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晚清,西方文化洶湧而來

  ◎[美]阿瑟·賈德森·布朗

  美國著名的遠東問題專家阿瑟·賈德森·布朗博士在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來到中國進行社會調查,一九○九年又來了一次,寫下了十七本調查日記。一九一二年,他完成了The Chinese Revolution I一書(現譯為《辛亥革命》)。此書成稿的時間離武昌起義僅一百六十二天,離清帝遜位僅三十七天,當有些人還不敢斷言滿清帝國真正死亡時,布朗博士已在書中寫道:“一個新的中國誕生了!不管她的未來走向如何,不管她從專製走向共和的過渡期有多長,我們都不能忽視一個共和製的中國已經誕生……”

  《辛亥革命》一書已由解放軍出版社翻譯出版。由於作者大量引用了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從而使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自己想象的晚清。現將書中介紹的當年西方文化對中國產生的影響的部分材料摘錄如下——

  西方思想的湧入給中國帶來積極的影響。各國傳教士紛紛來到中國建立教堂和學校。如今,西方教會在中國建立了二千零二十九所私立小學,一千一百十六所私立中學、大學,以及師範、醫學、技術和工業等專科學校。教會在中國興辦教育的這股熱潮中,美國基督教會一馬當先——中國當時隻有十六所大學,美國建立了其中的十三所。

  亞瑟·H·史密斯先生提供了另外一個數據,中華教育會(一八七七年在華基督教傳教士成立的學校教科書委員會)的會員都是美國人,這個基督教的教育機構每三年召集一次教師大會,討論中國的教育問題,提請中國的各種教育機構采取統一行動。此外,中國全部的女子學校都是美國開辦的,目前美國在華設立的小學、中學、大學、專科學校等各種教育機構的總數已經超過一千家。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也在中國設立了很多教育機構,他們正計劃在中國開辦更多的教育機構,其中包括英國設在漢口的牛津——劍橋大學。

  長期以來,教會學校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的年輕人過去一直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天朝上邦,周圍的鄰國隻不過是一些半開化的野蠻國家。教會學校告訴他們:世界上還存在著許多強大的國家,它們的教育和文化的先進程度遠遠超過中國。這個過去奉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民族現在已經見識到其他國家曆史、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的魅力。在中國人驚訝的眼神中,異域思想和實踐王國的大門對他們敞開了。

  天生勤勉的中國人,很快就意識到這些新知識的意義。西學的風潮迅速席卷中國大江南北,中國的讀書人如饑似渴地閱讀歐洲和美國的書籍。中國幾十個城市的出版機構迅速崛起,出版社的印刷廠不得不加班加點,以滿足中國人的求知欲望。西方教會的印刷機構成倍擴大,他們把先進的金屬版印刷技術帶入中國,如今中國傳統的木版印刷已被其取代。教會的出版、印刷機構,已經有一些具備了很大的規模,它們在向中國推介西方文化上舉足輕重,上海的商務印書館就是由中國基督徒興辦的出版公司,它已經成為中國出版界的巨頭。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使用告示和揭貼來傳遞信息,但是,在義和團運動之前,中國基本上還沒有本土的報業,隻有北京和一兩個沿海城市有屈指可數的幾家小規模報社。如今,中國已擁有二百餘份報紙,中國的報紙發行事業正在大規模地迅速擴張。中國的官員階層原本極少關注新聞,現在則成為了報紙最重要的讀者群。到了一九○九年,中國的紳士們——那些與中國地方政權密切關聯的、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士們也開始購買或征訂某些影響力頗高的報紙。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精英階層對於知識的渴求難以抑製,他們對於改革的要求也變得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在很長的時間內,隻有教會學校能向中國學生提供完整的現代教育課程,中國傳統的教育機構還沒有這樣的能力。不過最近幾年,中國人已經意識到,是時候徹底拋棄背誦孔孟經典、學習八股文章的老式學府了。過去,中國傳統的科舉考試題目都是關於上古的問題,無法選擇經世致用的實用性人才,一九○一年和一九○五年的聖旨廢除了科舉這項老舊的傳統,改試策論,讓報名參加考試的人員,寫作關於西方科學、政府、法律和種族問題的短文。這樣一來,學生們立即如潮水般湧入教會學校,報名者實在太多,令招生人員和教師們應接不暇。中國人從未如此熱衷於購買國外的書籍,因為沒有它們就無法通過考試。李提摩太曾列舉過一些數據,一九○二年一年上海全市購買的教科書總價值為二十五萬美元;西方書籍在中國從未如此火熱過。

  清末一些官員對於現代教育製度的推崇和改革建議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視。一九○五年,清政府設立學部。一九○八年,清朝皇帝頒布的一道有關教育的上諭中說:凡男童年逾八歲者應入學,違者責其父母親屬。無父母親屬者,由本地官員負責其教育。各省總督應敦促屬下興建學校。以此聖諭廣布天下。

  由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提倡,新式學堂在中國大地上迅速結出果實。舉個例子,僅僅是教授工程學課程的較為有名的學府就有: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即今上海交通大學),太原府的山西大學堂、唐山路礦學堂和天津的北洋大學堂。學生數目也是爆炸式的膨脹,僅僅在奉天就有五十所新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總數大約有七千五百名。

  清末,清朝政府學部管理的學堂有四萬二千家,在這些學堂中,有六萬四千名監督以及八十七萬五千名學生。清政府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讓每四百戶家庭擁有一所小學,在未來十年內建立可供四千五百萬學生使用的學校設施。現在,舊的科舉號舍已經雜草叢生,新式學堂體係完備且設備先進。廣東省原來的科舉考棚規模宏大,有一萬一千餘間號舍,現在它的原址之上矗立著廣東省新建的公辦學堂。

  現代教育也已經深入到滿清貴族子弟之中。我曾造訪過北京的八旗子弟中學,感到非常震憾,因為我看到滿清貴胄子弟手中拿的竟是美國的教科書。我還參觀過幾所公辦學堂,雖然他們的教學質量難以令人滿意,但教學設備相當精良。他們的教學質量止步不前,主要是因為沒有稱職的老師和教材。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東方國家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這一點在中國人身上尤其突出,求學的目的是為了做官。這一宗旨在中國的學堂教育中仍未改變,學堂設立的目標,還是更傾向於培養優秀的官員。這對於一個急需現代科學啟蒙的國家來說,是一個誤區。我認為,處於現代教育事業發展初期的中國,應該培養更多的教師,而不是官員。不過,雖然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步伐已經穩步邁出。

  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正在學習英語。許多高等學府,如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和廣東的基督教大學的管理者都認為,既然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如此高漲,完全可以用英語做課堂作業。赫伯特·斯賓塞、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和許多西方的哲學家及政治經濟學家、文學家現在在中國都有了自己的忠實讀者。英文也滲入到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清政府在一九一○年下發敕令,允許在科技說明中使用英文,現在中國的火車票和列車時刻表通常用中英雙語印刷。

  中國有一些胸懷大誌的年輕人,或是曾在教會學校中接受早期教育,或是受到傳教士掀起的知識熱潮的影響,他們遠赴歐洲或美國最優秀的高等學府完成學業。

  受這批留學風潮的影響,許多地方督撫,甚至清朝中央政府也開始遴選優秀的年輕人出國留學。這些留學生最初學成回國時麵對的是懷疑與厭惡,有些人甚至被扣上對朝廷不忠的帽子飽受牢獄之災。不過,他們很快憑借過人的才華嶄露頭角,並逐漸受到重用。

  美國政府將超出自己在義和團運動中實際遭受損失的大部分庚子賠款歸還中國後,清政府與美國國務院達成了用退還的庚款培養中國留學生的協議:前四年每年送一百名學生,後二十九年每年送五十名學生赴美留學,每名學生須修習七年美國的課程。為了保證這些中國留學生是百裏挑一的,並接受過必要的預科培訓,北京成立清華學堂作為留美預備學校,負責從各省遴選優秀學生。辛亥革命爆發時,清華共有三百五十名學生,各係都有經驗豐富的外籍教師任教。現在,總共有約七百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留學。越來越多的從美國高校畢業的學生成為中國革命的領軍人物。

  學習了現代知識的中國學生多數擁護革命。據統計,百分之九十五的曾在國外接受教育的中國學生後來成為了革命思想的擁護者、傳播者,甚至領軍者。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