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雷蒙德·卡佛的《短鏡頭》

  ◎彭小蓮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Raymod Carver 1938-1988),可能是這兩年在中國作家中被談論得最多的一個外國作家,以至於“七○後”作家徐則臣都覺得再談下去,卡佛就要被誤讀了。他的作品幾乎陸陸續續地都被譯成中文,如今又翻譯出版了他的個人傳記。讀他的東西,實在不是那麽輕鬆,更不像他所喜歡的作家契科夫那樣,他描寫的都是一些藍領階層的工人階級,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左翼作家,並且有著明確的政治傾向。實際上,用他自己在回答記者的話說:“我不夠樂觀,專寫一些不成功的人的故事,但這些人的經曆和那些成功者一樣有價值。我把失業、經濟和婚姻上的問題,當成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們總在擔心他們的房租、孩子,以及家庭生活上的問題,這才是最本質的東西,是百分之八九十,或上帝才知道多少人的生活。我寫這群不被注意的人的生活,沒有人會為他們說話,我可以算作一個見證人。此外,我本人就過了很長時間那樣的生活。我不把自己看成他們的代言人,隻是他們生活的見證人。我是一個作家。”這幾乎成了他的宣言。

  當卡佛被認可以後,他的話變成是獨樹一幟的姿態,可是在當時,他卻要麵對沒有暖氣,沒有麵包,不時收到的催賬單。無法支付那一張張紙頭時,又麵臨和妻子離婚,這些都是對他生存的威脅,他隨時在接受著饑餓,冬天時的停電,無法取暖的可能。這對於一個美國人來說,幾乎是被逼迫到絕路上去了。就是這樣,卡佛還在寫作,太痛苦,這每一頁紙上,都有他的思考。思考之後,他竟然是做了減法,他成了極簡主義寫作的代表作家。他與海明威不同的是,卡佛小說的簡約風格,是因為他過於糟糕的個人環境:一個飯碗隨時不保、在偷來的時間中寫作的人,隻能雕琢一些短小的故事。

  自從卡佛一九八八年去世後,他在美國也不是那麽被人重視,人們對卡佛在美國文學史中的位置,總是有那麽點含含糊糊,追隨者很多,但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也不少。二○○九年夏天,當他被列入了經典的“美國文庫”(Library of America)的《雷蒙德·卡佛:小說集》是一次蓋棺論定的判決。這是和美國所有大作家馬克·吐溫、海明威、福克納、契佛、羅斯齊名的大師同列“文庫”,於是,就在這一刻,卡佛終於被經典化了。更重要的是,這一 “文庫”還收入了卡佛當年交給他的編輯列許(Gordon Lish)後來書名為《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談論什麽》的短篇集手稿。熟悉卡佛的人都知道,這本極簡主義的典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歸功於他的編輯列許先生,是他大刀闊斧編輯作風,刪改了卡佛很多文字。麵對列許的“毫不留情”,卡佛曾經都焦慮地給他寫信,說是:“就幹脆別出得了。”

  如今,人們都在懷念著卡佛,有一位叫約翰·萊曼的讀者,甚至在網上貼出一首小詩,題為《當我閱讀卡佛的時候》,有人翻譯,貼在這兒,代為我們大家對卡佛的懷念:

  當我閱讀卡佛的時候/ 你以為我會說我找到了 /自己那些已經迷失的部分,但不僅如此 / 好像我正看著某個住在簡易房裏的家夥 / 剛從監獄放出來,醉著酒 / 開著那輛老雪弗萊出去遊蕩; / 或像是和我從沒有一起釣過魚的兄弟去釣魚 / 借著幾杯啤酒 / 把人生琢磨清楚;或是躺著睡不著 / 想雷蒙德·卡佛怎麽會五十歲就死了 / 而我,六十八了。知道所有的作家——包括 / 那些已死的或從沒發表過作品的在內——都不是孤獨的。

  卡佛活著的時候,大概也不會想到,他的作品,在他去世以後,這樣那樣還不斷地被人拍成了電影。而最有影響的,大概就是他《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談論什麽》,美國導演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 1925-2006),將其中的九個短篇,集中在一起,拍攝了一個被中文翻譯成《銀色·性·男女》,片名實在和他的翻譯相去太遠,原片名應該譯成《短鏡頭》(英文名《Short Cuts》),因為這個名字最典型地體現出導演的個人風格。

  對於中國觀眾,導演羅伯特·奧特曼是陌生的。雖然他一生拍了很多電影,而且他的名字不斷地出現在奧斯卡的提名名單上,但是他和好萊塢實在無緣,他更加不是好萊塢式的導演。隻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他獲得了奧斯卡的終身成就獎。他卻說:“我對終身成就獎並不感興趣。這個獎僅僅是給在這一行奮鬥多年的人的,如果你八十歲了,就有機會得獎。但是表彰影片本身的奧斯卡獎當然沒錯,不過我拍的電影都不像能得獎的,所以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這位美國獨立製片導演,對這些功名不大看重,重要的是他忠實地表現著自己的體驗和個人追求。他拍攝的《Short Cuts》獲得一九九三年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這是非常具有他個性的代表作。

  羅伯特·奧特曼多年來的創作,不僅對聲音有細致的處理和大膽實驗,更具有他個人特點的是,就是運用這些快切的短鏡頭,同時展開多條線索,將故事、人物、情節交叉在一起,然後在重疊、遞進中完成。這已成為他影片的標誌性元素,我們後來看見的美國電影《撞車》(Crash)這樣結構敘述故事的方法,似乎奧特曼是最早的開創者。《短鏡頭》是最能體現他這一風格的。影片像是一種立體交叉的複雜敘事技巧,將卡佛表現的眾多人物在調控著,以龐大的劇本結構,多線發展著情節,並在眼花繚亂的敘事中,層層撥開內涵,遊刃有餘地編織、理順各種線索,使整部影片最後呈現出本來麵貌和嚴謹有致的結構。這使他的影片成為無數歐洲影迷心目中永遠的經典。

  羅伯特是一個習慣文學閱讀的導演,他看很多短篇小說,希望在那裏找到他的電影靈感。他拍攝的很多影片,也都是來自於文學作品的改編。但是這次,他做了一個大膽的嚐試,居然把卡佛獨立成章的九個短篇,捏合在一起,改編成《短鏡頭》。於是在影片裏麵,就有了九個不同階層的家庭、故事和命運交織在一起,二十二個複雜個性的人物,這比看卡佛的小說更刺激,他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講述一個故事的層麵上,而是讓我們看見了一個以中產階級為基礎的美國文化,以及人的生存境遇。

  《短鏡頭》把小說的背景從東部移到了洛杉磯,把藍領的身份提升為中產階級(隻有一兩個家庭是藍領式的),把原來沒有任何聯係的各個家庭,用一些巧妙的細節,讓他們交織在一起。這時候,原本比較壓抑的故事,給了你更大的呼吸空間。這是否因為奧特曼也考慮到電影觀眾的淺薄?但是,無論如何,電影不同於小說,電影是要強迫觀眾在黑暗中接受,如果你受不了的時候,是可以選擇離開的,或者根本就不買票進入這個黑暗場所。所以和文學相比,電影會做一些妥協,不可能過於忠實於原著,它會考慮平均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但是,最讓人折服的是,這個如此美國東部、紐約氣質的導演,竟然能讓我們從《短鏡頭》裏聞到了洛杉磯的氣息,體驗到那些在燦爛陽光下的人們,卻被現實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出自於奧特曼的手筆,一個西部的卡佛在大屏幕上誕生了。

  卡佛是跟隨著一個愛讀書、愛釣魚和愛酗酒的鋸木工人父親一起長大的,最終除了改變了職業,他秉承了父親全部的嗜好。一九九○年代初,我在美國讀過他為數不多的作品,雖然他的短篇在歐洲已被廣為翻譯,當時還沒有中文譯本。翻開他的書,很難看見什麽陌生的單詞,他文字樸實、簡潔又很有修養,有一種卡佛的韻味,娓娓道來。他說自己受俄羅斯作家契柯夫的影響,在他嚴酷的故事裏,總會帶上一點卡佛式的幽默。他創作的最多的是美國東部那些下層的藍領階層,你會被他那坦然平靜的文字,一直逼迫到牆角,無處逃遁。在現實麵前,不管你多麽努力,你沒有做任何壞事,可是殘酷的現實,還是沒有給你希望,還是將一份無奈對你和盤托出。我最終沒有力量去承受他更多的小說。

  導演奧特曼和卡佛一樣,都沒有宗教信仰。他影片明顯區別於其他美國片子,我們沒有看見有人進入教堂的場麵,更沒有看見他的人物在吃飯前禱告,奧特曼甚至不表現在美國的宗教節日,那些歡樂的場麵,一律被他忽視。而隻有一樁一樁殘酷的現實——車禍死去的兒子;抑鬱自殺的大提琴手;在那裏欺騙妻子的警察丈夫;還有夜總會裏唱著爵士歌曲的老女人;體麵的外科醫生,卻懷疑妻子有外遇;在家帶著三個孩子,卻操持著接打色情電話為生的年輕母親;還有失業三個月的男人……等等,這些瑣瑣碎碎,卻真實得讓你不敢麵對的現實,這裏,上帝不來拯救他們,你不知道影片將如何結束,因為日子總是還要繼續下去的。直到有一天,一場地震爆發的時候,故事像漁網一樣猛地收場了,收得緊緊的,一個小夥子剛剛殺了人,但是混雜地震裏麵,他逃脫了這場殺人案的判決,於是生活又在繼續下去……影片結束了,它給予我們太多的思考,而思考之後,我們麵臨的是什麽,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怎麽不能拍出這樣的影片,我們都在幹些什麽事情?

  老舍的“自傳”

  作家老舍先生曾幽默地寫下一篇“自傳”:“舒舍予,字老舍,現年四十歲。麵黃無須,生於北平,兩歲失怙,可謂無父;誌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布爾喬亞之仁未能一掃空也。幼讀三百篇,不求甚解。繼學師範,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甚難發財,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未甘於寒賤也。二十七歲發奮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麽了不得。三十四歲結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閑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所獲,並不著急。教書作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後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年,也許能有點出息。”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