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講 立誌(下)

  曾國藩熱持續不斷,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他能夠被學習。

  秦始皇、劉邦、朱元璋、毛澤東等功業甚偉,一般人卻無法模仿,因為他們很難學。曾國藩則不同,他是可以學習的,即使成不了他那麽大的事功,讓自己不斷進步卻做得到,隻要肯像他那樣立誌、立誌、立誌,發奮、發奮、發奮就可以了。這正是曾國藩的人格魅力所在。

  曾國藩的成就跟他的立誌是一種因果關係。立誌考進士,立誌成為理學家,立誌做大官,立誌清澄天下,立誌鎮壓粵匪,立誌洗雪恥辱,立誌辦洋務,這些成就了他的大功大名。不論怎麽評論他,說他是理學家也好,儒學家也好,雜家也好,或者說軍事家、政治家、洋務派領袖,都跟他不斷立誌、不斷自我革新有關。

  曾國藩的啟示

  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要能調整自己的目標。

  在和平時期,曾國藩要做聖賢,要做名臣,要做學問家。遇到亂世,就要澄清天下,戡定宇內。他都做到了,所以他不是一般的人,也不是一般的誌。但他是人,不是神,所以能成為一般人的榜樣。而且,據他自己講,早先他想當一個教書先生;他自己沒想到,很快就中舉人,後來又考中進士。

  曾國藩的名氣如此響亮,首先就是因為他鎮壓了太平天國。否則,即使他能成為大學問家,成為一代名臣,也不可能讓毛澤東都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大概在鹹豐帝下令征言、曾國藩連上十四封奏章的時候,他就有了“澄清天下之誌”,想革除弊政、整頓吏治,但太平天國運動發起已兩年了,他都沒有站出來受命,反而還想在家終製,因為最初他沒有想要親自帶兵鎮壓,是隨著形勢不斷發展,逐漸生出“滅此巨賊”的想法,並最終實現它,才傳下來如此響亮的名聲。

  團練大臣

  曾國藩本來要去江西當考官,路上接到消息,說他母親死了,就調轉方向,回家奔喪去了。與此同時,洪秀全的部隊已從廣西打到長沙,打到武昌,聲勢非常浩大。曾國藩在鄉下,消息閉塞,一點不知道,所以他還批評江忠源,說他“大節已虧”。

  清朝早就在辦團練,曾國藩的父親就參與過地方團練事務。曾國藩是從京城回去的,又是國家二品大員,縣衙當然會來巴結,邀請他辦團練(鹹豐帝命令他做團練大臣是後來的事)。他因為有孝在身,就沒有答應,當然也有別的顧慮。團練不過訓練武藝、催收捐項兩事。他是文臣,對軍事本來不熟,所以在訓練方麵,遠不如正在辦團練的人。至於催收捐項,他的少年故交,都不富裕,有家產的人,也隻聞名,而未見麵,當然不好辦。所以他說,等守孝百日之後,再去縣衙,與他們同舟共濟,合力保護桑梓。

  但他似乎沒有去,劉蓉接連寫信來勸,他都不聽。

  那年歲末,他到家快四個月了,突然接到鹹豐帝的命令,要他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去長沙當團練大臣,負責訓練鄉民,搜查土匪。

  他仍然不想去。不去的理由,除了在家守孝,不宜擔任官差之外,還有更深的考慮。團練大臣名不正,權不實,如果認真督辦,必須走遍各縣,號召鄉紳捐錢出糧,不知從何下手,也容易落得罵名;不認真督辦,就成了安坐省城,屍位素餐,軍需多一項開支,官場多一處應酬,這樣的事他可不幹。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辦團練費力不討好,還差點被士兵殺掉。那些名門望族,因為有權有勢,不大理睬他,也不願意出錢。湖南安化的陶家,是兩江總督陶澍的後人,那時陶澍已經死去十五年。陶家仗著權勢,不肯出錢,後來又裝窮,說要變賣家產,才能捐出五千兩銀子,最後隻捐了兩千兩銀子。曾國藩大為不滿,他的情報顯示,陶家一年的田賦也有五千兩銀子,捐一年田賦,傷不了元氣。另一個豪族姓楊,名望資曆不及陶家,也不肯捐錢,曾國藩就抓人,結果乖乖捐了兩萬兩銀子。這些做法當然會惹來仇家,整個湖南怨聲載道。

  他也顧慮過自己的身份。畢竟是二品京官,比湖南巡撫(從二品)還高一級,美其名曰團練大臣,其實沒什麽權力,事事都要依靠地方,就比巡撫矮了一截。他在京城做官,雖然沒有發財,也不執掌生殺大權,卻清貴慣了,地方上那些汙七八糟的事,很難融洽。如果巡撫不待見他,下麵的官吏再一仿效,他就沒法辦事,弄不好會死得很難看。

  他也不是不想出山。居住鄉間時,寫了《保守太平歌》,第一莫逃走,第二要齊心,第三操武藝,正是團練大臣要做的事情。思前想後,他還是決定不出山。他把問題看得且深且遠,吏治已經腐敗,他個人無力整治大局,與其將來受過,不如現在不出。

  所以他寫好辭謝函,請求在家終製,隻等第二天發出。還把複件寄到京城,要內兄歐陽牧雲傳給京城的各位朋友看,讓他們體諒他的難處,避免陷他於不忠不孝。他的老婆孩子都在京城,因為兵亂,沒有回湖南。

  他知道大局已經糜爛,卻沒有帶兵打仗的想法,頂多是想想要不要出來保護鄉裏,所以也就無從談起他的大誌——鎮壓太平天國,澄清天下。

  被激出山

  兩天之後,也就是鹹豐二年(1852)十二月十五日,他家來了兩封信、一個人,才使事情有了轉機。

  那天晚上,他先接到湖南巡撫的兩封信,知道武昌已經失守,湖北巡撫也戰死了,不勝歎息。那個人他也認識,回老家經過武昌時,還招待過他。更為揪心的是,湖北不保,湖南也難自全。雖說住在鄉下,但他是二品大官,總無法安身,這不能不使他動心、擔心、操心。

  他家來的一個人,就是他的好友郭嵩燾。郭嵩燾為中國第一個外交使節,出任清朝的駐英、駐法欽差大臣,也算一個人才。他與曾國藩、劉蓉,當時有湘鄉三劍客的味道。他見到曾國藩,就鼓勵他,激將他,說什麽你本有“澄清天下之誌”,不乘時而出,更待何時?總是要曾國藩應命出山。大概還說到一些小人的非議,比如你要是不出山,人家會笑你貪生怕死。加上父親點頭同意,曾國藩當夜就改變主意,決定收回辭謝函,立即出山。

  不過四天,曾國藩就由堅決要求在家終製變成立即出山,根本原因是外部形勢的急劇變化。郭嵩燾的勸說是催化劑,加速了他的決定。

  他們倆十二月十七日從老家出發,二十一日到達長沙。二十二日,曾國藩就給鹹豐帝寫了報告,《敬陳團練查匪大概規模折》,準備搜查土匪、捐集資費、訓練鄉勇。不過他還附加了一片,請求皇帝答應他,一旦團練有了頭緒,賊匪稍有減輕,就允許他回家守製。

  這個時候,他的大誌仍然不是帶兵打仗、鎮壓太平天國,而是以查辦土匪為第一要務,“刻下所誌,惟在練兵、除暴二事”,保證湖南安全。奏章中也分析了清兵腐敗不能戰的情況,說清兵都怕死,隻遠遠尾隨,卻不敢近身搏戰,他要改弦更張,重新練一支軍隊。這表明他對清兵有深刻了解,知道其不可用,而想另起爐灶,別練新軍,卻不代表他就有了鎮壓太平天國的明確大誌。

  但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我奉命以來,日夜悚惕,自度才能淺薄,不足謀事,惟有‘不要錢、不怕死’六字,時時自矢,以質鬼神,以對君父,並以此號召我鄉豪傑。”剿辦土匪也很得力,訓練鄉勇也很有辦法。正是因為這個,鹹豐帝才叫他帶兵出征,作為朝廷正規軍的一種補充力量。鹹豐帝看不起他,他自己卻要看得起自己,所以能三次拒絕皇命。

  曾國藩的啟示

  首先要有自信,然後才能證明自己。

  鹹豐三年正月間,江忠源、左宗棠、胡林翼都在長沙,他們幾個天天在一起研究天下形勢,討論當前任務,“欲負山馳河,拯吾鄉枯瘠於萬一”。如此看來,他們的大誌仍然在保護家鄉,還沒有上升到澄清宇內、鎮壓粵匪的全局性高度。

  江忠源一直在湖南鎮壓小股農民起義隊伍。鹹豐三年二月,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帶勇去江南大營。因為洪秀全已經打下南京,並把南京定為都城,清政府讓向榮組建江南大營,緊緊盯住南京。

  江忠源一走,曾國藩如失臂膀。湖南的剿匪任務,當時主要靠江忠源,江忠源也因此成名,被上頭重視。所以曾國藩說:“你帶勇東去,我就氣餒了。為君王籌大局,我也不敢多顧私情。但你這一走,我哪裏去找你這樣的人才。現在多事之秋,得你一人則重於山嶽,少你一人則弱於嬰兒。你能體諒我的心情吧。”

  江忠源這一去,卻讓曾國藩的大誌發生了變化。江忠源離開湖南之後,曾國藩給他寫信說:“國藩在此,日練兵卒,萬一烽煙達於河北,則或提一旅之師,與閣下會於齊梁之間……遂爾橫行中原,蒼蒼者不一醒悟……若果有提兵渡江之日……”

  這是目前能看得到的關於曾國藩考慮省外用兵的最早的文字記錄,時間是鹹豐三年三月二十七日。他開始把目光從湖南省提高到全國用兵大局上來,考慮如何派兵進入中原、河北,打過長江去。這些想法都還模糊,沒有構成清楚的線索,卻是大誌變化的開始。

  全國形勢發展很快。洪秀全定都南京之後,在鹹豐三年四月和五月,分別派出兩支部隊,開始北伐和西征。曾國藩的大誌也開始清晰起來,他跟湖北巡撫張亮基說:“我想再練三千鄉勇,編成一軍,意將誓滅此賊,澄清南服。”

  太平軍西征部隊沿著長江而上,計劃奪取安慶、九江、武昌等沿岸重鎮,很快就攻占安慶,繼續沿江西進,準備攻打九江。曾國藩得到消息,很為湖北湖南著急,兩省唇齒相依,他想“昌明大義,出堵湖口,與逆賊決一死戰”,懷揣“擊楫渡江之誌”,不令敵人“橫行中原”。

  在這裏,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大誌開始萌芽。

  下定雄心

  鹹豐三年五月、六月、七月,他冒著酷暑,在長沙抓緊練兵。他被士兵追殺的事情就發生了,時間是鹹豐三年八月初四日夜裏。怎麽說他也是堂堂的朝廷命官,竟然被士兵追殺,還差點丟了性命,一牆之隔的湖南巡撫駱秉章還假裝不知道。曾國藩的臉可丟大了。他也知道自己在長沙待不下去了,又羞憤,又惱恨,才決定搬到衡陽去。

  這一次前所未有的羞辱,大大刺激了曾國藩的誌氣。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他硬生生咽下了這場恥辱,也不去告禦狀,而發憤練兵,決心靠鎮壓太平天國、靠建立功勳來掙回麵子、討回公道。那是他唯一正確的選擇,也是一個有大誌、胸襟廣闊的男人的選擇,真正的大英雄大豪傑的選擇。所以他跟趙烈文說:“起兵亦有激而成。”

  此後的書信、奏稿、家書,凡關於練兵、滅賊的話題,都已經超出湖南一省。

  八月二十日的一封信就說道:“我的愚見,以為今日將欲滅賊,必先諸將一心,萬眾一氣,而後可以言戰……或可馳驅中原,漸望澄清……誓不與此賊俱食息於天地之間耳。”

  九月初六日的信又說:“至於粵匪猖獗,神人共憤。國藩雖愚昧閑散,亦未嚐須臾忘滅賊之事……足以察微誌之所在。”他說的微誌之所在,就是指他把長沙的事隱忍下來,而要靠鎮壓太平天國來報仇雪恥。

  正是因為把視野放到全局上來,以鎮壓太平天國為其大誌,所以他加緊趕製炮船,好與太平軍爭奪長江控製權。他已懂得水師的重要性,隻有控製長江水路,才能與太平軍爭勝負,順水直流,從上遊打到下遊去。

  當然他也在反思,為什麽自己會遭遇那樣的羞辱,結論是越權過重,幹預兵事,才引起嫉恨。出山以來,他一直認為,隻要是利國利民,就不怕嫌疑,所以貿然為之。現在他來到衡陽,避開省城那些煩心事,立誌再練勁旅,製造炮船,為國家大局效力。

  曾國藩的啟示

  做好自己的職責,不要越權。

  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澄清天下的大誌,經過數月的變遷,終於在鹹豐三年八月,完全成型。

  開始不想出山辦團練,是因為孝道在身,不便出官任事。後來決心出山,是因為形勢巨變,躲在老家,無法自全,還不如出來,可以找到辦法,既保全桑梓,也保全自己。隨著戰勢發展,他的眼光逐漸從湖南一省轉到全國,開始考慮大局。在這個過程中,誌向也就跟著產生變化。

  直到被士兵追殺,臉上蒙羞,遂下定決心,不以告禦狀來了結此事,而以鎮壓太平天國報仇雪恥,澄清天下的大誌遂完全成型。大誌成型的標誌,一是長沙羞辱的刺激,使他下定了決心,二是找到實現大誌的工具,不僅要訓練一支陸軍,還要編練一支水師,船要堅固,炮要西洋大炮,非船堅炮利不可。

  不過,那時他還沒有親自帶兵出征的想法,也不想當什麽兵馬大元帥,而是想把訓練出來的部隊交給江忠源指揮。一是因為他孝服在身,不適合帶兵,也易引來嘲笑,二是他以文人自居,以儒緩為病,擔心自己不能帶兵打仗,覺得自己在後方練兵,規畫大局,做好江忠源的後勤支持,也就差不多了。這使人聯想起蕭何對劉邦的貢獻來。

  很快江忠源就死了,死在了廬州戰場。這樣一來,就非曾國藩帶兵出征不可了,水陸一萬人,都是他親自訓練的,除了他,沒有人指揮得動。

  在三次拒絕皇命之後,在船炮基本齊備之後,在出任團練大臣一年一個月之後,他於鹹豐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帶著一萬七千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了,開始實踐他澄清天下、鎮壓太平天國的大誌。

  羅嗦這麽多,無非想讓大家看清楚,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的大誌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有人說曾國藩資質平庸,固然是一大笑話,但要說他天資卓異,也未必盡是事實。

  若說他資質平庸,27歲已考中進士,還得到穆彰阿和道光皇帝賞識,得到肅順的大力推薦,他們三位什麽人才沒有見過?還有他的嶽父,正是因為看重他的文章有“金華殿中人的語氣”,才把閨女嫁給他。衡陽的老師說他沒有出息,那是他缺乏眼光。

  若說他天資卓異,卻又自己帶兵,三戰三敗,以致不敢親臨前線。也經常說自己是“儒緩”,做什麽都慢吞吞的,耽誤事情。小時候,父親帶他們出去對對聯,答不上來,回家才想起,可知他並不是才思敏捷的人。穆彰阿提拔他的那個故事,也可以看到他的“儒緩”毛病。

  這就是曾國藩可以為常人學習的一個原因。他的大誌不是像劉邦、項羽那樣得自天生,而是環境變遷的結果,是後天教育的結果,也是他天賦成長的結果。

  古人說,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謂做第一等人物,就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上做出卓越貢獻。做些事情讓人寫,寫些東西給人讀,固然值得讚許,卻未必是第一等人物。

  曾國藩說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無識無恒,就無法實現大誌,結果等於空立誌。在鎮壓太平天國這件事情上,他不僅有誌,也有識,堅持自己的大局觀,堅持要從上遊打向下遊,並建成當時最先進的內河水師,更有恒:

  出來辦團練,不愛錢,不怕死,一心為公,卻被士兵追殺;靖港之敗、嶽州之敗、湖口之敗,三次自殺;坐困江西的時候,滿眼蒼涼,一度不想帶兵了,想回家休息;委軍奔喪之後,抱著你不給我權,我就不出山的想法,結果在家待了一年四個月;最終沒能耐住寂寞,於鹹豐八年(1858)複出;跟著就來到祁門絕地,差點喪命,遺囑都寫好了,告誡兒子不要當官,不要帶兵。

  經曆這麽多波折,反反複複十一年,中間自殺未遂過,灰心失望過,痛心疾首過,還差點死掉,卻始終沒有放棄大誌,而屢敗屢戰,而漸趨漸強,直至攻陷南京。

  是時代背景成就了曾國藩,也是大誌向、功名心成就了曾國藩。也因為立誌高絕,超過同時諸人,他才有本事鎮壓洪秀全,澄清宇內,獲得那麽多榮譽。做得多,招來的非議也多,連鹹豐帝都一度嘲笑過他的大誌。

  洪秀全的大誌是什麽?起義之初,義軍發表了一篇文章,《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彰明他的大誌是“肅清胡氛”,“廓清華夏”,推翻滿清統治。後來孫中山先生也以此為誌。曾國藩的大誌跟洪秀全是對等的,一個要推翻滿清,一個要維護滿清。

  義軍從廣西進入湖南,沿湘江北上,在蓑衣渡遭到伏擊,損失較大,就轉而攻占道州,然後就地商量進軍方向。有的人建議打回廣西去,有的人主張南下廣東,有的人主張北出四川。楊秀清說:“上策就是往前衝,不停留,沿長江而下,直取金陵。以金陵為根據地,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已。”這就是著名的道州決策,洪秀全深以為然。

  問題恰恰出在這裏。當初的大誌是要“肅清胡氛”,這裏變成了“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已”。如果堅持以“肅清胡氛”為根本大誌,攻占金陵隻是武裝鬥爭的第一步。洪秀全派軍隊北伐、西征,跟“遣將四出,分擾南北”一致,卻無法實現“肅清胡氛”的大誌,而是坐享江山、保守一隅的安逸思想,盼望著“即不成事”,就與滿清南北對立,劃江而治。曆史的經驗表明,劃江而治,偏安一隅,最終都會被武力吞並。

  他們的大誌在這裏其實是退了一步。做事情,要謀進,也要謀退。楊秀清的想法不是謀退,而是一種農民式的小富即安,也是政治上的偏安一隅的思想。難怪王夫之說:“誌不大則所成者小。”“誌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可惜了洪秀全的一番事業。

  朱元璋打下南京,當初也考慮過北伐不成功的話,至少可以劃江而治。跟洪秀全有什麽不同呢?主要是外部環境有差別。

  首先元朝內部不穩,幾股勢力武裝爭鬥,元順帝不過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已經不能有效調動軍隊。其次,在元兵與朱元璋之間,還有韓山童、劉福通的起義部隊在與元兵作戰,正好成為朱元璋的北部防線。他最強大的敵人,暫時還不是元兵,而是陳友諒、張士誠。盡管陳友諒有野心,但他畢竟也是地方力量,不能與元兵一國之力相比,不是無法戰勝的,朱元璋有很多機會。

  清朝卻不同。盡管有洋人入侵、百姓貧苦這些內憂外患,康乾盛世也過去了,滿清統治開始走下坡路,但朝廷內部總的來說比較團結,皇帝威性也在,知識分子對滿清也沒有完全絕望。洪秀全從起義開始,就一直麵對滿清的武裝鎮壓。洪秀全的敵人不隻有滿清,還有天下一半知識分子。這群知識分子懂文化,有智慧,是領導力量的重要成分,可以成為敵人,也可以成為朋友。洪秀全沒有爭取到這些同盟軍,反而成為他最強大的對手。

  如果朱元璋也隻想固守江南,當然可以獲得暫時的安寧,與北方元朝劃江而治,但不能長久。司馬炎奪過曹魏政權之後,先吞並了蜀國。吳主孫皓為人殘暴,是個昏君。大臣請求發兵攻吳,司馬炎想再等一等,因為東吳國力還沒有明顯衰落。大臣又說:“應該趁著孫皓這個暴君在的時候,打擊他們。萬一孫皓死了,東吳又出來一個明君,就錯過機會。”司馬炎就決定伐吳。你不打他,他就會來打你,楊秀清的“劃江而治”是一相情願。

  朱元璋何時生出大誌

  朱元璋17歲出家當和尚,25歲參加起義軍,37歲自立為吳王,41歲稱帝,是為明太祖。他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出身貧苦農民的開國皇帝,劉邦至少還做了一個小小的亭長。

  當時,起兵造反的義軍首領數以百計,很多人比朱元璋早,勢力比他強,為什麽偏偏是他成就了帝業?是上天注定的嗎?是他從小心懷大誌嗎?還是在環境變遷過程中,不斷學習、進步、成長的結果?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農民紛紛拿起武器,起兵造反,豪傑振臂一呼,應者四方雲集。

  朱元璋17歲那年死了父母。那幾年鬧災荒,家裏本來沒有吃的,又遭遇瘟疫,兩位老人家就抗不住了,半個月內接連死去,連塊葬地都沒有。在鄰居的幫助下,朱元璋埋葬了父母,在周邊漂流了四個月,實在混不到飯吃了,隻好到皇覺寺去當了和尚。因為年紀小,處處受欺負,憋了一肚子火,就朝泥塑的菩薩發泄。盡管如此,為了吃飯,也隻有忍耐。

  不過,朱元璋才吃了幾十天飽飯,廟裏也沒有吃的了,因為是災荒年,廟裏的租子收不上來,糧食漸漸吃光了。和尚們都出去化緣討齋飯去了,除了住持和長老,朱元璋是最後一個離開廟門的。他戴了一頂和尚帽,拿著一個木魚、一個瓦缽,開始雲遊四方,其實就是去化緣,去討飯。

  那些年裏,安徽周邊形勢變化很大,雖然跟朱和尚討飯沒有直接關係,卻決定性地影響著他將來的命運。

  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穎上)揭竿而起,迅速發展到了十幾萬人。徐壽輝起於蘄州(今湖北蘄春西南),攻下德安、武昌、江陵、江西諸府。芝麻李(李二)、彭大、趙均用起於徐州,並迅速控製了附近的州縣,被逼無奈的貧苦農民紛紛前來投靠。

  跟著,定遠(今安徽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定遠、鍾離一帶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起義軍的首領。隨後攻下濠州城,郭子興自稱元帥。

  這時朱元璋已經25歲,不知不覺當了八年和尚,其中流浪乞討了四年。一個大男人,總不能在廟裏混一輩子,他不得不考慮明天的路怎麽走。濠州城距他最近,最容易受其影響,但他不知道怎麽選擇。

  突然有一天,濠州來了一封信,是小時候的夥伴湯和寫給他的。原來湯和帶了十幾個人投奔紅軍,已經升官了,所以寫信來勸朱元璋去當兵。朱元璋在大殿裏轉了幾圈,想來想去還是沒有主意,下不了決心,先把信就著長明燈燒了。

  過了幾天,一位師兄偷偷告訴他,那封信被人知道了,要向官軍告發,勸他趕緊躲一躲。朱元璋慌了,趕緊逃回村子,找小時候的夥伴郭德興商量。兩人想來想去,覺得隻有參加造反,才有活路。但他們都是良民,想到造反,心裏就不踏實。最後,周德興叫朱元璋回廟裏去問問菩薩,看看是吉是凶,再決定去留。

  朱元璋也沒有別的辦法,決定先回殿裏算一卦。人算不如天算,他還沒走到山門,就聞到一股嗆人的煙味,跑進寺中一看,整個寺院都被燒得差不多了,隻剩下伽藍殿還算完整,和尚也跑光了。原來,紅軍宣揚彌勒佛降生,元軍認為,凡寺廟都與亂賊有瓜葛,就把附近的寺廟挨個燒,這一天正好輪到皇覺寺。

  朱元璋很是傷心,沉默一陣子,就拿出聖簽,跪到伽藍殿前,給自己占卜吉凶。

  朱元璋發願說,如果神指示他可以活著離開此地,就請顯示二陽,如果在原地不動為好,就請顯示一陰一陽。誰知接連兩次都是雙陰。神似乎沒有回答他的問題,他感到迷惑不解:既不能走,又不能留,莫非是讓我起義造反嗎?要是的話,就請神再出示二陰。

  結果,他投下去,又得到二陰。朱元璋很害怕,起義造反對他一個和尚來說,是一條很恐怖的道路。他希望得到二陽,這樣可以踏踏實實地一走了之。於是他再投一次,結果仍然是雙陰。朱元璋不死心,還是希望平安逃走,於是再投。不料,這次弄出個不陰不陽的結果,一支簽竟然立了起來,天意更加撲朔迷離。

  朱元璋希望上天進一步幫助他,如果造反真的可以成功,就再給我兩個陰。他咬咬牙,又投了一次,果然,他又得到雙陰。朱元璋緊張而激動,終於下定決心,去投奔紅軍。

  那時候,濠州城還被元軍包圍著。隻是元軍怕死,不敢進攻,遠遠對峙。郭子興也不敢大意,城牆上站滿士兵,準備隨時迎戰。

  早晨,一個和尚來到城下,說是來投軍,要見郭元帥,卻沒有別的話說。守城門的小軍官看這和尚生的醜陋,本來已經不喜,仔細盤問,又問不出多少話來,就認定他是奸細,喝令手下綁了,又派人跟郭子興請令旗,要殺掉他。

  郭子興接到報告,感覺很奇怪,既然是奸細,怎麽會這般從容?說不定真是來投靠的,莫誤殺了好人,就飛馬過去,要看個究竟。還沒到城門口,遠遠看見士兵和百姓圍著一圈,指手畫腳的,嘴裏還嚷嚷著什麽。郭子興喝退眾人,看清了朱元璋,雖然長得醜,卻高大結實,眼睛冒著火,神情鎮定,也無懼意。郭子興就有幾分喜歡,問明底細,原來是湯和叫來的,就叫人鬆了綁,收為步卒。朱元璋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

  那麽,朱元璋到底長得什麽樣呢?軀幹魁偉,四方大臉,黑黑的,一臉麻子,下巴比上顎長出一寸多,高顴骨,大鼻子,大耳朵,腦蓋上高高隆起一塊怪怪的骨頭,就像是一座隆起的小山一樣,加上又粗又黑的眉毛,大而發亮的眼睛,著實透著幾分威嚴與沉著。

  朱元璋當了兵,見過隊長,開始和兄弟們一起操演陣型,練習武藝。他本來體格就好,長得又高又大,再加上當雲遊和尚那幾年的鍛煉,頭腦好,反應快,沒過多久,就在隊裏表現得非常出色。

  幾次派他帶隊出城刺探情報,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而且不損一兵一卒。遇事沉著冷靜,堅決果斷,很有領導才能,隊裏的人都願意聽他調遣,連隊長都很器重他,遇事也要和他商量。

  一天,郭元帥帶兵出來巡查,到了朱元璋的營房,全體官兵列隊迎接。朱元璋個子高,比較顯眼,郭子興見了,就跟隊長打聽他的表現。隊長對他讚不絕口,誇他是個人才。郭元帥很高興,就給朱元璋升了職,做親兵九夫長,到元帥府去當差。

  朱元璋遇事小心謹慎,計謀多,有決斷,執行命令又快又好,隨機應變。打仗又勇敢,總是衝鋒在前,從來不打敗仗。繳獲的戰利品,如數上繳,得到賞賜,也推說功勞是大家的,都分給戰友。

  平時也不愛講話,但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往往一語中的,分析事情很有條理,見解獨到。通過刻苦學習,文字上也有長進,軍中關於文墨方麵的事情都由他來處理。漸漸地,郭元帥把他當作自己的心腹,遇事經常找他一起商議,到了後來,甚至對他言聽計從了。

  和郭元帥一起起兵的有個馬公,起義不久就死了,留下一個女兒,由郭元帥收養。郭子興看朱元璋能幹,又忠心,於是和老婆一商量,就決定招朱元璋做郭家的上門女婿,收為心腹,多個靠得住的幫手。

  做了元帥的女婿,等於有了靠山,前程將是一片光明,何況他早就過了婚配年齡,還有什麽可挑剔的呢,所以滿口答應。於是郭家夫婦詢問了兩個人的生辰八字,挑了一個良辰吉日,給他們完了婚。朱元璋25歲,馬氏20歲,絕對晚婚。

  朱元璋成了元帥的乘龍快婿,自然人人敬重,軍中都改叫他為朱公子。有了身份了,這時他才正式取名叫朱元璋,字國瑞。那之前,他其實是沒有名字的。那個年代,普通百姓一般隻有姓,沒有名。

  這個時候,朱元璋說不上什麽大誌,隻是為了活命,有一口飯吃罷了。而大英雄項羽,24歲就勇冠三軍了,並成為義軍領袖。

  郭子興一夥共有五個元帥,除了他以外,其餘四人為貧苦農民出身,都是粗人,除了種莊稼,有力氣以外,領兵打仗、治理軍政,什麽都不懂,但是誰也不服誰,誰也管不了誰,各自發號施令。占領濠州大半年了,除了向四野八鄉征收糧草以外,什麽事都不做。那四個元帥還經常聯合起來,郭子興有什麽意見,一個人也說不過四個人,不免心灰意冷,索性就什麽都不管了,任由他們胡作非為。

  朱元璋看在眼裏,急在心頭,如此下去,內部發生衝突,必定給元軍以可乘之機,到時候濠州城就危險了。朱元璋一邊勸說郭子興管理軍務,一邊好言好語,聯絡孫德崖等四位元帥,避免大家真的鬧翻了。

  這年的九月份,元朝丞相脫脫帶領蕃、漢大軍數十萬進攻徐州城。徐州大敗,守將芝麻李在逃跑過程中被元軍殺害,部將彭大、趙均用率領殘餘兵力投奔濠州而來。他們人多勢眾,到了濠州以後,反客為主,濠州五帥都受了他們的節製。彭大勇猛善戰,有膽有識,與郭子興相處得很好;而孫德崖等四帥則拉攏趙均用。如此一來,派係鬥爭更為激烈,整天明爭暗鬥,鬧得不可開交。

  孫德崖想要借刀殺人,就挑撥趙均用,說郭子興隻認得彭將軍,而看不起趙將軍。趙均用非常生氣,當即叫親兵把郭子興抓過來,毒打一頓,關了起來。

  朱元璋正出差在外,聽到消息,馬上趕了回來。郭家正不知如何是好,準備用武力搶回元帥,朱元璋顧念大局,阻止了郭家的武力行動。朱元璋考慮了一下局勢,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非彭大出麵不可,於是帶著張夫人和郭子興的兩個兒子去找彭大幫忙。彭大聽了,勃然大怒:“簡直是胡鬧,有我在,誰敢動你家元帥?”於是帶領親兵,朱元璋也是全身鎧甲,把孫家團團圍住,救出了郭子興。郭子興帶著手銬腳鐐,被打得慘不忍睹,朱元璋把他背回郭府休息。趙均用見彭大出頭了,也怕傷了和氣,把事情鬧大,隻好作罷。

  元朝丞相脫脫派禦史大夫賈魯前來攻打濠州。大敵當前,紅軍頭領們都慌了神,不得不放下個人恩怨,同心合力,共抗外敵。元軍不知道城中虛實,不敢強攻,隻是圍住城池。幸好濠州糧食儲備比較充足,而且還有朱元璋這員幹將擔當守城重任,濠州被圍了整整七個月,仍然保全。

  這個時候,元軍主將賈魯突然得病死了,主將一死,加上圍了這麽長時間,元軍毫無鬥誌,就這樣撤退了。濠州雖然損失了一些兵馬,但城池還在,幾位領導都很高興,紛紛自封為王。

  危險解除了,濠州城卻缺少糧食。朱元璋想辦法弄到一些鹽,拿到懷遠賣了,買了幾十石糧食回來,獻給郭子興。又建議郭子興設法擴大紅軍的勢力和地盤,並要求回老家去招兵買馬,充實義軍實力。

  徐達等人本是兒時夥伴,聽說朱元璋發達了,都跑來投效。徐達比朱元璋小三歲,生得高大威猛,成為朱元璋不可缺少的軍事助手。不到十幾天就募集了七百多人,帶回濠州來。郭子興非常高興,升朱元璋為總管。

  經過濠州之圍,朱元璋看透了他們是一群目光短淺,心胸狹窄之人,成不了什麽氣候,不足以和他們共謀大事;而郭子興勢單力孤,說話又不管用,不如另謀出路。於是打定主意脫離他們,自己發展。

  於是朱元璋把新兵交付給了別人,就帶著貼身的夥伴徐達、湯和等二十幾個,向南發展,來到定遠,開始建設自己的軍隊。他招募鄉裏壯勇,收編地方勢力,雙管齊下,迅速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

  朱元璋聽說張家堡驢牌寨有三千民兵,但是孤立無援,而且沒有糧食,處境很危險,就想收為己有。他先給頭領講了當前形勢:他們孤立無援,隻要有軍隊來攻打,必敗無疑,隻有聯合起來,才能保全自己。頭領答應了,過了幾天又變卦。朱元璋就挾持頭領,招集部下,由此收編了三千民兵。

  又以此為基礎,向東突襲橫澗山。橫澗山有民兵二萬,主帥是定遠人繆大亨,他糾集了一大批地主武裝力量,進攻濠州沒有占到什麽便宜,就退守橫澗山。元朝封他為義兵元帥,派官軍張知院監軍。朱元璋率領三千民兵,趁著天黑,敵人沒有防備,把橫澗山包圍了,也不攻打,隻是擂鼓呐喊,一時鼓聲呐喊聲震天動地,張知院嚇壞了,隻身逃走。朱元璋部下有人與繆大亨關係很好,朱元璋就派他勸繆大亨投降。繆大亨也沒有別的出路,隻好答應了。就這樣,朱元璋收降民兵男女七萬多人,從中挑選兩萬精壯之士,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從此有了自己的軍事資本,開始與天下英雄一較高低了。

  朱元璋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軍事紀律和軍事訓練。沒有好的軍事訓練就難有堅強的戰鬥力。朱元璋紀律嚴明,要求將士必須“知紀律”,軍隊能夠做到“所過不殺,而人心向附”。就這樣朱元璋在定遠迅速打開局麵。地主馮國用、馮國勝兩兄弟聞訊也帶著民軍前來投效。朱元璋非常高興,把兄弟倆留作幕府參謀,把兩家軍隊合並編製。

  馮氏兄弟有勇有謀,朱元璋經常與他們商量對策。當朱元璋問他們今後的發展方向時,馮氏兄弟建議先取金陵。金陵是帝王之都,既有利於防守,又有利於發展,攻下之後,當作基地,可以奪取天下。

  朱元璋在定遠得到發展以後,開始南下進攻滁州。滁州守軍薄弱,前鋒將軍花雲單騎衝破敵陣,大軍跟著推進,迅速占領滁州。

  在南下打滁州的路上,定遠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學識淵博,很有計謀,朱元璋能夠得到天下,李善長功不可沒。朱元璋和他談得很投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當即用他為掌書記。李善長勸他學習漢高祖劉邦,要“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加上元朝政治腐敗,不得人心,大勢已去,平定天下,也就為時不遠了。

  朱元璋謀取天下的大誌,是聽了馮氏兄弟和李善長的建議後開始萌生和確立的。占據金陵的地勢,安心發展,“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如此便可取得天下。

  這一年朱元璋26歲,從軍才一年。不過,謀取天下的大誌完全成熟定型,是在28歲,他真正成為十萬大軍的統帥之後。

  不過,朱元璋的天賦是少有的。從軍以來,沒有人教他該怎麽做,他卻能把事情辦好,讓郭子興都喜歡、佩服。25歲當兵,隻是為了混口飯吃。26歲就萌生了統一天下的大誌,28歲就做了十萬大軍的最高統帥,不能不說他稟賦卓異。即使有徐達、李善長等武將文臣輔佐,他也有突出的智慧表現。有一次,徐達帶兵攻城,卻打不下來,就跟朱元璋請教。朱元璋到前線看了,策劃一個反間計,才把城攻破。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是由他直接指揮的,最為驚險。後來北伐,攻打元朝,他坐鎮南京,前線總指揮官是徐達。

  大誌未必天生,才華也未必天生,都可以在環境中磨煉。沒有大誌,沒有天賦,卻無法成就大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