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西歐音樂

  6世紀之後的西歐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以農奴製為核心的新的封建經濟形態逐步形成——中世紀時代。其政治重心由以意大利為中心的環地中海地區遷至以法蘭克為中心的內陸地區;其統治民族由羅馬拉丁民族轉化為日耳曼民族;其精神文化的主體由世俗性極強的羅馬文化轉化為宗教色彩甚濃的基督教文化。由於日耳曼諸王國、法蘭克、加洛林帝國以及法蘭西、德意誌、英格蘭等國家的興起,文化上也呈複線多元的發展趨勢。這個時代,既是“黑暗的愚昧時代”,也是“玫瑰紅的理想時代”,既遍布著饑饉、困苦、暴力和不平等,又充滿著生命力和創造性的時代,正是在這一時代所造成的種種磨難與機遇中,源於古典時代的西歐文明獲得了再次擴充和更新。

  14、15世紀,西歐封建社會進入了後期階段。在這一階段,觸發了其自封建製度確立以來的第一次經濟結構大調整,以農奴製、莊園製為基礎的封建生產關係也隨之發生重大變革。在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下,人民大眾的反抗浪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如意大利的多裏奇諾起義、法國的“紮克”起義、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等等)。統治階級為了適應社會變化,也不斷地強化了王權統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成為英法王權統治的社會基礎之一。等級代表會議的確立,使得國家政權出現了新的形式。在此期間,發生了一場慘烈而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傳奇式的法國女英雄貞德即在1429年英軍圍困重鎮奧爾良時脫穎而出,後被英軍活活燒死)。但與此同時,德國和意大利卻日益分裂,曾君臨一切、不可一世的羅馬教皇時代也告終結。中古時期的歐洲首富之地西班牙曾被阿拉伯帝國統治了800年之久,直到15世紀末。在西班牙出現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封建文明的交會與碰撞,引發了“再征服運動”——基督教國家的反攻,最終於1492年,費迪南國王攻陷穆斯林最後的一個據點格拉納達城,而使“再征服運動”宣告結束,完成西班牙的統一。

  14世紀前後始,處於中世紀的西歐逐漸進入一個新舊時代轉換的變革時期,資本主義精神正在萌動之中,為歐洲資本主義得以戰勝封建主義、為近代工業化創造了必要的前提與條件,奠定了近代資本主義得以發生和發展的基石。其重大曆史事件有: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生的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近代科技革命,地理大發現導致全球航行的溝通(1487~1514年葡萄牙人開辟了從遠東經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西歐的漫長海上商路。此後,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船隊西進時,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1520年西班牙人麥哲倫率船隊發現美洲最南端的海峽,由此駛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再繼續西航,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環球航行),海外擴張(早期殖民),經濟結構由農本經濟向重商經濟的轉變,科學理性精神的覺醒和實證方法的出現,以及國家政治權利的集中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體化聚合等等。

  格裏高利聖詠

  中世紀初期,西歐教會使用有安布羅修斯聖詠、法蘭克的高盧聖詠以及西班牙的莫薩拉布聖詠等幾種不同的宗教儀式歌曲。

  安布羅修斯(約339~397)於374年任米蘭主教。他抵製異端阿裏烏派,強化羅馬教會,促使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於392年承認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並嚴禁異教信仰。安布羅修斯為了更好地宣傳宗教,主持教會利用東方曲調寫成聖詠,在米蘭甚為流行,通常稱之為“安布羅修斯聖詠”,將讚歌和交替合唱形式吸收到羅馬教儀中,並親自為很多讚歌作曲,將其大眾化。

  西羅馬帝國覆滅後,羅馬失去了教會中心的地位。6世紀末,羅馬教皇格裏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始重建羅馬教會中心的地位。在重整教會各項宗教禮儀和機構的同時,在590至604年之間,他組織教會人員,從各教會所用的教儀歌曲、讚美歌等歌曲中進行選編工作,主持製定了教會音樂的法典——《唱經歌集》,並派使者送往歐洲各地教會,命令各地教會在教儀中使用。這是一部中世紀經典性音樂文獻,收集了教會禮拜儀式和聖餐儀式上應該演唱的歌曲。現存兩種版本,一為8~9世紀法蘭克國王查裏曼時期的、帶有法蘭克風格的聖詠;一為11~13世紀的古羅馬本(據考證可追溯到公元8世紀)。

  格裏高利聖詠又稱“素歌”。素歌的特征為以拉丁文演唱的單聲部歌曲。素歌的旋律有音節式的(即一個音符對一個拉丁文音節),或花唱式的(一個音節配一段拖腔),或詠唱式的(介於前兩者之間)。使用八種調式(即後稱之為教會調式的四種正格調式和四種變格調式),並以符號記譜法紐姆譜記譜(無固定音高,隻有旋律走向),是典型的回避世俗個性情感的教會音樂。它不僅覆蓋麵很大,而且又擺脫了民間音樂的即興演唱以及口傳心授的形態,使之成為書麵形態的、規範性的經典文化,從而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教會為了傳播聖詠,又設立了聖詠學校,聖·加爾修道院即為其代表性學校之一。

  此外,羅馬天主教的禮拜劇也成為西方戲劇藝術的雛形。據說於5世紀就已出現。教士們在誦讀福音書中有關耶穌複活和再現肉身時,常插入對話與戲劇化的表演,從而形成禮拜劇。後演出規模逐漸擴大,演出地點和演員也從祭壇轉到教堂門口改由普通人演出。其音樂與聖詠有關,並明顯地受到世俗音樂的影響,力求接近劇中角色的情緒,又以管風琴和管弦樂器等樂器進行烘托。

  世俗音樂的發展

  歐洲中世紀的世俗音樂盡管處於教會對異教文化的仇視下,但隨著城市和商業的發展,隨著各種行業的行會組織的出現,世俗音樂也得到了發展,成為中世紀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與宗教音樂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下,推動了中世紀音樂的發展。

  早在10世紀就已出現了流浪藝人,他們或一人,或成班結隊,到處流浪,靠賣藝為生,特別是在節日期間,他們成為最受歡迎的人。但教會卻將其排斥在社會之外,縱容人們迫害他們,死後也不準在教會墳地埋葬流浪藝人。隨著城市文化的興起,這些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教會內容的流浪藝人的音樂戲劇詩歌活動,卻得到市民階層的支持。許多作品都是揭露僧侶神甫的貪婪,讚揚“小人物”的機智、聰明、高尚的品德和實際的才幹。

  中世紀教皇與世俗統治者聯合組織軍隊,用以鎮壓各國人民的反封建、反天主教會的“異端”運動。1096~1291年發起了著名的“十字軍”(因軍服上印有紅十字而得名)東征,騎士文化得以盛行。騎士是這些鎮壓戰爭中的重要力量,他們是中世紀統治階級中的最低階層。騎士文化的價值觀是榮譽和忠誠,甚至愛情也要服從這個準則。在騎士文學中,常可演唱,從而形成遊吟詩人的藝術。遊吟詩人發源於法國南部,後發展到北部。特別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成為遊吟詩人的匯集地,至今留存有400多遊吟詩人所做的2600多首歌曲,故又稱之為“普羅旺斯藝術”。較晚出現的北部的遊吟詩人,也留存有約4000首詩歌和1400首歌曲。兩者均使用方言演唱,前者為奧可語,後者為奧依語。遊吟詩人既是詩人,又是音樂家,一般為騎士,亦有貴族、國王,間或有一些出色的藝術家加盟。他們填詞、作曲,然後交由流浪藝人們去演唱,但也有自做詞曲並演唱的。內容大多為愛情題材,也采用戰爭、宗教或世俗生活題材的。它所抒發的愛情卻帶有神秘和崇高的色彩,被教會視為邪惡化身的婦女成為頌揚的對象。它的音樂樂句清晰,又因歌詞采用遊吟詩體,故具有詩韻的節奏,調式雖采用教會調式,但卻運用了變化音,而近似於近代的大小調。

  隨著諾爾曼人對英國的征服,法蘭西文化對英格蘭的滲入,遊吟詩人也來到英國,影響了世俗音樂的發展。12世紀中葉,在德國興起了戀詩歌手(大都為封建貴族騎士階層的人物)。至14~16世紀德國又出現以市民行會為依托的名歌手,可以說是貴族戀詩歌手的繼續。名歌手是由城市的商人和手工藝者組成,組織者為手工藝者行會,成員依嚴格規則被劃分為不同的級別:藝徒、學友、歌手、詩人、名家等級別,這往往是在經常舉行的比賽後獲得的。後在瓦格納的著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中曾對名歌手做了生動的描述。名歌手到17世紀就已衰落,其學校——烏爾姆學校——也於1839年解散,最後傳人死於1876年。

  13世紀上半葉,在熱愛詩歌的弗裏德利克二世的統治下,大批法國遊吟詩人來到意大利,從而在普羅旺斯藝術的啟迪下,意大利音樂的抒情傳統得到很大的發展,並形成與羅馬教會音樂截然不同的民族世俗文化。

  西方複調藝術的第一高峰——古藝術(1150~1300)

  中世紀的宗教音樂中開始出現了多聲部的宗教歌曲。最初是兩個聲部的,形成平行的八、四、五度,間或也有三、二度的,其氣氛是肅穆的。9世紀時即已出現,被稱作“奧爾加農”。因其過於呆板,於是就將第二個聲部采用與第一個固定的格裏高利聖詠的曲調反向進行的複調技法,稱“迪斯康特”(意為反向固定調)。進而,將第二個聲部白行創作,又將聲部增至三或四個,曲調和節奏也複雜和豐富起來了,即為“康都克特”。甚至,有的已經將聖詠固定調置於低聲部,更突出了迪斯康特聲部。巴黎就是這種多聲部音樂的中心。

  占藝術是後來的新藝術音樂家們對12世紀後半葉至1300年的法國音樂的稱謂,以與他們所提倡的新藝術相區別。就在這一時期,以巴黎聖母院的僧侶音樂家雷翁南(活動於1150~1175午間)、貝羅坦(約1183~1238)為代表的音樂家,采用迪斯康特與康都克特手法創作了許多多聲部複調音樂作品。故又稱迪斯康特派,或巴黎聖母院樂派。

  雷翁南是作曲家,曾任巴黎聖母院唱詩班的指揮,貝羅坦是他的繼任。後者以創作經文歌著稱。貝羅坦所創作的經文歌(是一種大約於13世紀興起於法國的無伴奏合唱曲,是世俗化了的宗教音樂體裁)往往是四聲部的,突出了橫向音響的獨立性,各聲部歌詞不同,甚至文種也不同,多為生活風俗性的,將格裏高利聖詠與民間音樂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世俗的因素。貝羅坦的這種經文歌的出現,導致了早期全部采用拉丁文的經文歌的消失。後期經文歌則更進一步不再采用聖詠的固定調了,將世俗音樂的活力注入宗教音樂之中,是中世紀音樂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