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承大統孝宗嗣位

  高宗趙構雖然後宮妃嬪如雲,但兒子隻有元懿太子趙旉一人。建炎三年(1129)秋天,年剛三歲的趙旉突然薨逝,使高宗悲痛不已。

  趙旉生於建炎元年六月,母親是潘賢妃。趙旉體質孱弱,自幼多病,高宗戎馬倥傯,自顧不暇,沒有過多照料他,他的病也就一直沒有痊愈。到了建康以後有一次在行宮中碰倒了一隻金香爐,香爐落地有聲,趙旉當即驚悸抽搐,疾病轉劇,不幾日便一命嗚呼了。當時尚未定都,高宗悲痛之餘,把他的屍骨埋葬在建康城中鐵塔寺法堂西邊的一間小屋之下。

  太子既死,皇儲乏人,而儲君是一國之本,儲君不立,朝野不安,大臣範宗尹奏請高宗早定太子,以安定天下人心。高宗說:“太祖皇帝神威英武,奄有天下,如今子孫零落,其情堪憫。仁宗皇帝曾立其侄趙曙為帝,是為英宗,我若不效法,怎慰太祖在天之靈!”

  原來,宋朝自趙匡胤禪位於胞弟太宗以後,一直到高宗趙構,當皇帝的都是太宗裔孫,太祖一支反倒默默無聞,隱而不彰了。高宗此說一出,朝野大臣紛紛上書,請求立太祖之後。大臣李回說:“藝祖(即宋太祖)不以大位傳其子,可見手足情篤,陛下擇嗣,不妨效法藝祖。”另一大臣張守說:“藝祖諸子並未失德,藝祖舍子而傳位太宗,高風亮節,勝過堯、舜百倍。”上虞(在今浙江省)縣丞婁寅亮更直截了當地提出:“藝祖之後寂寂無聞,僅同庶民,於情於理,均不相合。請陛下於‘伯’字行內選太祖子孫中有賢德者,以備他日之選,倘後宮誕生皇嗣,再命他退處藩服。這樣,上可慰藝祖在天之靈,下可慰天下人心!”高宗讀完奏章,不禁感慨萬分,於是允準所請。

  紹興二年(1132)高宗派管理宮廷宗族事務的趙令疇於“伯”字行中訪求宗室。太祖後代“伯”字行這時已達一千六百四十五人。先從這些人中選出了七歲以下的兒童十個人。等到送給高宗定奪時,十人中隻剩了兩個人。這兩個人一胖一瘦,瘦的便是伯琮。高宗粗看以後,決定留胖去瘦,賜伯琮銀三百兩遣回原地。伯琮手捧銀兩,還沒出門,高宗又說沒有仔細觀看。於是又讓二人叉手並立,細細觀察。正在這時,忽有一隻貓在二人身旁經過,伯琮兀立不動,胖孩子忽然飛起一腳向貓踢去,高宗皺著眉頭說:“此貓偶過此地,為何踢它?輕狂如此,怎麽能擔當社稷重任!”於是又決定留瘦遣肥。這樣,伯琮便以儲君候選人的身份被養育在宮廷之中了。

  伯琮於建炎元年(1127)生於秀州(今浙江嘉興),他的六世祖是秦王趙德芳,而德芳是太祖趙匡胤四子中最小的一個。他入宮之年,方才六歲,需人護持,高宗領著他逕人後宮,去見張婕妤、潘賢妃、吳才人。三人正環坐聊天,潘賢妃因剛喪元懿太子,看見伯琮,不禁觸起了隱痛,掉頭向隅,慘然不樂。張婕妤笑著向他招手,伯琮便撲向了婕妤懷抱,高宗就命她養育伯琮。吳才人孤獨無依,也想撫養一個孩子,高宗又找來了太祖的七世孫伯玖,賜名為璩,交給吳才人培育。

  為了培育伯琮,高宗應大臣趙鼎之請,以行宮新建書院為資善堂,作為伯琮讀書的地方,並派學富才贍的大臣作為讚讀。伯琮天資聰穎,博聞強記,頗受高宗鍾愛,紹興十二年(1142)被加爵為普安郡王。隨著年歲的增長,伯琮也不免對政局表示一些意見,結果導致了奸相秦檜的不滿。有一次,衢州(在浙江省)發生了強盜搶劫案件,秦檜沒有奏聞高宗,便徑自派人拘捕。伯琮將此事告訴了高宗。次日高宗追問此事,秦檜說:“區區小寇,不足煩聖慮,因此沒有上奏,等到蕩平草寇,再奏聞不遲。”他知道這事是伯琮說的,心裏非常惱火。當時伯玖也已封為恩平郡王,二人都是太祖之後,才能又不相上下,到底立誰為嗣,高宗躊躇不決。秦檜主張立伯玖,吳皇後也附和這種意見。高宗欲試二人優劣,便各賜宮女十人。伯琮的老師史浩看出了高宗的用意,便對他說:“皇帝是想考驗你,千萬謹慎從事。”伯琮點頭稱是。過了幾天,高宗果然又將宮女召回,檢驗之下,賜給伯琮的十人仍是處女,賜給伯玖的十人都不是處女了。高宗沒有告訴別人,但內心已經知道伯琮優於伯玖了。

  在這之前,高宗還希冀後宮妃嬪能夠誕育麟兒,倘有親子,無論是伯琮或是伯玖,都得退處藩封了。然而流年似水,高宗已經到了耄耋之年,後宮仍然沒有生育。他幾次想立伯琮為嗣,但韋太後不肯表態,高宗不好違拗母命,立儲之事一直遷延未決。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已八十的韋太後魂歸道山,高宗又想起了立儲一事,便征求大臣張燾的意見。張燾上奏說:“儲君是國之大本,天下大事,莫過於此,請陛下早定普安郡王與恩平郡王名分,誰為君,誰為臣,應當曉諭天下。”高宗說:“朕思念此事已經很久了,隻因太後沒有應允,未能及早施行。卿的話很合朕意,明年春天一定舉行立儲典禮。”

  紹興三十年(1160)高宗宣布立伯琮為皇子,更名為瑋,並詔告天下。當時邊陲不寧,金人屢次人寇,高宗下詔親征,而兩淮又告失守,朝中大臣畏敵如虎,提出許多退避計策。伯琮聽了不勝氣憤,請求率師執戈,征討金人前驅。這時,臥病在家的皇子老師史浩扶病求見高宗,認為皇子不能率兵親征。高宗也知道伯琮文韜武略未必嫻熟,又與朝中各位將領沒有一麵之緣,未必會駕馭得住,隻是讓他扈從一同到達金陵,沒有讓他獨當一麵。

  高宗自建炎元年(1127)即位,顛沛流離,戎馬半生,久有禪位之意。伯琮被立為皇子後,高宗幾次表示要傳位給他,他都流著淚堅決推辭。後來金海陵王完顏亮入侵,軍務繁忙,此事便不再提起。等到完顏亮被殺,金世宗即位,金人撤兵北上,高宗自金陵返回臨安,才又提起了禪位一事。朝中大臣認為,此事不宜過於匆忙,應先下建儲之詔,改皇子為太子,使天下人都知道聖上的意思,然後再行禪位之禮。高宗采納了這種意見,命學士洪遵為太子另擇名字。洪遵一連擬了四個名字,都不中高宗之意。高宗在琢磨了許久之後,禦筆賜伯琮字為元永。

  紹興三十二年(1162)五月,高宗下了一道改皇子為太子的詔書:“朕德薄能鮮,曆經艱難,仰賴天地祖宗庇佑,得以繼承大位,如今三十六年,宵旰憂勤,不敢懈怠。隻因邦國多難,未能從容卸卻重擔,退保康寧。如今邊鄙粗安,幹戈稍息,真是天遂人願。皇子老成持重,神器有托,朕心稍安。現在立皇子為皇太子,改名為昚,敕命有司擇日備禮冊命。”到了六月,再下禦禮說:“皇太子賢聖仁孝,聞於天下,周知世故,久係民心……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遷德壽宮,皇後稱太上皇後。”接著便在紫宸殿行內禪之禮。高宗招來太子,麵諭以禪位之意。太子推辭不肯接受,退到大殿的一側便門旁邊,打算回到東宮。高宗勉諭再三,太子方才答應。於是,高宗最後一次到紫宸殿,大臣陳康伯等也跟著升殿。陳康伯上奏說:“臣等輔政多年,罪戾如山,陛下皇恩浩蕩,寬貸不誅,臣等銘感肺腑。如今陛下超然高蹈,有堯、舜之舉,臣等不勝欣讚,但從此之後,不得覲見天顏,犬馬之情,不勝依戀!”高宗也動了感情,流著淚說:“朕在位已三十六年,如今已是垂垂老人,久欲退閑,此事斷自朕意,與卿等無幹,可努力輔佐嗣君。”陳康伯又奏說:“皇太子賢聖仁孝,天下共知,但是謙讓太過,不肯去正殿,如何是好?”高宗說:“朕已再三挽留,現在已在殿後等候了。”說完便回德壽宮去了。

  文武百官齊集殿門之下,宣讀禪位的詔書,宣讀完畢,又按官階高低魚貫進入紫宸殿迎接新皇帝。過了一會兒,內侍扶掖著太子來到禦座前,太子卻側立不坐。內侍扶掖了七八次,才略略就座。宰相率文武百官稱賀,太子又從禦座上一躍而起。陳康伯上奏說:“請殿下麵南危坐,才不辜負太上皇帝托付之意。”太子顯出憂愁的神色說:“父皇之命,出於獨斷,此大位懼不敢當,我一定要退避。”群臣當然不依,太子隻得即位。他就是宋孝宗。

  即位儀式剛剛結束,孝宗便穿著隻有皇帝才能穿的赭袍,係上玉帶,步行出禪曦殿,再乘輦至德壽宮謁見太上皇。高宗辭謝再三,高興地對左右說:“我托付得人,可說是沒有遺憾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