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誰把吳祖光打成“右派”

  ◎張 穎

  吳祖光(1917-2003),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他是位著名戲劇家,主要代表作有話劇《風雪夜歸人》、《闖江湖》,評劇《花為媒》,京劇《三打陶三春》,並導演了電影《梅蘭芳的舞台藝術》、《程硯秋的舞台藝術》。然而,在一九五七年卻被打成“右派分子”。究竟是誰把吳祖光打成“右派”的呢?有的說是周揚……三聯書店出版的《文壇風雲親曆記》一書中介紹有關情況,現摘錄如下——

  一九五七年三月間,毛澤東主席作報告發動黨內整風,特別希望群眾和黨外人士對黨的領導提出意見。那時我是《戲劇報》常務編委,主持日常工作,田漢是主編。當時中國劇協即成立了整風領導小組,田漢是組長,我也是成員,具體操作是孫福田、伊兵兩人。他們都是剛調來劇協不久,其中孫是從河北省調來,伊兵則來自上海。兩人的共同特點是要到劇協掌實權,他們的職務都是副秘書長,而劇協的主要業務工作則是在《戲劇報》和《劇本》月刊。他們在戲劇界資曆淺亦無作品,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掌握主要業務領導,所以隻好另找他途。數十年的經驗證明,在黨內鬥爭不正常的情況下,肯定有人利用時機搞不正當活動以達到個人私欲。伊兵就是利用“反右派”時興風作浪。在黨中央號召開門整風,推向社會時,伊兵等就要搞大鳴大放。《戲劇報》是全國戲劇界的主要輿論陣地,要首先帶頭鳴放。其實在北京的戲劇界知名人士,對黨領導也沒有特別意見,就是有意見也都在單位內說了。為了造聲勢,領導小組決定,《戲劇報》應該首先鳴放起來。於是我在《戲劇報》編輯部內傳達指示,並派出了《戲劇報》內幾乎所有記者以及編輯,約有十數人在北京各戲劇院團,其後到上海、武漢、四川等地去采訪,動員大家提意見,要大家鳴放。最初幾天,沒有人積極響應,於是我親自給吳祖光等人打電話,告訴他要派記者采訪他,希望他不要有顧慮,有什麽意見都可以提。其實他最初是礙於情麵才接受采訪的。記者回到編輯部寫了一篇采訪吳祖光的報道,文章中主要談到文藝工作的領導許多都不是內行,所以常常會因不了解情況而瞎指揮,使文藝創作不能很好發展,解放前許多有名作家也寫不出好作品。這樣的意見其實相當普遍,而在各個專業中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戲劇報》發表北京及各地戲劇界人士的鳴放報道約有三期(當時為半月刊)。到6月初,風向突然轉變。《人民日報》刊登社論《這是為什麽?》反擊右派猖狂進攻,很快全國各地掀起“反右派”的大浪。中國劇協內首當其衝的是《戲劇報》。《戲劇報》按黨的指示發動大家提意見,立即變為煽風點火向黨進攻的罪證。田漢在《戲劇報》發表了幾篇文章,如《必須切實關心並改善藝人的生活》、《為演員的青春請命》等文章,被視為向黨進攻的“右派”言論。於是孫、伊兩人立刻奪了“反右派”的領導權,在劇協內發出了抓“右派”分子的號令,《戲劇報》編輯部就成了劇協“右派”分子的大本營,全編輯部記者和編輯約百分之七十都成為“右派”分子。我一時被打糊塗了,在黨的領導小組內我反對這種做法,記者編輯是按黨的指示去發動群眾提意見的,怎麽就變成煽風點火向黨進攻呢?當時是我布置記者們去活動,責任不在他們。伊兵當時指著我說:“你就是《戲劇報》右派的頭目。”過了幾天,“反右”鬥爭更擴大了,要抓社會上的“右派”分子。他們說沒有知名人物當“右派”分子怎麽行,於是在《戲劇報》上找到了采訪吳祖光的報道,是對領導提意見的,“外行領導內行”是當時的尖銳問題。領導小組上報材料中就提出了吳祖光。我聽了後十分震驚,於是表示堅決反對:因為吳祖光的意見並不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而且是我們特意采訪他才說的善意批評,怎麽能看成反黨言論而定“右派”呢?伊兵說這就是為了引蛇出洞,這是陽謀。我們爭吵起來,反正我不同意,共產黨曆來都是光明磊落的,決不能做這種不講道理的事。那時田漢的兩篇文章已經在黨內受到批判了,他心情顯得十分沉重,一言未發。伊、孫兩人就把劇協定“右派”名單上報文聯黨組了。而我在兩天之後,即被撤銷黨的職務,不幾天伊兵就來接管《戲劇報》,成了《戲劇報》主編,聲稱我思想極右,撤職檢查。

  據我所知,當時吳祖光的材料上報後,文聯領導認為還不夠,於是特別又召集一個座談會,讓一些有所謂“右派”言論的著名文學家、美術家、音樂家包括吳祖光等人繼續鳴放,並就此組織成一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文章報道。參加這次座談會發言的人,幾乎都被定為“右派”分子。而吳祖光的發言,其實沒有更多的內容,隻是見報時被加了一個嚇人的標題《黨“趁早別領導文藝工作”》。當時這就是典型的“右派”言論了。我記得這篇文章伊兵拿到編輯部來已經是打印好的通稿,準備在《文藝報》、《戲劇報》上同時刊登。而這樣的標題顯然不是田漢所寫。文聯“反右派”領導小組擬定各協會“右派”名單時,田漢仍是劇協黨組書記參加討論。伊、孫兩人是領導中的積極分子,也參加了。

  四十多年過去了,吳祖光被打成“右派”分子,不僅他一人受害,而且全家遭殃。雖然時光逝去,但總抹不掉心中創傷,一觸到這件事,他還憤憤難平。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作為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始終感到內疚,希望他在有生之年,能寬大釋懷,但很難做到。董健寫了一本《田漢傳》,一九九六年在北京出版。在這本書中有一段關於吳祖光被定為“右派”分子的敘述。我不知道董健是從哪裏得到當時那些似是而非的情況,寫得如此詳細具體,摘錄如下:

  一九五七年這一“關”,田漢總算過了。他隻是因為那篇“請命”的文章受到了批判,並沒有被劃為“右派”……身為劇協主席,他必須親自主持劇協“反右派”鬥爭批判大會……一次次批判“右派”吳祖光的大會都是他主持的,有時還要發言。

  人到無可奈何之時,往往會欺騙自己,以臆造的“邏輯”安慰自己失衡的心。田漢強迫自己相信,吳祖光既然被定為“右派”,那他就一定是反黨的;盡管我田漢說過的話和他吳祖光說過的話表麵相同,實質上是不同的……但將這篇發言發表時,田漢卻大筆一揮,將標題定為《黨“趁早別領導文藝工作”》,這一改動,性質大變,這樣做,可害苦了吳祖光!

  我認為,這番敘述是猜測和心理分析,而不是曆史真實,作者對當年複雜的矛盾鬥爭情況,是不了解的,因而又引來新的麻煩。

  當吳祖光知道了有這一段描述後,立時就信以為真,於是又勾起了他內心的憤怒,認定當年是田漢為了保全自己而陷害了他。一九九八年吳祖光帶著他的愛妻新鳳霞回常州老家探親,新鳳霞不幸突發腦栓塞,不治身亡。祖光悲痛欲絕,撰寫紀念文章,感到新鳳霞的病是他被劃“右派”所累,又聯想起了董健書中所述田漢害他之事,難免文中痛責田漢,文章刊登於香港《明報》,很快被台灣一些報刊轉載,吳祖光受了冤屈,使他大半生都過得不舒暢,田漢在“文革”中慘死獄中,這都是使我輩人很感悲傷的事。而今幾十年過去之後,田漢又背上這個黑鍋,更使人難受。

  就在二○○○年,陳明遠先生想要化解這兩個前輩朋友之間的誤會,應該說是出於好意,他於是作了些調查也核實一些情況,說明當年把吳祖光劃為“右派”並不是田漢主持的。他給我打電話,我記得這次電話中談的內容主要是兩點:一點是“反右派”當時我主持《戲劇報》工作的真實情況,另一點是他說在調查中看到一些資料,可以說明吳祖光被劃成“右派”,並不是田漢所為,董健書中的敘述,沒有事實依據。在陳先生這篇文章發表之前,我根本沒有和他見麵,也沒有先看過他的文章。而當他的文章發表後我閱讀時萬分吃驚。文中居然寫道,曾經采訪過張穎,她是當時的知情人,張穎說,錯劃吳祖光為“右派”分子的是周揚。我讀著這篇文章真是哭笑不得。我根本就沒有提到過周揚的名字。怎能如此無中生有呢?這真是把一潭水攪得更渾了。

  那麽,究竟是誰劃定吳祖光為“右派”分子的呢?肯定不是田漢。因為那時候他已經沒有了權力。周揚也不是,周揚雖有這權力,但具體到某個人,他也不能專斷定名。據我記憶當時的情況,中國文聯“反右派”領導小組(這名字可能不準確)對整個文藝界是最有決定權的。而這個小組又由各協會的領導組成,名單由各協會提出。在文聯領導小組中討論以後,還要上報更高一層領導才能決定。

  時光過去快半個世紀了,那個時代的曆史留下的印記,留給曆史學家們去研究評論吧。在那個時代生活過來的人,如我者,受到過傷害,也可能傷害過別人,經驗就留下給自己吧。

  《新聞聯播》使用最多的十個成語

  據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二○一一年媒體關注度十大榜單”披露,二○一一年《新聞聯播》節目使用頻率最高的十個成語是:

  堅定不移;一如既往;長治久安;豐富多彩;與時俱進;

  艱苦奮鬥;前所未有;實事求是;來之不易;源遠流長。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