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再論窯外銷陶瓷

  邛窯,是四川成都平原及川西南地區的一個瓷窯係,因邛崍市南河十方堂窯、固驛窯最先發現,又最具代表性,故名“邛窯”。邛窯以燒青瓷為主,始燒於東晉,發展於隋,興盛於唐、五代,衰於南宋中晚期,持續時間長達9個世紀。它最大的貢獻,在隋時,受到長江下遊越窯的啟迪,率先創燒成功褐、黑、綠的多色高溫彩繪瓷,並對此後的唐三彩及長沙窯的高溫彩繪瓷均有極大的影響。

  凡研究或熱愛我國古陶瓷者,均知自唐始,尤以中世紀的8—10世紀時,我國的越窯、唐三彩、長沙窯、邢窯白瓷就以新興的商品進入國際市場,遠銷到西亞、東非及東南亞領域。“經曆了千辛萬苦,溝通了東西方兩個世界,從而成為中世紀以來深受世界人民所喜愛的貿易商品”。中世紀時,亦是邛窯的興盛繁榮時期,長沙窯、越窯、唐三彩是外銷貿易瓷的代表,那麽邛窯陶瓷是否也有外銷呢?關於這個問題,20世紀90年代筆者已有論述陳麗瓊:《邛窯與銅官窯的關係及邛窯可能有外銷》,載《四川文物》1996年增刊《四川考古研究論文集》。但由於當時材料有限,論據尚欠充分,現我們根據長江三峽及邛窯的新發現,進一步與唐三彩、長沙窯、越窯對比研究,認為邛窯陶瓷在唐代是可能有外銷瓷商品。茲闡述於後,並請各方學者與愛好者不吝指正。

  (一)概述邛窯三彩特點

  邛窯以燒青釉瓷為主,至隋首先發明創燒了高溫三彩陶瓷,自此後即兼燒多色彩繪瓷,被世人稱為“邛窯三彩”。邛窯三彩的特點,在初創期是采用黑、褐、綠三色或兩色在青釉或米黃白色與灰白色釉上進行彩繪,主要紋飾是:用聯珠圓圈紋、墨線圓圈紋,相互穿插構成幾何紋;或以芳草紋與圓圈紋、聯珠紋構圖,紋樣組合簡雅。這種紋樣在某些方麵有似於織錦中的“球路紋”,與古代波斯經常使用的聯圓紋和聯點紋相似。唐代是邛窯成熟與輝煌時期,除沿襲隋之圓圈聯珠紋外,在色彩上,由褐、黑、綠演進為以黃、綠、褐、藍、白數色進行彩繪,但以黃、綠、褐三色為主,偶有紅色斑塊紋飾。紋飾組合有以黃、綠、褐三色彩繪的芳草紋、卷草紋、祥雲紋、寶相花紋;或祥雲與芳草紋、芳草與豎條連點紋組合,可更多而廣泛的是隨意揮灑點染的斑塊與散點紋。斑塊紋有的呈圓形、桃尖形和不規則的條形,色彩上有褐色與綠色組合,綠色與黃色組合,散點形以綠色為主。至五代時,邛窯紋飾更加豐富,點彩技術更為成熟。此外,邛窯還以三彩或兩彩隨意點染於人物或動物的麵部與身軀。燒成溫度在1270℃±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邛窯還有低溫三彩,低溫三彩多在黃釉上施褐、綠彩或模印紋飾。高溫三彩胎多灰黑色、黑紅色、紅褐色、黃褐色,少數為黃白色或灰白色。露胎部分絕大多數呈深淺不同的黑紅色,黃白色極少。低溫三彩有紅胎、白胎,露胎部分呈磚紅色或黃白色。兩者均飾釉下飾白色化妝土。

  (二)邛窯與唐三彩

  唐三彩,約起源於初唐或盛唐時期中國矽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洛陽博物館編《洛陽唐三彩》,河南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是一種低溫陶器,燒成溫度在700℃—800℃之間,其釉色有黃、褐、綠、藍、白等色,而以三色為主,故稱“唐三彩”。它不是在青釉或單色釉上彩繪,而是以三色點染,色釉相互渾融,流釉明顯,是一種陶器。生產的產品,實用器較少,主要是冥器,但一般瓶、缽、罐、盤、杯碗等均屬常見。它的三彩鴨、鵝形杯與邛窯的鴨、鵝形杯多相似,隻是質地不同而已,又如邛窯三彩麵具、三彩器物蓋以及五代時期的三彩盂,如不仔細辨別,很可能將邛窯誤認為唐三彩,唐昌樸先生所著《邛窯彩釉的興起及繼承問題》唐昌樸:《邛窯彩釉的興起及繼承問題》,載《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1期。一文,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北方唐三彩是受南方邛窯的影響,並推測是武則天將四川的邛窯三彩帶到了中原去的,由於武則天的喜好和推舉,故在武則天掌權以後,京、洛三彩著稱於世。筆者亦讚同這種看法。

  (三)邛窯與長沙窯

  長沙窯興起於“安史之亂”之際,盛於晚唐而衰於五代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窯》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長沙窯亦是在青釉上進行彩繪。兩窯都采用含鐵量較高的黏土做胎,胎之表麵多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高溫燒成,紋飾內容豐富,凡邛窯有的聯珠紋、聯圓紋、芳草紋以及褐色、綠色的斑塊紋、條形紋等,長沙窯皆有,且變幻豐富勝於邛窯,尤以長沙窯題詩裝飾,及彩繪山水人物畫更為邛窯所不見。邛窯雖早於長沙窯一百多年,在紋飾上不如長沙窯絢麗,但從大的風格看,相似之處亦很迷人。如邛窯和長沙窯在唐代均盛行綠色乳濁釉,邛窯乳濁綠釉始於南朝晚期或隋初,比長沙窯早兩個世紀左右。另外“邛窯與長沙窯的陶工們首先發現了銅紅釉,有意識地進行了試驗,並傳之於世,所以紅銅釉彩的起源應歸功於他們”張福康:《邛崍窯和長沙窯的燒造工藝》,載耿寶昌等主編《邛窯古陶瓷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關於它們的不同之處,在紋飾上,長沙窯擅長用模印的單件人物與動物紋貼附於執壺或罐之顯眼處,而邛窯則施褐色或黃色斑塊配飾,這是兩窯的不同。而邛窯的黃色斑塊彩飾,長沙窯至今未有發現。關於碗的裝飾,長沙窯最擅長在碗內進行彩繪,邛窯雖有彩繪但不及長沙窯廣泛與豐富,而邛窯擅長在碗、盤內模印寶相花與昆蟲組合,長沙窯則不多見。在造型上,長沙窯在唐代執壺的短流上幾乎全為八棱或六至十棱不等,至五代才始有管狀流,邛窯在唐代雖有八棱短流,但絕大部分均為管狀流。碗的造型,長沙窯底足主要為玉璧底與環形圈足,而無餅足。邛窯雖有玉璧底,但絕大多數為餅足,到五代始有環形圈足和圈足外撇。在燒造工藝上,長沙窯是一匣一器,內底光潔無疵,露胎處主要呈黃白色。邛窯是一匣多器裝燒,碗內多有五個不等的墊燒疤痕。露胎處主要呈深淺不同的鐵紅色。盡管有這些不同之處,而共同點仍是較多,關係密切。邛窯與長沙窯所產器物在造型、裝飾方法上多相似,如邛窯瓜棱形紅彩水盂,長沙窯亦有此類器物傳世,又如邛窯與長沙窯所產之壺,均用褐色斑塊或條形紋在壺身進行裝飾,正如馮先銘先生所言:“邛窯與銅官窯(即長沙窯),兩窯所燒的瓷器基本上差不多,青釉褐斑、綠斑的風格一樣,輪旋方法上也相同,這些特點不是偶然的相合,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比較密切”馮先銘:《從兩次調查長沙銅官窯所得的幾點收獲》,載《文物》1960年第3期。這密切的關係是什麽呢?應是長沙窯繼承發揚了邛窯的先進技術,又優於邛窯,有別於邛窯。

  (四)邛窯與越窯

  越窯曆史悠久,是青瓷的創造者。從原始青瓷到成熟的優質瓷器都是它的發展與創造,並於三國晚期首先以釉下褐彩繪製人物、山水與幾何圖案於瓷器上,是最早突破單一青瓷的先驅。發展到唐五代是它的極盛時期。邛窯是在它的傳播、啟迪下產生的,還在某些方麵繼承發揚了越窯瓷器,如三國晚期的釉下褐彩,邛窯即在它的基礎上於隋代創造發明了釉上釉下的高溫褐、黑、綠多色的彩繪瓷。邛窯由於原料差,胎釉的純淨亮麗,造型的端莊豐富始終不如越窯。但由於市場經濟競爭激烈,邛窯為謀求生存與發展,克服自身原料的弱點,除大力美化邛窯三彩外,還奮力追仿越窯的刻畫、模印紋飾,故在唐五代邛窯模印紋表現極為卓越。恰似馮先銘先生所言:“邛窯瓷器上林湖越窯式花紋很多,還有印花鸚鵡小盒,海棠式杯等”馮先銘:《從兩次調查長沙銅官窯所得的幾點收獲》,載《文物》1960年第3期。、20)。又如邛窯唐代綠釉印花三出三瓣蓮花紋盤、三出二重仰蓮紋花間蝴蝶飛舞印模,刻畫之細膩、構圖之嚴謹、寫實之生動,雖不言是空前絕後,至少時至今日仍是絕妙的融藝術與實用於一體的傑作。再如越窯五代時的“已”字杯的造型和模印蓮花紋杯,與邛窯內綠釉,外黃釉,內印二重蓮紋杯相似,論其紋飾之優美清晰,胎體之細膩似有勝於越窯童兆良:《上林湖越窯單子款》,載《2002年越窯國際學術會討論專輯》,杭州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頁,。。邛窯五代的五瓣蓮紋印模,背有銘文“乾德六年(公元924年)二月上旬造官樣楊全記用”,不僅展示出邛窯印花紋精美極致,更充分證實邛窯五代時亦有貢瓷的燒造之務。

  (五)唐五代時邛窯有外銷瓷嗎

  中東、東非、西亞以及與我國鄰近的東亞與南亞地區,8世紀至11世紀時,中國均有陶瓷外銷到這些地區。中國外銷的陶瓷主要有唐三彩、邢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卻不見邛窯瓷器有外銷的記載,究其原因,是邛窯的考古發掘所寫出的詳細報告公諸於世較晚,又或有文發表,但實物照片不多,故不為研究外銷陶瓷專家學者知曉,同時邛窯與長沙窯、越窯、唐三彩又有如前所述的淵源關係,相同相似的地方尚有之,即便是有外銷的邛窯陶瓷也誤認為是其他窯的產品,或視為不知何窯口所產。筆者現舉例如下:

  第一,《陶瓷之路》作者三上次男先生,在1982年上海召開的中國古陶瓷研討會中,即把9世紀末10世紀初從中國輸入中東的“寬沿圓壁淺碗”定名為越窯青瓷。其宣講論文時,是用彩色幻燈片介紹,我親眼所見,那“寬沿圓壁淺碗”實為敞口寬沿,斜弧壁,平足(餅足)碗,特別重要的是在碗底內底有五支燒疤痕,外壁半釉,這種碗,絕不是越窯青瓷碗,10世紀初,即五代時,越窯碗底足根本不是平足,而是圈足微外卷型,碗內外皆滿釉,是一匣一器,內底光潔,僅外底有支燒疤痕。而這種內底有五支燒疤痕,外壁半釉,敞口斜腹平足碗正好是邛窯五代青瓷碗。在會中,我的論文即《邛窯新探》,我與三上次男先生交換意見,三上次男先生表示讚同我的看法。

  第二,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葛維漢在撰寫《邛窯陶記》的附注中寫道:“為了寫邛窯陶器這篇文章,我獲得機會訪問歐美一係列博物館,在大英博物館中藏有底格裏斯河(tigsin)附近薩馬拉(samara)和勃羅明納德(brominrbad)遺址(原位)出土的中國瓷器,這些屬於公元800—900年的瓷片,與邛窯出土物極為相似”[美]葛維漢著,成恩元譯:《邛崍陶器》,載《四川古陶瓷研究》第1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版。這一附注足以說明中東與西亞出土的中國陶瓷中,可能有邛窯唐五代瓷器。

  2004年筆者曾專程至大英博物館考察薩馬拉遺址8—9世紀出土的中國瓷器,非常遺憾,由於保管人員生孩子休假,未曾見到與邛窯相似的瓷片,但見到了邢定、定窯白瓷碗、杯等碎片數十片。也看到了9—10世紀的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邢、定窯、越窯碎片,其中有三片長沙窯彩繪瓷,確實未見有邛窯殘片。可喜的是,在庫存中,看到了20世紀初大英博物館收集的邛窯綠釉龜蓋硯、綠釉小龜、小蛙、三彩人頭塤、葫蘆形小瓶,其中所藏的邛窯三彩臉譜殘片與邛窯博物館所藏三彩臉譜極其相似,邛窯墨綠彩碗與秭歸出土的邛窯墨綠彩紋碗不僅器形相似,圖案畫法也似出自同一工匠之手,當然這些不能認定是唐代外銷品,但至少邛窯瓷器也為大英博物館所收藏,至於是何時、何地流傳至西亞或歐洲還需研究,不過那臉譜殘片,是否就是出土於西亞或東非,而後再由大英博物館收藏,也是有可能或亦有待進一步研究。

  第三,2001年4月在參觀邛窯博物館陶瓷展覽時,當看到邛窯低溫三彩釉時,北大秦大樹教授說:“我在埃及看到這類彩繪瓷時,還以為是清代瓷器,沒想到還是邛窯的產品”。

  第四,日本學者矢部良明著《日本出土的唐宋時代的陶瓷》,寫道:“久留未市火葬墓出土的黃釉褐彩圓點紋壺,和築紫野市大門出土的黃釉褐彩圓點紋水注等等,在粗糙的胎上,施以灰白色薄的化妝土,再施褐彩,其施釉工序看起來和瓦渣坪窯(長沙窯)為同樣的手法,在釉胎上,立即要判斷是一個窯製的,感到猶豫不決”[日]矢部良明:《日本出土的唐宋時代的陶瓷》,載《中國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二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1983年編印。即說明在日本出土了不少長沙窯的瓷器,而其中仍有很難準確判斷為長沙窯出土物,那這又是什麽窯呢?迄今為止,與長沙窯相似的隻有邛窯,這是目前國內外學者共認的。

  第五,三上次男先生在《唐三彩的後裔》中提出:“而從伊朗發現物來看,也是長沙窯最多,這足以說明長沙窯在唐末出口的商品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長沙窯,離海岸的貿易港口遙遠,為什麽長沙窯會成為重要的貿易商品,也是不可思議的怪事”三上次男:《伊朗發現的長沙銅官窯與越窯青瓷》及《唐三彩的後裔》,載《中國古代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三輯。可見三上次男先生對中東與西亞同我國的鄰國出土這麽多的長沙窯,有質疑的感慨,但他僅提出離海岸遙遠為由,我認為那不是問題的關鍵,而是他所認為的長沙窯中有邛窯產品,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第六,國內外學者有認為長沙窯距海岸比邛窯近多了,同時,唐人李白詩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邛窯在蜀中離海岸那麽遙遠,會有可能嗎?以出土物為證,我們認為是完全可能的:①1994年11月中國古陶瓷年會時,我在參觀揚州博物館陳列物時,即發現有揚州出土的青釉褐彩斑塊大罐,做工規正,高約40餘厘米,施半釉,下腹無釉,露胎呈鐵紅色,未標屬何窯口。筆者當即請問各專家,均言不知,可我確如發現新大陸似的欣喜,這就是邛窯產品。但是否為長沙窯呢?若單以青釉飾褐彩斑塊而論,有可能是長沙窯產品,可長沙窯之青釉多偏黃,此青綠;另長沙窯大件不多,而邛窯在40厘米左右之器較多。從施釉工藝看,長沙窯多半釉以下,而最普遍的近足,且其露胎處是黃白色。故筆者認為此罐是邛窯的上乘之作,銷售於揚州的貿易瓷,或為外銷海外滯留於揚州之物關於揚州出土青釉褐彩斑塊大罐,經《長沙窯》專著主筆周世榮先生審視,於2008年3月回示同意筆者意見。②筆者近年為考察長江三峽出土曆代瓷器,在峽區沿市縣均見有邛窯陶瓷出土,而以唐代最多,不僅如此,在峽區還有比邛窯之數量、質量多而美的長沙窯彩繪瓷胡習珍:《長江三峽地區出土的長沙窯瓷器》,載《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十二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頁。尤為重要的是,於2006年春,我專程至峽區的尾端宜昌,溯江而上,在西陵峽考察時,見有2002年巴東、秭歸出土的粗細邛窯唐代陶瓷,精細的有邛窯三彩模印貼塑蓮花紋熏爐、米黃釉繪綠色單株玉米植物紋大盤。以“蜀道難”為借口,認為邛窯不可能有外銷瓷的評論在這些出土物麵前應作罷。

  (六)關於邛窯外銷瓷的曆史依據與輸出路線

  1.追溯曆史依據

  關於成都與邛崍的商品,早在西漢初時,即公元前2世紀左右,就有產品運至中東與西亞,具體就是張騫岀使西域時,親眼在阿富汗看到邛竹杖與蜀布,據悉是從印度運去的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卷123,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166頁。在漢代我國與亞歐一些國家已有交往,馬其頓商人(今歐洲巴爾幹半島中南部地區),常旅遊大夏,由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到所謂的絲綢之國(中國)販賣絲織物品。周穀城:《中國通史》上冊,第418頁。至北魏太安元年(公元455年),波斯薩珊王朝遣使來華,其後常有使節來往。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三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頁。到隋,中國和波斯已互遣使節《陳垣學術論文集·回回族入中國史略》,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48頁。至唐波斯使節不斷來到唐朝,僅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至貞元十四年(公元788年),正式遣使之記載就有37次《陳垣學術論文集·回回族入中國史略》,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06頁。此外,還有唐末隨僖宗入蜀的李珣,即波斯商人李蘇沙的後裔,與三台(今四川三台縣)、成都人融為一體。李珣(855—936年)家居三台,善詞能詩,妹舜弦為前蜀王衍的昭儀女官,地位僅次於皇後和四妃,為九賓之首,長住成都。魏堯西:《雜談西蜀詞人李珣》,載《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從以上史料看,成都與西亞的交通和商品貿易、文化交往,從漢代起一直到唐五代都未曾中斷。

  2.唐時的長江商貿

  唐代經濟興盛,有“揚一益二”的說法,揚即揚州,益指成都。是唐時兩個著名的經濟繁榮的大都會,兩地商貿往來十分繁忙,以水運最為興旺,杜甫有詩“吳鹽蜀麻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杜甫:《夔州歌十絕句》之六,載《全唐詩》卷2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67頁。及“胡商離別下揚州”杜甫:《鮮悶十二首》,載《全唐詩》卷2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69頁。其“胡商”泛指大食波斯商人。此二首詩,均是杜甫寓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所作。不僅論述了當時成都至揚州水運之暢達,船舶之大、貨物之多,且還有定居中國的成都或重慶之波斯商參與商貿,可見成都已是唐時內陸商貿的國際都市了。

  3.運輸路線

  唐代四川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北有金牛道接褒斜道到達陝西;西北有成都與灌縣經桃關、汶川、過鬆、茂諸州而入吐蕃通西域;從成都經臨邛雋州入南詔而至天竺。蒙漠、劉琳、唐光沛等著:《四川古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201頁。還有由岷江、涪江、沱江分別達長江出三峽至揚州。這幾條路線中以水路最為繁忙,這條航線是當時邛窯輸出的主要交通線。成都是西南航運的重要交通要道。杜甫於成都草堂作有詩句“門泊東吳萬裏船”杜甫《絕句四首》之三,載《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415,第563頁。說明長江下遊的船已航至成都,從出土物看,在長江三峽的巫山、奉節、雲陽、萬州至重慶,及三峽下遊的巴東、秭歸多出土有長沙窯、越窯、邢窯、定窯、邛窯、洪州窯的瓷器與殘片《湖北庫區考古報告集》卷一,第95頁、第557頁、第671頁,卷四第24頁、第151頁、第159頁、第393頁,科學出版社2003年、2007年版。《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7年卷,第91—97頁、第181頁、第317頁、第342頁,1998年卷,第52頁、第280頁、第287頁、第290頁,1999年卷,第24頁、第75頁、第211頁、第447頁、第493頁、第674—677頁,科學出版社2001年、2003年、2006年版。徐光冀主編:《三峽文物搶救紀實·永不逝落的文明》第139頁、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關於岷江至長江達三峽的記載,有李白詩《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歌》,載《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167,第394頁。“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中之平羌江,即今之青衣江,源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入岷江,渝州即今之重慶市。關於涪江經嘉陵江至長江向三峽到長江中遊轉陸路達河南的詩,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載《全唐詩》卷40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77頁。“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今襄樊市)向洛陽。”此外,還有描繪成都與揚州水上航運的詩,即岑參《萬裏橋》詩“成都至維揚(今揚州),相去萬餘裏。滄江東流急,帆去如鳥翅”岑參:《萬裏橋》,載《全唐詩》卷19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5頁。是最直接記載成都從岷江出發至長江,與海上交通發達的揚州港口相連之便捷。

  根據以上唐代著名詩人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四川水上交通的發達。因此,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邛窯陶瓷,雖地處內陸,離海岸比較遙遠,但仍然可從成都直航揚州出海,輸至海外各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