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6章 乾隆陵墓之謎

  ◎徐廣源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長達二百九十六年。在這將近三個世紀的曆史時空內,共修建了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後陵、十座妃園寢。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西部的“清東陵”是清朝三大皇家陵園中規模最大的。

  有關清皇陵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清皇陵地宮親探記》(徐廣源著)一書,作者以自己的親聞親曆,向讀者揭示了有關皇陵地宮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內情。以下是有關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在發掘過程中一些至今難解的謎——

  在清朝三大皇家陵園中規模最大的清東陵,現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從清王朝滅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三十八年間,清東陵曾先後遭到三次大規模的盜劫,變得傷痕累累,滿目瘡痍,損失相當慘重。

  第一次盜劫 一九二八年,也就是清朝覆亡後的第十七個年頭,掛著國民革命軍旗號的十二軍軍長孫殿英製造了第一次東陵大盜案。案情大致是這樣的:時任奉軍二十八軍某連連長的馬福田是河北遵化人,早已對東陵的地下寶藏垂涎三尺。當時他正好帶兵駐紮馬蘭峪,便與當地慣匪王紹義秘密勾結,準備俟機而動。沒想到他們的野心被駐紮在馬蘭峪四十裏之遙的孫殿英所偵知。其實孫殿英對東陵也早有覬覦之心,肥肉豈能落入他人之口?孫殿英立即命師長譚溫江率兵攻擊馬福田,兩軍在馬蘭峪展開一場激戰,馬福田終因兵微將寡而狼狽逃走。於是,譚溫江率“得勝之師”進駐馬蘭峪。他們以軍事演習為名,實行戒嚴,封鎖消息,斷絕交通,在七天七夜的時間裏,盜掘了隨葬品最豐富的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將地上、地下珍寶掠奪一空。盜案發生四十天後,正在天津的清遜帝溥儀派宗室遺臣匆匆趕到東陵,對被盜的陵寢進行了善後處理,將被拋出的屍體進行了二次安葬。這次盜案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盡管溥儀強烈要求緝拿並嚴懲盜犯,但由於孫殿英重賄民國政府要員,此案最後不了了之。

  第二次盜劫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在當年的後半年和次年年初,東陵地區的民主政權尚未正式建立,政治上出現了臨時真空,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機製造了又一起震驚中外的東陵大盜案。這次被盜的陵寢有康熙帝的景陵、鹹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陵寢被盜之多,損失之慘重,超過了第一次。這次盜案發生前後,其他陵寢也相繼被盜,陵區外圍的大量陪葬墓也幾乎無一幸免於盜。

  第三次盜劫 第二次盜案發生後,盡管政府進行了嚴厲鎮壓,但仍然有一些人賊心不死,欲壑難填。一九四九年,東陵地區的某些不法村民喪心病狂,又對那些被盜陵寢進行了一次全麵“掃倉”。所謂“掃倉”,就是對地宮進行二次搜查,不使珍寶遺漏。經過這次掃倉,那些幸存的文物,特別是地宮金井中的珍寶,全部被盜掠一空。

  清東陵的三次被盜,是中華文明史上的浩劫。它給子孫後代造成的物質損失和精神遺恨,將無法彌補!

  一九五六年國家對定陵進行發掘,實際是為發掘明永樂皇帝的長陵而先期進行的一次試點性發掘。然而,此事在當時卻產生了很大的負麵影響。隨後,國內便興起了一股挖掘帝王陵墓的狂潮。

  為此,在明定陵地宮發掘後不久,在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二人當年均對發掘定陵持反對態度)的聯合提議下,國務院下發了“停止對一切帝王陵墓發掘”的文件。可是,十幾年後又有開啟乾隆帝的裕陵之舉。

  一九七五年六月的一個星期天,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偕夫人到清東陵進行參觀旅遊。名為旅遊,實際上是一次工作暗訪,所以事先既未通知河北省、唐山市,也沒有告訴遵化縣和東陵保管所。

  清東陵陵寢雖然有十五座之多,但當時開放的卻隻有慈禧陵一座,遊人也很少。當時東陵保管所的辦公室和接待室就設在慈禧陵的神廚庫內。王冶秋夫婦剛剛進入參觀區,就被經常進京出入國家文物局大門的謝久增認出。他急忙將王局長夫婦請進接待室,休息了一會兒,由喬青山所長和謝久增陪同,參觀了慈禧陵。參觀結束後,喬青山向王局長匯報了工作,並重點介紹了開啟裕陵地宮的想法。王局長聽得很認真,但未作任何明確表態。王冶秋先生是當時掌管全國文物工作的最高長官,也是國內外知名的文物專家,他問開啟裕陵地宮需要多少錢?有關人員回答說兩萬元就夠了。王局長點了點頭,當天就回北京了。誰也沒有想到,就在王冶秋走後的第七天,國家文物局就撥來了兩萬元錢。不久,河北省文物處派人來監督指導裕陵地宮的開啟工作。

  裕陵地宮自一九七五年開啟,至今已經三十多年。其中仍有許多謎團未解,疑雲籠罩。現擇其主要,略作介紹。

  女屍之謎 東陵盜案發生後的一九二八年八月,溥儀派載澤、耆齡等人進行善後處理。他們在清理裕陵地宮時,發現了一具完整的女屍。參與清理重殮的清室遺臣在東陵期間所做的日記中,都曾提到此事。據這些宗室遺臣判斷,此具女屍就是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後,卒年四十九歲。裕陵地宮中的六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齡小的,也有比她歲數大的。為什麽其他五人都成了一堆亂骨,唯獨她卻屍體完整,沒有腐爛,麵目如生?至今無法解釋。

  出水之謎 裕陵建成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成當年地宮裏就再現了滲水。乾隆皇帝曾命大臣三和等加緊維修整治,費了很大勁兒才解決問題。當年,葬入了孝賢皇後、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又分別葬入淑嘉皇貴妃和令懿皇貴妃(後追贈為孝儀皇後)。嘉慶四年(1799年)九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在這前後四十七年的時間裏,地宮裏始終沒有再出現滲水情況,說明乾隆十七年那次對地宮的整治是十分成功的。可是,在一九二八年重殮裕陵遺骨時,地宮裏竟有兩米多深的積水。自一九七八年裕陵地宮開放至今,每到盛夏陰雨連綿的季節,更是必須天天抽水,否則滲水就會湧冒上升。裕陵地宮為什麽會出現積水,滲水情況是從什麽時候再度出現的?這些都未找到答案。

  棺槨漂起之謎 裕陵地宮裏的每具棺槨的四角,各有一塊重達數百斤的龍山石,將棺槨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下部伸出的四棱形榫,根部細,頭部粗。榫插入石製棺床上的長方形眼中,向旁邊相通的方眼一推,由於這個方眼口小下大,龍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上麵鑿有縱向和橫向的通槽,槨的豎向邊棱被卡在龍山石的縱向槽內,槨底部伸出的橫向邊棱被龍山石橫向的槽卡壓,這樣棺槨既不能升起,又不能前後、左右移動。然而,孫殿英匪兵在進入裕陵地宮時,竟發現乾隆帝的棺槨不在棺床上,而是頂住了第四道石門。既然棺槨的四角都被龍山石牢固卡壓,怎麽會飄浮起來呢?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金券歪斜之謎 裕陵地宮前後有九道券,最後是金券,乾隆帝的棺槨就位於金券正中,方向與金券一致。如果我們站在第一道石門門口向裏看,會發現乾隆棺槨是歪斜的,與前七券的方向明顯不一致。這表明金券的方向與前七券方向也是不一致的,經實地測量,它們之間形成了10度的夾角。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

  有人解釋說,前七券的方向是風水線,金券的方向是子午線。乍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實際測量並非如此。所謂風水線,就是陵寢建築的中軸線方向。測量表明,地宮的前七券還真是風水線,與地麵建築的中軸線方向是一致的。但金券方向卻與子午線(即正南正北方向)偏離15度。因此,這種解釋不正確。

  有人認為這是工程上的失誤,在開槽時把金券挖歪了。這更不可能。因為在封建社會,皇陵工程是國家的天字第一號工程,稱為“欽工”,而地宮又是其中最關鍵的部位,不允許存在絲毫失誤。在測量工具和技術還不十分先進的時代,如果在數千米的建築線上出現幾度的誤差,似乎還可以理解,但在隻有五十多米長的地宮中,出現用肉眼就可以明顯看出的10度誤差,那就很難解釋了。再者,裕陵地宮內的所有圖案雕刻,都是事先在樣坑中刻好的,各石塊編好順序號碼,從樣坑中拆卸出來,再按順序砌到地宮中。如果地宮的槽挖歪了,帶編號的石塊砌到地宮就會出現偏差。事實上地宮內各石料不僅結合得非常嚴密,而且所有圖案、文字毫不錯亂走形。這就說明金券歪斜不是工程失誤,而是工程設計人員的有意安排。從已經開放的崇陵地宮、慈禧地宮、純惠皇貴妃地宮和香妃地宮看,都沒有這種情況。裕陵地宮金券究竟為什麽歪斜?

  關於這個問題,近年來經過史學工作者的潛心研究,已有所進展。大概情況是:裕陵用了兩個方向,即地麵建築和地宮內的前七個券用的是“亥巳兼壬丙三分”方向,金券則用“壬山丙向兼巳丁巳分金”方向。這兩個方向的夾角為10度。裕陵為什麽不用一個方向而要兩個方向呢?這在風水學理論中是可以找到依據的。《靈城精義》載:

  凡葬法得金井與門戶為一向,乃正法也。有如外就堂氣,則先到之砂水不可不收,聚會之堂氣不可不納,此眾口以為必然者。卻與龍法之生向不合,則當以天星卦氣為主,作內外二向。假如亥龍宜作巽向,外麵砂水宜作巳向,則內用巽向以乘生氣,外用巳向以接堂氣,亦何嫌於作兩向也!

  裕陵的外向即是裕陵地麵建築的中軸線方向,以金星山為朝山。金星山是順治帝孝陵的朝山。山狀如覆鍾,高大雄偉,與他山不相連接,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理想朝山。裕陵以後,道光帝的寶華峪陵寢、同治帝的惠陵皆以金星山為朝山,表明金星山確實是朝山的最佳選擇。裕陵以金星山為朝山,說明它選用了地麵上(即外向)的最佳方向。如果金券也用這個方向,則有不足之處。而將金券方向順時針扭轉10度,即“壬山丙向兼巳丁巳分金”方向,則“脈氣最盛”。這個方向從地麵上看,裕陵的背後正對一山峰,峰的兩側又各有一個稍為低矮的山峰,左右對稱,形成左輔右弼之勢。這樣一來,裕陵的地上、地下方向均為最佳。

  關於裕陵地宮的金券與前幾券方向不一致問題的研究,目前雖有所突破,但還沒有得到曆史文獻的證實,也沒有被國外專家、學者一致認同。因此,這個謎還沒有被完全解開。

  石柱之謎 現在裕陵地宮的前三道石門,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頂,共有石柱十二根。人們一看便知,這些石柱並非原來就存在,而是後來增加的。如果原來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槨是根本無法進入地宮的。

  為什麽要支頂這些石柱,它們又是什麽時候支頂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前三道石門的上門檻及以上的枋子,帶門簪皆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門尤為嚴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後果會不堪設想。這十二根石柱中,第一道石門裏側的兩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門的八根,都是一九八九年由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古建隊支頂的。而第一道石門外側的兩根石柱。支頂日期至今不明。

  一九二八年孫殿英匪軍盜陵時,是不會支頂石柱的。是否是溥儀派出的東陵善後大臣所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他們在東陵善後期間,每一位都做了詳細的日記,就連一些瑣碎小事都有記錄,但對支頂石柱之事卻隻字未提。一九七五年開啟裕陵地宮時,這兩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支頂。

  這樣看來,兩根石柱隻能是清朝遺物,而且隻能是在乾隆入葬地宮後、隧道填堵前那幾天支頂的。因為乾隆入葬前的嘉慶四年(1799年)七月,在修築裕陵地宮隧道券內的斜坡地麵時,曾計劃築打夯土,但負責工程的大臣綿課發現“頭層石門之上橫安石檻已見有裂縫斜紋兩道”。為了避免震動,遂奏請皇帝,將築打夯土改為用磚鋪砌,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隧道券磚鋪地麵。

  石門上檻出現裂縫,嘉慶皇帝是不會置之不管的。可是,在乾隆帝入葬後,綿億、弘謙、特清額、成林在向嘉慶皇帝奏報“敬修填砌裕陵元宮門隧道並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折中,並未提及支頂石柱之事。是根本沒有支頂,還是因為事小,沒有必要寫進奏折?我們不得而知。

  這兩根石柱到底是什麽時候支頂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棺槨頂門之謎 一九二八年,孫殿英匪軍在盜掘裕陵地宮時,曾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但第四道石門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打開,便氣急敗壞地用炸藥炸開了石門。進了金券後,發現原來有一具巨大的棺木頂住了石門。後來從這具棺木中找到了乾隆帝的頭顱骨,才知道這具頂門的棺木就是乾隆帝的。溥儀派善後大臣重殮裕陵遺骨時,將乾隆帝的內棺重新擺放在正麵棺床上的正中之位,並將一帝一後三妃的遺骨殮入棺內。可是到了一九七五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開啟地宮時,又是乾隆帝的內棺頂住了石門。

  為什麽兩次都是乾隆帝的棺木頂住石門?地宮內的積水主要是從地麵的石縫中滲出,平緩上升的水麵,不會產生波浪水流,更不會有衝擊的力量。所以地宮內積水不會將乾隆帝的棺槨衝下棺床。乾隆棺槨頂門之謎,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