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章 就是好來就是好

  ◎虞非子

  歲末年初,更新日曆,旋又想起列夫·托爾斯泰的《智慧曆書》,一本曆久彌新的“日曆”,以及關於這本“日曆”的一段往事。

  那是二〇〇六年九月十九日夜,閑來整理堆放在客廳裏的書,忽見一冊《智慧曆書》簡編本——《為了每一天——托爾斯泰三百六十五天精神食糧》(劉文榮編譯 文匯出版社2006年2月版),內有托翁收集的名人名言,也有托翁改寫或自撰的警句妙語;書為“日曆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一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每天幾段箴言。偶然的“一閃念”,我打開書翻到“當天”,展現在眼前的竟是如今已很少有人談論的信仰問題——

  9月19日 虛偽的信仰

  虛偽的信仰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遺害無窮。

  人們過著惡劣的生活是因為他們不相信真理而寧願相信虛假的東西。

  僅僅拋棄虛偽的信仰還不夠;要使世界變得不再虛偽,還要確立真正的信仰。

  托翁談論信仰,誰都不會驚奇的。令我驚奇的是,那天傍晚下班回家,在地鐵上翻閱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1月版),無意間讀到的竟也是“信仰”——

  任何宗教離不開信仰,沒有信仰的不是宗教。有信仰,不叫宗教也是宗教。信仰屬於非邏各斯或非“道”,不能講道理。講道理無論講多少,出發點和歸宿處都是信仰。有理也信,無理也信。信的是什麽?不用說也說不清楚……信仰是不能分析的。信仰就是好。“就是好來就是好。”這就是非結構性語言……

  兩者說的都是“信仰”,但似乎各說各的,不過連起來看卻也有意思:信仰是什麽?信仰就是好,“就是好來就是好。”而虛偽的的信仰則是“遺害無窮”的,“要使世界變得不再虛偽,還要確立真正的信仰。”但既然信仰就是“信”,不能分析——自然也不能思考,那又如何識別“虛偽的信仰”、確立“真正的信仰”呢?於是困惑,於是繼續翻閱托翁的日曆,因為我確信依托翁的性格,信仰問題雖不至於“天天講”,“月月講”也是有可能的。

  果然。

  在托翁的三百六十五天中,僅標題涉及“信仰”的就有十五天之多:人與信仰(1月2日)、盲目的信仰(1月12日)、信仰的意義(1月13日)、信仰的演變(3月26日)、建立信仰(4月17日)、信仰的根源(5月19日)、虛偽的信仰(6月4日)、缺乏信仰的人(7月10日)、信仰與行為(7月22日)、信仰決定人生(8月28日)、真正的信仰(9月11日)、虛偽的信仰(9月19日)、信仰的力量(11月16日)、堅持信仰(11月20日)、信仰表現於行為(12月13日)。

  有意味的是,其中有兩天居然同題:虛偽的信仰。除了“當天”,還有就是這一天——

  6月4日 虛偽的信仰

  世上的大部分罪惡都是由於對理性缺乏信心而產生的。“不信則咒”,這是多麽膚淺的想法啊!然而,導致罪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本來必須用理性來思考的事情,如果不是全盤接受,就是全盤否定,人就會失去思考的習慣,從而不是陷入自我詛咒,就是把別人引向罪惡。一個人隻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會有正確的思想,也隻有這樣,他的靈魂才能得救。

  ——愛默生

  虛偽的信仰“導致罪惡”,這是有史可證、眾所周知的。但究竟什麽是虛偽的信仰呢?答案也許在托翁7月10日的日曆上——

  在當今世界,人們往往用某種世俗理論來代替真正的信仰。他們所信仰的不是神,而是某種被神化了的理論而已;換句話說,他們信仰的是自己頭腦裏的一堆假知識。

  在托翁看來,“要想生活得安穩踏實,首先要有信仰”(4月17日),因此必須“拋棄虛偽的信仰”、“確立真正的信仰”,而“靈魂的得救”有賴於“獨立思考的習慣”。然而按照金先生的說法,信仰和獨立思考這兩者是悖謬的。想來想去,唯一能圓通托、金之說的隻能是:人必須要有信仰,在信仰之前一定要獨立思考,以避免陷入“導致罪惡”的“虛偽的信仰”。

  但問題依然存在:在有了信仰(真正的信仰)之後,托翁是否也認為信仰者隻會(能)說“就是好來就是好”呢?索緒爾發現,人區別於動物在思想……可見隻會說這種“非結構性語言”的信仰者也是很不“人”的——思來想去,真是有信仰不是無信仰也不是……

  ——還是托翁高明,他在百多年前的九月十一日這一天的日曆上寫道:

  9月11日 真正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之所以吸引我們,不是因為它一定能使我們獲得幸福,而是因為它能使我們從不幸和死亡中獲得拯救。

  拯救既不在於信奉任何宗教,更不在於舉行何種儀式,而在於領悟人生之真諦。

  原來,托翁的“真正的信仰”並不是金先生所談論的“信仰”,它既不是那種“不叫宗教也是宗教”的“虛偽的信仰”——那種“就是好來就是好”的信仰,也不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信仰,雖然托翁也引用《聖經》來闡釋他的信仰觀(12月13日)——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他有信仰,卻沒有行為,那有什麽用處呢?這信仰能救他嗎?若是你們的兄弟姐妹赤身裸體,又餓著肚皮,你們隻是對他們說,願你們吃得飽,穿得暖,卻不給他們所需的東西,那有什麽用處呢?

  ——《舊約·雅各書》

  但緊接這一段,托翁又寫下了這樣一句我們應該耳熟能詳的話:

  重要的不是聽其言,而是觀其行。

  看來托翁非但不擅長“非結構性語言”,而且似乎連“就是好來就是好”都是懶得聽的。

  他相信自己的眼睛。

  2008年1月15日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杜維明談一些文化現象

  杜維明教授在接受《暸望東方周刊》的記者采訪時說:“喪家犬”本來就是孔子自己的比喻。李零的作品是他在北大講課的筆記。他對考證很熟悉,因為他是文獻學和古文字學方麵的專家。就這點而言,我覺得很值得一讀。但他是不是能完全拋開主觀色彩,把孔子的原貌通過他的學術研究體現出來,我覺得大有可疑。他有他的一套解釋的方向、目的,有很多很到位,也有很多爭議性很大的地方。

  於丹現象也是。她能說善道,她有她的一套魅力。我覺得值得重視,而且也是非常好的現象,能使很多人來關注這一現象。

  一個社會應該是分層的。比如美國,這麽一個功利的國家,但最精英的學報,也可以在書攤上買得到,然後是《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星期評論》等等中產階級讀物,最後是為普羅大眾看的小報讀物,應有盡有。它可以滿足各種人群的需求。《紐約時報》發行量還不到一百萬,但它影響了全世界,有些小報發行量幾百萬,雖然沒什麽影響,但它們都不可或缺。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