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2章 與眾同樂的高雅音樂會

  ◎穀 飛

  《漫步音樂會》

  J。道克特和D。賴特主編

  泰晤士和赫得遜出版社

  我們的音樂家們常常為古典音樂在中國缺少知音而沮喪,音樂廳裏一些不文明聽眾的舉止讓我們在外國音樂家麵前沒少丟臉。大家都說這是因為在我們這裏缺少能夠欣賞古典音樂的大眾,殊不知即便在古典音樂的源頭歐美,大眾對高雅音樂的理解和欣賞也是需要培育的。例如英國人就把這個培育工作做得相當成功,他們舉辦的漫步音樂會便是特別令人讚賞的一個例子。

  漫步音樂會,我們有的報章上又譯為“逍遙音樂會”,是英國倫敦音樂生活中的一道有名的風景線。漫步音樂會以最廣大的公眾為目標,其定位似乎與我們這裏的普及性音樂會相似,但在構思和內涵上卻和我們的普及性音樂會大不一樣。普及性音樂會以降低水準來接近大眾,包括選擇所謂好聽易懂難度較低的作品,邀請一些出場費較廉的樂團等。英國的漫步音樂會的組織者並不在這些方麵降格以就,他們隻是對聽眾在音樂會現場的表現不做傳統的規定。聽眾不必穿著正規的晚禮服,也不必在音樂會的整個過程中正襟危坐,正是這些令人吃力的要求讓許多聽眾對古典音樂會敬而遠之。在漫步音樂會上聽眾可以隨便著裝,更可以在音樂會的過程中站著或在音樂廳裏走來走去,這就是“漫步音樂會”名稱的來曆。實際上在早期的漫步音樂會上聽眾們真的是隨意得很,他們吃著東西,抽著煙,說著話,晃來蕩去的。今天,這樣的隨意舉止不見了,但是很多的聽眾還是站著,站在音樂廳裏最好最貴的位子所在的地方。

  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種音樂會居然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曆史了,差不多相當於西方交響樂在中國的曆史。一八九四年,倫敦的女王音樂廳落成了,有位名叫紐曼的商人獲得了音樂廳的經營權,他不以贏利為經營目的,委托年輕的指揮伍德組辦了漫步音樂會,期待著培育出一批熱愛嚴肅音樂的新聽眾來。紐曼後來破產了,但是漫步音樂會卻繼續了下去;其後經理人迭有更替,音樂人也或有變化,還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倫敦被炸成廢墟,女王音樂廳也被毀,可是紐曼和伍德創立的這一風格的漫步音樂會不僅從沒中斷,而且影響越來越大,現在已經成了國際上最著名的係列音樂會之一了。每年在倫敦愛爾伯特音樂廳舉行的漫步音樂會係列總是樂評家和樂迷們都為之興奮的事件。

  漫步音樂會的一個指導原則使它成為同時為樂迷大眾和專業音樂家關注的音樂活動,那就是它對當代音樂的鼓勵。漫步音樂會的宗旨是賦予嚴肅音樂以生命,生命存在於創作之中。因此從創辦以來,漫步音樂會就堅持上演當代音樂家的新作。盡管有時不免有爭議,像英國現代大作曲家埃爾加的作品,像非常革命性的勳伯格的作品,都能入選漫步音樂會的曲目。從漫步音樂會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平時所說的普及和提高的關係實際上可以得到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更加有成果的處理方法。

  詩人間的交流是常人們很難想象的,空間上的間隔不是他們心靈聯係的阻礙,常常反倒是互相理解的條件。俄羅斯大詩人帕斯捷爾納克生平相知最深的詩友,他的大部分最好的詩作的靈感的源頭,卻是一位他終其一生沒見上幾麵的,居住在遠隔千山萬水的他鄉異國的女詩人。當然,這種地理上的間隔本來就是人為的表象的。帕斯捷爾納克和他的繆斯茨維塔耶娃都是在同一種文化氛圍中長大的。他們兩個的家庭都屬於十月革命前俄國知識分子的精華:帕斯捷爾納克的父親是位畫家,而茨維塔耶娃的父親則是一位出色的古典文學家,是著名的普希金藝術博物館的創辦人。他們倆從小就都陶冶在最好的歐洲文化傳統之中,音樂、文學和藝術是他們成長的乳汁。俄國革命使他們的人生道路永久地分開了,茨維塔耶娃流亡法國,帕斯捷爾納克則留在了國內。少年時代沒留下什麽深刻印象的相識,這時開始發展成了維係心靈活力的紐帶。他們都獻身詩歌,都以對方為自己的第一個讀者,都從對方那裏汲取靈感。帕斯捷爾納克在詩藝詩思上對茨維塔耶娃的倚賴尤其大,把遠在巴黎的她當做是他唯一的最重要的朋友,而帕斯捷爾納克與這位至交的了解和交往,隻有通過他們之間的通信。

  當帕斯捷爾納克得知老年的裏爾克欣賞他的詩作時,興奮之情逾於言表。他和裏爾克信劄來往,成了忘年交。在給裏爾克的信裏,他不管是否唐突,請裏爾克送一本詩作給裏爾克素昧生平的茨維塔耶娃,說茨維塔耶娃是一個大詩人,說整個俄羅斯沒人能像她那樣寫詩。這樣就開始了這三位天各一方的詩人的通信交流。這些信現在成了二十世紀文學史的重要史料了。

  帕斯捷爾納克始終是在文字中和茨維塔耶娃做伴,生活在蘇聯的帕斯捷爾納克一直沒有機會和流亡者茨維塔耶娃見麵,後來有一次,他被派出國參加世界反法西斯作家大會,終於和茨維塔耶娃有了一麵之緣。然後,當麵的交往非但沒有加深他們之間的友情,反倒使他們的關係冷了下來。隻有再次長期分隔後,他們的靈魂才又連接了起來。帕斯捷爾納克生平的絕唱,那部使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裏有個美好的女性形象拉拉,那就是茨維塔耶娃的化身。他對茨維塔耶娃的愛慕之情在文學中得到了不朽的體現。

  英國和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決鬥中空軍曾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有點畏懼大海的希特勒希望狂轟濫炸能夠使英國人屈服,而英國空軍對來犯德國轟炸機的抗擊使丘吉爾對他的飛行員不吝讚詞:“人類戰爭史上從來沒有這麽多的人依靠於這麽少的人。”他在這裏讚揚的是奮戰在不列顛群島上空的戰鬥機飛行員。當戰爭打回到德國國土上去時,英國空軍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次是轟炸機飛行員進行的新發明的戰略轟炸,英國空軍的轟炸機司令部組織了對德國本土的地毯式轟炸,目標是德國的城市和民用設施。這種戰略轟炸的目的不是直接打擊敵方的軍事力量,而是摧毀敵國的國力,打垮敵方軍人和百姓的士氣。

  戰略轟炸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據統計,大約有六十萬德國人死於盟軍的戰略轟炸機的炸彈之下,其中多半是平民;德國大批的城鎮被夷為平地,眾多的曆史名城化為令人怵目驚心的廢墟。德國空軍對倫敦的轟炸摧毀了大約四百英畝的倫敦市區,相比之下,盟軍對柏林的轟炸使柏林廣達六千五百英畝的地區淪為廢墟。二次大戰史上有名的德軍對英國考文垂市的毀滅性轟炸實際上隻炸掉了這個城市一百英畝的市區麵積,而大小差不多的德國杜塞爾多夫市被炸的麵積達到二千多英畝,在這些統計數字背後是居民們遭受的難以想象的災難。

  對這樣的戰略轟炸人們一直有爭論,這到底是一種正當的戰爭手段還是野蠻的報複行為?敵國的平民是否應該受到人道主義的關懷?對這樣的問題就是在大戰的當時,盟軍陣營裏也是有不同意見的。無論如何,英國空軍在德國境內的轟炸行動顯然沒有他們在倫敦上空的空戰那麽富有奮力自衛的正義性,那麽具有浪漫的英雄氣概;素來強硬的丘吉爾對戰略轟炸造成的後果也感到不安,他在慶祝勝利的演講中沒有提這些空軍小夥子的功績,戰後出版的二次大戰史也盡量避免講述這些大轟炸的過程和結果。

  這對轟炸機裏的飛行員們是很不公正的,構想出戰略轟炸的是那些謀略家,製定轟炸計劃的則是他們的上司。因為轟炸的正當性有問題,曆史就把他們為贏得勝利所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給忽略了。去敵後轟炸是個非常危險的任務。當轟炸機從英國的機場起飛時,每個飛行員都明白,他們生還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在一九四三年,每六個出發的機組中,隻有一個機組能夠安全回歸英國,每四十個出征的機組成員中隻有一個人能夠在他的第二次轟炸任務中活下來。總共有五萬五千多名英國空軍戰士犧牲在德國的天空中,這些年輕戰士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登機飛向他們的戰場的,他們應該得到人們的紀念和景仰。

  莎士比亞作品的版本是一門大學問,在各色各樣的莎劇版本中,有一類很不尋常。常見的莎劇版本都是供人讀的,是讓文學愛好者案頭賞析或學者們課堂裏講解用的。但是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原本不是給人讀的而是給人演的,況且直到現在莎劇也還是舞台上的常演戲目,把莎士比亞的劇本僅僅當做文學作品來欣賞未必能看到莎氏作品的全貌。因此就有人編纂莎劇的演出本,以體現莎劇在舞台上的原本麵目。早在一七七三年就有根據倫敦舞台演出腳本出版的莎劇演出本,此後最有名則是一八八七年戲劇大師亨利·歐文主編的八卷本莎士比亞全集,裏麵既有關於服裝的說明,也有舞台安排的提示,更重要的是為演出而必須進行的文本的緊縮和刪削。

  這部最新的莎劇演出本有一個非常權威的基礎,來自於莎劇演出界最有名的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本子。同時,這個演出本和其他的通行本不同,它是以一六二三年的“第一對開本”為其底本的,因此這個新版莎士比亞全集在兩個方麵更接近莎氏創作的原貌:它顯示了莎劇在舞台上的表現;它所據的本子更早。

  這個演出本在許多方麵和以四開本為底本的莎劇通行版本不同,例如在劇本的幕和場的劃分上就不一樣:《哈姆雷特》的第一幕裏多分出了三場,而《仲夏夜之夢》總共隻分了七場,其中第四場橫跨了通行本的第二幕的第二場和第三幕的第一場。據編者的研究,這樣的分場更加接近十七世紀二十年代莎劇演出的習慣。

  這個本子的編者為劇本提供的一些說明不僅對演員和導演有用,一般讀者也會感興趣。為全集裏的每部劇本編者都準備了一個“要點”欄目,列出了關於這個劇本的重要數據,例如主要角色在整本劇本裏所講的台詞的總數及其百分比。由此我們知道《哈姆雷特》全劇中的百分之三十七的台詞是哈姆雷特一個人講的,而在《亨利四世》的上半部裏有百分之十八的台詞是亨利的,到了下半部裏隻有百分之九的台詞是他講的,但是這個劇本裏從頭到尾總共有百分之二十的台詞屬於福斯泰夫。這些數據對於我們理解莎士比亞對角色作用的安排很有啟示。

  這部被圈內人稱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全集”的新莎氏全集的出版得到了讀者和專業人員的共同好評。

  美國內戰和林肯的名望使得人們在講到廢除奴隸製度的曆史時立刻想起十九世紀中葉在美國的那場驚心動魄的鬥爭,但是實際上西方其他國家的廢奴運動要早得多,並且是通過和平的民主程序完成的。

  很早以來奴隸製度在英國國內就是不合法的,合法的是在國外進行的奴隸貿易,即把非洲的黑人奴隸販賣到有蓄奴製度的第三國去。這樣的法律安排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腳的。以道德原因在本土上禁奴,卻在海外買賣奴隸助長奴隸製的蔓延,己所不欲而施於人,這很顯然是種虛偽的做法,因此在英國國內反對奴隸貿易的呼聲一直不斷。可是反對禁止奴隸貿易的人勢力很大,他們提出種種理由來為這種不道德的貿易辯護,說為了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我們隻有不考慮道德因素繼續販奴,否則別人就會搶占英國的市場份額,削弱英國的經濟力量等等。呼籲禁止奴隸貿易的人士和反對禁止的保守勢力之間的辯論成了當時英國社會上的一個熱點,但是這場辯論沒有發展成社會衝突,最後是在英國議會的辯論中解決了問題。

  在這場立法鬥爭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不是議會黨派的領袖或政府的立法議案,而是一位病弱的後排議員,名叫威爾伯福斯。他不是內閣成員,也不屬於任何政黨,在今天的議會政治中處於這樣位置的人恐怕什麽也做不了,但是在十九世紀初的英國議會裏,憑著他出色的演講才華和強烈的道德感,他完成了這項偉大的曆史使命。

  威爾伯富斯出身富家,從小錦衣玉食養尊處優,頗過了一陣紈絝子弟的生活。但後來他皈依了福音教派,這使他體驗到了一種強烈的的宗教情感,深深地為過去而懺悔。他決心要以自己在精神上的新生來為崇高的道德事業服務,於是廢除奴隸貿易運動有了一個熱忱的推進者。威爾伯富斯很早就對奴隸貿易有反感,他的一位精神導師牛頓曾當過一艘販奴船上的牧師。牛頓在船上親眼目睹的奴隸的遭遇使威爾伯富斯立誌要結束這種罪惡的行徑。

  廢除奴隸貿易的道路不是容易的,威爾伯富斯不屈不撓地奔走呼叫了二十年。最後,在一八〇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的議會辯論中他成功了,關於奴隸貿易的辯論和投票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淩晨,結果英國議會以二百八十三票讚成十六票反對的壓倒性表決結果,通過了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當表決結果宣布出來時,在一片歡呼聲中,威爾伯富斯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當年輕的索因卡結束了在英國五年的學業回到他的家鄉尼日利亞時,他想象不到在這片黑土地上等待著他的是什麽。經過這些動蕩的年月,他在那裏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靈感,他的諾貝爾文學獎,還有牢獄,死亡的威脅和政治迫害。

  索因卡是非洲大陸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在這部新寫就的回憶錄裏,他回顧了自己在這些年裏不平凡的生活經曆。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裏,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人不少,但是他們自己的生活基本上還是在平靜的書齋裏度過的。索因卡恐怕是唯一一個把自己的生活也編織到他敘述的故事裏去的作家。

  索因卡一回到家鄉就不停地四處遊曆,他要在原生態的部落中流傳的神話和習俗中尋找出非洲文化的根基,找出自己和自己人民的本性來。他一直在路途中,他的國家也在路途中,尼日利亞差不多就在他回歸的同時剛剛從英國那裏獲得獨立。長年在路上的索因卡覺得自己是在為路況做見證,尼日利亞的鄉村道路崎嶇坎坷,日漸破敗;尼日利亞國家在獨立後也沒有走上一條康莊大道。從路的變化,索因卡看到了國家民生的苦難命運。暴力、腐敗、危機、戰亂始終困擾著這個有著富饒資源的非洲國家。在那些年代裏光軍事政變就接連發生了九次之多。

  索因卡深深地卷入到了尼日利亞的政治生活之中,他與當局的關係時好時壞,常常為了長遠的目的而不得不和那些強人妥協。為了他在一場內戰中的調解作用,軍政府把他囚禁了兩年零四個月。在回憶錄裏索因卡哀歎自己國家的不幸命運,他說尼日利亞社會的權力隻是一夥白癡、瘋子和掠奪者手中的玩物。他現在是尼日利亞最有名的公共知識分子、論戰家和群眾領袖。但是,他最重要的貢獻還是作為一個詩人和劇作家。正是他的文學創作,使全世界都關注起這個非洲國家的悲劇。

  拉丁美洲的作家大多個性鮮明卓爾不群,秘魯作家略薩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既是拉丁美洲最有名的作家,又是秘魯的社會活動家。十多年前他曾競選秘魯總統,差一點當選,如果真的當選,將和捷克的哈維爾成為新舊兩個大陸的兩位名作家總統。結果他敗給了日本人藤森。看到藤森現在的下場,真不知當時秘魯人民的選擇是否明智,隻是對略薩本人來說,這個選舉結果延長了他的寫作生涯。對愛好他作品的讀者來說倒是幸事。

  和當代的許多作家一樣,略薩在創作小說戲劇之外,還不時為報刊寫些隨筆散文和評論,新出的這本書是他多年來這方麵的作品的英譯選集,其中不乏非常精彩的佳作。略薩是位文體大師,所寫的文章都是精心構思,文采燦爛,非常耐讀。更吸引讀者的是略薩在這部作品中直抒胸臆,讓人有機會聽到他對天下事的真知灼見。

  這個集子有個副題“文學、藝術和政治隨筆”,其中文章按內容也大體可分為兩類:關於文學藝術的思考和關於社會政治的評論。就政治而言,略薩的觀點隨著時代而變。他過去曾信奉馬克思主義,歡迎古巴革命,但是現在他對卡斯特羅不再有好感,他崇敬的是自由主義思想家伯林,認為隻有自由市場的全球化能夠減少世界上的貧困。當然,略薩不是一個政治理論家,他的那些時政評論能夠讓讀者了解他的政治立場,但是本質上他是一位旁觀者,盡管他常常顯示出是一位相當敏銳和有遠見的旁觀者。

  談到文學藝術就不同了,這裏有略薩的獨特而深刻的見解。他的那些關於加繆、塞萬提斯、康拉德、格拉斯、海明威、馬爾羅、米勒、納博科夫、沃爾夫、聶魯達等作家的分析評論是這部著作中最有分量的部分。這位大作家對他的前輩同道的理解常常能發人之所未見,讀來使人入迷。

  洋溢於所有這些文章中的是略薩對文學的摯愛。他大力頌揚文學,在他看來,文學是醫治現代社會的種種罪惡的良藥。世界上所有的偉大文學作品都傳播著人人生來平等的真理,都在抵抗著偏見、種族歧視、宗教和政治的極端主義,都反對對人的壓迫和剝削。偉大的文學是自由的捍衛者。在後現代的今天,有人或許會認為略薩賦予文學的意義過於沉重了,但是比較起那種將文學看做是筆墨遊戲,看做是自娛手段的文學觀,略薩的這些論述還是很發人深省的,也是更有價值的。

  在沃特·迪斯尼和他所創造的動畫片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反差。看過迪斯尼動畫片的人會以為這些能夠逗得所有人哈哈大笑的動畫片的創造者一定也是個非常有趣的人,但是實際上生活中的迪斯尼是個生性嚴肅而死板的工作狂。與好萊塢別的名人不一樣,在他的私人生活中沒什麽緋聞,也沒什麽聳人聽聞的或怪誕的舉止,他一輩子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創造出完美的作品來。

  他的作品確實可以說完美。迪斯尼是當之無愧的動畫片之父。雖然不是他發明了動畫片這個形式,但是他第一個看到了動畫片的潛力。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部聲畫同步的動畫片《蒸汽船威利》,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部為兒童創作的動畫片感動了無以數計的成年人。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把它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大明星蓋博看得淚流滿麵。迪斯尼隨後創造的米老鼠形象如此的深入人心,有的曆史學家認為,如果在政治史上來說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是羅斯福的時代,那麽在文化史上來說,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是米老鼠的時代。光在一九三五年一年中,就有五億人次到電影院看米老鼠的動畫片。迪斯尼在動畫藝術上的成功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也幸虧迪斯尼在商業上成功了,不然的話他的公司早就無法生存下去了。迪斯尼是個不可救藥的完美主義者,為了每一個細節的盡善盡美,他從來不考慮花費大小成本高低,在他的動畫片風靡全球時一切都不成問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的完美主義幾乎使公司破產,因為全球市場因戰事而大大萎縮了。到了戰後他的事業才重又起飛。

  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迪斯尼的動畫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迪斯尼這個人。常常有人說迪斯尼的那些動畫片其實不是迪斯尼的創造。他是老板,他隻不過雇傭了有才華的創作人員而已。這個說法並不符合事實。所有和迪斯尼合作過的創作人員都承認,他是一個充滿創意的人,每次創作會議上都是他的主意推動了作品的構思和製作。有趣的是迪斯尼總喜歡在創作人員前把他的想法實際表演一番,滑稽的動作總把大家逗得樂不可支。同事們都說,如果迪斯尼沒有從事動畫片的創作,他準能成為一個好演員。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