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紅色公主”的流亡生命

  ◎張子宇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斯大林最疼愛的女兒斯維特蘭娜,悄悄地在美國走完了她八十五歲的人生之路。

  斯維特蘭娜因一九六七年叛逃到美國而震驚世界,她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時代周報》刊登的《“紅色公主”的流亡生命》一文對此作了介紹,現摘錄如下——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八十五歲的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因患直腸癌,在美國威斯康辛州靜悄悄地走完了她的人生曆程。她的鄰居也許不知道,隱居在此的老太太就是斯大林最疼愛的女兒。一九六七年她叛逃到美國並震驚了全世界。

  斯維特蘭娜的父親是擁有無上權力、名字的含義是“鋼鐵”的斯大林。

  一九二六年,斯大林的第三個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兒出生了。她的名字斯維特蘭娜意思是“光影”,源於一首俄羅斯浪漫主義詩歌,帶有典型的孤獨和善於幻想的氣質。給小姑娘取這麽一個古老的斯拉夫名字,足以讓人感到驚奇,因為那個時候,蘇聯幹部的子女不是叫“奧克佳布裏”(十月革命),就是“瑪佳”(五一勞動節),或者幹脆叫“Mael”(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頭一個字母的組合)。

  盡管在六歲那年,斯維特蘭娜的母親就神秘地自殺了。母親死亡的那天,斯維特蘭娜和哥哥瓦西裏用完早餐後就被帶走去散步了。傍晚的時候,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來陪孩子們,可元帥哭了一個晚上。這時,孩子們才知道母親死了。小姑娘還不知道死亡是什麽意思。大人們說母親死於急性腸炎導致的腹膜炎。黨內的公開說法是,斯大林的妻子患有“精神病”。

  和兩個哥哥不同,被稱為“紅色公主”的斯維特蘭娜,得到了父親真心的愛護。斯大林第一任妻子葉卡捷琳娜的妹妹瑪麗婭,也認為斯大林是一個真心愛女兒的父親,經常撫摸、親吻、讚賞女兒,飯桌上把最好的食物留給女兒。

  女兒時常以頑皮的語調寫信給父親,作出“指示”。斯大林則回複“接受命令”、“執行命令”或“遵命”等字樣。到後來女兒的信幹脆直接寫成“我命令你星期天回家”。於是,小斯維特蘭娜有好幾個“秘書”,第一秘書是斯大林,然後以此類推: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基洛夫和其他人,包括讓無數人不寒而栗的貝利亞,這位克格勃的掌門人經常抱著小斯維特蘭娜玩耍。

  美好往事隨著斯維特蘭娜的成長逐漸結束了。父女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嚴重。十歲的時候,斯大林讓女兒讀《聯共(布)簡明曆史教程》,可是女兒認為這本書非常無聊,這讓斯大林很生氣。在一九四○年,斯維特蘭娜發現自己不少同學的父母突然被捕,她試圖向父親求情或者轉交同學家長的信件,第一次成功了。斯維特蘭娜這樣回憶,我驚奇地發現自己有決定人生死的力量。

  到後來斯大林被激怒了,他對著女兒大吼:“他們是叛徒、是敵人、是反革命分子,必須被消滅,就像踩死一隻臭蟲!”陰暗的政治鬥爭氣氛曾經毀掉了斯大林和他第二任妻子娜傑日達的感情,也最終導致了她女兒走向矛盾的人生。

  “我總是聽見另一種鼓點。還在蘇聯上中小學,後來上莫斯科大學時,我就一直如此。我怎麽也無法同克裏姆林宮的其他孩子齊頭並進,沒有及時加入童年時代就應當加入的那些組織。我二十三歲上大學時被拉進黨組織,可黨史考試卻不及格,這使得學校的黨組織大為尷尬。”斯維特蘭娜在自傳《遙遠的樂聲》中寫道。

  在個人生活上,斯大林也古怪地幹涉女兒的衣著,如同自己過去對妻子一樣。他不喜歡自己的女兒穿短裙,或者穿短袖毛衣,也不喜歡別人看見自己女兒的胳膊和膝蓋,否則他就非常生氣。按照斯大林的命令,裙子的腰部要寬大,和睡裙一樣寬鬆。

  然而對年輕的斯維特蘭娜來說,最大的不幸還是體現在她的婚姻和愛情上,她的初戀受到父親的強力幹涉。戀愛對象阿列克謝·卡普勒,一位四十多歲的離婚作家為此付出了十多年的牢獄之災。斯大林既痛恨他是一個感情經曆豐富的“花花公子”,也厭惡他的猶太人血統。

  僅僅一年以後,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對父親的抗議,斯維特蘭娜突然宣布結婚,新郎是她在莫斯科大學的同學格裏高利·莫洛索夫。諷刺的是,莫洛索夫同樣有猶太人血統。三年以後他們奇怪地離了婚,留下了兒子約瑟夫。從信件裏可以看出,斯維特蘭娜和斯大林曾經冷戰過很久。關於離婚也有很多傳言,據說,有一天莫洛索夫回家後看到警察,後者暗示這個家不再歡迎他了,他也不被允許給妻子電話。離婚後,莫洛索夫很快被單位開除,父親也遭到清洗,僅僅是念在他是自己外孫父親的分上,斯大林才沒置他於死地。

  斯維特蘭娜的第二任丈夫是斯大林希望的那種高幹子弟,他的助手日丹諾夫的兒子尤裏。當時的婚禮十分盛大,使用的金色餐具都是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遺產。但這種隻有政治考慮、沒有愛情的婚姻顯然不能持久,女兒卡佳問世後,他們也離婚了。

  一九五三年斯大林去世,斯維特蘭娜在《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寫:“父親的死是可怕的,這是我人生經曆的第一次和唯一可怕的死亡。”在赫魯曉夫時代,斯維特蘭娜依然受到優待,享受公車和別墅的待遇。不過在反斯大林運動開始後,她曾經上書要求放棄部分特權,在一九五七年,她決定放棄父親的姓,而改用母親的姓阿利盧耶娃。她寫道:“我不能再用這個姓了,它固有的‘鋼鐵’之聲刺痛了我的耳朵、眼睛和心髒。”

  正當斯維特蘭娜處於極度空虛之際,印度人布拉耶什·辛格走進了他的生活。辛格是印度一個富有王公的兒子,他在二十八年前成為共產主義者,後來加入印度共產黨。一九六三年,斯維特蘭娜和辛格在給高幹和“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友人”專用的醫院相識,並且墜入愛河。

  但是,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柯西金反對她嫁給一個外國人,在和斯維特蘭娜的見麵中,柯西金情緒激動,張口對那個病中的印度老男人開罵。他說,一個健康、年輕和運動型的俄羅斯女人應該找一個俄羅斯男人。“大家”都反對她和辛格結婚。他無論如何不會同意。這種政治對愛情的幹預可能是促使斯維特蘭娜後來叛逃的重要緣故。

  在反複拉鋸中,由於辛格身患肺結核,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斯維特蘭娜希望能夠到愛人的故鄉去,將他的骨灰灑向恒河。經過漫長的等待,柯西金終於同意了她的出國申請。去印度的那天,斯維特蘭娜和自己的兒子女兒以及孫女話別,大家都沒有想到,這一別就是十八年。

  在印度的歲月中,斯維特蘭娜堅定了自己放棄蘇聯的信念。一九六七年三月五日,斯大林的女兒走進了美國駐印度大使館,並請求政治庇護。美國人緊急從中情局調來檔案確認了她的身份,決定先讓她離開印度,以防印度政府和蘇聯達成協議引渡她。斯維特蘭娜先是去了意大利的羅馬,在上飛機之前,美國陪同又一次問斯維特蘭娜,是否後悔了,因為這個決定意味著她拆毀了所有的回頭路。斯維特蘭娜作出了答複:不後悔。她沿著通道,義無反顧地登上飛機。她從羅馬轉道瑞士,最終從瑞士轉往美國。

  對於斯大林女兒的“叛逃”,世界各國媒體爭相報道,它們把這看成是“紅色公主”對自己父親和國家的背叛。斯維特蘭娜卻把這次出走看得很簡單,這隻是她擺脫父親陰影的一個步驟,她隻是要過自由沒有束縛的生活。

  依靠寫回憶錄的稿費,斯維特蘭娜成為了一個富有的人。世界各大出版集團爭相要和她簽訂寫書的協定,有些人甚至直接攜帶著裝滿美金的皮箱。這些書總共給她帶來了超過一百五十萬美元的收入,她成立了一個基金會。但是事實證明,這位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公主不善於理財,這導致了她晚年生活的窘迫。

  在美國的早期時間裏,斯維特蘭娜選擇定居在大學城普林斯頓。在此她度過了後半生不多的快樂時光,斯維特蘭娜通常坐在涼台上的瑞士赫爾墨斯牌鋼琴麵前的矮凳上,打赤腳,身穿短褲和背心,夏日的空氣中彌漫著剛修剪過的草地的芬芳。

  一九七○年,斯維特蘭娜再次墜入了愛河,這次的對象是美國著名建築師維斯勒·彼得斯。維斯勒的前嶽母也是一位俄羅斯人,更為巧合的是,她的大女兒就叫斯維特蘭娜。當她從新聞上看到斯維特蘭娜來到美國時,她暗自在心中猜度也許對方會跟自己的女兒長得一樣,她邀請斯維特蘭娜出席了自家的晚宴。在派對上,斯維特蘭娜對維斯勒一見鍾情。很快,雙方陶醉在了甜蜜的愛情中。三周後,他們舉行了婚禮。

  婚後,斯維特蘭娜在四十四歲高齡又生下了一個漂亮的女兒奧爾加,然而她卻發現丈夫非常軟弱,凡事都要聽命於前嶽母,這讓她再一次感覺到受束縛。雙方不斷衝突以後,她又一次離婚了。

  離婚後的幾年,斯維特蘭娜一度患上了酗酒,她一年年慢慢地陷入了某種絕望的境地。另一方麵,她對美國的看法也日趨複雜。她討厭律師們,覺得這些人騙走了她大部分的稿費收入。她也厭惡西方的新聞媒體,她寫道:盡管我的住址和電話號碼從來不登入電話簿,可總有人把我家地址直接告訴記者。我怎麽也搞不明白,為什麽法律不保障私生活權利?

  盡管如此,斯維特蘭娜還是加入了美國國籍。那是寒冷的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日,離她母親自殺的紀念日很近,她和90名大部分來自東方和西班牙的人一起宣誓。一位老師為斯維特蘭娜拍了一張手持美國國旗的紀念照片。而早在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已經決定剝奪她的公民權。

  一九八五年,幾乎和她當年從蘇聯叛逃一樣令人震驚,斯維特蘭娜又回到了蘇聯,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為她的回歸開了綠燈。至今很多人依然在猜測她的動機。不過一般看法是對家人的思念和在西方的孤獨促使她吃了回頭草。許多蘇聯人認為,已經五十九歲、反複無常和難以相處的斯維特蘭娜,終於想回到家鄉,和自己的親戚朋友一起度過餘生。

  在莫斯科的記者招待會上,斯維特蘭娜說了一句讓美國人直搖頭的話:“我在自由的國度裏沒有一天是自由的。”德國作家瑪爾塔·薩德在《斯大林的女兒》一書裏認為,因為政治和經濟原因,她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生活,還需要照顧女兒。

  不過這對於蘇聯領導人來說,是一個天賜的禮物,這位公主又回來了。這位全世界最知名的蘇聯流亡者現在公開肯定蘇聯的製度。蘇聯還恢複了她和奧爾加蘇聯公民的身份。

  盡管如此,美國大使館始終保持和她的聯係,並且告訴她,隻要她不在法庭上宣誓放棄美國國籍,她就仍然是美國公民。

  斯維特蘭娜和女兒獲得國家分配一套相當於領導人才能享用的高級住宅,後來她們又去格魯吉亞居住了一段時間。但是斯維特蘭娜一如既往地不能適應她所居住的地方,而且最重要的是,她在蘇聯的兒女對她十分冷淡,母親也許不能理解,自己過去的離婚和叛逃以及再婚的新聞,給約瑟夫和卡佳帶來了多少痛苦。

  對於反複遊走於各國的斯維特蘭娜來說,也許她的內心早已成為了一位世界公民,或者說,宗教才是她的唯一歸宿。早在一九六二年,斯維特蘭娜就在莫斯科秘密受洗加入了東正教。後來由於辛格的緣故,她又信仰了印度的宗教。在美國期間,斯維特蘭娜也曾經成為基督教科學派的成員,而在英國期間,她又成為了羅馬天主教的信徒。不斷改換的宗教信仰某種程度上詮釋了斯維特蘭娜多變的人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