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7章 其人其事

  維謙

  使用電腦的人,幾乎無人不知“Google”。這個搜索引擎給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可是,你可知道,創造Google的人,年僅三十二歲。本文是維謙先生根據海外最新出版的書刊提供的資料,撰寫而成。每天使用Google的網民一定會對布林這個人物發生興趣——

  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布林這個名字,也許有人覺得陌生。此乃當下炙手可熱的Google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如今,Google公司與微軟、雅虎等IT業大鱷並駕齊驅,難分伯仲。年僅三十二歲的布林已成為富豪榜中的風雲人物。

  十萬美元起家

  一九九六年,位於美國矽穀的斯坦福大學網站上出現了一個搜索引擎,它脫胎於BackRub,這個叫做BackRub的網頁鏈接工具,原本是研究生謝爾蓋·布林和拉裏·佩奇的一個課題實驗。那個為進行搜索所必需、容量為1024G字節的服務器就放在布林的宿舍裏。這個搜索引擎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決定網頁的排序先後,是看一個文檔在其他網頁中出現的頻率,而不是看某關鍵詞在一個文檔中出現的頻率。它最大的創新在於,不但可以算出網頁被誰鏈接,還可以找到網頁鏈接的曆史記錄。在BackRub的基礎上,他們繼續完善網頁數據收集和提取等有關技術,不久,兩人又以統計網頁搜索技術的PageRank新算法為基礎,開發出新的搜索工具,並將其放在大學服務器上供人試用。PageRank技術不僅能搜索出網頁信息,最重要的是它能按照網頁被訪問的次數將搜索結果自動排序。於是,排在前麵的就是最需要的文檔。這種搜索方式實在是太好用,太方便了,很快連遠離斯坦福校園的人也開始使用。至一九九八年夏天,BackRub的日訪問量已經高達一萬人次以上。搜索服務把整個斯坦福大學通訊流量的一半以上都吃掉了。何況還有關於網絡違規行為的指控。原來BackRub無視對大學機密文檔的訪問限製,將其向所有人開放。於是BackRub麵臨關掉的危險。“當時我不得不作出選擇:要麽開始自己的事業,要麽繼續學業。”後來布林這樣說道。在此緊要關頭,是太陽微電子公司創始人之一的安迪·貝希托爾斯海姆助了他一臂之力。“這很有意思,”布林正要給安迪講他的搜索引擎的潛力,安迪打斷了他的話,“可是我很忙。你說吧,你們那個公司叫什麽名字?”邊說邊掏出支票本。幾分鍾後,布林獨自一人,手裏拿著一張開給尚不存在的Google公司的十萬元支票。

  要取出這筆錢,Google公司得馬上成立。於是布林和佩奇坐下來,挨個兒給親戚朋友打電話。一周之後,一九九八年九月七日,Google公司以一百萬美元的資本正式注冊。為什麽叫Google呢?本來起好的名字是googol,意思是像十的一百次方那樣無窮無盡。後被誤寫為google。

  爸爸的最好禮物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布林生於莫斯科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米哈伊爾·布林是個數學家,母親葉芙根尼婭是工程師。老布林回憶說,他在蘇聯常常領教明裏暗裏的對猶太人的歧視。倒不是把他從什麽地方趕走,卻哪兒都不讓他去。他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卻上不了研究生,因為黨委不推薦。於是老布林隻好“私下裏”寫副博士論文。出國參加學術會議也沒有他的份兒,應私人邀請出國卻又不知會不會放行。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蘇聯開始允許猶太家庭出國定居。老布林因參加數學會議,國外有熟人,於是一九七九年七月,他和家人成為第一批移居國外的人。小布林滿六歲時,已經是在美國的土地上了。

  蘇聯的數學學派受到重視,不久,老布林即在馬裏蘭大學謀得一個教職,妻子則供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全家數奶奶最困難,為了送小孫子上學,她必須去考個駕駛執照,聽到這個消息,她差點沒暈過去。

  可小布林適應起來卻毫無問題。他在學校裏覺得有些無聊,因為那裏的數學教得很淺。這個學生讓老師吃驚:爸爸送了他一台EBM Commodore 64電腦(當時電腦還不大普及),算是九歲生日的禮物,小家夥就開始交打印機打印的家庭作業。奶奶很犯愁:“他腦袋瓜裏全是電腦,以後會成什麽樣子?”小布林在家裏補習數學和俄語。

  一九九○年小布林中學畢業,考入爸爸任教的馬裏蘭大學數學係,他提前獲得“計算機係統”和“數學”兩個專業的學士學位,並獲得國家科學研究生獎學基金,這樣就免去了他的後顧之憂。小布林來到西海岸帕洛阿爾托市的斯坦福大學,繼續他的學業。有些美國大學允許擁有學士學位的學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碩士學位。這樣一來,大學就可將天才學生“拴在”長期的科研項目上,學生也無須到外麵打工掙錢。

  遊泳提高班

  布林喜歡數學,卻沒有任何“迫切的計劃”。他所選修的科目讓教授們大吃一驚:快艇,舞蹈,體操,遊泳……老布林回憶道,有一次他問兒子是否打算上提高班,布林答道:“我已經報了遊泳提高班。”因此,當布林和朋友拉裏·佩奇創建Google時,父母都覺得很驚奇。

  布林和佩奇是在斯坦福相識的。他們可說是每個問題都吵架。然而對立麵相互吸引,不久,布林和佩奇就到了寸步不離,難舍難分的地步。兩人的研究課題同在因特網上浩如煙海的文檔中搜索信息有關。“我們上網,既不看星占圖,也不進聊天室。我們感興趣的是搜索,是真正影響人們生活的信息。”布林回憶道。

  早在一九九四年,布林就發明了一種超文本語言格式的搜索係統。它自動在花花公子網站上“爬行”,搜尋新的照片,這些照片就到了布林電腦的熒屏服務器上。

  如今兩人感興趣的不是在一個網站上搜索,而是在整個因特網上搜索。一九九六年初,他們為自己反向連接網頁排序新算法Pagerank申請了專利。數月之後,新搜索引擎在斯坦福大學網站上開始試運行。兩年之後,斯坦福校方就打算關閉這個搜索引擎,因為它已經超越了科研課題的範圍。

  於是兩人決定將搜索係統出售給一個網絡公司。但當時那麽多網絡公司,卻沒有一家對單個服務器感興趣,那些公司更希望通過在線遊戲、刊登基金牌價和廣告來賺錢。這時,他們的生活中現了手持十萬美元支票的安迪·貝希托爾斯海姆。一周之後,謝爾蓋·布林和拉裏·佩奇從斯坦福大學搬到一個朋友的車庫裏,那是Google公司的第一間辦公室。

  籌得的全部款項,幾乎悉數用於拓展業務,廣告幾乎未花一分錢。盡管如此,一九九九年初,美國各大報紙都爭相報道這個嶄新的搜索係統,這個速度最快的搜索引擎的訪問量增加了許多倍。順便說說,Google的搜索不是靠幾台功能強大的服務器,靠的是數千台普通的台式電腦。

  搜索網站的知名度已是今非昔比。此後半年,Google便開始盈利。因此二OO四年夏天股票首次上市,Google和布林本人都炙手可熱。特別是在股票首次公開募股幾乎被取消之後。就在開始拍賣前夕,當時禁止公開表態,布林和佩奇居然接受了《花花公子》的采訪。不過,股票配置進行得頗為順利。一年之後,Google的市值已超過一千億美元。

  帶寵物上班

  新億萬富翁謝爾蓋·布林生活上十分簡樸。不久前他父親在接受采訪時談到,布林至今仍然住著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並沒有開上與他地位更相稱的奔馳車,開的是一輛使用清潔混合燃料的豐田車。他還喜歡光顧舊金山的俄式餐館,請客人品嚐紅甜菜湯、餃子和發麵煎餅。

  然而,他公司內部的舒適生活則已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星期六,公司員工可以在公司的停車場上打曲棍球。聘有工資不菲的大牌廚師在公司的自助咖啡館烹製早餐和午餐。辦公室裏隨時可能享用熱咖啡和冰箱裏的許多飲料。全部免費。順便說說,Google在這方麵借鑒了微軟的傳統。公司裏還有幾個按摩師為員工服務。可以帶寵物上班,公司裏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從貓狗到蟑螂和馴順的老鼠。最後,還有百分之二十的工作時間歸自己支配,可以設計自己的網站,也可以讀書。簡直是人間天堂。

  在Google工作是很光彩的事情。研究生謝爾蓋·布林和拉裏·佩奇始終沒有獲得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學位,但他們優先錄用技術科學博士。如今他們二人兼任公司總裁,矽穀老前輩埃裏克·施密特則是Google總經理。

  結婚並不是謝爾蓋·布林的近期計劃。可以說,他隻有一個理想尚未實現。他自己說,想建立這樣一個搜索網站,它“確切地知道你要搜索什麽,而且所提供的結果正合你的需要。”

  寧波發現又一座大型藏書樓

  以擁有亞洲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天一閣”聞名天下的寧波,又在該市江北區慈城鎮發現一座新的藏書樓——“抱珠樓”。寧波市有關文保部門已提出要將“抱珠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這幢藏書樓為馮存仁堂的五世孫馮本懷所建。馮本懷是慈溪人,中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進士,官至內閣中書,家中富有藏書。

  作家馮驥才認為,慈城是一座非常豐厚的中華文化“礦藏”,曆代出了五百一十九名進士,其中馮氏家族出了五十六個進士,“抱珠樓”是一個生動的見證,可以從中分析慈城文化興盛的成因,梳理其文脈。

  聶紺弩晚年二三事

  章詒和

  聶紺弩是誰?許多年輕人,甚至中年人已經不知道他是誰了。可是,知道其人者,則對他非常欽佩。聶紺弩在小說、詩歌、雜文、散文和古典文學研究方麵都有很大的貢獻,有人稱他為繼魯迅之後的第二人。

  《新文學史科》曾出過“聶紺弩專輯”,其中有一篇是章伯鈞先生的女兒章詒和撰寫的《斯人寂寞——聶紺弩晚年片斷》。現摘錄幾個片斷如下,以幫助讀者增加幾分對聶紺弩的了解——

  《資本論》讀了十七遍

  一九七八年年底,我的丈夫從成都來到北京。母親說:“你們夫妻好不容易團圓了,帶些糖果,算是喜糖,一起去看看聶紺弩吧。”

  到了聶紺弩家,很快,我們進入了談話的正題。正題就是對監獄的認識與感受,這是我和聶紺弩唯一的共同點,恐怕也是唯一的話題。

  聽了我的一些介紹後,聶紺弩的目光沉鬱,仿佛人類的善良、憂患及苦難都隨著目光,流溢而出。他吸煙的時候,嘴唇原是緊閉的。這時卻張開了,一股青煙冒出,隨即散開,在空中形成淡薄的霧氣。他仰著頭,看著這飄動的青煙漸漸散去,語調平緩地說:“密告,自古有之,也算個職業了,是由國家機器派生出來的。國家越是專製,密告的數量就越多,質量也越高。人們通常隻是去譴責猶大,而放過了殘暴的總督。其實,不管猶大是否告密,總督遲早也會對耶穌下手。”

  我們還談起各自的“犯罪”情況,一對案情,倆人都笑了。原來在我倆的判決書上都有“惡毒攻擊無產階級司令部、惡毒攻擊社會主義製度、惡毒攻擊文化大革命”這樣的罪狀。

  我說:“我們的毛病都是太愛說話。”

  我的這句話,聶紺弩有些不受聽。氣呼呼地說:“禍從口出——這條古訓,中國的老百姓誰敢不牢記在心?他老人家不開口則罷,一開口,必是雷霆萬鈞。我們這個國家什麽工作都可以癱瘓,惟獨專政機器照樣運轉。而且,人被戴了帽子,被關押,被勞改,被槍斃,可革命照舊進行,好像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也算是社會特色和特征吧。”

  “聶伯伯,‘文革’中我的父親也說過類似的話。”

  “你的父親是先知先覺,你的母親是大慈大悲。你雖受了父母的連累,但你該為他們自豪。”

  我問起他獄中生活。他告訴我,自己有書看,還能寫東西,處境比我好。

  “聶伯伯,你看些什麽書?”

  “主要是看《資本論》,一遍一遍地看,一直看到被放出來。說來你也許不信,我一共讀了十七遍。讀《The Capital》,有魚躍於淵之樂。”

  我大為吃驚:“天哪!你該不是把《資本論》當成了《聖經》吧?”

  “算你說對了。”他有些興奮,好像很欣賞我的這個比喻:“我就是把它當作《聖經》,其實,《資本論》也像《聖經》。”

  “為什麽?”

  “因為它是從哲學的觀點出發的;又因為它寫出了真理;還因為它的文筆。‘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裏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裏任何怯弱都無濟於事。’小愚,你說這段話像不像《聖經》?你說馬克思的文筆好不好?《資本論》當然是論述經濟問題與規律的,但它把權力、選舉等政治因素概括進來,又涉及思想、輿論、信仰、情感等精神事物。分開來讀,每個部分都說得很明晰;合起來看,整部書又非常完整。這個特點不也很像《聖經》嗎?中國人當共產黨,有幾個人讀了《資本論》?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共產黨員,為什麽要參加革命?原因分析起來,不外乎兩個。一部分人是為了尋找個人出路;另一部分人是出於對當地政府或頂頭上司的不滿。懷著這樣的動機,哪裏需要《資本論》?從前的我,也是不看這種書的。”聶紺弩又讚歎道:“《資本論》可是好文章呀!在山西寫下的讀書筆記,有幾大本。可惜,讓他們(指監獄管理人員)都拿了去。”

  “聶伯伯,你讀《資本論》十七遍之後,有什麽感想?”

  “最大感想就是懷疑理想。”

  我說:“父親講,讀馬(克思)恩(格斯)要看德文版的。一九六O、一九六一年的時候,提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核心是階級和階級鬥爭,父親聽了怒不可遏,說:‘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是階級和階級鬥爭學說,叫混蛋邏輯。’話的尖銳以及聲音之大,把我和媽媽都嚇呆了。他很反感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父親認為,想用一種理論囊括所有的事物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沒有的。他還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質是書生,學者。馬克思主義是學術性質的,中國文人說法叫書生之見。隻是後來的列寧、斯大林和再後來的毛澤東,把它完全政治化、而且當作了工具使用。誰讀了德文本的馬恩全集,誰就能把這些荒謬矯正過來。”

  “你父親說的是內行話。”

  參加第四次文代會

  一九七九年的十月,在北京舉行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十分緊張。幾乎所有的作家藝術家,都要求參加。老的,要借此恢複名譽;新的,要正式登台亮相。總之,能成為一名代表簡直就是粉碎“四人幫”後,重新進入文壇藝苑的身份確認及社會認可。許多人為此四處奔走,八方聯絡,各顯神通。那時負責大會組織工作的林默涵家裏的電話,鈴聲不斷。

  對此,聶紺弩表現得十分冷淡。聶紺弩夫人周穎對我母親說:“老聶說了,這種會參不參加兩可。倒是別人比他自己還要關心這件事。”文代會開幕前夕,母親接到周穎電話,說:“我們老聶正式接到開會的通知了。”

  文代會結束以後,周穎來我家聊天。母親問:“老聶認為文代會開得怎麽樣?”

  “咳,他壓根兒就沒去會場,所有的工夫都拿來會友,聊天。他的房間從早到晚客人川流不息,連門都關不上。來的人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反正都是別人來看他。他自己不出門,一個都不去拜訪。這次大會最出風頭的是蕭軍,人也活躍,會上發言說自己是‘出土文物’。有人勸老聶講幾句。他不幹,私底下說:‘別看都是文人,可文壇自來就是一個小朝廷,不歇風雨。’又說,‘如果這個文代會能計算出自建國以來,我們的領袖為歌頌領袖,我們的黨為歌頌黨,花了多少錢?再計算一下從批判《武訓傳》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因為思想言論丟了多少條命?該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人在黑暗中才能看清現實,聶紺弩看清了現實。看看那張滄桑的臉,便知道他是把一切都看清了,也記下了。我能想象出聶紺弩說這話的神情——笑眯眯的,帶著一點調侃。這譏諷的神情和輕描淡寫式的語氣,使我透過文學帷幕感受到他對現實的基本態度——一個服從社會背後掩蓋著的不服從。正是這樣一個“不服從”的靈魂,讓聶紺弩在一個要求“向前看”的場合發出“向後看”的呼籲,在和諧的樂章裏彈奏出非和諧音符來。

  《散宜生詩》的出版

  一九八二年初,聶紺弩的詩集《散宜生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聶紺弩立即托陳鳳兮送來詩集。

  我不懂什麽叫散宜生?問陳鳳兮。

  陳鳳兮說:“我也不太懂。可老聶說了,就是要人家看不大懂。散宜生本是西周一個大臣的名字,紺弩借用它,是取‘散’和‘宜’兩個字,表明自己的一生的散放狀態。”

  我覺得聶紺弩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但不屬於張伯駒那種文人墨客的散淡從容。他的精神和情感始終關注著國家、社會。就是押在大牢,也從未放棄這種關注。聶紺弩去世之前,給《人民日報》寫的一篇雜文是對“盲流”現象的議論:擔心農民進城後土地被荒蕪,憂慮進城後的農民沒有房子住。既優患於生存,更憂患於靈魂——他的詩作所具有的真實而深刻的品質,源於此。他的憤悱及怨謗,也源於此。

  《散宜生詩》很快轟動了文壇,文學界興奮,批評家頌揚。頌揚之語傳到聶紺弩耳朵裏,他笑笑罷了。

  一天,某知名度頗高的作家讀了詩集後,登門拜訪。寒暄了幾句,便談起了“散宜生”,遂問:“老聶,拜讀大作,佩服之至。不過我還想問問,你是怎麽找到喬木,請他作序的?”

  霎時間急雨驟至,黑雲飛揚。忿極的聶紺弩倚案而立,怒氣衝口而出,厲聲切齒道:“媽的個,我的書本來是好好的,就叫那篇序搞壞了!”

  主人盛怒,令難堪的來客默然而退。聶紺弩愈到晚近,其剛烈之氣愈為顯揚,他對腐朽、汙穢、庸俗的事物,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與憤怒。

  說句公道話,懂詩也寫詩的胡喬木是打心眼兒裏欣賞聶紺弩的。“作者以熱血和微笑留給我們的一株奇花——它的特色也許是過去、現在、將來的史詩上獨一無二的。”我截取的《散宜生詩·序》裏的這段話,足以說明問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