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隻有可悅讀的,才是值得閱讀的

  ◎知北遊

  題 語

  此說書非彼說書。這個新欄目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介紹一些可悅讀之書。關於何為可悅讀,則需要幾點解釋或者定義。

  首先確定的:被閱讀物的敞開性,它的空間最好隨處有敞開的門。因此,學究和專業,標準和教程,狂妄和沉迷,都將被排斥。因此,這裏選擇的絕大部分書將呈現出“故事”的麵目,這也恰好契合了“說書”的另一個意思。

  然後並不確定的:閱讀是否要追求愉悅感?如果愉悅就是指一種輕鬆無負擔的感覺,那麽答案是否。如果愉悅指的是一切自覺自由追求的精神滿足,那麽答案是是。從這後一個定義可以喊出一個口號:隻有可悅讀的,才是值得閱讀的。當然別忘了:雖則拈花一笑,悲苦已過其中。

  再回頭說說故事。我們那麽熱衷於聽故事,大概因為我們是人類,他人的故事中就有我們自己。但是他們又必得在某些意義上高於我們,因為非如此無從得到愉悅。或者,他們要如同希臘悲劇的主人公在本身品質上高於我們,無論他們的命運如何,都可能是我們正在前往的某個方向,無論我們是否抵達,我們都想知曉。或者,他們雖然本身平凡,卻被非同尋常地講述出來因而獲得非凡的意義,如同凡高的畫筆加海德格爾的哲語讓一雙破靴子顯露出大地的詩意。

  題 語

  此說書非彼說書。這個新欄目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介紹一些可悅讀之書。關於何為可悅讀,則需要幾點解釋或者定義。

  首先確定的:被閱讀物的敞開性,它的空間最好隨處有敞開的門。因此,學究和專業,標準和教程,狂妄和沉迷,都將被排斥。因此,這裏選擇的絕大部分書將呈現出“故事”的麵目,這也恰好契合了“說書”的另一個意思。

  然後並不確定的:閱讀是否要追求愉悅感?如果愉悅就是指一種輕鬆無負擔的感覺,那麽答案是否。如果愉悅指的是一切自覺自由追求的精神滿足,那麽答案是是。從這後一個定義可以喊出一個口號:隻有可悅讀的,才是值得閱讀的。當然別忘了:雖則拈花一笑,悲苦已過其中。

  再回頭說說故事。我們那麽熱衷於聽故事,大概因為我們是人類,他人的故事中就有我們自己。但是他們又必得在某些意義上高於我們,因為非如此無從得到愉悅。或者,他們要如同希臘悲劇的主人公在本身品質上高於我們,無論他們的命運如何,都可能是我們正在前往的某個方向,無論我們是否抵達,我們都想知曉。或者,他們雖然本身平凡,卻被非同尋常地講述出來因而獲得非凡的意義,如同凡高的畫筆加海德格爾的哲語讓一雙破靴子顯露出大地的詩意。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八歲的英國先鋒戲劇家薩拉·凱恩在醫院的衛生間裏自殺成功。自殺前不久凱恩曾說:“我一直不斷地寫劇隻是為了逃避地獄,然而始終未能如願。但從事情的另一端來看,當你們坐在席間一邊看一邊覺得那是對地獄最完美的表述時,我又感到這也許是值得的。”以此對自己的劇作做了一個精辟的寫照。凱恩是否太過自信?由於這本《薩拉·凱恩戲劇集》的出版,現在“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閱讀來驗證這一點。千萬不要相信那些根本沒有進場(九月與十二月先後有兩個《4.48精神崩潰》在上海上演,一個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同名作品,一個是台灣“臨界點劇象錄”在下河迷倉做的三場《譟靜JC433SK448SPACEGROOVE123》)也根本沒有翻開書的人,他們為了方便就用憂鬱症解釋了一切,仿佛一切黑暗都不過病症,而地獄根本就不存在。

  地獄當然存在,不同的人應對它的方法卻很不一樣。凱恩的態度是“直麵”(in-yer-face),那是鋼的筆在鋼的板上刻寫。紐約的美食評論家雷克爾采取的策略則是包裝。在這本回憶錄小說《天生嫩骨》裏,她努力把自己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成長史恍惚包裝成一個個看似輕鬆無害的好故事,而線索當然則是食物,因為這就是她的核心賣點嘛。看著這些篇名:“發黴皇後”、“餐桌哲學家”、“魔鬼的膳食”,你當然自以為完全可以放心,除了有趣的故事奇怪的食譜難道還會有其他嗎?就這樣,我們忘記了日本的高木直子小姐傳授的躲避恐怖片的經驗,“得小心的是,看那些歡樂、有趣的電視綜藝節目,看著看著……有時會突然就出現靈異單元。”於是,心突然被揪了一下又一下。原來,除了是個美食天才,她也是孤獨的不快樂的胖小孩,在宴會的狂歡之後,沒有約會對象;原來,除了有個有趣的個性十足的母親,她還有一個無法麵對現實隨時準備崩潰的母親,即使在她功成名就之時,這個母親仍然隻會嘲諷她;原來……簡單輕鬆的快樂隻對當下有意義,轉瞬即逝何勞記下;隻有融入了悲苦的欣喜才引起恒久的共鳴。所以,即使樂觀快樂如高木直子,記述了再多的一個人住的好處,總也難免顯露出一個人住的孤獨寂寞來。卻正好以此打動了越來越多的一個人住的無家之人,成了“超人氣繪本小天後”。

  “看!我有爹娘,我有硬朗朗的爹娘。” / 焦 波

  “我願意在那裏行走如一個影子,把一個石塊踢出空落落的聲音。” / 韓少功

  雖然一個人住在東京,但是高木直子經常回家,並且每次都為自己打一個禮物箱寄回東京。這些禮物的取自之道包括:搜索家中從廚房到衛生間一應公共處所的箱箱櫃櫃;陪爸爸一起上超市時悄悄地扔自己要的東西到購物車裏;張望姐姐的衣櫃問是否有她“不穿的衣服”,等等。完全的厚顏無恥,可是,這可是我的家呀,高木直子或許會反駁說。高木直子經常回家,卻不愛給家裏打電話,因為她總覺得很不好意思不知道說什麽好。

  焦波不是,“爹娘在的時候,我每天打一個電話回去問安……爹娘在的時候,我個把月就回去一次。”三十多年間,焦波為爹娘拍下了萬餘幅照片,再後來又有六百餘小時的錄像,並寫下了不少文字。它們都是樸實無華的,卻擁有感動許多人的力量。關於父母,孩子,歲月和愛,有誰能夠除外的呢?我們唯有流淚,立即回家。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科技的進步至多隻是使遠近的標準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句話必然仍在多數人心裏懸著。這是出於人的本心,而非任何外在戒律。很少會有家不想歸,很多人有父母在而不願意親近。焦波的照片裏就有這麽一張:“大哥每日依偎在娘身邊,還喜歡偷偷地摸娘的手。爹說:‘雖說你哥有些傻,但他七十歲了還有爹有娘,這傻兒有福啊!’”

  韓少功說他決定回到“馬橋 ” 其實 “ 蓄謀已久 ” ,但 “ 在葬別父母和帶大孩子以後 ”,方得到 “ 時候 ” 施行計劃。韓少功的“回到鄉村”,他自己說是“去一個人們都已經走光了的地方,在一個演員已經散盡的空空劇場,當一個布景和道具的守護人”。這樣一個越來越空的鄉村,僅憑著的天空和大地是絕不能生產意義。韓少功也很清楚自己吃的還是城市的飯,或者是以半年在城市的工作養這鄉村的半年假期,又或者可當做采風,而成果變成商品也是要由城市來購買消費的。所以,除了成就了《山南水北》這個性情文學,韓少功的鄉居實踐並無其他社會學意義。料想有不少家在鄉村的城市上班族會比韓少功更希望過這種半年在家耕讀半年在城市上班的生活。也隻有他們的部分回到鄉村,鄉村才有恢複生氣的可能。然而那卻是遠遠無法達成的夢想。

  “我不過是個不願示弱於人,不願輸給別人,因而不懈努力的人。” /(日) 黑澤明

  “我讀《論語》,我在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印證。” / 胡頌平

  “任何一本討論另一本書的書,所說的永遠比不上被討論的書。”/(意)卡爾維諾《為什麽讀經典》

  黑澤明寫得這樣的好文字,其實是不必驚訝的,既然他拍得出那樣的好電影。隻是到如今才得見這個中譯本,總不免讓人感到奇怪。蛤蟆的油,是說一種特別醜的蛤蟆在鏡子前看到自己的樣子不禁嚇出了一身油。據說這種油可以用作治療燙傷、燒傷,是一種珍貴的藥材。黑澤明以此來自況自己晚年回首往事寫作自傳的情狀,簡直奇妙貼切無比:回顧自己的往事固然生出種種不堪之感,因而嚇出一身油,但嚇出的油(說出的故事寫下的文字)對世人卻大有好處。這本自傳是由一個個斷章組成的,其中有一篇叫“紫式部和清少納言”,說小時候就是朋友的植草在黑澤明準備寫這個自傳的時候對他說(或許大概是這樣的):“你小時候曾對我說:‘你是紫式部,我是清少納言’,可還記得?”黑澤明說自己並不記得,也覺得小時候居然敢這樣去比,簡直狂妄。但其實真的,他的文字很有清少納言的味道。

  這是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一九五九年六月一日的內容:今天談起《論語》。頌平因在先生身旁工作已有一年多,親自體驗到先生做人的道理,不覺脫口而出地說:“我讀《論語》,我在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印證。”先生聽到這句話,先是愕然地一愣,然後慢慢地說:“這大概是我多讀《論語》的影響。”這是書中的緊要一節,它已經全然道出編者胡頌平對傳主胡適之的基本理解,不僅如此,談話錄本身也呈現出明顯的《論語》文體來。

  順便推薦一個《論語》版本:林觥順先生的《論語我讀》。這個“我讀”表現為周到細密、言辭淺近的注疏和寥寥數語的精辟感悟,它的目的是幫助你讀《論語》,而不是代替你讀《論語》。而像《於丹〈論語〉心得》之類的熱銷,似乎普及了經典,其實不過是將慣常無害的道理嫁接在經典上,再造就一個學術明星。可曾真有多少人因此親自來閱讀《論語》的嗎?恐怕沒有幾個。

  黑澤明寫得這樣的好文字,其實是不必驚訝的,既然他拍得出那樣的好電影。隻是到如今才得見這個中譯本,總不免讓人感到奇怪。蛤蟆的油,是說一種特別醜的蛤蟆在鏡子前看到自己的樣子不禁嚇出了一身油。據說這種油可以用作治療燙傷、燒傷,是一種珍貴的藥材。黑澤明以此來自況自己晚年回首往事寫作自傳的情狀,簡直奇妙貼切無比:回顧自己的往事固然生出種種不堪之感,因而嚇出一身油,但嚇出的油(說出的故事寫下的文字)對世人卻大有好處。這本自傳是由一個個斷章組成的,其中有一篇叫“紫式部和清少納言”,說小時候就是朋友的植草在黑澤明準備寫這個自傳的時候對他說(或許大概是這樣的):“你小時候曾對我說:‘你是紫式部,我是清少納言’,可還記得?”黑澤明說自己並不記得,也覺得小時候居然敢這樣去比,簡直狂妄。但其實真的,他的文字很有清少納言的味道。

  這是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一九五九年六月一日的內容:今天談起《論語》。頌平因在先生身旁工作已有一年多,親自體驗到先生做人的道理,不覺脫口而出地說:“我讀《論語》,我在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印證。”先生聽到這句話,先是愕然地一愣,然後慢慢地說:“這大概是我多讀《論語》的影響。”這是書中的緊要一節,它已經全然道出編者胡頌平對傳主胡適之的基本理解,不僅如此,談話錄本身也呈現出明顯的《論語》文體來。

  順便推薦一個《論語》版本:林觥順先生的《論語我讀》。這個“我讀”表現為周到細密、言辭淺近的注疏和寥寥數語的精辟感悟,它的目的是幫助你讀《論語》,而不是代替你讀《論語》。而像《於丹〈論語〉心得》之類的熱銷,似乎普及了經典,其實不過是將慣常無害的道理嫁接在經典上,再造就一個學術明星。可曾真有多少人因此親自來閱讀《論語》的嗎?恐怕沒有幾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大都已經長人了。八十年代正領風騷的那代人,遠遠還未老去。這兩代人有時坐在一起說話,往往因為後者對太多關鍵詞和關鍵人物缺乏了解以至話題無法進行。這後來的一代人就說,你們的八十年代不就那些人那麽些事嘛,按照一些可以辨別的線索脈絡一一敘說清楚,再編成本書,我看了可不一下子就了解了嘛,可是好奇怪怎麽沒有這樣的書呢?這才說著就冒出了兩本“八十年代”,先是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再是這本由《新京報》“追尋八十年代”係列口述史報道為主體匯編而成的《追尋80年代》。都是個人口述史的樣子,屬於原材料那種,還沒有分門別類地歸整得好好的。畢竟還是太近了,難以寫成那樣的曆史。已經有人批評這些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記錄都是精英的,裏麵根本沒有他們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是當然的,更多數更分散的個體的八十年代,區區幾個本書豈能包容?

  這本《人文尋求錄》是林同奇先生的個人文集,他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探親前往美國後就沒再回來,年至六十幾歲投身學術研究,竟在哈佛大學做了近二十年的研究員,研究專題之一就是改革開放後大陸整個新興的思想論域。此文集收入了這個題目的數篇論文,完整而深刻地呈現出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思想史論域的麵目。

  餘秋雨點評

  二〇〇六年舉行的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曾吸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

  每天很多人會按時打開電視機,他們除了聆聽欣賞青年歌手們的演唱外,對一些評委精辟的點評也發生很大的興趣,有的是專門為了聽評委的點評而收看這檔節目。本書編者征得餘秋雨的同意將其對部分青年歌手文化素質考評的點評選刊如下——

  試 題:

  (選擇題)

  A、我國有六座古城,由於曆史上經常被各個朝代定為都城,合稱六大古都。他們是:西安、

  ( )、開封、( )、南京、杭州。 (答案:北京,洛陽)

  B、我國有六座古城,由於曆史上經常被各個朝代定為都城,合稱六大古都。他們是:北京、西安、( )、( )、( )、( )。 (答案:洛陽,杭州,開封,南京)

  C、我國的古城為數眾多,它們在不同朝代的名稱也各不相同,請說出“廣陵”、“建康”、“大都”、“臨安”分別代表今天的哪個城市?(答案:揚州,南京,北京,杭州)

  (選手選C題,答出了“北京”,沒有答出“揚州,南京,杭州”。)

  點 評

  說不出古城在今天的哪裏,也許是我們的曆史教育的問題。曆史是由時間和空間兩種坐標組成的,我們光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曆史年代方麵,就會忘了在心中沉澱一幅曆史地圖。如果不知道今天的城市在古代叫做什麽名字,那麽我們讀起詩文和曆史書來,就會遇見不小的障礙,即使是看電視劇也有問題。還是多讀一些曆史地理吧。

  試 題:

  請說出下列文學作品中,哪一部的作者和《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者是同一個人,並說出

  作者的名字:

  1.《十日談》 2.《紅與黑》 3.《浮士德》 4.《名利場》

  (選手答:“3,歌德”,正確。)

  點 評

  寫《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時候,歌德才二十出頭。那本書和歌德本人都名震一方,引來好多年輕人學維特去自殺!歌德於是勸慰世人:“堂堂男子,不應學習維特。”《浮士德》是歌德構思了六十年的作品,歌德沒有把他年輕時候獲得的掌聲當作自己的終點。他後來到魏瑪做了首相,什麽都管,但做了十年首相之後,仍然沒有忘記《浮士德》的寫作。少年時候的成功、官位和財富,對歌德而言,沒有構成陷阱,所以他才從一個地方性的作家變成了一個世界級的文豪。更多的人們,則像歌德筆下那位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的浮士德,直到老年才明白人生的意義,那就是——日常的生活,再加自由。

  試 題: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請問明孝陵位於哪個城市?並說出它是以下哪位曆史人物的陵墓:

  1.朱元璋 2.魏忠賢 3.顧炎武 4.戚繼光

  (選手答:“上海,3”,錯誤,正確答案為“南京,1”。)

  點 評

  說明孝陵在上海,這完全是一個笑話!顧炎武是明清之際的一位流浪書生,我很喜歡他的一句詩:“常把漢書掛牛角”,這麽一個人不太可能在一個巨大的陵墓裏,何況還是皇家陵墓!江蘇昆山一個叫做“千燈”的鎮裏麵,有顧炎武的故居。明孝陵位於紫金山——也就是鍾山——的南麓,它是朱元璋的墓。明朝後來遷都北京是永樂皇帝的決定,大概在十五世紀建成了紫禁城的雛形。搬過來的原因,一是北方的民族勢頭比較強,所以永樂皇帝要在前線指揮、抵抗侵略;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他取得政權的方式比較特殊,違背了朱元璋的遺囑,所以才把都城搬到北京來。

  試 題:

  (視頻:播放電影《喜劇之王》片斷)請說出影片中那本表演論著的作者是誰,並說出該作者是以下哪個表演流派的代表人物:

  1.體驗派 2.表現派   3.本色派 4.即興派

  (選手答不出來,正確答案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

  點 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這個名字太長,演員們一般都簡稱為“斯坦尼”。他寫過兩本書,一本是剛才電影中出現的《演員的自我修養》,另外一本是《我的藝術生活》。很多人認為,演員演戲,要心情平靜才能演得好,想當年,巴黎上演《茶花女》,台下觀眾哭成一片,而那位演“茶花女”的女演員在演完戲之後,居然麵色平靜地坐上馬車就走!麵對大家的指責和疑問,該演員的回答是:因為我是演員!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演員演戲,要投入到戲中方才為好。斯坦尼表演理論的核心是:演員要把人性中基本的喜怒哀樂的種子慢慢挖掘出來,加以培植,再貫穿到動作之中,最終完成人物的塑造。今天看來,雖然“體驗派”不是唯一的表演流派,但我們可以預言:隻要人類還有表演藝術,斯坦尼的高峰性論述就還有他的真理麵,就不會過時。

  試 題:

  《時間簡史》是一本科普名著,它極大地增進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其作者是一位身殘誌堅的理論物理學家。請選擇該作者是誰,並說出其國籍:

  1.史蒂芬·霍金 2.史蒂芬·金

  3.史蒂芬·史匹堡 4.史蒂芬·柯維

  (選手答出了“英國”,沒有答出“1”。)

  點 評

  霍金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我們每次想起他都非常震撼!他得了一種肌肉萎縮的怪病,沒有了談話能力,甚至不能發聲,需要借助電腦才能與外界溝通。而且他不是功成名就之後才患病的,他二十一歲的時候就得病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一直頑強地追問時間的秘密、宇宙的秘密,並且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的稱號,還得到了博士學位,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前不久還到過中國,他不僅帶給我們“身殘誌堅”的概念,還有更重要的寓意:宇宙的秘密,是由這樣一個不能正常講話的人透露出來的;人類應該生存在哪個角度,是由這個看起來不太健全的人提出來的!這好像是上天的故意安排!好像上天是在借此而提醒大家:我們日常的容貌、美麗的嗓音,和這樣的人一比,似乎帶有太多的虛幻!不管怎麽講,我們應該記住他——霍金,全名“史蒂芬·霍金”!

  試 題:

  二○○六年七月十三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我國的“殷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請說出殷墟是哪個朝代的都城遺址,它位於現在的哪個省?

  (選手答“商代,河南省”,正確。)

  點 評

  商代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能夠確定都城地址的朝代,此前的朝代,其都城地址都是模糊的、傳說的、移動的。因此,“殷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新起點。十九世紀的中國受盡了苦難,但就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研究甲骨文的中國學者發現了“殷墟”,現實的苦難和地下的輝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若幹年前,當上海人在全國人民中間的口碑不太好的時候,我曾經寫了一篇《上海人》,為之正名;現在,河南人的口碑似乎也不太好,河南的朋友不止一次地請求我再寫一篇《河南人》,以正視聽。麵對這樣的請求,我每次的回答都是一樣的:河南有著“殷墟”這樣實實在在的曆史的重要起點,以及杜甫、李賀、韓愈、劉禹錫、李商隱等人在唐代文化上的輝煌,就足以說明——任何源自地域的歧視都是站不住腳的!

  試 題:

  這是一位歐洲作家,於一九二五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曾於一九三三年訪問中國,代表作有《華倫夫人的職業》、《賣花女》等。其作品以機智、幽默著稱,這位作家的名字是:1.奧尼爾 2.利馬竇 3.蕭伯納 4.狄更斯

  (選手答“4”,錯誤,正確答案為“3”。)

  點 評

  狄更斯是英國作家,蕭伯納也經常被看作是英國作家,但其實他是愛爾蘭人。蕭伯納這個人太好玩了,他是世界上一提起“幽默大師”這幾個字,就總會想到的一個名字。對於從事藝術的人來說,幽默感是彌足珍貴的。一九二五年,蕭伯納六十九歲的時候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得獎感言是:自己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就像一個終於遊到岸邊的溺水者,得到了一個救生圈!蕭伯納的意思是:自己寫了一輩子,最想得獎的時候沒有得到,到最後關頭才得來這麽一個獎項,意思已經不太大了。誰知道他居然很長壽,此後又活了二十五年,一直到九十四歲才過世。幽默是對付人生麻煩問題的重要武器,麵對那麽多的非議和調笑,我們不妨幽他一默!蕭伯納有一次上演新戲,謝幕時突然有一個人在劇場裏對他喊道:蕭伯納先生,你的戲劇太糟糕了,你應該從此封筆!誰知蕭翁不慌不忙、彬彬有禮地回答說:先生,我的看法和你完全一樣,但問題是,全場隻有我們兩個持有這種看法,我們還是少數服從多數吧!頓時,全劇場掌聲雷動,一場危機化解於無形。可以想見,一般人如果麵對類似的指責時,肯定會生氣、會發怒,而蕭伯納的回答,則堪稱幽默藝術的極致!

  試 題:

  請說出《草葉集》是哪個國家、哪位詩人的主要作品?

  (選手答不出來,正確答案為“美國,惠特曼”。)

  點 評

  美國是一個缺少詩人的國家,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惠特曼,稍稍填補了這個遺憾。總體而言,美國也是一個缺乏詩意的國家,但他們擅長編故事,出了海明威、傑克·倫敦、馬克·吐溫、歐·亨利等作家,還有奧尼爾和阿瑟·米勒等編劇,好萊塢編的故事更是征服了全世界。惠特曼是一個自由、熱情、奔放的很可愛的詩人,老是戴著大草帽。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我的美學思想的形成影響很大——“最好的藝術,是把過去、現在和將來拉在一起,把它們當成同一件事情。”

  試 題:

  (視頻:播放《牡丹亭》)這是一部昆曲名劇的現代演出版,請說出該劇作者是誰,並說出哪位當代作家策劃了這一演出版本?

  (選手答不出來,正確答案為“湯顯祖,白先勇”。)

  點 評

  這是“青春版”的《牡丹亭》,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由白先勇先生幫助修改劇本和籌集資金,他幾乎為此投入了全部的心血。這位德高望重的作家在小心翼翼地守護著我們傳統藝術的遺產。昆曲是我國最早被列入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藝術種類,但它好像始終給人一種曲高和寡、孤芳自賞的感覺。其實,這麽偉大的藝術,在它誕生之初,決不可能是小聲的,相反,它頗有萬眾參與、沸沸揚揚的勢頭。如果我們不小心翻到當時那些名人的日記,會驚訝地發現:原來,他們天天都在看昆曲!明朝萬曆年間,蘇州的虎丘年年中秋都要辦昆曲曲會。上萬人在一起唱昆曲,他們沒有麥克風,但也唱得興高采烈、蕩氣迴腸!到了二更天,唱昆曲的前四名高手誕生了;到了三更天,唱昆曲的“歌王”宣告誕生了!這就是明代的青年歌手大獎賽啊!

  試 題:

  通常所說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

  1.指南針,造紙術,火藥,中醫

  2.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火藥

  3.指南針,造紙術,製陶,針灸

  4.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曆法

  (選手答“2”,正確。)

  點 評

  對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我們通常有一個誤解,以為中國古人隻有這四項發明。其實,“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火藥”這四項發明,是對歐洲發生直接影響的四大發明。我們祖先的發明還有很多,比如中醫、天文曆法,數學上的十進位製以及四則運算等等。魯迅先生曾經幽默地說過,中國古人的指南針都用來看風水了,火藥都用來放炮仗了。好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指南針還是派上了正經用場。有一個英國的學者叫李約瑟,他說:從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中國一直處於西方望塵莫及的科學地位。當然,我們的問題也很多,比如:往往以技術為主,科學思維落後;整個的朝廷和我們的文化結構不太鼓勵科學創新,等等。所以,我們就逐漸處於落後的狀態了。

  試 題:

  (選擇題)

  A、拉丁美洲有一條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同時也是世界第二長河,請說出它的名字,並說出它最後流入哪個大洋?(答案:亞馬遜河,大西洋)

  B、有一位拉丁美洲的著名詩人,曾獲得一九七一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有《心中的西班牙》等,請說出他的名字並選擇其國籍:(答案:聶魯達,1)

  1.智利 2.阿根廷 3.巴西 4.墨西哥

  C、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國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廣大地區。古代印第安人曾在這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 )、( )、( )三大文化。(答案:瑪雅,阿茲特克,印加)

  (選手選C題,答不出來。)

  點 評

  這三種文明不僅在地理上離我們遙遠,而且在時間上也遙遠,它是被西班牙人的所謂“地理大發現”而“發現”的。拉美人很不喜歡“地理大發現”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我們的文明本來就存在了許多年,怎麽需要被你們“發現”之後才能算是文明呢?“地理大發現”是典型的“歐洲中心論”。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本來並非不毛之地,正是在歐洲殖民者去瘋狂掠奪以後,那裏才變成了真正的不毛之地!西班牙人航海去美洲的年份,要比鄭和下西洋晚好多,但他們在美洲製造的血腥史卻令人不堪回首。現在頗有一種論調,指責當年的鄭和在下西洋的時候為什麽不對其它國家進行軍事進攻或殖民掠奪。還是不要責備鄭和他們吧,因為他們安靜地回來了,他們的船上沒有血腥——我們為祖先感到驕傲。

  試 題:

  A、“魯迅”和“茅盾”是兩位現代作家的筆名,請分別說出他們的原名。

  (答案:周樹人,沈雁冰)

  B、“老舍”和“曹禺”是兩位現代作家的筆名,請分別說出他們的原名。

  (答案:舒慶春,萬家寶)

  C、“巴金”和“冰心”是兩位現代作家的筆名,請分別說出他們的原名,並選擇下列哪些作品既不是“巴金”又不是“冰心”的:(答案:李堯棠,謝婉瑩,2,4)

  1.《寒夜》 2.《湘行散記》 3.《寄小讀者》 4.《寫在人生邊上》

  (選手選C題,回答正確。)

  點 評

  中外文學史上,真正活到一百歲的作家都很少,但巴金活了一百多歲,冰心活了一百虛歲。外國作家裏,蕭伯納和羅素算是長壽的了,可是蕭伯納隻活了九十四歲,羅素活了九十八歲。過去,一般的作家也就能活到五六十歲。冰心早年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整天生病,大家都給她送花、送書、送禮物。然而,後來那些給她送花、送書、送禮物的人全部先死了!冰心也老是寫信勸巴金,說:巴金老弟,你就不要再憂鬱了,這樣對身體不好!最後冰心才發現:巴金那麽憂鬱,還那麽長壽,原來,“憂鬱是他的需要”!

  試 題:

  美國著名作家( )曾獲一九五四年諾貝爾文學獎。下列選項中,隻有一部作品不是出自這位作家之手,請說出這位作家的名字,並選出哪部作品不是他的?

  1.《老人與海》 2.《呼嘯山莊》 3.《喪鍾為誰而鳴》 4.《太陽照樣升起》

  (選手答不出來,正確答案為“海明威,2”。)

  點 評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一九五二年寫的,這部作品是他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美國作家裏還有比海明威更早獲得諾貝爾獎的,比如尤金·奧尼爾。《呼嘯山莊》的作者是艾米莉·勃朗特,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是寫《簡愛》的。《老人與海》弘揚了一種美國精神,當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的時候,這種精神被美國朝野再度喚起。海明威通過這篇小說,把失敗者和勝利者放在了一起,他讓人們失敗時優雅,勝利時保持對失敗的預感。用今天的話來說,海明威是一個很“酷”的寫作者,他通常站著寫東西,所以他的文章以電報式的短句子而聞名。他的兒子在《爸爸教我寫作》中回憶說,有一次,自己把屠格涅夫的一篇文章改頭換麵,說成是自己的作品,然後拿給海明威去看。海明威看了以後對兒子說:寫得很好,但有一處的“突然之間”這幾個字,如果改成“突然”就更好了,用字越少越好!海明威的兒子歎服不已,原來,屠格涅夫的原作中的就是“突然”這個詞。

  試 題:

  東漢時期的中國,曾和一個叫做“大秦”的國家進行貿易來往,請問“大秦”是下列哪個國家?

  1.古希臘 2.古羅馬 3.古印度 4.古埃及

  (選手答不出來,正確答案為“2”。)

  點 評

  羅馬帝國存在了五百多年,秦漢帝國存在了四百六十多年,這兩個偉大的帝國之間,曾經有過關注。古羅馬為什麽被秦漢時期的人叫做“大秦”?這件事情搞不清楚。但羅馬帝國和秦漢帝國在當時,都擁有無數的聰明人和商品,他們需要一個帝國的體製,在行政上、規模上、空間上把龐大的文明固定下來。曆史學家梁啟超曾經說過,隻有到了秦漢時期,中國才認識到自己是中國。為了抵達“大秦”,漢代的班超到過伊朗,他還派甘英曆盡千辛萬苦,從波斯灣和紅海、埃及一帶向“大秦”進發。而當時的羅馬,則把中國叫做“塞裏斯”,住在龐貝古城、以寫作《自然史》而著稱的普林尼也提到過“舉止溫和”的中國人。這一切都告訴我們:當時世界上一東一西的兩大帝國,不僅有著商品方麵的交流,而且還想象性地彼此眺望過對方。

  試 題:

  有一篇西方現代小說的名作,講述了主人公格裏高爾變成大甲蟲的故事,揭示了現代人的困惑。請說出小說的篇名,並選擇其作者:

  1.卡夫卡 2.伍爾芙 3.福克納 4.海明威

  (選手答“2”,錯誤,正確答案為“《變形記》,1”。)

  點 評

  伍爾芙是英國女作家,以“意識流”寫作而聞名。卡夫卡非常重要,西方曾經有評論家把他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說他是一位劃時代的作家。這是一個熱鬧的世界、熱鬧的時代,今天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現場也非常熱鬧,相形之下,卡夫卡卻顯得格外孤獨。我曾經在他故居對麵的教堂坐了很久,去體味卡夫卡的那份孤獨。他是個猶太人,生逢奧匈帝國瘋狂排猶的年月,他爸爸的脾氣也非常不好。他自己是個銀行的小職員,四十歲就死在了維也納,死的時候,連他最親密的朋友都不知道他在寫小說!他把遺囑交給了一個朋友,並告訴他把自己的小說、信件都燒掉,幸好這位朋友沒有遵照他的遺囑,所以才讓今天的我們知道了卡夫卡。卡夫卡死的那個晚上,維也納不知道:正是因為這個屍體的到來,使得奧地利擁有了世界級的文化重量。由此我也想到,偉大的藝術創造總是和某種程度的孤獨連在一起的,你要是永遠生活在熱鬧中,就不可能接近那種孤獨與偉大。

  試 題:

  “楊家將”的故事在我國戲曲舞台上常演不衰,下列哪幾個劇目與它有關?

  1.《三關排宴》 2.《穆桂英掛帥》 3.《霸王別姬》

  4.《空城計》 5.《四郎探母》 6.《挑滑車》

  (選手答出了“2,5”,沒有答出“1”。)

  點 評

  現在經常流行一種評論,說某某曆史劇不符合曆史真實。但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曆史學家吳晗先生就說他最願意看《百歲掛帥》等“楊家將”的戲。《百歲掛帥》、《穆桂英掛帥》、《三關排宴》、《四郎探母》這些戲裏的故事,和史實相去甚遠,誰也不會相信北宋時期有個一百歲的老太太帶著一班女將去打仗。但吳晗先生說得好:誰也不會到劇場裏去溫習曆史!我們麵對曆史,要有一種真正放鬆的態度,那些在曆史麵前緊張的人,是享受不到曆史的樂趣的。就像喜歡咬文嚼字的人,不懂得文史的精髓一樣。我們從事藝術的人,也需要放鬆,這樣才能創造出讓大家樂於接受的作品。

  試 題:

  《格林童話》是哪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並選擇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出自它:

  1.《青蛙王子》 2.《灰姑娘》 3.《賣火柴的小女孩》 4.《白雪公主》

  (選手答“1,丹麥”,錯誤,正確答案為“3,德國”。)

  點 評

  我理解你為什麽答丹麥,因為丹麥是安徒生的故鄉,而安徒生其實正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有些不同,安徒生童話是自己創作的,而格林兄弟主要是搜集、整理童話。格林兄弟學過法律,還獲得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所以大家不要小看童話,創作、整理童話的人,有許多都是智商很高、地位很高的人。記得當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接見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 的作者的時候,對他說:我很喜歡你的書,把你的下一本書也送給我吧。結果,那位作者送來了自己關於代數方程式的專業數學著作!我們小時候在農村,環境很封閉,生活很艱苦,但再封閉的時代,好像從來也沒有能封閉住童話的流傳,隻要有安徒生、格林的陪伴,我們的童年一樣過得很快樂。其實,童話不僅僅屬於兒童;我們看一個成年人是否可愛,就看在他的心裏還裝著多少童話。

  試 題:

  請選擇“知識就是力量”是下列哪位名人的名言,並說出他的國籍:

  1.列夫·托爾斯泰 2.威廉·莎士比亞

  3.弗朗西斯·培根 4.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選手答“3,英國”,正確。)

  點 評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容易引起歧義,在這裏要稍微解釋一下。其實,早在當年,培根自己就對這句名言作過說明。他之所以說“知識就是力量”,是因為他要向教會和神權奪取力量。但培根認為知識有兩種:一種是死板的經院哲學的知識;一種是綜合的、百科的知識。人們應該擯棄前一種知識,吸取後一種知識。如果你缺乏綜合的、百科的知識,你就不知道知識的版圖到底有多大,也就難以選擇去深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即使作出了選擇,那也可能是錯誤的選擇。培根所說的綜合的、百科的知識,有點類似我們青年歌手大獎賽綜合知識考試所考察的那些知識領域,所以說歌手們還是要加強知識方麵的修養。

  試 題:

  有一部中國古代名劇,描寫了春秋時期一位孤兒為全家複仇的故事;十八世紀,法國的伏爾泰和德國的歌德都曾將該劇改編。請說出該劇的名稱,並選擇創作朝代。

  1.宋朝 2.元朝 3.明朝 4.清朝

  (選手答出了“《趙氏孤兒》”,卻把“元朝”誤作了“宋朝”。)

  點 評

  宋元之間,千萬不可搞錯,因為宋朝的皇家姓趙,所以元朝的讀書人都覺得自己成了“趙氏孤兒”,以這個名字來寄托他們對元蒙政權的複仇思想。出題目的先生很專業地在題麵上點出了伏爾泰和歌德都曾改編此劇的曆史,這也提醒大家,中國古代向外交流的,不僅僅是絲綢、陶瓷等物質文明,也有《趙氏孤兒》這樣的精神產品。伏爾泰的改編版本,吸取了原劇作家紀君祥的思維,夫妻兩人為了保住孤兒,把自己家的孩子給犧牲了,結果夫妻兩人一齊自殺,劇中的侵略者也變成了成吉思汗。歌德的改編版本沒有全部完成,因為他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劇中的孤兒對撫養自己的仇家產生了感情,他無法用天然的血緣關係來否定仇家的養育之恩。就像中國人排莎劇要作一些變化一樣,《趙氏孤兒》在歐洲的版本也和中國的原作大相徑庭了。

  試 題: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有一批詩人住在英格蘭北部湖區,他們認為藝術應注重情感、富於想象,故被稱為“湖畔派”。請問下列詩人中,哪位屬於“湖畔派”:

  1.狄金森 2.裏爾克 3.波德萊爾 4.華茲華斯

  (選手選“3”,錯誤,正確答案應為“4”。)

  點 評

  聽說現在的中學語文課本裏有關於“湖畔派”詩人的介紹,可見如今教育水平的提高,但出題目的先生顯然也高估了美聲唱法的歌手們對歐洲文化的了解程度。這四個選項中,波德萊爾是法國的,以寫《惡之花》聞名,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巴黎,你這個壞蛋,我愛你”;狄金森是一位美國女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所以印象比較淡。倒是裏爾克有一首詩,寫巴黎動物園裏的豹,有幾句值得在此一讀:“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鐵欄 / 纏得這般疲倦,什麽也不能收留 / 它好像隻有千條的鐵欄杆 / 千條的鐵欄後便沒有宇宙/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誌暈眩”。希望考生們不要像巴黎動物園的豹一樣,麵對我們的題目詩感到暈眩。

  試 題: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過六十五億,每年的世界人口日定在:

  A、七月十一日 B、七月十三日 C、七月十五日

  (選手答“A”,正確。)

  點 評

  我問該選手為什麽回答得如此迅速而肯定,選手答道:為了應付考試,我背了好多日子,比如地球日、環境日等等。我說:什麽什麽日,其實考的並不是具體的某一天,而是要喚起大家對命題的關注,吸引大家共同就某話題進行討論。即以人口這一話題而言,中國人口有十三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中國的人口是從什麽時候開始過億的呢?史料上的說法不盡一致,有說清代乾隆時期的,有說北宋徽宗時期的。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宋代的統計數字沒有把女性人口統計進去。到了清代道光年間,中國人口已達四億了,從乾隆到道光才九十多年,可見當時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多麽快!一般說來,人口銳減的原因好找,比如戰爭、瘟疫、災難等等,而人口瘋漲的原因就不那麽容易歸納了。到了一九○一年《辛醜條約》簽訂的時候,中國人口已達四點五億了,我們前些天已經說過,每個中國人頭上都要賠一兩銀子。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人口就過五億了。我把中國人口過億的演變史說得這麽詳細,也和命名世界人口日的用意一樣,是為了引起大家對人口問題的興趣和關注。因為,曆史是眾人的曆史,而人口問題和經濟的富裕、社會的安定都有著莫大的關係。

  試 題:

  《福爾摩斯探案》和《尼羅河上的慘案》都是推理文學的代表作品,請分別說出作者的名字。

  (選手答“羅斯福”,錯誤,正確答案為“柯南·道爾,阿加莎·克裏斯蒂”。)

  點 評

  我們的知識考題一直過於嚴肅,這道推理文學的題目,就比較有趣了!柯南·道爾的時代,尚無電視,公眾並不知道這位作家的形象,但他有一次出遊,卻被馬車夫認出來了。柯南·道爾大驚,問馬車夫,你是如何推理出我是柯南·道爾的?該馬車夫不慌不忙地說:首先,一個月前,報上說你要來南部旅遊,而你的膚色,一看就曉得是剛剛被曬黑的;其次,你的手上有墨水的痕跡,這表明你可能是一個作家。柯南·道爾聽了,直欲奉為天人!該馬車夫又說:當然,最重要的證據是,你的行李箱上,掛著柯南·道爾名字的標簽!阿加莎·克裏斯蒂活到了八十六歲,她的藝術水準要高過柯南·道爾。她嫁給了一位考古學家,人家問她為什麽選擇一位考古學家?阿加莎·克裏斯蒂說:這樣,我越老的時候,他就越喜歡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