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章 兩個無名和尚

  流沙河

  一年一度避暑,邀約友人二三,逃離成都,車去青城後山,投奔楠莊主人廖鴻旭,人稱廖幺爸,得數日之清涼,至今已有好幾度了。

  成都西去青城山,車程一小時。到山麓建福宮,不上前山,一拐彎入後山,盤旋而上。山木兩邊合,陰涼透。不到三公裏,楠莊就到了。此地名楠木樹,曾有許多樹齡上百年的楠木,招雲送雨,藏鳥聚蟬。今則早已砍伐一空,徒存美名,令人懷想而已。公路崖畔,細心尋視,間隔植有楠木幼株,其數可能上百,樹身僅杯口粗,全是廖幺爸十年前栽的。當時他從成都遷來此處,五千元買得山坡上一片牛圈地,在一樹核桃的濃陰下,砌灶篝火,寢食於斯。十年苦勞,築成一座小院,取名楠莊。

  楠莊出門,一段斜坡登上公路,前麵百步之遙,崖畔一座小平房,木構蓋瓦,一麵敞開,三麵設椅,供人歇腳。“這裏叫禪師台。有一段故事呢。”廖幺爸說。

  話說明末崇禎十七年,流寇張獻忠屠四川,攻入成都,建國稱帝,國號大西,以蜀王府為皇宮,以成都為西京,聲威烜赫。第二年(一六四五年)冬,兵敗潰逃,政權瓦解。張獻忠率殘部逃向川北,在西充被射殺。其下另一支隊伍,從成都逃向青城後山,沿途燒殺劫掠。後山十裏有泰安寺,廟貌堂皇,法相莊嚴。僧眾憂懼,行將散去。有某禪師(法號已不可考)出麵安撫僧眾,號召守護寺廟,而孤身一人下山來,自謂能夠勸說來敵,使之退兵。從泰安寺往山下走,到楠木樹,遭遇敵寇前鋒。禪師合十,念阿彌陀佛,說後山險峻,且無路可通。又說寺廟早已絕糧,奉勸貴軍另找去處。敵寇不信,推開禪師,如蝗蟲般撲上山去。彼等每到一處,照例拆房燒火,搜糧造飯。燒光吃盡,又去別處,所以叫作流寇。眼見勢不可當,禪師絕望,觸岩而亡。泰安古寺不保,夷為瓦礫,鞠為茂草。今日所見之泰安寺,規模簡陋,都是清代修的。後人紀念禪師,在他觸岩就義之處,築台立碑。歲月既久,台與碑亦不存,唯有青山依舊,壑水仍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發旅遊,原址又修建一座小平房,保留禪師台名。每值炎夏黃昏,台內遊客滿座,迎風納涼,說些日常瑣事。過路的公車在這裏上下,禪師台就成了車站。賣菜的農婦在這裏擺攤,禪師台就成了市場。事過將近三百六十年了,屠蜀已遠,焚寺已遠,誰還想念那個找死的和尚呢?

  泰安古寺燃燒之夜,青城後山更深也更高處,取名叫白雲萬佛洞的寺廟裏,僧眾遙見下麵起火,知悉古寺被焚,流寇將至,紛紛逃命去也。其中有一個和尚(法號亦不可考),逃亡之前,題詩洞壁,如下:

  忙忙收拾破袈裟,

  整頓行裝日已斜。

  袖拂白雲出洞府,

  肩挑明月過山涯。

  可憐枝上新啼鳥,

  難舍籬邊舊種花。

  吩咐犬貓隨我去,

  不須流落俗人家。

  寇亂平息之後,青城後山逃散了的僧眾紛紛回到寺廟。白雲萬佛洞廟貌又重光,洞壁的這首詩保留下來,真是萬幸。寺僧鉤摹字跡,刻石嵌壁,以俟來者。此處地勢畢竟太高,遊屐罕至。歲月既久,漫漶苔封,再次被人遺忘。直到清末,湖北人黃雲鵠到成都來做官,官拜臬台,也不算小,偶然發現此詩,才得流傳下來。

  這黃雲鵠就是國學大師黃侃之父。同當時的許多高官一樣,黃臬台會做詩也會寫字。蜀中名勝古跡多有他的墨跡留下,或為詩作,或為聯作。要舉出特別精彩的,恕我孤陋寡聞,我一首或一副都舉不出。至於字作,想必是見得多了,我能認出他的字跡。其楷書端正有骨力,行書俊秀。然人多以為帶俗氣,亦未知是否,不過我愛看。

  黃雲鵠做臬台官時遊青城後山,在白雲萬佛洞石壁上讀到無名和尚留下的這首詩,大受感動。這是什麽詩啊,像口語似的明白淺顯?這也算是詩嗎,典故都不用一個?這不是那些陳腔濫套的詩,也不是那些典故搪塞的詩,更不是那些東拚西湊的詩。這是一首說迫切事、寫眼前景、抒心中憂的自然感人之作。黃雲鵠在洞壁前遲遲不忍去,玩味吟哦,與那無名和尚在冥冥中交談,分享憂患,同感悲傷,竟至改動遊山日程,留在此處睡了一夜。這樣好的詩,不必用筆記,隻三誦便可終身不忘了。

  我能讀到這首詩,應該感謝黃雲鵠。他或許不是寫詩的天才,但他能被一首天才的詩感動,這就很不錯了。我遊青城後山,從未上過白雲萬佛洞。據說,現今那上麵有個白雲觀,未聽說什麽洞,也未見過萬佛。幾度滄桑,那裏已經是道士的宮觀,沒有和尚的寺廟了。至於洞壁刻詩,早就泯滅,無蹤可尋,令人歎惋。

  一年一度避暑楠莊,總想念那兩個無名和尚。曆史是不寫他們的。尤其是在特殊年代,他們的故事無人敢敘述。誰說,誰就是在“敵視農民革命戰爭”,那是“絕不會有好下場”的。千秋功罪,悠悠難定。一反一複謂之道,還是放眼長看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