現在項羽卻很強大,你封了六國,他們都會去投靠強者,怎麽能做你的臣子呢?這是第六個錯誤。”

  聽張良這麽一說,劉邦自己也嚇了一跳,竟然有這麽多錯誤,就把儒生臭罵一頓:“狗日的腐儒,幾乎壞了我的大事!”

  儒生的意見看似高明,所以劉邦聽了,還派他去執行。張良一番剖析,揭露了真相,劉邦也聽了,才沒有犯錯誤。

  這裏不僅要討論張良比儒生高明,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出現兩種不同意見,領導該如何辨別、聽取?

  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袁紹有謀士告誡過他,他不聽,失敗了。曹操打孫權,很多人勸孫權投降,魯肅卻請求抗戰,孫權聽了,也成功了。前秦苻堅要打東晉,弟弟和兒子都請求不打,另有一些部下又支持他打,他該聽誰的呢?最後他失敗了。朱元璋遭到陳友諒與張士誠夾攻的時候,有的人建議投降,有的人建議先打張士誠,因為張士誠兵力弱,唯獨劉基請求先打陳友諒,朱元璋又該聽誰的呢?最後他聽劉基的,也成功了。

  曹操消滅呂布之後,統一了河南。袁紹則消滅了公孫瓚,統一了河北。河南、河北雖為兩省,卻是一塊完整的平原,不可能被兩種力量長期分據。因此曹、袁兩家的戰爭不可避免,這就是官渡之戰的起因。

  論武裝力量,袁紹明顯強過曹操。他有精兵十萬,這還是保守估計。曹操兵力不過數萬,參戰的還不到兩萬。其中騎兵部隊,袁紹有馬鎧三百具,曹操不足十具。袁紹有鎧甲萬領,曹操僅二十領。

  袁紹召集部屬開會,商量如何南下用兵。

  謀士田豐認為,由於與公孫瓚打了多年,百姓疲憊,糧倉空虛,雖然部隊多,兵馬強壯,卻是一群驕兵,如果馬上就打,必定先敗。曹操那邊,由於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馬上起兵去打,等於是打漢家天子,道義上也站不住。不如先向漢獻帝報告戰果,同時休養民力。如果報告受阻,就向天下宣布,曹操阻擋我尊王道路,揭露他挾持天子的本質,謀取政治上的主動。然後分兵南下,用騎兵騷擾邊境,讓他不得安寧,讓敵人普遍感受到彼弱我強的心理壓力,以動搖他的軍心,瓦解他的鬥誌。再以大兵壓境,也許還沒動手,敵人就潰散了。現在急於進兵,非完全之策,而是軍事冒險,容易失敗。

  另外兩個謀士卻認為,我兵強馬壯,剛剛征服了公孫瓚,應該乘得勝之威,立刻討伐曹操,現在是上天給我們好時機,如果錯過,反而會遭天譴。周武王伐紂,也是臣子打天子,卻沒有人反對,何況我們打的是曹操,怎麽能說是道義上站不住腳?現在士氣旺盛,兵將一心,如不乘勝攻取,就失去機會。

  兩邊意見不一,袁紹該聽誰的?如果要用民主的方式,投票表決,顯然田豐輸了,因為袁紹也想馬上出兵,三比一。何況袁紹還有大誌,想奪取天下。

  袁紹選擇了立刻出兵,兩個謀士也得到嘉獎,田豐則被關進監獄。最終是袁紹輸了,敗得很慘,回去不久就死了。

  袁紹的錯誤在於,他隻看到對自己有利的要素,而忽視了曹操的優勢,沒有看到自己的劣勢。兩個謀士的意見是因為迎合了他,所以被采納,而不是因為他們分析得正確。袁紹不根據外部環境來做決策,而隨自己的心意,正犯了一相情願的錯誤。

  曹操沒有坐等勝利到來,由於敵強我弱,提前做了大量準備。其中聽取謀士荀、郭嘉、許攸的建議,是非常重要的。許攸在戰場上臨時叛逃過來。聽說許攸來了,曹操來不及穿鞋,赤著腳跑出去迎接,拍著巴掌說:“你小子來了,我的事情就成了。”許攸把袁紹的內部情況一五一十告訴曹操,幫曹操燒了袁紹的糧倉。

  謀士能像張良那樣,把問題一一剖析明白,難。領導要準確分辨意見真偽,明白采信,也難。而且還有一難,那就是謀士明明知道領導錯了,能不能說服他,又是一難。謀士高明,領導者不采納,也無可奈何。

  成就大事必須有人才輔佐,還必須領導高明,才能正確任用人才。齊桓公用管仲,秦孝公用商鞅,都成就了霸業。管仲、商鞅固然才不可及,齊桓公、秦孝公更應該被重視。他們有高明的政治眼光與寬廣的政治胸懷,所以能大膽提拔、放心任用,並防止人才專權、篡位。

  齊景公伐宋,登高望遠,歎息一聲說:“先君齊桓公八百乘,就稱霸諸侯,我有三千乘,也不敢在此久留,是因為沒有管仲那樣的人才嗎?”大臣說:“我聽說,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過去有齊桓,所以有管仲,今天齊桓若在,那車下大臣都會是管仲。”

  要能識別大才,又非常人所能為。商鞅就是這種情況的代表。

  秦孝公上台之後,決心要重振秦國國威,要把秦國建設成為一個大國,稱霸中原,下令招賢。

  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輕人,看到召賢令,包了幾件衣服,一路風塵仆仆,奔秦國而來。他本來是衛國的落魄公子,叫公孫鞅,有時也叫衛鞅,自有一腔抱負,不得施展。

  戰國前期,魏國因為變法早,最先強大,所以他先到魏國,混了幾年,沒混出名堂。魏國國相倒是看好他,可惜病重,來不及提拔,就死了。

  死的時候,魏王親自來探視,看他的樣子,知道不行了,就問他:“我尊敬的國相,萬一不幸,你掛了,誰能代替你?”

  國相說:“公孫鞅可以。您莫看他年輕,卻是一個奇才,願大王舉國聽之。”

  魏王不吭聲,國相明白了,又說:“大王,如果您不想用他,一定把他殺了,不要讓他去別的國家。”魏王答應了。

  等魏王走了,國相跟公孫鞅說:“今天大王來問我,誰可以接替我,我推薦了你,他不說話,看樣子是不同意。我又跟他說,如果不用你,就一定把你殺了。你不要怪我,我這是先公後私,先國家後朋友。你趕緊逃吧,免得被抓。”

  公孫鞅說:“你們大王既然不聽你的推薦用我,也不會聽你的意見殺我。”就不逃跑。

  魏王出來,跟左右說:“國相病得很厲害啊,竟然要我把國家交給一個年輕人,豈不謬哉!”

  國相不久就死了。跟著,公孫鞅就聽說了召賢令,決定去秦國碰碰運氣。

  公孫鞅並沒有那麽好的運氣,馬到成功。他是外地人,誰也不認識,要見國君,顯然困難。大概是通過賄賂,公孫鞅結識了一個太監,名叫景,是秦孝公的寵臣。景是楚國人,或許是楚國戰俘的後裔,才成為太監,現在不能確知他的淵源。因為景的舉薦,公孫鞅終於見到秦孝公。這時,他在秦國已經住了兩年。

  秦孝公召見公孫鞅,聽他說了很久,時時打瞌睡。完了,對景發火:“你推薦的什麽人啊,怎麽能用!”

  景就去罵公孫鞅。公孫鞅解釋說:“我跟大王講了一通帝道,看來他不感興趣。請幫我再見一次。”

  五天之後,秦孝公再見公孫鞅,時間更長。完了,又對景發火,景又罵公孫鞅。公孫鞅解釋說:“我跟大王講了一通王道,看來還是不感興趣。請再給我一次機會。”

  秦孝公第三次聽公孫鞅說話,感覺還不錯,但沒有采納。完了,跟景說:“看來你的客人還是有一點本事,可以聽他再說。”

  景把這個情況告訴公孫鞅,公孫鞅說:“我跟大王講了一通霸道,看來大王是想用霸道。他一定會再見我的,我明白他的想法了。”

  秦孝公第四次召見公孫鞅,聽得入了迷,身體不斷往前移,竟然沒有察覺,連續聽了好幾天,一點也不厭倦。

  景問公孫鞅:“我們大王非常高興啊,你是怎麽做到的呢?”

  公孫鞅說:“開始,我跟大王講帝道和王道,他覺得那太遠古了,等不及。凡是賢明君主,都是在身前揚名,哪裏能等上幾百年才成為帝王?我就講富國強兵術,結果他非常滿意。霸道固然可以富國強兵,德行卻無法跟殷周相比啊。”

  最後一句話很有意思,為秦國的未來和他自己的命運,預設下一個伏筆。秦孝公一波三折,才發現公孫鞅的才華,大有傳奇色彩,史書如此渲染,不知道有幾分可信。

  秦孝公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秦國二十級爵位中的第十級),在秦國變法,那是公元前359年的事,一個改變中國曆史進程的時刻。似乎也隻有秦孝公因為太監的推薦,而得到一個對曆史做出重大貢獻,乃至改變曆史命運的傑出人才。這個名叫景的太監,應該得到曆史的讚美才對,而不該被遺忘。

  要不是商鞅堅持三見秦孝公,他這個大才可能就被曆史埋沒了。謀國謀政,決非易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