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4章 美國計劃襲擊中國核基地始末

  ◎孫力舟

  根據美國國務院公布的解密文件,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初期美國曾謀劃襲擊中國的核基地。收錄在《複活的檔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國計劃襲擊中國核基地始末》一文,對此作了介紹,現摘登如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美國解密了大量的對外政策檔案,美國國務院把超過保密期限(一般是三十年)的政府涉外檔案,逐步整理出版,匯編成《美國對外關係文件》。該文件的部分內容已在美國國務院的網站上公布。

  此外,大衛·沃爾夫主編的《最新解密的關於美國政府對於中國原子武器發展的政策的文件選編(1961~1965)》,也有助於我們了解該問題。

  對此,很多讀者可能會問,美國是如何得知中國的核武器計劃的?美國為襲擊製訂了哪些計劃?為什麽美國最終放棄了襲擊計劃?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美國就在跟蹤中國的核武器計劃。根據美國情報部門一九六〇年的估計,中國將在一九六一年建成核反應堆,一九六二年生產出可以用於裂變的軸。

  一九六一年一月,美國總統肯尼迪指示國家安全委員會協調研究中國核武器的威脅,以及對東南亞的影響。從一九六一年起,美國開始使用U-2高空偵察機,深入蘭州到包頭一線的中國領空,進行間諜拍攝。同時,當時剛剛興起的衛星攝像技術也迅速被用於對華偵察中。美國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得到了第一張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的衛星照片,並於一九六三年八月認定中國的核原料工廠位於蘭州。

  根據這些情報,美國對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的時間作出了種種估計,其中最準確的一種是一九六四年下半年或一九六五年。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美國間諜衛星的照相技術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例如,二〇〇六年四月十六日美國科學和國際安全研究所公布的伊朗納坦茲鈾濃縮工廠的衛星照片,就達到了很高的清晰度,甚至指出了地下車間的可能位置。也就是說,美國如果要對伊朗核設施進行核打擊,其技術難度要比當年小得多。

  隨著相關情報的增多,美國政府中的官員們越來越緊張。當時美國官員認為,中國掌握核武器將嚴重威脅美國安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中蘇已露出分裂端倪,肯尼迪政府在一九六二年底檢討了美國對華政策。政府中的主流看法是,中國和蘇聯都對美國和西方國家保持敵對態度,這一點並沒有因為中蘇分裂而發生根本變化。相比較而言,中國甚至更為“激進”和“好戰”。美國的決策者深信,中國是對美國更直接和更危險的威脅。

  這種擔憂集中體現在肯尼迪的談話中,他對《紐約時報》專欄記者克羅克說,“中國就要有原子彈了,而一旦中國有了原子彈,整個東南亞都會落入中共手中。”因此,美國必須阻止中國成為核國家。

  美國最先考慮的是,用非武力方式扼殺中國的核武器計劃。美國打算通過與蘇聯簽訂禁止核試驗的條約,讓蘇聯壓製中國終止核計劃。

  一九六三年七月,與蘇聯進行核禁試談判的美國代表——助理國務卿哈裏曼在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便接到肯尼迪的指示,要求他“盡力查明赫魯曉夫對限製或阻止中共核計劃的看法,以及他是想由蘇聯采取行動,還是讓美國行動”。根據哈裏曼在莫斯科向華盛頓拍回的電報,赫魯曉夫的看法是,在法國也並沒有簽署核禁試條約的情況下,單獨將中國挑出來作為威脅是難以接受的;而且一旦中國有了核武器,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大喊大叫”了。

  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美國政府內部一直有關於用軍事打擊阻止中國核試驗的設想。這些設想,早在檔案解密之前就已陸續透露出來。例如,一位肯尼迪時期的高層官員透露,白宮曾考慮過美蘇聯手,先發製人地使用戰術核武器打擊中國核設施。聯合作戰方案包括美蘇分別出動一架轟炸機,飛越中國西北的羅布泊地區,各拋下一枚炸彈,這一計劃已告知蘇聯。

  另外,據說蔣經國一九六三年九月訪問美國時,曾和美情報係統負責人詳細討論了派遣空降部隊襲擊大陸核設施的可能性。肯尼迪也想知道派突擊隊打擊中國大陸核設施是否可行。他曾詢問:“空運三百至五百人至那麽遠的地方是否安全?飛機會不會被打下來?”

  此時,反對打擊的聲音也逐漸大起來。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部一直在研究,中國的核武器計劃是否真的會給美國造成不可容忍的傷害。一九六三年七月,該部門研究人員羅伯特·約翰遜完成了一份長達兩百頁的報告。報告稱,“北京不會用它來作為侵略的保護傘”,美國的絕對核優勢也將繼續對北京起到威懾作用。“中國的能力,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改變亞洲大國之間的力量關係和平衡。由於中國在美國打擊能力的範圍內,中國一定會考慮美國核反擊的危險。中國絕不會首先使用原子彈,而隻會用它來威懾外部可能對中國的進攻。”

  一九六三年十月,約翰遜將該報告壓縮成一百頁,開始在美國當局的各部門廣泛傳閱。國務卿臘斯克對他的報告非常欣賞。美國軍界也普遍認為,中國即使得到原子彈技術,也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泰勒將軍在參議院聽證會上也表示,他不相信中國人要打核大戰,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人喜歡戰爭。或許正是這些反對的聲音,讓肯尼迪直到一九六三年十一月被刺身亡前,也沒有下決心把襲擊的各種設想付諸行動。肯尼迪死後,副總統林登·約翰遜繼任,他繼續考慮對中國核基地進行打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中旬,美參聯會完成了一項空中打擊中國核研究基地的行動方案。不過他在報告中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指出先發製人的軍事行動並不可取,不僅因為沒有蘇聯的合作行不通,而且美國可能會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

  一九六四年九月十五日,約翰遜總統專門召集會議,再次討論如何對付迫在眉睫的中國核試驗。與會者排除了由美國單獨采取先發製人軍事打擊的計劃,但仍想爭取與蘇聯采取聯合行動,約翰遜對此表示同意。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五個核國家。約翰遜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極力貶低這一事件的影響,稱中國的核試驗並不“出乎意料”,美國和西方國家會“認識到這種爆炸的有限意義”,而且不必擔心“立即導致發生戰爭的危險”。

  編輯同誌:

  上卷《悅讀》刊登的《三門峽水庫的教訓》一文讀後很有感觸。三門峽水庫建造時,清華大學教授黃萬裏提出了反對意見,可是未被采納,事實證明真理在他這一邊,但他卻被打成“右派”。這篇文章提到: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九日,黃萬裏在清華大學校刊上發表《花叢小語》一文,毛澤東看過後,遇見黃萬裏的父親黃炎培,很不高興地對他說:“你們家裏也分左、中、右啊。《花叢小語》裏把實行百花齊放政策和國內形勢描繪成春寒料峭,雨聲淒切,靜悄悄,微言絕,這是什麽話?”旋即,《人民日報》以“什麽話”為標題展開了對黃萬裏的批判。讀者很想知道《花叢小語》是篇什麽樣的文章,你們能否幫助讀者找來讀一讀。

  西安讀者潘岷

  潘 岷讀者:

  盡力滿足讀者閱讀的需要,是我們的願望,也是本書努力的一個目標。為此,設立“讀者點題”這一欄目,根據讀者的要求,刊登有關的文章。在述弢先生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花叢小語》一文,現刊登如下。其他讀者如有閱讀上的需要,也請來信告知。

  編者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