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章 曆史上的三位後主

  ◎林冠夫

  中國曆史上,有三名亡國之君,都是史稱後主。即: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南北朝時南朝陳後主陳叔寶,五代十國時南唐後主李煜。這三人,都是皇帝,其不能稱皇帝,隻稱為國主者,各有特殊的背景和因由,如詳述之,得翻一大片史料,是不為本文任務,且不去細說。

  此三人作為曆史人物,俱為小朝廷皇帝。陳後主的轄地最大,也不過是江南半壁,劉後主為鼎足三分天下,李後主占地更小,僅五代十國時一國,大約相當於今蘇皖鄂贛閩接壤的部分地區。但他們的知名度都頗高。三人不僅都稱為後主,有其共同處:皇帝都當得不怎麽樣,甚至可以說當得一塌糊塗,以致國家滅亡,最終自身成為階下囚。這三人雖有共同點,但差異更大,以下分別敘述之。

  先說南朝陳的後主陳叔寶。

  陳叔寶近世知名度下降,知道此人的已經不多,可是在唐代,特別是皇朝沒落時期的晚唐,詩人的吟詠,借古諷今,詩作專寫或提到陳叔寶的很多。如以李商隱詩為例,有《陳後宮》兩首,專寫陳代後宮的事。此外,《隋宮》和《南朝》等,也都帶到這位陳後主。

  這陳叔寶,無論是當皇帝還是當俘虜,都莫名其妙。對他,用一個什麽詞都很難說清楚。虛偽,皇帝江山坐穩了,或為事坐穩江山,是常用的一招,此人倒不虛偽。痞,他也沒有。殘暴,有一點,但不是主要的。荒唐,他委實是,但卻遠遠不足以說明他荒唐的程度。最準確的大概莫過於“扯淡”一詞。一個扯淡皇帝,後來當了扯淡俘虜。

  為什麽說此人是個扯淡皇帝?他也玩藝術,寫詩作曲,都來得,但一切卻以扯淡出之。《南史·陳後主本紀》曰:

  後主愈驕,不虞外難,荒於酒色,不恤政事。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婦人美貌麗服巧態以從者千餘人。常使張貴妃、孔貴人夾坐。江總、孔範等十人預宴,號曰“狎客”。

  這些稱之為“狎客”的人,如江總,先為吏部尚書,後升為尚書令,孔範官居都官尚書,二人都是朝中大臣。其餘八名狎客是誰,沒有指名,大約也都是些官位不低的大臣。皇帝沒有讓這些人處理國事,而是讓他們陪他玩樂,淪於曆史上聲名狼藉的“狎客”。還讓他的妃子們也與之纏在一起,皇帝做到這個分上,確是貨真價實的扯淡。

  隋文帝開皇九年(即陳後主禎明三年,公元589)隋滅陳。陳亡後,後主陳叔寶與他的一大堆皇弟和皇子,一支龐大隊伍,浩浩蕩蕩,被押送至長安。君臣們都忘卻自己的身份是俘虜,更是不在意國滅家亡了。《南史·陳後主本紀》載有以下幾段話:

  隋文帝(楊堅)權分京城人宅以俟。內外修整,遣使迎勞之。陳人謳詠,忘其亡焉。使還奏言:“自後主以下,大小在路,五百裏累累不絕。”隋文帝嗟歎曰:“一至於此!”

  在曆史上,每當皇朝更替時,新朝君主對之君,一般都是砍他的頭,或以別的方法治死他。陳後主到隋都長安後,隋文帝楊堅對他,倒是真寬容,不僅沒有取例有的行動,還給予諸多優待。這究竟出於何種用意和心態,史無明文。據現有史料推測,大概感到此人已無任何能為,毋須留下殺前朝君主的惡名,樂得有個寬仁之君的美諡。《南史·陳後主本紀》曰:

  既見宥,隋文帝給賜甚厚。數得引見,班同三品。每預宴,恐致傷心,為不奏吳音。後監守者奏言:“叔寶雲:既無秩位,每預朝集,願得一官號。”隋文帝曰:“叔寶全無心肝。”監者又言:“叔寶常耽醉,罕有醒時。”隋文帝使節其酒,既而曰:“任其性,不爾,何以過日。”

  他居然發了異想,要隋文帝給他個官號。他自己也以官員自居,寫了首拍馬屁的應詔詩。曰: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太平無(何)以報,願上東封書。

  如果他是隋文帝駕前的大臣,這份馬屁倒拍得像模像樣。無怪後世不少拍馬有道的人,照抄這首馬屁詩來歌功頌德。可是,這時的陳後主,在隋都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俘虜。亡國之君被俘,沒有送命的是極少數,前朝舊臣跟著當俘虜,對當局說點投其所好的話,也是常見,也有不顧羞恥的。無論如何,這些人都往往顧及被俘者的身份,唯獨這位陳後主,馬屁拍得不免有點越位。

  陳後主在當俘虜之前,還在皇帝位上,詩倒寫過幾首,以樂府為多,那些詩中都滲透著荒淫,有的還堪稱名作,如《玉樹後庭花》曰: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他還能作曲。這首《玉樹後庭花》,就是他為自作曲子配的歌詞。不過,他寫這些樂曲,亦都有他荒淫生活的紀錄。據《隋書·音樂誌》載:“陳後主於清樂造《黃驪留》及《玉樹後庭花》、《金釵兩鬢垂》等曲,與幸臣等製其歌詞。綺豔相高,極於輕蕩。男女唱和,其聲甚哀。”

  三人之中最無才無能的,是蜀漢後主劉禪。

  這劉禪即劉備的兒子阿鬥。老子英雄,兒卻遠非好漢。在正史《三國誌·後主傳》中,他的傳記比較簡略,但民間熟知阿鬥,那是來自小說《三國演義》。在民間此人的名聲,甚為不佳,成為糊塗無能的代稱。說書的說法本來不足為據,因為《三國演義》家傳戶誦,深入人心,大家都信以為真。於是,民間有句俗活說“扶不起的劉阿鬥”。一說到阿鬥,便立即想到他的無能。還有對一些自視過者不以為然,輒曰“把別人當阿鬥”。這阿鬥一詞,便成為傻瓜的代稱了。

  與此相關的,大約是因為小說中的的諸葛亮被神化了。作丞相的料事如神,無所不能,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那麽一位高明人物來輔佐,蜀漢卻早早滅亡。除了這位諸葛孔明先生早死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皇帝的阿鬥太不中用。

  作為曆史人物阿鬥,糊塗無能倒合乎事實。此人最糟糕的行為,是自身作為皇帝卻無主見,信用一撥小人,特別是宦官黃皓,《三國誌》“後主傳論”曰: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閣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此外,阿鬥之所以名聲不佳,稱阿鬥,主要是小說《三國演義》中一段“樂不思蜀”的描寫。小說的這個情節,是有所本的。《三國誌》裴鬆之注於後主到洛陽後,其舊臣亦封為侯的文字下,有注引《漢晉春秋》的一段文字:

  司馬文王(按:即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枝,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與賈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薑維邪。”充對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卻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聞,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複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卻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讀了這段文字,不禁令人啞然失笑。這阿鬥,真是個呆大。但細思之,這阿鬥卻不能不當呆大,不是呆大就得死。同時亦不能不看到,這阿鬥的呆大當得著實高明。須知,阿鬥是落在司馬昭手中。

  這司馬昭,一向以手辣心黑著稱於史。當時的皇位名義上還在屬於曹氏,但實際上已為司馬氏完全控製,曹魏末年三名少帝都沒有幸免:曹芳被司馬昭乃兄司馬師所廢。曹髦直暗遭司馬昭毒手,曹奐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滅掉。凡不利於司馬氏奪取皇權者,誰也難逃厄運。這是宮廷中的權力爭奪,本來有許多華麗的掩蓋,但掩蓋畢竟是會露底的。曆史上還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語句,說的就是他沒有掩蓋住凶殘。

  所以說,阿鬥的“樂不思蜀”,韜晦也。他如沒有這番呆頭呆腦的表現,或考他表現如稍欠火候和逼真,送命是必然的了。其實,阿鬥的韜晦乃是家傳。當年,曹劉“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謂“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耳。”劉備聽到此語驚得箸落,而借聞雷作掩飾,也是逼真得恰到好處。看來,這阿鬥的韜晦,亦有乃翁風,所以得以活命。

  也許有人說,阿鬥那樣活著,還不如死去。這當然也不失是一種評價,而且還是一種正人君子的凜然評價。

  再說南唐後主李煜。

  三位後主中,李後主的名氣最響,遠遠蓋過前麵的兩位。近若幹年來,凡讀過幾首詞的人,甚至不知他的尊姓大名為李煜,卻無不知道李後主,都能哼出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現代人一說到中國文學,無不唐詩宋詞並提。詞,從整體說,作為廣義詩歌發展中的一個藝術品類,真正能代表這一藝術品類總體上優長特點的,是從晚唐到五代的一段。自然渾厚淳美,生氣勃勃。到宋代,它的發展確實達到鼎盛時代,但也不可諱言,已開始走了下坡路。北宋詞大體上還能保持晚唐五代詞的素質,到了南宋詞,精美細密有餘,自然渾厚則顯得有所不足了。

  此中還有個明顯差別,是唐五代詞與樂密切結合,大都作為樂曲的歌詞,到北宋,大體上還不離樂曲。到南宋,雖然也還有作曲家寫詞,或為詞自譜樂曲,但從大範圍說,則大都脫離樂曲,成為詩人案頭的詩作。故在意的,則都是運用文字的規律,其自然生趣就不免淡薄了。

  這當然是就一個時代文化的總體說,但各代的文學藝術家個人,又各有成就的高下不同。我們這裏要說的是李後主,前麵說了這一段與李後主無關的話,卻又恰是密切關係到李後主。這李後主的詞,正是唐五代詞的最高代表。

  前代大師王國維氏於其《人間詞話》中有兩段話說: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另一位詞論家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曰:

  王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

  這二位說的,雖未將詞的發展高峰放在晚唐五代,但以溫庭筠、韋莊和李後主並列,也正是這層意思。此外,詞作家王鵬運,為一代詞家,作有《味梨詞》、《鶩翁詞》,陳乃乾《清名家詞》收王氏詞為《半塘定稿》。其《半塘老人遺稿》亦收詞論之作,其論李後主詞曰:

  蓮峰居士(按:即李後主)詞,超逸絕倫,虛靈在骨。芝蘭空穀,未足比共芳華,笙鶴瑤天,詎能方茲清怨……以謂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矣。

  這位王鵬運,逕稱李後主為“詞中之帝”,為獨有之見地。現實中,他是小國南唐的皇帝,而且當得甚不如意,但於詞的領域中,卻足可稱帝。為何有此差異,王國維雲:“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二人之說雖不盡相同,卻正好相互印見,於李後主,是正符合其身份特點。

  這李後主,現實上皇帝當得委實靡足稱道,與上麵說的兒位後主命運一樣,但於詞史上的地位,足可稱為“詞中之帝”,反差如此懸殊。這亦為時代使然,因為北方趙宋已成氣候,即使李煜一心一意當皇帝,勵精圖治,亦已不足與北中國的宋人相抗衡。

  中國曆史上有好幾位皇帝,亦玩藝術,如宋徽宗趙佶,藝術是一流的,皇帝卻當得極差。但趙佶是皇帝玩藝術,本身生活內容,思維方式,心態特質,是個徹頭徹尾的皇帝。李煜不同,論其藝術,也是絕對一流,而他的身份卻是個皇帝。那是曆史的錯位,將一位詩人推到皇帝的寶座上去。皇帝身份與藝術家之間,二者不能適應協調。

  李煜個人,也無意於將自身擺在皇帝的座位上去。不說大的,即使是最小的小事,如他與小周後的那段情愛經曆,就是如此。當他看上了周家小女兒,盡可下一道諭旨,讓周家送女進宮。建立寵大的後妃隊伍,本來是屬於皇家禮儀規定,臣僚們不會有任何二話,周家更是求之不得。可是,李煜不取皇帝的這個傳統辦法。他的那首《菩薩蠻》曰: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夜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苔,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好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這首詞的筆墨重點落在小周後身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一對完全處在柔情蜜意中的戀人,在李煜身上看不到絲毫皇帝的影子。所以說,他的生活內容,思維方式,心態特質,不是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詩人。

  曆史,現實,太惡作劇了,有時委實令人哭不得笑不成。這麽個富於詩人心態的書生,卻被推上帝王寶座,去吃苦頭,受折磨,直至悲慘地送命。趙宋皇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人倒不像劉邦那麽痞,也不像朱元璋那樣過河拆橋,但卻也是處在權勢爭奪旋渦中的帝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騰不出手,允許你於南唐當國主,隻要不稱為皇帝就放你一馬。一旦騰出手時,即使稱國主也毫不客氣地收拾了。

  於是,趙匡胤派曹彬領兵下江南,開寶八年(公元975)底,攻下金陵。南唐從此結束,後主李煜成了俘虜,第二年被押送到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趙匡胤還顧及什麽,沒有讓他立即送命。但給他的那個封號曰“違命侯”,已透露了他結局不幸的預示。

  阿鬥可以不留痕跡裝糊塗、充呆大。李後主不是阿鬥,當了俘虜後,依然是個詩人,想不到顧忌什麽,寫了些懷念當年生活的詞。如:

  虞美人

  春花秋月(或作葉)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不知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是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一位亡國的皇帝,如今已成處在看管中的俘虜,詞中,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還是舊時遊上苑”、“故國不堪回首”、“雕闌玉砌應猶在”等等,不用說都是些敏感的句子。可是,詩人卻想不到這些,他在意的卻在詩的情懷。念念不忘故國,將詩情形之於筆墨。兩年不到時間,這已是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被灌下毒藥,牽機藥送命,豈偶然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