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2章 “陳寅恪”的“恪”怎麽念?

  魏鋼強

  陳寅恪是海內外聞名的曆史學家,曾擔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中山大學的教授,對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曆史,以及梵文、突厥文等文字都有精湛的研究。晚年雙目失明,仍憑記憶寫下許多可傳之後世的著作。

  然而,對他的名字,人們往往有不同的念法。“恪”字究竟怎麽念?魏鋼強先生發表在《語言文字周報》的《“陳寅恪”的“恪”字的音》一文,把這一問題講清楚了。現刊登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有關部門編寫小學生讀物,“陳寅恪”的“恪”注音為què,我在審讀意見中指出應該讀kè。可是正式出版社時並沒有改過來,而是加了這樣一條注釋:

  恪,由陳寅恪家族考證,古時和方言讀音為què。

  注文顯然受了時下一些說法的影響,所以有必要加以澄清。所謂“古時”、“方言讀音”、“家族考證”,其實沒有一項站得住腳。

  1.先說“古時”。屈原、杜甫、蘇軾是不同時代的古人,我們統一用今音稱呼他們為Qūyuán、Dù fǔ、Sūshì;陳寅恪明明是今人,有什麽必要非得用古音去稱呼他呢?而且真要論起古音來,“恪”字《廣韻》鐸韻苦各切,折合成普通話就該讀kè不讀què。

  2.再說“方言讀音”。我們討論的是普通話讀音,方言讀音本不足為憑,更何況“恪”讀què也並非陳寅恪家鄉的方言音。陳寅恪是江西義寧(今修水)客家人,據調查,修水當地話和客家話(當地稱懷遠話)“恪”字都不讀què。

  3.現在說“家族考證”。“恪”字的讀音分歧並非因字義不同所引起,不涉及姓名意義的解讀,陳氏家族並無特別的發言權。何況陳寅恪先生本人用羅馬字母拚寫自己的名字也“主要是Yinkoh或Yinke這兩種。”

  突然想到,曾幾何時一些媒體不顧錢鍾書自己簽名“錢鍾書”的事實,聲稱“據其學生披露,錢鍾書名字錯寫四十年,正確寫法應該是‘錢衷書’。誰信呢?

  言歸正傳。què這個音是怎麽來的呢?簡言之,是“恪”的舊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辭書大概都注有這個音。例如一九五四年版部首排列的《新華字典》,“恪”音ㄑㄩㄝ(què)、又音才是ㄎㄜ(kè)。(規定“恪”統讀為kè那是後來的事情,最新版的《辭海》仍收了què這個音並注明了是“舊讀”。)“恪”字的què這個音並非陳寅恪名字所專有,“恪遵”、“恪守”、“恪盡職守”的“恪”舊讀都是què,“諸葛恪”的“恪”舊讀也是què。諸葛恪,諸葛謹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三國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是“古時”人不假,但他名字的讀音跟客家話的“方言讀音”,跟陳氏的“家族考證”是怎麽說也不相幹的。

  倘要追問què這個不合規律的“恪”字舊讀的來曆,不妨作下麵的推測。“恪”在口語裏不用,在《廣韻》裏又沒有同音字,這樣的字讀音不容易穩定。在許多方言裏,“恪”與“確”“殼”等字地位混同,比照“確”“殼”等字由方言推官話,“恪”字才有què這個音。需要說明的是,“殼”舊讀què,這個音和口語音qiào都是符合北京話語音演變規律的讀音,ké這個音反倒不是北京話固有的。

  總而言之,“恪”字讀què,這個音是有來曆的,“陳寅恪”的“恪”有人習慣讀què,不能簡單地說是讀錯了;但規範的讀音還是kè,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葉公好龍”的“葉”不再讀shè了,“啞然失笑”的“啞”不再讀è了,前麵提到的“殼”也不再讀què了,大可不必還拿“恪”字已經廢止的舊讀說事兒,來煩擾現在的孩子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