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張潔鬥“狼”及其他

  ◎伊 人

  作家張潔的筆是銳利的。這以她的一係列作品,如《愛,是不能忘記的》、《沉重的翅膀》、《方舟》和《無字》中,我們已有所見識。張潔的口舌也是銳利的。這一點國人鮮有與聞,倒是域外有幾個“狼”對此充分領教了。這打引號的“狼”,指的是德國《明鏡》周刊的資深大牌記者。在《我們這個時代肝腸寸斷的表情》一書中、張潔撰文憶述了當年她孤身鬥“狼”的情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某一天,張潔應邀去《明鏡》周刊接受采訪,主編瑪耶先生親自下樓迎樓,張潔感覺得到,他那無可挑剔的客氣裏透著“冰冷異常,寒氣襲人”。等待她的還有萊因哈特等三位六十開外的紳士,都是一副大牌記者的派頭。“一比四”的采訪就此開始——

  瑪耶和萊因哈特先生不歇氣地交相提問,生怕留給我半點喘息的時間,似乎想用閃電戰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我擊垮。

  丹赫蓋爾先生的攝影機,不停地“哢嚓”著,是不是希望抓到一個我在狼狽逃竄的場麵?……

  我的聲音,像從一根鐵製的聲帶上發出。我那一張一合的嘴唇,如兩片相擊的石頭。我的回答,鋒利得足以切斷任何一條喉舌……

  采訪原定為兩個鍾頭,結果進行了近三個半小時。到後來雙方的情緒已顯得不那麽劍拔弩張。采訪結束後,張潔坦言:“我剛進來的時候,你們像四條老狼一樣,隨時準備把我吃掉。不過我也是一條老狗了,無數次被他人咬過,為了自衛也咬過別人。”主編瑪耶連忙聲明:“我們不是狼。”然而,萊因哈特卻一點不忌諱:“是狼有什麽不好!”最終,四“老狼”相擁著張潔,把她一直送到了停車場。

  回國後不久,張潔收到寄自德國的一盞古董煤油燈,瑪耶和萊因哈特特地打聽到,這盞燈正是張潔所喜歡的。

  張潔該為此自豪和得意了吧?並不。她說,當時自己就沒有因“獲勝”而快樂的感覺。在文章中,她又寫道“如果換到現在,一切都會有所不同。至少我不會說那許多假話,至少我的回答會充滿個性的魅力——對此我深信不疑,至少我會更加可親可愛,至少我不會那樣狹隘、多疑,至少我不會那樣虛張聲勢,至少我不會把他們的一切言行,解釋為別有用心……”

  看來,張潔始終是清醒的。她從未自戀於所謂的“鐵嘴銅牙”,陶然於昔日舌戰“老狼”的戰鬥業績之中。而且她還坦率承認,當時自己有點狹隘、多疑,有點虛張聲勢,還說了些假話。這是很可貴的一種自省精神。

  幾乎在看到張潔鬥“老狼”故事的同時,筆者偶然從另一刊物上發現有篇評點“北大學子妙答”的文章。“妙答”發生在去年的六月,當時日本共同社有個記者到北大進行突擊采訪,受訪者是北大國際關係學院的一個學生。該文作者說:“在答問中,他舌燦如花,妙語驚人,令人稱奇叫絕,大快人心,因而贏得了各界人士高度評價。”

  同張潔當年麵對的德國資深大牌記者比起來,這位北大學生遭遇到的日本記者,恐怕隻能算是“小狼”級的。平心而論,該學生麵對日本記者的發問,有些回答相當到位,比如那記者問:“關於曆史問題,中日兩國是否有途徑可以卸下這個沉重的‘包袱’?”學生義正詞嚴地回應:“請注意你的用詞!我不同意你的這種說法。你的這個問題本身就在誣陷中國。……問題恰恰是侵略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不正視曆史,在中國燒殺掠奪、瘋狂地要滅絕中華民族。……”在日本侵華這個曆史問題上,有沉重“包袱”(準確地說應是“罪責”)的隻在日方,而非曾受侵略的中國,因此說那日本記者用詞為誣陷,這是非常對的。

  但這位學生又說:“自古至今中國從不存在什麽‘沉重包袱’”。這就未免說得滿了。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曾經有些王朝窮兵黷武,馬蹄踏到萬裏之外,有的皇帝到晚年時還為此下過“罪已詔”。再說,中國為什麽從一八四〇年後長期處於落後挨打的屈辱地位,其實也跟清王朝(從君王到士大夫們)背著“老大帝國”的沉重包袱而不加自省大有關係。雖然此“包袱”與彼“包袱”(日本侵華的罪責)不是一回事,但說“自古至今,中國從不存在什麽‘沉重包袱’”,顯然是太絕對了。這位學生讀的是國際關係學,可能較少接觸曆史書籍,恐怕也很少讀魯迅等“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們對中國曆史深刻反思和批判的著述,因此也不必予以苛求。其實他本可以單就特定指向的“包袱”作針鋒相對的駁斥,而不必遠扯到什麽“自古至今”上去的。

  被評點者稱道的“妙答”,其實有的回答並不算妙。比如,那記者問:“我也經常看新聞,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生產事故頻發,死亡率想必不低吧?”該學生答道:“同你們國家一樣,每人死一次。”這個回答有點像娛樂節目中的“腦筋急轉彎”。應該承認,這位學生是有點“捷才”,但用在這個“棘手”的問題上,顯然並不恰當。即使那日本記者提此問題有點“別有用心”,還是須嚴肅地直麵應對,他可以說確有些礦主和某些地方的官員相互勾結,或非法開采,或無視作業安全,致使事故頻發;他還可以說,中央政府以負責任的態度和堅決的措施,對事故的責任者予以追究和懲處,關閉非法的礦窯,強化安全措施,從而避免事故的發生,保障工人們的人身安全……當然,這樣的意思,他可以表述得簡潔一點。或者他也可以用“關於事故報道我們當然關注,不過閣下關注的意向似乎跟我們的不同”這樣的話作答,以此暗指該記者別有所圖。但他卻選擇了 “ 同你們國家一樣,每人死一次 ” 這個輕佻的答詞。評點者居然稱讚這個答詞“說得恰到好處 ” ,“輕巧地回避了記者的棘手問題 ” 。輕巧是輕巧了,可這不也是把事故中死亡的工人們的生命看得太 “ 輕巧 ” 了嗎?要知道他們中的不少人,跟這位大學生一樣同樣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是的,“每人死一次”,但他們本不該在這樣的青春年華死去!順便說一句,“每人死一次”這瀟灑說詞,也把造成死亡事故的黑礦主和貪官們的罪責“輕巧”化了。我們知道,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就曾多次拍案怒斥,那些黑礦主跟地方政府勾結,造成了礦難頻發和礦工的死亡。李局長從沒有也絕不敢“輕巧”對待。

  好在那隻是一個大學生在非正式場合下的個人回答,要是換了外交部發言人,或是什麽部的新聞了言人,對記者如此提問,假如也答以“同你們國家一樣,每人死一次”,那肯定馬上就會引起一片嘩然——你們說“以人為本”,難道能如此漠視人的死亡嗎?當然,我們的”發言人“是絕不會說出如此 “ 輕巧 ” 的話的。

  顯而易見,“每人死一次”並不是什麽“妙答”,而是不該有的失言。咄咄可怪的是,從那篇文章裏看出,該學生說了這句話,後麵括號裏注明:“笑聲,掌聲”。這有什麽好笑的嗎?笑者可實在笑不出來。而評點者還讚之“深厚的語言功底”,“超常的智慧和卓絕的口才”雲雲,實在太過份了。張潔言詞雖然鋒利無比,但她當年舌戰“老狼”時,無論如何也不會不知輕重漠視人的生命,說出類似“每人死一次”這種話的。這點可以深信。如今這位年輕學子在一片笑聲、掌聲和讚語的包圍中,他還能像張潔那樣地清醒且自省嗎?唉,但願他會。■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