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窯址調查收獲

  1989年11月在杭州開完中國古陶瓷學會年會後,為調查德清黑釉瓷窯址,在朱伯謙先生的推薦與指導下,在德清縣博物館朱建明先生的協同下,我除完成黑釉瓷窯址調查外,還進行了德清原始青瓷窯址的調查。

  德清原始青瓷窯址現已公布的有八處,分布在德清之中部,即寧杭公路以東,苕溪以西的龍山、洛舍、二都3個鄉。在龍山有火燒山窯、南山窯、白漾塢窯;洛舍鄉有馮家山窯。這些窯址均是以燒原始青瓷為主,其時代上限大約在西周晚期,下限至戰國中晚期到西漢初。調查時僅選擇了地點集中而又有代表性的火燒山窯、叉路嶺窯、亭子橋窯,現將調查采集的標本分窯報道於後。

  (一)火燒山窯

  火燒山窯地處龍山鄉施宅村火燒山,因建造水庫時經過火燒山,此窯址已有大部分被壓在水庫大壩下,現僅存南北兩坡。調查時僅從地表堆積中采集原始青瓷碗、盤、罐、盂、缽殘件,現分別介紹如下:

  1.碗

  碗大約分為三式,口微侈、斂口、侈口,寬沿,沿麵有二至三凸弦紋,皆弧壁,平底。釉色有青灰色、青黃色,紋飾有縱向鋸齒紋,形泥條鈕紋。胎多呈灰白色、黃白色。

  Ⅰ式口微侈,口沿上有二凸弦紋,且內沿微高於外沿,弧壁,平底。內壁碗中心至口沿皆有明顯粗凸的螺旋紋,外壁上端有縱向鋸齒紋,外底有割線紋。青灰釉色,底有流釉痕,胎呈灰白色。高4.4厘米,口徑12.3厘米,底徑7厘米。此造型與江蘇鎮江西周晚期墓原始青瓷碗相同劉興、吳大林:《談談鎮江地區土墩墓地分期》,載《文物資料叢刊》1982年第6期,第82頁。同時亦與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窯一類器相同朱建明:《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窯址調查》,《考古》1989年第9期,第781頁。

  Ⅱ式斂口,寬沿,沿麵有二凸弦紋,弧壁,平底。青黃色釉,有脫落現象,底無釉,胎呈黃白色。內底、壁皆有明顯的螺旋紋,外壁光滑,底有割線紋。高4.8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8.2厘米。此型碗與德清一類碗(見本頁注釋的)相同。一類碗的時代為西周晚期;同時又與江蘇武進春秋早期原始青瓷碗相同鎮江博物館:《江蘇武進、宜興石室墓》,《文物》1993年第11期。

  Ⅲ式侈口,寬沿,沿麵貼有泥條形的小鈕三個,弧壁,餅足,底有割線紋,內外上壁平整,內底中心有凸弦紋。內外有青黃色釉,釉麵欠光潔,有氣泡,胎呈黃白色。燒爆裂處斷麵層氣孔較大,在內底有閃乳濁藍釉斑塊。此件修坯較其他碗細,腹壁無螺旋紋,足底有釉,當是精細之作,但由於火位不當,燒爆裂成廢品。高7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5.4厘米,此形與江蘇、宜興、石室墓原始青瓷西周中晚期碗相似,同時亦與宜興、黃梅M1原始青瓷西周晚期相同劉建國、吳大林:《江蘇溧水寬廣墩墓出土器物》,《文物》1985年第12期。

  2.缽

  斂口,寬沿,沿麵有二凸弦紋,弧壁,餅足,足壁修坯粗放,底無割線紋。外沿下有一凸弦紋,內壁有粗凸的螺旋紋,胎呈灰白色,內外有青灰色釉,聚釉明顯。高5厘米,口徑14.2厘米,足徑8.1厘米。此形與江蘇鳥山崗沿山M3西周墓原始青瓷碗相同鎮江市博物館、溧水縣文管會:《江蘇溧水縣杯塘、鳥山土墩墓清理簡報》,載《文物資料叢刊》第6期。

  3.盤

  盤有二式。

  Ⅰ式直口,寬沿,沿麵有二凸弦紋,弧壁,平底,底有割線紋。內壁自底至口皆有均勻的螺旋紋,外壁上段有對稱的16、17、19、8齒狀縱向鋸齒紋,釉色青黃明潤,底有黏疤痕。高5.1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8.1厘米。此器形和紋飾與德清西周晚期原始青瓷碗相同,同時亦與江蘇高淳二期出土的西周晚期原始青瓷碗相同南京博物館:《江蘇高淳故隆永寧土墩墓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1982年第6期,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Ⅱ式口微斂,寬斜沿,沿麵有二凸弦紋,斜弧壁,餅足,修足不規整,底無割線紋。內底中心有明顯的螺旋紋,外壁有一凸弦紋,釉呈青灰色,聚釉明顯,底足無釉,胎色灰白。高6厘米,口徑19.8厘米,足徑9厘米。此器形與江蘇鳥山崗沿三號墓西周晚期原始青瓷碗相同《文物資料叢刊》第6期。

  4.盂

  僅有一式,斂口,寬沿,外沿高於內沿,弧壁,餅足。內底有粗凸的螺旋紋,外底無割線紋。釉呈青褐色,內外滿釉,胎色灰白。高5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8厘米。此類器形,有的還在口沿上黏附形泥條鈕,或在內底閃藍色的乳濁色斑。此形與德清原始青瓷一類器相同朱建明:《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窯址調查》,《考古》1989年第9期,第781頁。

  此外,還采集有帶紋飾的罐片,如拍印的重圈紋、變形雲紋。它與德清皇墳堆原始青瓷紋飾相同姚仲源:《浙江德清出土的原始青瓷——兼談原始青瓷生產和使用中的若幹問題》,《文物》1982年第4期。

  (二)叉路嶺窯

  叉路嶺窯,位於龍山鄉施宅村。此窯破壞嚴重,殘存遺物仍很豐富,其中有紅燒土塊、燒結的殘件及殘破的碗、杯、盤等。最值得注意的還有墊燒窯具和大小碗、杯重疊黏結件。釉色有青灰與青綠色,以青綠色為主,胎質呈灰白且細膩,其優異者與唐宋時越窯不相上下。

  1.杯

  僅采集有一式。直口,窄沿,直腹,下腹折收,平底。內壁有細勻的螺旋紋,外壁光滑平整,底有割線紋,釉色青黃泛灰,胎色灰白且細膩。高3.8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5厘米,此杯與鎮江土墩三期原始青瓷晚期盅完全相同劉興、吳大林:《談談鎮江地區土墩墓的分期(三期原始青盅)》,《文物資料叢刊》1982年第6期,第82頁。

  2.碗

  碗有三式。

  Ⅰ式直口,窄沿,腹壁上直下折收,餅足,內底自底中心至口,皆有細密的螺旋紋,內外皆青灰色釉,胎呈灰白色且淘洗較淨。值得注意的是此碗內還粘有一杯,粘連之間未見墊珠,這當是大件套小件裝燒。高5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5.4厘米)。此形與江蘇溧水蔡家山M2春秋晚期碗相同《文物資料叢刊》1982年第6期,第77頁。

  Ⅱ式直口,窄沿,上壁微外張,下壁折收,平底,外底微上凹。內壁自底中心至口皆有細勻的螺旋紋,外壁平整,釉色青灰,胎呈似生燒的黃白色。高4.2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6.6厘米。此器與鎮江土墩第三期春秋晚期原始青瓷碗相同劉興、吳大林:《談談鎮江地區土墩墓的分期(原始青瓷三期碗)》,《文物資料叢刊》1982年第6期,第82頁。

  Ⅲ式直口,腹壁上直下折收,餘下殘缺。口為尖折沿,內沿下有榫口,可置蓋。內壁有細勻螺旋紋,外壁修平。釉色呈青黃色,胎為灰白色。口徑11厘米。從殘餘部分看,此碗之造型有似於德清第二期碗朱建明:《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窯址調查》,《考古》1989年第9期,第781頁。同時也與江蘇武進春秋早中期原始青瓷相同劉建國、吳大林:《江蘇溧水寬廣墩墓出土器物》,《文物》1985年第12期。

  (三)亭子橋窯

  亭子橋窯,位於龍山鄉龍勝村,現為農耕地。采集有碗、杯、缽、器蓋、罐等殘件,其中唯罐不能複原。

  1.杯

  直口,窄沿,上腹較直,下腹內收,平底,外底上凹。釉極薄,色呈青黃色,胎呈似生燒的黃白色,內底中心有螺旋紋,餘皆平整,外底有割線紋,高4.6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4.3厘米。此杯與浙江吼山春秋戰國窯原始青瓷碗相同沈作霖、高軍:《紹興吼山和東堡兩座窯址的調查》,《考古》1979年第3期。

  2.碗

  碗有二式。

  Ⅰ式斂口,尖圓唇,弧壁,矮餅足,內外無螺旋紋,外底有割線紋。內釉呈青黃色,外釉呈青黃色;內底無釉,有細砂圈痕;外底無釉;胎上壁呈灰白色;下壁呈黃白色,有孔眼。高5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7厘米。此碗與浙江江山戰國晚期墓原始青瓷碗同毛兆廷:《浙江省江山縣發現戰國墓》,《文物》1985年第6期。

  Ⅱ式斂口,圓唇,弧壁,平足,內無螺旋紋,外有二凸弦紋,外底有割線紋,內外施青黃色釉,外底無釉,胎呈黃白色。高4.8厘米,口徑11.5厘米,足徑4.5厘米。此器與浙江德清原始瓷窯三類型戰國晚期碗相似。

  3.缽

  缽有二式。

  Ⅰ式敞口,尖圓唇,弧壁,平底,內有排列密集的八層水波紋,外唇下有五凸弦紋,外底有割線紋。內施青綠色釉,外施青黃色釉,上壁胎呈灰白色,下壁胎呈黃白色。高6.8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8厘米。此器與浙江紹興袍穀戰國至西漢遺址原始青瓷碗相同紹興文管所:《浙江紹興袍穀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第9期。

  Ⅱ式斂口,尖圓唇,平底,內外平整,無螺旋紋。內外上青黃色釉,聚釉明顯,外底無釉,有割線紋,高5.2厘米,口徑16厘米,底徑8厘米。亦與浙江袍穀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原始青瓷缽同。

  4.器蓋

  蓋麵圓弧,壁垂直。釉色外呈青綠色,內呈青黃色,胎呈灰白色。高2厘米,口徑8.2厘米。

  除以上可複原的標本外,還采集有罐、杯、碗殘片,這些殘片在罐片中有肩飾貼印牛頭形鈕或在罐肩與杯口沿下飾環帶梳齒紋,碗的口下飾複線水浪紋等,這些紋飾均是戰國時期原始青瓷的流行紋飾。

  (四)窯址的時代問題

  綜觀上述各窯址出土之器,3個窯址所產的器物均是原始青瓷,但其時代各不相同,且各有特點。

  1.火燒山窯

  從器形、紋飾與其具有時代的墓葬或具有時代的原始青瓷相比較,碗、盤、缽、盂的造型與紋飾皆多屬西周中晚期,尤以西周晚期最多,此外有一件碗既與德清窯西周晚期相同,又與武進春秋早期原始青瓷碗相同。這說明任何窯燒造的器物均有一個創新與延續性,從主體看,火燒窯的時代特點是西周晚期居多,故仍同意德清博物館朱建明先生的看法,火燒山窯的時代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2.叉路嶺窯

  從器形比較看,與江蘇土墩墓春秋中期碗相同,同時亦有與鎮江土墩墓春秋晚期碗相同。可我們采集標本不多,還是同意朱建明先生的看法,判其時代為春秋中晚期至戰國。

  3.亭子橋窯

  從采集的標本看,多數與浙江紹興袍穀戰國時期至西漢原始青瓷相同,與浙江紹興富盛戰國早期原始青瓷差距較大,所以此窯址的時代屬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更為恰當。

  (五)調查收獲

  通過以上調查所得標本與已發表的同時代出土的墓葬遺址遺物比較,得出原始青瓷碗底形製演變規律大致如下:

  西周至春秋早期碗的口沿多為寬沿,沿上有二道至三道凸弦紋,其寬沿有寬平沿、寬斜沿、寬卷沿三種。此外,有的在沿上貼泥條形鈕3個或2個。碗壁多弧壁,少數有折腰,內壁口至底中心有粗凸的螺旋紋,少數內上壁修平,底部仍有粗凸的螺旋紋,有的外上壁飾分組排列的縱向鋸齒紋。底部多平底,少數有不規整的餅足。外底多上凹,一般多有割線紋。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初期,碗的口沿新出現窄沿和榫口沿,沿上無紋飾。腹壁下腹盛行折腹,外壁無紋飾,內壁口至底中心部位由原西周的粗凸螺旋紋改成細勻與密集的螺旋紋,外壁修整更加細致,底足仍以平底為主,皆有割線紋。

  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原始青瓷碗口沿逐漸成尖圓唇,斂口,腹壁多成弧形,內外壁修坯精細,特別是內壁再也見不到螺旋紋,但有刻畫的波折紋、密線水浪紋,外壁有飾梳齒紋者,底足已出現規整的餅足,但仍有割線紋。以上原始青瓷碗形的變化,說明了德清窯原始青瓷不僅獨具風格,並且符合整個浙江原始青瓷的演變過程和時代風格。

  通過這次調查整理,我基本同意李毅華先生提出的觀點:戰國中期以前原始青瓷碗的內壁均有螺旋紋的特征李毅華:《浙江紹興富盛窯——兼談原始青瓷》,《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同時,筆者還補充:在西周至春秋早期為粗凸的螺旋紋,春秋中晚期至戰國中期為均勻密集的細螺旋紋,到戰國晚期,螺旋紋消失,為水浪紋所代替,絕大多數無紋飾。

  同時,通過這次實地調查,我對中國成熟的瓷器起於東漢的定論產生了懷疑。因為從德清叉路嶺窯的原始青瓷標本看,胎灰白細膩,造型規整,釉色明潤,做工細膩,如果僅從胎之白細與施釉之均勻瑩潤看,它與東漢的成熟青瓷並不相上下。所以,我想春秋時期原始青瓷是否也具備了成熟青瓷的水平呢?如果是這樣,那麽我國瓷器的發明又提早了5個世紀。我的這一推論也並非新論,我國研究瓷器的老前輩傅振倫先生20世紀80年代就曾提出過趙青雲:《河南陶瓷史》,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版。我又再次提出,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視。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