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6章 話劇《李白》瑣記

  ◎郭啟宏

  一

  李白能不能當官?問題提得傻。當今有流行語,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過,這是省略了主語的說法;如果主語換作李白,由本人自己說,結果要微妙得多。

  我曾經向學界的朋友們請教,得到的共識是李白當不了官。這見解其實不新鮮,一千二百多年前,李白在世時,唐玄宗已經說過,李白“非廊廟之器”,在翰林院“見習”期間未見佳績,“賜金放還”便是禦製“鑒定”。

  是李白放蕩不羈嗎?同等人物王羲之,袒腹東床,卻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李白飽學迂闊嗎?書生拜大將的例子史不絕書,前有東吳陸遜,後有南宋虞允文。李白不能當官,他心中自是不服,看他自比諸葛孔明、謝東山,都是匡時濟世人物。我們無妨翻一翻“李白家世考”、“李白交遊考”之類,李白的從弟便做了南平太守,即如魏郎中、宋中丞、辛判官、裴長史、崔侍禦、孟少府、元參軍、韓荊州之屬,有從科舉路上滾爬過來,也有從其他途徑攀升上去。盛唐風氣開放,遴選人才不拘一格,“老友”高達夫兄更是當上了討伐李璘的最高統帥!何以見得李白就當不了官?

  李白當然可以當官!他大概會親近草民,同情弱勢群體;大概會嫉惡如仇,令豪紳不敢橫行;大概會抗令不遵,甩掉烏紗帽,惜護腰間那塊傲骨;他也大概會率性而為,留下許多“不檢點”的記錄,讓“巧偽人”抓住把柄……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李白至少比貪官汙吏清廉!可是,李白還是錯了。

  嗚呼!李白終其一生無法擺脫一個文化人的情結。李白幾乎是中國文化史上唯一可以融入大自然的詩人,他應該與清風明月同在,而他卻背負著自己也未必明白的曆史使命感!

  李白,應該從官場上自我放逐!

  二

  莎士比亞台詞的魅力,往往在於哲理的思考。時不時撲入眼簾的佳句、麗句、奇句、警句,不僅娛目怡情,而且開闊境界。恍如人行山陰道上,一路美景讓你目不暇給,不由得自家“定格”,悠悠然領略個中滋味。

  又有一種台詞,與莎劇不相幹。那種台詞故作驚人語,或專為迎合觀眾當下情緒,不考慮人物性格、不顧及情節發展,或許也能煽情,卻怎麽看都是外加的、硬貼的,過不了多久,怎麽貼上,就怎麽卸下,貼上時金碧輝煌,卸下後不成片段。莎劇的佳句、麗句、奇句、警句可都是自然天成,是瓜熟蒂落,是水到渠成,是胸脯長出三角肌,是胳膊長出腱子肉。

  話劇《李白》重排時候,演員們很認真,反複推敲劇本台詞。飾演宋康祥的李士龍君對我說:“宋康祥改‘隨行’為‘脅行’,調侃李白,‘先生不是太白,是太迂,太迂闊了!’意思已經夠了,後麵那句‘畢竟不是官場中人啊’,略感重複,似無必要。”我沉吟片刻,對士龍說:“看來似乎可刪,隻是少點韻味。如果上升到官場運作的‘遊戲規則’,想一想馬基雅維裏對於權力的論述,那句台詞就不能刪了。”士龍緩緩地點點頭。他是個有悟性的聰明人,在爾後演出中,他果然演得十分的出彩!他不再對李白說那句台詞了,他嫌表演上的“重複”,他換了舞台調度,轉過身去,笑著對宗氏夫人說了那句台詞,當然所指仍是李白——“畢竟不是官場中人啊”。

  演員與編劇之間的心領神會,使台詞煥發出哲理的光芒。

  劇中,惠仲明提筆篡改李白的檄文後,忽然自嘲,“古往今來有多少真真假假的文字,誰也鬧不清了!”看似閑筆,其實意在言外,惠仲明也並不是一黑到底的人物。

  劇中,李白在回答欒泰規勸他得機便“露布天下”時候也說,“古往今來有多少事情鬧不清楚!”也看似閑筆,卻把前麵惠仲明台詞的內蘊更加拓展,從文字直推向世間萬物。

  我追慕莎劇台詞哲理的思考。

  三

  創作與評論之間的互動需要妥協。

  劇中有一個細節:宋康祥指著惠仲明的背影對李白說:“他居然打聽到你的自薦表上‘隨行’改成‘脅行’,還跑到我門上來求官,意在要挾!”李白一聽忿忿然:“混賬東西!在官場裏混的人,狗改不了吃屎!”每演至此處,劇場便有強烈的反響,兼有共鳴的掌聲。上世紀九十年代,此劇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情況一樣熱烈,與首都劇場無異。

  二〇〇四年,此劇重演,中央一位首長在北京市幾位首長的陪同下來到人藝的首都劇場。戲演到此處,觀眾反應如常,歡聲夾著掌聲,唯獨六七排中間“首長席”的位子紋絲不動,有如莊嚴的孤島。散場後,劇院接待方歡送了首長,首長上車前低聲對管宣傳的市領導說:“那句話一定要改。”看著轎車出了院子,市領導轉過身來,問道:“郭啟宏來了沒有?”我應聲而出。市領導說了:“那句話有片麵性。”大家都知道那句話指的是哪句話。“噢,官場也有好人嘛,看問題要辯證!”(大意如此)除了我這個編劇,還有好幾位劇院的人,誰也沒有開口。市領導口氣似乎見緩:“你看好改不好改?”我在這秒把鍾裏,腦子轉了三百六十圈,我當然不同意那“文學的”也是“哲學的”批評,但我擔心這出戲要“折(讀shé陽平)”,不須上麵下令,劇院內自會有人提出取消演出,此劇十年“停演”的教訓叫人心酸。我點點頭,語氣堅定:“好改。”

  這是妥協。我和蘇民導演商量,加上三個字:“像這樣……”第二天,李白的飾演者濮存昕改了台詞:“像這樣在官場裏混的人,狗改不了吃屎……”效果仍然有,隻是程度差了許多,我心裏鬱悶。

  我向來認為,人到劇場,便是觀眾。作為戲劇美的接受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草民還是首長,有同等權利發表意見,亦即評論;果若評論,便有對有不對,可聽可不聽,而不是指令;倘成指令,藝術家有權要求下達紅頭文件,以為法律依據。北宋時候,因為一首《鶴衝天》,仁宗皇帝給柳永批了四個字——“且填詞去”,柳永於是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也算是一段佳話吧?

  今年《李白》重排,我終於在劇組把心裏話說了。我說,那句台詞沒有錯!第一,沒有否定官場,作為國家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官場一直存在。本劇江邊一場就曾借紀許氏之口說出,“讀書人想為百姓做點事,不當官有啥法子?”第二,隻要官場存在,就會有混與不混兩種官員;第三,語境裏分明實指惠仲明,李白罵“混賬東西”,自然是惠仲明了,談不上“辯證”與否;第四,即使話語存在片麵性,那也是李白的台詞,不能等同於作家的思想。我又說,《李白》一劇已收入我自家的文集,文集裏我保留著原台詞;這次重排,我希望把那句改了的台詞在舞台上恢複過來,文責自負,我願承擔由茲引起的一切後果。導演和主演欣然同意。

  舞台上,戲演到此處,赫然出彩。觀眾會心又公道,反響熱烈而平和,是另一種形態的“詩教”,所謂“溫柔敦厚”是也!

  創作與評論之間的互動不需要妥協。

  四

  編劇有“特權”。

  具體地說,曆史劇的編劇可以有效地攫取曆史學家的科研成果。倘若換成詩僧皎然《詩式》中的說法,也可以叫“偷”。隻要高手“才巧意精”,偷得奇絕,那麽史家,還有史學界,都會笑著“從其漏網”。

  我在劇本構思的過程中,大量吸納了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一書的研究成果。這部誕生於“文革”年代的曆史著作在學界多少受些非議。在下不敢人雲亦雲,便認真研讀了該書。我驚異地發現,盡管有不敢苟同之處,但那畢竟是大家之作!該書立論大膽有創見,求證小心有底氣,兼有翔實的史料,遊乎其間的是一種學界罕見的創新精神和“藩籬盡毀”的霸氣。

  比如,《永王東巡歌》現存十一首,該書認為應該隻有十首,現存十一首中的第九首是偽作,因為它“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過了秦皇漢武,比擬的不倫不類,和其他十首也不協調”,同時推論“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該書還提出另一個參照係,即李白“其後不久作的《上皇西巡南京歌》也隻有十首,顯然是仿效大小雅以十首為一‘什’的辦法……”崇論閎議,朗朗然。

  我很讚賞該書的論述。我把《永王東巡歌》第九首作為李白從璘謀逆案的重要“證據”來處理,由此鍛造出一條戲劇鏈。我感謝我的本家前輩郭沫若先生!(郭老與我家鄉饒平郭氏同出福建,饒平郭氏係明季入粵,郭老族人係清初入川,有郭老散文《芭蕉花》可為證)是郭老的科學考證啟發了我的戲劇思維,我把郭老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藝術創新,或曰:“偷”。

  於是乎有一個文化現象引人遐思。史學家在論據並不充分的情況下,不敢妄作論斷,他必須小心翼翼等待著新論據浮出水麵;文學家則不然,史料或記載中閃爍、曖昧乃至語焉不詳的去處,恰恰是想象力得以馳騁的廣闊天宇。《李白》的許多情節緣此而來。

  將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付諸想象,催生形象,是史劇家的“特權”。遺憾的是,“特權”在前,人偏不用(或者說,沒本事用),卻昏昏然陶醉於低品位的“戲說”,嗚呼哀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