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章 公民如何應對風險

  ◎賈敏

  風險作為現代社會的有機表現形式,已經日益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民如何正確地理解和看待風險,並以此降低自身和社群與風險發生的“交易成本”,已然是個迫切的話題。

  風險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常態。烏爾裏希·貝克在《風險社會》中為我們詳細勾勒現代社會中風險模式的諸多層麵:伴隨科學技術的昌明發展,不可測性、不可估算性以及不可感知性的特征正在取代原有自然風險賦予的災害場景。不妨想象一下,一個靜默的核電站廢墟的場景給予現代人的心靈震撼有多麽大。

  就所影響的地域範圍而言,借助新媒體技術呈現的現代風險極為容易傳播,所帶來的針對個人和社會的恐懼感也就更容易複製。因此現代風險本質上是全球性的,並借助資本的流動實現了風險的轉移。

  不得不承認,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民眾對於風險的認識仍然是殘缺或是片麵的,尤其是對以自然科技為代表的現代風險缺乏必要的重視。法學家桑斯坦在其近著《謠言》中,較為透徹地分析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中,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為何依然受到謠言的蠱惑。

  桑斯坦認為,事實經驗的缺乏,情感與偏見滋生了謠言的溫床;加之現代傳媒手段的催化,乃造成風險事件的複雜化。隻有摸清了謠言散布者背後的心理動機和傳播圖景,才能在源頭上減弱謠言對於風險事件成本的負荷。這樣看來,“無鹽以對”現象的出現,本質上是現代社會中公民間無言以對的產物。

  回到公民如何應對風險的軌道上。就個體而言,很少有人能夠麵對迫在眉睫的風險而不感到焦慮,但追尋一種與焦慮同行的處事原則並不見得困難。羅洛·梅的《焦慮的意義》對那些無視風險存在而選擇逃避的現代人提出了忠告:表象的舒緩方式、物質的堆砌、以及情感的泛濫不過是大眾傳媒誤導民眾的慣用方式;隻有在名為“焦慮”學院受過教育的學生,才能夠麵對當下乃至未來的焦慮經驗,而不至於被吞沒。風險社會的存在不啻是對公民心理素養的一種錘煉。

  個體的涓涓溪流終究要回歸社會之中。社會以怎樣的方式接受個體,決定了這個社會的體質和其未來。在一個以“合情合理的自利”(托克維爾語)為典範的社會裏,規避風險的最佳方式就是構建一種黏合性的社會資本,哈佛教授普特南如是說。《獨自打保齡》是一份診斷美國社區凝聚力日益衰退的社會學報告,作者試圖說明,一個積極而常態化的公民參與機製對於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社會麵臨重大風險考驗之時,其情景也就顯得愈發的清晰。

  “推薦書目”:

  《風險社會》[德]烏爾裏希·貝克 著,何博聞 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12月。

  《謠言》[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 著,鄭若麟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焦慮的意義》[美]羅洛·梅 著,朱侃如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獨自打保齡》[美]羅伯特·帕特南 著,劉 波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